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 格式:pptx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1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贡献过文献的人。
创立时期,包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
后来的发展时期,包括列宁、斯大林以及中国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人。
这些人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共产主义社会是在保障了人民生存条件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文明生活条件方式的社会。
在这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有序发展互为条件。
共产主义社会,本质依然是以人为本,宗旨是各方面都建设成非常和谐的社会;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最科学和谐阶段的社会;是一个人人有尊严,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互相尊重包容团结协作,内解矛盾外抗侵略,共同生存发展的思想与智慧;是共产阶级实践真理,科学组织分工分配以及控制调度资源权利,建设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学说。
共产阶级的愿景是建成人们有秩序,有组织,人性化,尽其所能,按需分配索得的社会状态。
我国古代设想的“大同”社会也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
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对未来社会的基本轮廓做了科学的预测,认为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由全体社会成员支配;一切生产部门将由社会全体成员参加的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来管理。
第二,消除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1478年2月7日是托马斯·莫尔的生日。
莫尔是英国人,是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以其名著《乌托邦》而名垂史册。
《乌托邦》一书就是莫尔的不朽巨著,书的全名原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书》。
这部书是1515-1516年他出使欧洲时期,用拉丁文写成的。
书中叙述了一个虚构的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
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渊薮,必须消灭它。
因此,莫尔也就第一次向人们提出公有制的问题。
康帕内拉1622年在狱中写成的《太阳城》一书,是具有深远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
他在书中采用对话体裁,描绘出一个根本不同于当时西欧各国社会的新型理想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私有财产;人人劳动,产品按需分配;太阳城里实行“哲人政治”,只有大智大慧的“贤哲”才能担任最高管理人(称为太阳)及其助手;教育与生产相联系,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这一设想对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一定的影响。
摩莱里(生卒年月不详,有人疑为狄德罗的笔名)是法国十八世纪空想共产主义著名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国大百科全书派的先驱者之一。
摩莱里站在唯心主义的唯理论的立场上,根据“自然法”和“自然状态”的学说,论证了原始共产主义是符合“理性”的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是理应值得人们在现代和将来加以采纳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
摩莱里在他的著作中,通过法律和理论的形式继承并发展了空想共产主义的一些传统的原理,并使之理论化和系统化。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马恩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物质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阶级将消亡•国家也将消亡•没有战争•三大差别将消失(工农,城乡,脑体)•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自由: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和谐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乐生的活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020秋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及答案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卷一材料分析题(100分):材料:华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名医。
有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均头痛发热,同请华佗看病。
经华佗望色、诊脉后,给李延开了解表发散药,给倪寻开的是泻药。
正当二人疑惑之际,华佗解释道:李延是因受凉,病在外,故应当吃解表药。
倪寻是因饮食过多引起,病在内,故应当服用泻药。
二人虽病状相似,但病因不同,所治疗方法也不同。
二人信服,各自拿药服用,很快痊愈。
1、指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范畴并分析内涵。
(70分)答:材料中所叙述的案例华佗两个府吏倪寻和李延看病,华佗经过望闻问切之后,虽然二人都是得了感冒,但是,华佗给他们药物却迥然不同,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
华佗的解释是,二者都是感冒,但生病的原因不同,而且通过望闻问切后发现生病的病理不同,所以,开了不同的药物。
这里的案例用的原理是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辨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辨证法思想。
①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
材料中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
②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客观的,材料中华佗正是看到了病症和病因之间的联系,成功地寻找到治疗的方法,药到病除。
③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中华佗针对症下药正是对二者病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结果。
④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材料中,两个患者的病症都是有各自的原因引起的,华佗正是认识到了其病因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请理论联系实际,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0分)答: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启示: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能照抄照搬、教条主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人间社会从来就不是尽如人意的,以往的社会更是仅仅属于极少数人的自由天堂,所以追求一种平等自由、符合永恒正义原则的“大同世界”,历来都是人们的至上的愿望。
在人类尚无力量支配自己命运的条件下,这种向往反映到哲学上,便形成了具有宗教性质的仰赖身外权威、相信本质前定、追求永恒正义的抽象理性主义的哲学原则。
人们把现实的愿望凝结为一种“善”的绝对规定,把现实的行为看作某种先定本质的实践。
传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具有原则先行,时时考虑原则根据、事事追问原则规定的本质和特点。
以既定原则为出发点就是以抽象理性为标准。
以往哲学形而上学的任务就是要去发现这样的原则,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先验的准则。
这就决定了传统的哲学理论都具有准宗教的性质,在本质上便是教条主义的。
在马克思的时代已有过多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但它们大都属于“空想”性质的理论。
它们所以具有空想的性质,就因为贯彻的是抽象的理性原则,那种“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作为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仅仅是从永恒的正义原则和抽象的概念规定中导引出来的某种主观的规定。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与它们完全不同。
马克思不是从什么普遍理性、永恒正义、道德需求、概念规定出发得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结论的;恰恰相反,他的学说正是破除这种理性抽象原则的产物和结果。
马克思在他的思想形成时期一开始就向世人明确的宣告:“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这就表明,马克思贯彻的是从现实生活条件出发的实践原则,坚决反对并摒弃那种从理性的抽象原则出发的教条主义的做法。
什么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面对的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度的资本主义的现实。
所谓在批判旧世界中去发现新世界,具体说来就是: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人类现代高度文明的基础上,去克服资本主义自身无法消除的弊端和弊病,这样建立起来的社会自然就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更优越的“新世界”,从社会形态说这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7.1复习笔记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1.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①共产主义理想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②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靠社会的发展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①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
②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
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①人类历史上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始终向往和追求着一种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但历史证明以往的任何阶级都不可能实现消灭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理想。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本章逻辑概述本章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
这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规律逻辑地推导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结论。
本章共三节。
第一节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主要涉及以下问题: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即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中阐发未来世界的特点;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未来世界作详尽的细节描述等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解释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等。
第二节阐明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2.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在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基础上确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能够实现的理想而不是空想。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3.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过渡也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内在地联系在一起,需要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第三节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具体要求,主要内容是:1.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有理想、有道的、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这是因为他们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他们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
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正科学的社会理想,成为人们能够进行具体实践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未来社会就像一个神秘的谜,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能够正确预见未来社会的基本前提就是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是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是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社会的具体形态和细节将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
四是坚持发展观点,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看作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认识过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预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民实践的不断探索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
他们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他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指明了未来社会的方向和基本特征。
这些预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民实践的不断探索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
是强调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无阶级社会,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