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多普勒血流图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经颅多普勒检查什么?经颅多普勒多普勒(TCD)是把探头置头部检查,只显示血流的脉冲波型彩色编码多普勒频谱。
三维经颅多普勒(3D-TCD)检查用固定架固定头部,固定架两侧连接两个2.0MHz单探头,单探头与连接臂及位置感知器连接,探头方向的改变及取样深度变化,通过计算机计算,可从水平、冠状、矢状三个平面对血流进行定位,得出随探头方向、检查深度而变的血流走行的轨迹图及与TCD相同的多普勒频谱图。
(1)探头检查位置(声窗):①颞窗:颧弓上从眼眶外缘到耳郭前缘,包括耳郭上缘处,从前向后又分为前、中、后颞窗,中颞窗最常用。
探头置颞窗上,取样深度从30-40mm起始,调节超声束方向(向前、向上、向后)顺序检查大脑中动脉(M1、M2),大脑前动脉交通前段(A1)、大脑后动脉(P1、P2)、颈内动脉(ICA)颅内末端。
②枕窗:枕骨粗隆下,超声束向上经枕骨大孔入颅,起始取样深度50-55mm,循序检查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
③眼窗:探头置闭眼后的眼睑上,超声束稍向内并指向眶上裂,起始取样深度40-55mm,顺序检查眼动脉、颈内动脉虹吸部床突上段、海绵窦段、膝段。
(2)颈总动脉(CCA)压迫试验:用以鉴别脑动脉。
压迫同侧颈总动脉时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下降,大脑前动脉血流方向翻转,使大脑后动脉(P1段)流速稍增快,如大脑后动脉血供来自颈内动脉,则流速下降。
(3)检测深度:检查大脑中动脉的深度从颞窗约30-55mm,主干约在50mm处,正向频谱。
大脑前动脉从颞窗检测深度为65-75mm,负向频谱。
颈内动脉终末从颞窗检测深度约60-67mm,双向频谱。
大脑后动脉从颞窗检测深度约55-70mm,P1为负向、P2为正向频谱。
椎动脉、基底动脉从枕窗检测深度为55-70mm及70-100mm,均为负向频谱。
经颅多普勒检查什么:观察内容:血流频谱多普勒形状有无异常,如S1下降,S2与S1合并、圆钝,有无涡流、湍流频谱。
1.血流速度:PI=(Vs-Vd)/Vm 正常值:0.6-1.0。
(Vs为收缩峰期速度,Vd为舒张末期最大速度)RI=(Vs-Vd)/Vs 正常值:0.5-0.8。
S/D=Vs/Vd 正常值:<32.频谱形态:血流有三种形态:层流(正常)、湍流和涡流(异常)。
层流形态特点:频谱窄,速度梯度小,频窗存在,包络线清晰光滑;湍流频谱增宽,速度梯度大,频窗充填,频谱形态紊乱,包络线不光滑、粗糙呈毛刷状,重者呈双相血流频谱。
3.音频性质:层流音频信号平滑、柔和,湍流或涡流音频信号粗糙、刺耳,有的呈乐性杂音,如海鸥鸣。
4.正常血流频谱图:正常血流频谱图在心动周期开始首先出现一陡直上升的曲线称为上升支,达顶点形成频谱图最高峰为收缩峰1(SP1)。
高峰后缓斜坡度下降形成下降支,约在下降支的2/3处有一明显向下的切迹,切迹后下降支又再次上升形成一明显的小波峰,称为舒张峰(DP)或称重搏波。
上升支起点至切迹间为收缩期,下降支切迹至下一个心动周期上升支起点为舒张期。
一些健康人尤其是青年人在收缩期下降支可见一凹陷,其后又出现一个略上凸的峰称为收缩峰2(SP2)5.影像血流速度的因素:(1)年龄:对血流速度的影响较大,新生儿脑动脉血流速度在刚出生时最低,以后随出生天数增加而增快。
新生儿期舒张期末血流速度低,新生儿期以后血流速度随年龄增大而呈线性增快,5-6岁达最高值约为出生时的3-4倍,随后依年龄增长而呈线性减慢,少年期(16)约下降30%。
从青年期(20-30岁)到老年期()60岁)血流速度下降幅度约为15%-30%,脑底动脉按下降幅度大小排列次序为V A>BA>PCA>ACA>ICA(颈内动脉颅内段)>MCA.(2)性别一般女性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略高于男性。
但10岁以下男女间无显著差异。
女性在更年期后因频板增厚等因素脑动脉血流检测较困难。
(3)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差别健康人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有差别,快慢依次为MCA>ICA>ACA>CS(颈内动脉虹吸部)>PCA>V A、BA>PICA>OA(PICA为小脑后下动脉)(4)两侧脑动脉的差别左右两侧脑动脉血流速度基本对称,正常成人MCA左右侧差Vs不应大于23cm/s,Vm不应大于15cm/s,Vd不应大于13cm/s。
经颅多普勒(TCD)讲解完整版本.ppt 精品课件精品课件血流速度增快一心输出量增高。
二脑底动脉狭窄成人血管狭窄多由动脉粥样梗化、脑动脉炎所致,而小儿脑动脉狭窄原因较多,如“烟雾病”、细菌性脑膜炎等等。
精品课件血流速度能较敏感地反映出动脉狭窄的程度。
脑底动脉狭窄所到的高流速多见于一支或几支血管,为不可逆性,使用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变,故可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高流速相区别。
精品课件三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最常见的原因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70-80%),亦可见于重度颅脑损伤后(发生率55%)。
脑血管痉挛的高流速是可逆的,药物治疗后往往恢复正常。
精品课件四动静脑畸形五侧支循环代偿血流一支或数支动脉血流速度异常增高,特别是ACA和PCA的血流速度增高时,应考虑侧支循环代偿的可能。
如图六其他。
精品课件返回精品课件返回精品课件血流速度减慢一心输出量减少二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和闭塞三脑底动脉狭窄或闭塞颅内某支动脉狭窄时,狭窄段血流速度增高,而狭窄远端的多普勒信号减弱,血流速度减低。
精品课件四脑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收缩五脑底动脉扩张普通偏头痛病人在头痛发作期,由于脑大动脉扩张而引起血流速减低。
精品课件返回精品课件两侧血流速不对称两侧血流速不对称有三种表现:1)一侧正常,一侧异常高流速;2)一侧正常,一侧异常低流速;3)两侧血流速均在正常范围,但两侧流速差明显增大,超过正常限定值。
精品课件脉动参数增高或减低脉动参数是反映脑动脉顺应性,脑阻力血管变化的可靠指标。
脉动参数主要取决于舒张期末峰流速(Vd)的改变,两者之间呈反比。
精品课件一脉动参数增高脉动参数增高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分析时应加以区别。
病理性脉动脉参数增高多伴有血流速减低,最多见于严重的脑动脉硬化,亦可见高血压,低碳酸血症、颅内压增高和红细胞增多症等。
凡是能引起脑阻力血管(脑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收缩的病变均可出现脉动参数增高。
精品课件二脉动参数减低脑动静脉畸形的供血,脑可表现为脉动参数的明显减低。
颅内多普勒血流图(TCD)对颅内动脉狭窄具有一定得诊断价值, 测量各条血管得血流参数,包括收缩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平均流速、阻力指数,可作为早期筛选性诊断方法。
颅内多普勒血流图(TCD)正常值:
血流速度正常,无异常血流。
颅内多普勒血流图(TCD)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以下检查有异常均为病态(1)狭窄处局部血流速度加快或有较大侧差
(>2S)。
(2)狭窄后区域内脉动减少。
(3)任何区域呐导致频谱增宽得异常血流。
(4)后交通动脉或前交通动脉局部血流速度加快提示有侧支循
环。
(5)脑底动脉中“不平衡”得血流比值;如大脑后动脉得血流速度超
度增加50%或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达120CM/S。
神功能、脑复苏、睡眠障碍等等。
TCD主要以血流速度得高低来评定血流状况,由于大脑动脉在同等情况下脑血管得内径相对来说几乎固定不变,根据脑血流速度得降低或增高就可以推测局部脑血流量得相应改变。
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管性疾病得检查,用来检查精神疾病患者脑血流改变得研究文献较多。
国内外大量学者用TCD检查抑郁症患者均发现存在脑部血流动力学异常,抑郁症患者得脑动脉血流速度多明显减慢,而且也发现存在偏侧脑半球化现象[1],对比检查抑郁症及神经症患者发现抑郁症患者较正常人右侧大脑前、中、后动脉得最大血流速(VP)均增高,但左侧得相应动脉血管血流速相对偏低,另外也有许多学者观察到,抑郁症患者左侧脑动脉得血流速度减慢更为显。
此认知功能障碍可能由于脑神经元机能活动减低所致。
大脑血流量与脑代谢及脑功能常有密切关系,从而间接影响认知功能
下列适应症可应用TCD检查:
(1)诊断颅内血管阻塞病。
(2)诊断颅外血管阻塞病变(特别对慢性ICA阻塞)合并颈总动脉压迫试验,以了解侧支循环就是否良好。
(3)评价颅外血管病(ICA狭窄、阻塞、锁骨下动脉盗血)对颅内血流速度得影响。
(4)诊断与追踪探测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
(5)探测与鉴定静脉畸形(AVM)得供血动脉。
(6)评价WILLIS环侧支循环能力:
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前,预测夹闭作用。
经颅多普勒设备
任何一种血管阻塞前后得探测。
(7)诊断颅内其她血管病:
颅底异常血管网症。
动脉瘤。
血管性痴呆。
颈动脉海绵窦瘘。
低血流量脑梗塞。
(8)间歇监测与追踪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得血管痉挛。
偏头痛得血管痉挛及(或)过度灌注。
急性卒中。
颅内血管阻塞后自发性或治疗后再通。
颅内血管阻塞后抗凝治疗过程中得血流改变。
血液粘稠度得变化。
(9)连续监测。
经颅多普勒辅助治疗抑郁症
【多普勒原理】
1842年奥地利学者克约斯琴、约翰、多普勒首次描述了一种物理学效应,因此被命名为多普勒效应。
这个效应得主要原理就是:两个物体相向或背向运动会产生频率变化,这种频率变化就就是多普勒效应。
也就就是说当接收器迎向波源运动时,接收频率大于发射频率时即会产生多普勒效应。
【TCD原理】
利用2MHz得低发射频率与脉冲多普勒技术结合,通过颅骨特定得声窗, 获得颅底主要动脉生理及病理得血流动力学参数得无创性脑血管检测
方法。
TCD技术与DSA、CT、MRI不同,它可以提供这些影像学检查所不能得到得重要得血流动力学资料。
它们之间只能互补,不能取代。
TCD在医学上得应用就是对医疗诊断技术得重大贡献。
它得无创伤、方便、直观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促进了脑血管病得研究进展。
【TCD得检测生物学原理】
人脑得血液供应系统由颈内动脉系与椎一基底动脉系组成。
①以小脑幕为界,幕上脑组织基本为颈内动脉系供应,幕下基本为椎—基底动脉系供应。
②以顶枕裂为界,大脑半球前部2/3与部分间脑为颈内动脉系供血,椎一基底动脉系供应大脑半球后l/3以及部分间脑、脑干、小脑。
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在颅底构成Willis环。
正常情况下,左右两侧动脉压力相等,前后交通动脉不开放,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不会在Willis环内发生混流。
当某一血管发生阻塞,动脉环内得血液会重新分配发挥代偿作用。
【TCD得应用范围】
①诊断方面:
ⅰ颈动脉狭窄、闭塞后Willis环侧支循环建立得情况,为患者得进一步治疗提供脑血流动力学得客观依据。
ⅱ颅内血管痉挛、狭窄、闭塞,脑血管畸形,锁骨下动脉盗血,颅内高压与脑死亡。
②机能评价:评价Willis环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为实施脑血管搭桥术及手术时机得选择提供有关术前得脑血流动力学得客观依据。
③危重病人与手术病人得脑血流监测:
ⅰ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得病人进行长时间脑血流监测,观察脑血管痉挛得发生、发展过程,评价痉挛得程度。
ⅱ监测颅内压升高、脑血流异常及脑死亡得血流动态变化。
ⅲ在脑、颈部以及心脏手术、心脏及颈动脉介入性检查与治疗过程中进行监测,以发现脑血流得低灌注或过度灌注现象;
ⅳ检测出空气或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形成得微栓子。
④病理生理得研究:
ⅰ观察不同生理条件下脑血流得变化,了解氧及二氧化碳分压、血压改变对脑血流得影响;
ⅱ观察各种心、脑血管病变、血液流体异常对脑血流动力学得影响及各种脑血管药物得效;
ⅲ利用TCD技术进行脑血管病得流行病学调查,作为脑血管病人长期随访得无创性检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