Q/GDW 378.3-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计导则:技术方案设计导则》及编制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5.20 MB
- 文档页数:35
第1章通信信道及接口通信网络主站、采集传输终端、电能表,是信息交互的承载体。
通信网络的主要方式有光纤通信、230MHz无线通信、公网无线通信、载波通信等。
图 1. 远程、本地通信说明图远程通信是指采集终端和系统主站之间的数据通信。
可分为专网通信及公网通信。
本地通信是指采集终端和用户电能计量装置之间的数据通信,在本系统中主要集中器和采集器、集中器和电能表、采集器和电能表之间的通信。
1.1通信信道建设原则通信通道的建设以满足系统需求为出发点,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实时性、通信安全、分布围、系统可维护、工程建设简易、造价经济以及面向企业发展等因素,根据各网省公司的现实情况选择组件通信网络平台,为低压集抄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交互通道。
1)易于安装指通信网络中相关的设备在初次安装、故障或周期轮换时,安装和参数配置的难易程度。
主要表现在各种设备的即插即拔特性和网络系统自适应能力上。
2)易于维护指当系统应用需求发生变更时,计量仪表和系统维护的难易程度。
如因价格体系或结算周期发生变更时,造成的费率结构和冻结时间在线或离线调整。
3)系统兼容性指对采集系统中各种采集和传输终端通信方式的兼容性,以及能够适应未来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4)标准化的接口通信网络系统各个设备之间的互联接口应采用标准接插件或者是事实上的标准接插件。
5)一体化通信通信网络系统是采集主站、采集终端、计量表计之间通信的载体,由于管理需求和用户性质的不同,三者之间能够采用的通信信道媒介差别很大,为保持主站系统的数据采集功能的专一性,建立一体化的通信机制,保证采集主站可以通过标准的统一的方式透明地和采集终端和计量表计通信。
6)经济性通信网络系统在满足系统需求和立足长远发展的基础上,所选用的网络系统应该具有相对好的经济性。
为适应各种通信方式的需要在主站数据采集服务器和集中器之间建立一个通信平台。
通信平台以网桥的形式存在,综合处理转换采集服务器和远程通信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
招标编号:江西省电力公司2010年主设备、材料集中规模招标采购分标编号:招标文件第三册(技术部分)货物名称:集中抄表终端(集中器、采集器)江西省电力公司第九章技术规范目录表1:货物需求及供货范围一览表 (2)表2:必备的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和仪器仪表供货表 (2)表3:推荐的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和仪器仪表供货表 (2)表4:技术差异表 (3)1图纸资料提交单位------------------------------------------------------------------------------------ 4 2工程概况 ------------------------------------------------------------------------------------------------ 4 3使用条件 ------------------------------------------------------------------------------------------------ 4 4主要功能及技术要求--------------------------------------------------------------------------------- 4 5质量保证及试验 ------------------------------------------------------------------------------------- 18 6供货范围 ---------------------------------------------------------------------------------------------- 18 7技术文件 ---------------------------------------------------------------------------------------------- 19 8其它--------------------------------------------------------------------------------------------------- 19附录A 投标人提供的试验检测报告表 (19)附件1 主要功能 (20)附件 2 备品备件、专用工具供货表 (20)表1:货物需求及供货范围一览表表1-1:货物需求及供货范围表2:必备的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和仪器仪表供货表表3:推荐的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和仪器仪表供货表表4:技术差异表实、认真地填写差异值;若无技术差异则视为完全满足本技术规范的要求,且在技术差异表中填写“无差异”。
08-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集中抄表终端技术规范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集中抄表终端技术规范江苏省电力公司2010年8月目录1 范围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3 术语和定义 (7)4 终端分类和类型标识代码 (7)4.1分类 (7)4.2 选用类型 (8)5 技术要求 (8)5.1 环境条件 (8)5.1.1 参比温度及参比湿度 (8)5.1.2 温湿度范围 (8)5.1.3 大气压力 (9)5.2 机械影响 (9)5.3 工作电源 (9)5.3.1 工作电源 (9)5.3.2 功率消耗 (9)5.3.3 失电告警 (10)5.3.4 时钟和数据失电保持 (10)5.3.5 抗接地故障能力 (10)5.4 可靠性指标 (11)5.5 数据传输信道 (11)5.5.1 通信信道 (11)5.5.2 通信信道接口 (11)5.5.3 通信协议 (11)5.5.4 天线 (12)5.6 外壳及其防护性能 (12)5.6.1 外形结构 (12)5.6.2 机械强度 (12)5.6.3 阻燃性能 (12)5.6.4 外壳防护性能 (12)5.6.5 接线端子 (12)5.6.6 加封印 (13)5.6.7 金属部分的防腐蚀 (13)5.6.8 接地端子 (13)5.6.9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13)5.7 绝缘性能要求 (14)5.7.1绝缘电阻 (14)5.7.2绝缘强度 (14)5.7.3 冲击电压 (14)5.8 电磁兼容性要求 (15)5.9 功能要求 (16)5.9.1 功能配置 (16)5.9.2数据采集 (16)5.9.3 数据管理和存储 (18)5.9.4 参数设置和查询功能 (20)5.9.5 事件记录 (20)5.9.6 本地功能 (21)5.9.7 终端维护 (22)6 材料及工艺要求 (23)6.1 线路板及元器件 (23)6.2 终端底座 (24)6.3 终端上盖 (24)6.4 端子座及接线端子 (24)6.5 封印、表壳螺丝及封印螺丝 (25)6.6 端子盖 (26)6.7 翻盖 (26)7 包装要求 (27)7.1 产品标志 (27)7.2 通信模块标识 (27)7.3 包装标志和标识 (27)8 检验规则 (28)8.1 检验分类 (28)8.2 验收检验 (28)8.2.1 项目和建议顺序 (28)8.2.2 不合格判定 (28)8.3 型式检验 (28)8.3.1 周期 (28)8.3.2 抽样 (29)8.3.3 不合格分类 (29)8.3.4 合格或不合格判定 (29)8.4 项目和顺序 (29)9 运行管理要求 (30)9.1 监督抽检 (30)9.2 周期检测 (30)9.3 故障统计分析 (30)1附录 A (32)A.1 集抄终端外观尺寸示意图 (32)A.2 端子定义 (32)A.3 状态指示 (33)A.4 通信模块要求 (34)A.4.1 无线通信模块 (34)A.4.2通讯模块指示灯 (35)A.4.3 通信模块弱电接口管脚定义 (35)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低压集中抄表终端技术规范1 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了江苏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低压用户用电信息集中采集的抄表终端的技术条件,是在国家电网公司有关“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基础上,根据系统建设的需要,对标准的引用和进一步的补充规定及细化说明,本规定中未提及到的内容以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为准。
ICS 29.240备案号:CEC 1312009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 / GDW376.2—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第二部分:集中器本地通信模块接口协议power user electric energy data acquisiton system communicationprotocolPart 2: concentrator local communication module interface 2009-××-××发布2009-××-××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Ⅱ)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3.1 术语和定义 (1)3.2 符号和缩略语 (2)4 帧结构 (2)4.1 参考模型 (2)4.2 字节格式 (2)4.3 帧格式 (3)4.4 链路传输 (4)4.5 物理接口 (5)5 集中式路由载波通信的用户数据结构 (5)5.1 用户数据区格式 (5)5.2 信息域R (5)5.3 地址域A (7)5.4 应用数据域 (7)5.5 应用数据报文结构 (9)编制说明 (32)可编辑前言按照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总体要求,保证智能电网建设规范有序推进,实现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全覆盖、全采集、全预付费”的总体目标,规范统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主站、采集终端、通信单元的功能配置、型式结构、性能指标、通信协议、安全认证、检验方法、建设及运行管理等。
在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组织对国内外采集系统建设应用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充分结合通信技术、微处理器技术、制造工艺等技术的发展,全面梳理国内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了《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
本部分是《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之一,本部分制订过程中多次召集科研、电力部门和生产单位的有经验专家共同讨论,广泛征求意见。
电力终端通信接入网安全防护体系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电网公司通信网由骨干通信网和终端通信接入网(以下简称接入网)组成。
接入网是电力系统骨干通信网的延伸,是电力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全面的通信接入支撑。
电力系统正面临日益增长的安全风险,加强对通信技术安全的分析及应用对于确保整个电力安全生产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电力终端通信接入网;通道;安全引言接入网采用多种通信技术,由10kV通信接入网和0.4kV通信接入网两部分组成。
其中,10kV通信接入网承载配电自动化接入通信、用电信息采集远程通信、电动汽车充电站(桩)通信、分布式电源接入通信等业务;0.4kV通信接入网承载用电信息采集的本地通信、光纤到户等业务,而这些业务具有点多面广、接入情况复杂的特点。
根据2016年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31条有关规定:电力监控系统等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数据泄露,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必须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实行重点保护。
1电力终端通信接入网安全技术研究现状终端通信接入网安全防护是建设智能坚强电网的重要支撑。
依据《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4年第14号)的具体要求,重点实现对终端进行安全加固、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防护,支持智能传感器、智能表计、智能手持设备、平板电脑等设备接入;在通道防护方面需要实现多种组网方式下的安全防护专用软硬件设计、研制;在安全接入层面需要完善现有数据交互体系,实现安全接入区防护要求,提供安全的通信总线,完成安全接入区与信息内网的数据通信,配合现有的证书系统,完成基于公钥体系的身份认证体系建设。
通过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提升业务互动化能力,全面支撑智能坚强电网的安全防护建设需求。
国家电网公司从总体架构上制定信息安全防护总体策略和防护技术布防结构,从物理、边界、网络、主机、终端、应用、数据七类防护对象维度展开,提出技术措施和防护手段并进行管理,如图1所示。
ICS 29.020Q /G D 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 / GDW 373—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规范power user electric energy data acquire syst e mFunctional sp ecific ation2009-12-07发布2009-12-07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IQ / GDW 373 —2009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系统功能 (2)4.1 数据采集 (3)4.2 数据管理 (3)4.3 定值控制 (4)4.4 综合应用 (5)4.5 运行维护管理 (7)4.6 系统接口 (8)5 系统技术指标 (8)5.1 系统可靠性 (8)5.2 系统可用性 (8)5.3 数据完整性 (9)5.4 响应时间 (9)5.5 数据采集成功率 (9)附录A 用电信息采集数据模型(规范性附录) (11)编制说明 (19)IQ / GDW 373 —2009前言按照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总体要求,保证智能电网建设规范有序推进,实现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全覆盖、全采集、全预付费”的总体目标,规范统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主站、采集终端、通信单元的功能配置、型式结构、性能指标、通信协议、安全认证、检验方法、建设及运行管理等。
在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组织对国内外采集系统建设应用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充分结合通信技术、微处理器技术、制造工艺等技术的发展,全面梳理国内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了《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
本标准是《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之一,本标准规定了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性能指标,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控制、综合应用、运行维护管理、系统接口、技术指标等。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提出并负责解释;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北京市电力公司、河北省电力公司、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安徽省电力公司、福建省电力公司、河南省电力公司、重庆市电力公司、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陕西省电力公司、甘肃省电力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信息通信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章欣、周宗发、杜新纲、葛得辉、刘宣、邵源、祝恩国、杨凤海、李亦非、刘新中、王晋、李新家、王晓峰、肖坚红、李建新、宋伟、秦楠、黄建军、孟宇、杨晓源、陈慧民、陈四根、宋晓林、张勇红、刘剑欣、赵高峰、郭峰、刘庆扬IIQ / GDW 373 —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性能指标。
Q/GDW376.1-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主站与采集终端通信协议》及编制80421部门: xxx时间: xxx制作人: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修改ICS 29.240Q/GDW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 / GDW×××—200×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主站与采集终端通信协议power user electric energy data acquisition systemcommunicationprotocol b5E2RGbCAPof master station communication with data acquire terminalp1EanqFDPw200×-××-××发布200×-××-××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目次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3.1 术语和定义························3.2 符号和缩略语·······················4 帧结构····························4.1 参考模型·························4.2 字节格式·························4.3 帧格式··························4.4 链路传输·························4.5 物理层接口························5 报文应用及数据结构······················5.1 确认∕否认<AFN=00H)···················5.2 复位命令<AFN=01H)····················5.3 链路接口检测<AFN=02H)··················5.4 中继站命令<AFN=03H)···················5.5 设置参数<AFN=04H)····················5.6 控制命令<AFN=05H)····················5.7 身份认证及密钥协商<AFN=06H)···············5.8 请求被级联终端主动上报<AFN=08H)·············5.9 请求终端配置及信息<AFN=09H)···············5.10 查询参数<AFN=0AH)···················5.11 请求任务数据<AFN=0BH)·················5.12 请求1类数据<AFN=0CH)·················5.13 请求2类数据<AFN=0DH)·················5.14 请求3类数据<AFN=0EH)·················5.15 文件传输<AFN=0FH)···················5.16 数据转发<AFN=10H)···················附录A <规范性附录)数据格式说明················附录B <规范性附录)事件代码ERC ·················附录C <规范性附录)数据冻结密度················附录D <规范性附录)出错否认代码ERR ···············附录E <规范性附录)短信<SMS)传输接口分拆···········编制说明····························前言按照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总体要求,保证智能电网建设规范有序推进,实现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全覆盖、全采集、全预付费”的总体目标,规范统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主站、采集终端、通信单元的功能配置、型式结构、性能指标、通信协议、安全认证、检验方法、建设及运行管理等。
用电信息采集终端检测装置技术协议1.范围本技术规范适用于用电信息采集终端检测装置(FKC-301)的订货,能够校验集中器、专变终端、用电管理终端和三相电能表。
本技术规范未提及的技术条件需符合《Q/GDW 373-2009》至《Q/GDW 380.6-2009》相关规程和标准规定。
2.引用标准●Q/GDW 373-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规范●Q/GDW 374-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Q/GDW 375-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型式规范●Q/GDW 376-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Q/GDW 377-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安全防护技术规范●Q/GDW 378-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计导则●Q/GDW 379-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检验技术规范●DL/T 645-1997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规约●DL/T 645-2007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规约●Q/GDW 129-2005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Q/GDW 130-2005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JJG597-2005 交流电能表检定装置检定规程●JJG307-2006 机电式交流电能表检定规程●JJG596-1999 电子式电能表检定规程注:上述几个标准中的所有引用标准中的所有条款均作为本技术条件的引用,不再逐一列出。
3.技术条件采集终端检验装置的生产完全符合上面引用文献中的各项国家标准和规程中的有关技术要求。
装置的表位数为:16表位3.1性能要求1、装置精度装置精度:0.1级。
标准表精度:0.05级2、电压、电流档位电压档位:57.7V、100V、220V、380V。
电流档位:0.001A、0.005A、0.01A、0.05A、0.1A、0.5A、1A、2.5A、5A、10A和25A。
3、电压电流调节:电压调节范围:0%~120%调节细度:10%、1%、0.1%、0.01%、0.001%。
供电公司智能台区监测系统技术协议供电公司电气有限公司目录1总则 (1)2系统采用标准 (1)3系统总体要求 (2)3.1逻辑构架 (2)3.2物理构架 (3)3.3软件结构 (4)3.4安全设计要求 (4)3.5系统运行环境 (4)3.6系统技术指标 (5)3.6.1系统响应速度 (5)3.6.2系统可靠性指标 (5)3.6.3系统数据采集成功率指标 (5)3.6.4系统采集速度指标 (6)4系统功能要求 (6)4.1数据采集 (6)4.2参数管理 (7)4.3变压器运行数据监测 (7)4.4线损以及电量统计分析 (9)4.5告警管理 (9)4.6供电质量监测 (9)4.7系统管理 (10)4.8接口功能 (10)5智能配变终端 (11)5.1技术参数 (11)5.2功能要求 (12)6软硬件配置清单 (13)7其它要求 (14)7.1测试和验收 (14)7.1.1内容及要求 (14)7.1.2测试报告 (15)7.1.3现场验收(SAT) (15)7.2工程服务 (16)7.2.1包装和运输 (16)7.2.2安装调试 (16)7.2.3现场服务 (17)7.3培训 (17)7.3.1要求 (17)7.3.2培训内容 (17)7.3.3培训计划 (18)7.4系统维护 (18)7.4.1硬件维护 (18)7.4.2软件维护 (18)甲方:供电公司乙方:电气有限公司1总则1.本技术协议适用于供电公司智能配电台区监测系统的主要技术功能、结构、性能、安装及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2.本技术协议经甲、乙双方确认后作为供电公司智能配电台区监测系统商务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商务合同正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3.本技术协议书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作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乙方提供符合本协议书和工业标准的优质产品。
4.本技术协议书所使用的标准如与乙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