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模糊语的审美转向:接受美学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163.78 KB
- 文档页数:2
接受美学视角下谈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摘要]由于中西美学思想差异及中英语言表现形式的差异,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过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翻译技巧,译者应避免随意填补原文的意义模糊,破坏原文学文本的模糊美和含蓄美。
因此,利用接受美学理论去研究并成功运用模糊语言,对扩大作品审美感染力,使读者获得动人的美感和意境的升华,使原文意蕴深厚,人物形象丰富生动,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野;模糊语言[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李佳楠(1981-),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李佳楠(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的美学同文艺理论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
接受美学是在经历了研究和批评的中心视角从以往的本体美学向文艺总过程的全方位综合性的研究转移的大背景之下,由此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论。
起初是由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五名文学理论家创建而成的,并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研究方法盛行于欧美。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伊塞尔和姚斯。
前者在肯定了作品意义具有不确定性的同时,又把作品视为是一种召唤结构,这种结构诱发了读者反应的潜能,不仅能够调动读者对文本进行必要的加工,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驾驭整个过程。
只有通过读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凭借其个人的想象力、人生经历和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不确定意义进行深一步的加工、弥补和再创造从而填补其意义空白。
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作为其艺术实体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得到真正的体现。
后者姚斯则提出了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理论。
他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受训者的积极参与,那将是无法想象的,只有审美接受活动才能将艺术作品从这种物性的存在中解放出来,产生精神作用和审美效果,并成为现实的存在,从而获得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二、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语言文字,是民族社会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的信息符号系统。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作者:董园园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2期摘要:模糊是语言的内在属性。
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
这些模糊语言能够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从而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
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然后分析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接受美学;模糊语言;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03-01语言学家伍铁平曾说“文学作品是模糊信息的载体,文学是通过审美的语言,即形象、情感、情节等来描述的。
这便形成了文学的模糊性。
”(伍铁平,1999:44)从他的这句话可以看出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同样,因为模糊广泛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和翻译也就密切相关。
在翻译中,应当重视这些模糊语言,采取正确的方法把这种模糊完美地再现出来。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对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及其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一、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接受美学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伊塞尔和姚斯。
接受美学着重研究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探索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和接受,强调作品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该理论对文学作品的译介和接受具有宏观的的指导作用。
总之,接受美学的这种理论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文学翻译不是“词句的形式对应,而是语义信息和美感因素的整体吸收与再造”(姜秋霞,2000: 27 )。
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文学翻译必须强调译作的文学性以及美学价值,这样才能把一国的文学作品变成另一国的翻译文学。
接受美学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原文文本是静态的、个体的,而接受是能动的、可变的、多层次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关注的中心不应该只是原文文本,而应当还有接受者、译文读者。
二、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表现为四个方面:语义模糊、语用模糊、意象模糊、意境模糊。
美学论文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翻译的任务是将原语中包含的逻辑或艺术映象完整地以另一种语言展现出来,翻译任务中的艺术映象指的就是文学翻译,它既涉及逻辑问题,也涉及美学问题。
20世纪西方哲学经历了一场重大革命,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阐释学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直接推动了西方接受美学理论的诞生。
接受美学就是建立于胡塞尔现象学与海德格尔阐释学根底上的文学批评理论,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
接受美学认为,应该从接受、受众出发,研究读者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从而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手段与较为完整的“解读空间〞。
本文试图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出发点,探究文学翻译中假设干问题,以进一步了解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一接受美学的理论概述在20世纪中期,哲学家古斯塔夫?伯格曼出版了著作?逻辑与实在?,他认为语言是哲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所有哲学家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世界的,这样将语言与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标志着“语言学转向〞的诞生。
“语言转向学〞的开展直接推进了文学批评的变革,将以文本语言结构为依据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中心论〞开展为以读者接受为依据的“读者中心论〞,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就是一种“读者中心论〞的观点。
接受美学以英伽登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伽达默尔与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以及结构主义学说等哲学思想为理论根底,主张以阐释学理论为方法论解释文学作品,并将“解释循环〞、“水平融合〞、“效果史〞等作为根本概范畴。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的五位年轻的文学理论家和教授:尧斯、伊瑟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他们被称为“康斯坦茨学派〞。
接受美学突破了“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等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束缚,将读者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接受理论认为,应将作品、作者与读者联系起来,将读者的阅读、反响、想象与创造性理解作为理解文学作品及其意义的依据。
接受美学得到了文学翻译界的高度重视,被广泛应用与文学翻译之中。
文学翻译模糊语的审美转向:接受美学视角
付晓丹
【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26)009
【摘要】语言文字是构成文学作品的物质材料,是作家塑造文学形象的物质手段,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是作家对语言艺术处理的结果.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文学翻译中模糊语的审美差异,实现文学文本翻译的审美转向.
【总页数】2页(P136,156)
【作者】付晓丹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 [J], 史倩
2.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柳林风声》两个汉译本为例 [J], 宋海粟;杨东英;
3.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以葛浩文译莫言《生死疲劳》为例 [J], 金莹
4.基于接受美学视角的儿童文学翻译探析 [J], 肖芬;冯惠慧
5.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探讨——以《小王子》英汉译本为例 [J], 金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接受美学视角下看诗歌的翻译模糊美感磨蚀【摘要】本文探讨了美学视角下诗歌翻译中的磨蚀美感问题。
首先从诗歌翻译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美学视角对翻译的影响。
接着深入探讨磨蚀美感的影响因素,以及翻译模糊美感对诗歌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探讨美学视角下诗歌翻译所面临的挑战。
最后强调了翻译模糊美感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美学视角下诗歌翻译的特殊性,探讨翻译模糊美感对诗歌原意的影响,进一步丰富翻译理论研究。
【关键词】诗歌翻译、美学视角、模糊美感、磨蚀、影响因素、挑战、重要性、未来研究、诗歌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诗歌翻译领域,研究者们发现,由于语言、文化、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诗歌翻译在传达原作美感时往往会出现模糊和磨蚀的情况。
这种磨蚀可能导致诗歌原有的美感无法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影响了诗歌的传播和传承。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诗歌翻译中的美感模糊和磨蚀问题,需要从美学视角出发对诗歌翻译进行深入探讨。
只有在这种角度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诗歌的美感表达方式,从而寻找到有效的翻译策略,提升诗歌翻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
1.2 研究意义研究诗歌的翻译模糊美感磨蚀,有助于深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学因素对诗歌表达的影响。
通过对翻译模糊美感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可能面临的磨蚀与损失,有助于提升诗歌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研究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可以为我们拓展诗歌研究的视野,提升诗歌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感因素,可以不仅增进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诗歌的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2. 正文2.1 诗歌的翻译问题诗歌的翻译问题还涉及到诗歌的节奏、韵律等特征。
许多诗歌都是通过韵律和节奏来传达情感和意义的,因此诗歌翻译需要考虑如何保持原诗的声音美感和节奏感。
这就需要译者对韵律和音韵进行仔细分析和处理,尽可能地保持诗歌原有的美感。
接受美学视角下看诗歌的翻译模糊美感磨蚀
美学视角指的是将审美体验纳入到对艺术、文学等作品的评价中。
诗歌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需要从美学视角出发,考虑如
何在翻译中保留原诗的美感,同时又要考虑适当地解释和转换文化
差异,以便接受者能够理解。
但是现实情况是,诗歌的翻译往往会出现模糊美感的情况,特
别是在跨文化的翻译中更加明显。
这是由于语言的文化和美感的差
异所致。
在翻译中诗歌的韵律和语言的音韵也会有所磨蚀,这也使
得诗歌翻译难以保持原诗的美感。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要考虑目的受众的背景和阅读习惯,其次要尽可能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在翻译诗歌时,也要注重
词语和句子的美感,同时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如果需要适当调整,也要确保不影响原诗的基本特点,以便读者能
够体会到原诗的美感。
此外,诗歌翻译者还需要根据作品的风格和类型选择适宜的翻
译策略,以避免翻译流于平庸。
比如在翻译抒情诗时,翻译者需要
注意诗歌的情感色彩;而在翻译抒情诗时,要注意保留原诗的意象
和意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美感。
最后,要强调的是,诗歌翻译作为一种文学翻译,需要更多关
注原诗的美感,而不仅是语言的准确性和文化的转换。
只有在考虑
到美感的基础上,才能让接受者真正感受到原诗的魅力和美丽。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摘要:接受美学重申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以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与作者一同创建的。
而翻译就是在文本和读者、作者和读者间频频进行对话的两重沟经过程。
翻译活动应关注读者“期望视线” “呼唤性构造”和文学的历史性。
重点词:接受美学期望视线呼唤性构造翻译一、接受美学的理论纲要接受美学的理论源于阐释学文论,盛行于60 年月后期,在 70 年月达到热潮。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 Hans Robert Jauss)、伊塞尔(Wolfgang Iser)。
它是读者反响责备的一个派别和突出代表,确定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新的美学思想,对“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进行了责备,实现了文艺研究史前一次重要打破,进而使文学研究的趋势发生了根天性的变化。
接受美学解读的基本特色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以读者为中心接受美学重申读者“接受”的重要性,正如姚斯所说:“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分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过程中得以证明” 。
“在艺术的历史传统中,一部作品不断持续的生命,不是经过永远的疑问,也不是经过长久的回答,而是经过疑问与回答、问题与解决之间的动向的阐释,才能够激发一种新的理解并同意从头开始过去与此刻的对话。
”姚斯以为“读者在阅读中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充分调换能动性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从作品中能意会出意想不到的意义来”,“只需作品不被行动的主体接受、获取,它一直只好是未达成的可能的存在,所以接受是最实质的”。
[1] 读者不不过是鉴赏家、责备家,并且仍是作家,因为责备、鉴赏自己就是一种创建和重生产。
作家写出来的作品,还不可以称其为作品,而是称之为“文本” ,因为它还不过潜伏的文学作品,而真实的文学作品,则是读者阅读后的文本。
文学作品是为广大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心义和美学价值只有经过读者的详细化的阅读过程才能表现出来。
文学模糊与翻译——试从审美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不同英译版本◇高教论述◇科技疆向导2011年第21期文学模糊与翻译——试从审美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不同英译版本周亚云(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模糊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基本特性,它主要表现在语义模糊,意象模糊,句法模糊,语用模糊和主题模糊等.从审美的角度分析,模糊性在文学作品中具有一定的召唤结构.文学翻译与其他类型的翻译不同,具有难以把握的变量.因为语言系统不同,审美方式不同,要使翻译的原文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但是译者可以并且充分利用语言的模糊性,尽量做出生动且模糊对等的翻译作品.本文选取《天净沙?秋思》的五个不同的英译版本,从文学模糊类型的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关键词】模糊;文学翻译;审美;《天净沙?秋思》O.引言模糊具体地是说符号使用者所感到的使用的某个符号同他所指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对象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根据接受美学的原理.文学模糊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文学空白,文学空白为语义,意象,句法,语用和命意留下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形成文本的召唤结构.召唤结构引发读者不断的思考和想象读者在阅读思考和想象中完成鉴赏,审美和接受"看一部文学作品不应该看它说出了什么.而要看它没说什么.正是在一部作品意味深长的沉默中.在它的意义空白中,隐藏着作品效果的效能如果一部作品一部作品的未定型或空白太少或干脆没有.就不能称作为好的艺术作品.甚至不能称作为艺术作品".(瓦尔宁,1975:235—236)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必须强调文学性和审美价值接受美学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原文文本是静态的,个体的而接受是能动的,可变的,多层次的因此.如何将静态的原文文本转化为动态且生动的对等翻译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1.研究现状模糊理论最早应用于数学领域.1965年.扎德(Zadeh)发表了名为《模糊集合》的论文.此后,模糊理论在社会学领域特别是在语言学领域产生特别重大的影响.在国内.最早研究语言学的是伍铁平.其代表作《模糊语言学初探》.其次,黎千驹的《模糊修辞学导论》等.但是上述关于模糊语的着作大都专注于语义学和语用学方面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模糊语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其创新点是从审美角度和模糊在文学作品的五个层面进行分析在选取语料方面.作者选择了在模糊性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小令即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2.《天净沙?秋思》的不同英译版本对比研究《天净沙?秋思》整篇小令如下: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一幅悲凉的画面只是作者根据自己的阅历和想象描绘出来的,不同的读者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版本的译文出现. 译文1TUNE:TIANJ[NGSHA WitheredvineshangingOiloldbranches,Returnin~crowscroakingatdusk, Afewhousehiddenpastanarrowbridge, Andbelowthebridgeaquietcreekrunning.DOWnawornpath.inthewestwind,Aleanhorsecomesplodding.ThesllndipsdowninthewestAndthelovesicktrave]erisstillattheendoftheWOrld.(丁祖馨,BurtonRaffel译)译文2AUTUMNTHOUGHTDryvine.oldf】℃e.~/'owsatdusk.Lowbridge.s|reanqrunning,cottagesAncientroad,westwind,leannag,TheSHRwesterin'gAnd0newithbrakingheartatthesky'Sedge.rCyrilBirch译1译文3AUTUMN Crowshoveringoveroldtreeswreathedwithrottenvine—thedaviS aboutdone.Y onderisatinybridgeoverasparklingstream,andOilthe farbank,aprettylittlevillage.ButthetravelerhastogoOildownthis ancientroad,theweatwindmoaning,hisbonyhorsegroaning,trudging towardsthesinkingSUrl,fartherandfartherawayfromhome.(翁显良译)译文4Tune:"Sky-pureSand"Driedvines,anoldtree,eveningcrows;Asmallbridge,flowingwater,i/len'Shomes;Anancientroad,westwinds,aleanhorse;S1】ns】antswest:Theheart—tommanalsky'send(Wai—liraYip)译文5AutunmthoughtWitheredvines,oldtree,eveningcrows;Tinybridge,flowingbrook,hamlethomes;Aneientroad,windfromwes|.bonyhorse;ThestlrlissettingBrokenmarlfarfromhome,roanlsandl'oaIllS.f赵甄陶1文学模糊按其属性和功能可以分为语义模糊,意象模糊,句法模糊,语用模糊和主题模糊从以上五个层面.剖析小令中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之处的不同翻译由此获得新的审美感2.1语义模糊语义模糊是指词语的语义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在语义的表达方面.英语趋向于明朗化而汉语相对比较模糊在这首小令中有两个语义模糊比较明显的词语"人家""断肠人""人家"被译为cottages.a prettvlittlevil!age,men'shomes~ham]ethornes."断肠人"依次译为the lovesicktraveler,onewithbreakingheart,thetraveler,theheart—tom mfdn.,brokenman,众所周知.人家即有人住的房子.而2,4,5的翻译则相对模糊一些译为小屋.村庄以及哈姆雷特的家提到"断肠人",大家都会想到"肝肠寸断"这个成语,它是用来形容人悲痛到了极点.在这首小令中究竟何为断肠人?这就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到底是思乡之愁.是相思之苦还是郁郁不得志?作者认为在翻译的时候应适当保留一定的模糊性.不能将"断肠人"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人译文fhelovesicktrave1er就将其局限在情爱方面.使译文读者丧失了本该享有的想象空间和深刻的韵味2.2意象模糊意象模糊是用模糊的艺术形象或符号表现无限的社会内容.小令中十几个景物意象"枯藤…'/J,桥…'人家"等几乎都是模糊的意象.例如.何为古道.何为瘦马:枯藤和老树是缠在一起还是它们有一定的距离:瘦马是在古道上奔驰还是停在某处歇息;这么多的意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以上五个不同的译本通过选词上的区别充分说明了意象模糊对读者产生的不同影响.作者认为在翻译这些意象模糊的景象时要在适当加入个人理解的基础之上尽量保留这些模糊之感. 译文3中将所谓的断肠人定义为"游子",此时游子走在古道上,他的瘦马在呻吟.跋涉在夕阳之下.一些模糊的意象,都被清晰化了.一方面.它便于读者理解原文但必须注意到这样的译文也有一些不合适之处.同时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也就越来越狭窄了'.892011年第21期科技强向导◇高教论述◇2-3句法模糊句法模糊在汉语中比较常见.即不借助于形式手段来体现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意义或逻辑关系在这首小令中.仅用28个字却排列出了由十二个名词构成的意象,各意象之间完全是独立的牌类组合. 没有一个连接词这样的句式易于读者产生联想和意识流.对读者来说各意象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相对开放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译文作者往往会将自己所想象出的画面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译作中.使原本深邃的意境趋于明朗化.例如,译文l,3将所有的意象穿插联系起来.失去了原作中的那种韵味.因为恰恰是这些看似无关联的句法使其成为千古佳作相对而言,译文2,4保留了原有的句法结构.只是在各个名词意象之间添加了标点符号加以隔开.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译文2,4比较符合译文读者的审美习惯,在一定模糊性的基础之上可以便于译文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去发掘更深层次的含义2.4语用模糊在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是激发读者的审美想象.换言之,语用学研究的是话语在特定情境下的语义. 虽然如此.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即便有特定的话语环境,话语意义依然难以确定,这便导致了语用模糊.在这首小令中,语用模糊比较频繁. 例如原文第一句话"枯藤老树昏鸦"按照一般的情境.枯藤蜿蜒盘旋在老树上.此时黄昏下.乌鸦在树枝上嘶叫.但是仅通过这三个看似没有联系的意象.就将其翻译成译文1和3.让译文读者感觉过于绝对设想一下.有没有可能枯藤攀附在院墙上,老树孤单的伫立在门前.而乌鸦在很远的林子里嘶叫?在翻译这类语用模糊的句子时.可以保留其模糊性.让读者去细细品味,方能得出见仁见智的解读.2.5主题模糊就文学作品而言.贯穿全文,总要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这便是作品的主题.《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着重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但"断肠人"究竟所思为何人?是故人,恋人,妻儿还是父母?对于思念故友的译文读者来说他们会认为这首小令的主题是围绕思念故人而展开的;而对于那些海外游子们,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切之使得他们觉得这首诗的主题与自己的心境相同:对于天各一方未能在一起的恋人来说.他们也许会认为那种凄凉以及相思之情正是自己现实的写照:这么多不同主题的阐释.都是拥有各种经历的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共鸣.3.结语模糊来源于作品中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它的存在可以使读者根据自己理解和期待去阐释,创造,发现作品中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旨而翻译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是创造性活动而且是一种审美的创造.它必须有想象力的不断注入.如果译文作品能够如原文作品一样.也能为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也就能达到"有一千的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境界.【参考文献】[1]Zadeh,rmationandControl[M]Be~inNomaalUniversityPre8S,2000[2]陈德喜.论中国古典翻译的模糊性『J]_安徽大学,2007.[3]段新苗.英汉互译中模糊性语言及翻译策略沈阳建筑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4).[4]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5]金元浦.文学解释学『M1.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强瑛."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模糊性lJ1.中国电力教育(外语教学研究1.2009(132).[7]E尔宁.接受美学fM1慕尼黑:威廉?劳克出版社,1975.f8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I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9]伍铁平.模糊语言学初探『J].外国语,1979(4).[1o]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1]张虹.模糊与文学翻译一试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不同英译_J1l安徽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o4(4)[12]赵云丽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J1l山东师范大学,2007[13]翟茜.浅析模糊语的英汉翻译『J1.科技文论,2008(3).(上接第45页)和培训内容,弄虚作假,套取,挪用培训补助资金,培训流于形式的现象.此外,由于这类培训基本上是政府买单和政府下单.行政色彩较浓.常常使得下达的培训计划与任务过于刚性.针对性不强,缺乏调适性和培训机构的能动性3.结论及建议对数量众多的流动性劳动力进行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培训.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国民素质提升的重大战略.对于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和充分就业.有效就业,企业竞争力提升.劳动者收入提高.社会和谐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和培训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公民的权益.是一项公共性事业因此.政府支持和主导流动性劳动力的培训是政府的职能体现.转型必然.应该予以充分肯定.政府支持,主导流动性劳动力培训的成效是显着的.尤其在资源整合,补贴机制,管理指导,模式创新,就业服务等方面,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局限性.主要是社会的参与度还不够.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够.培训与项目的管理还不够完善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加大政府对流动性劳动力.尤其是对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从立法角度.制定相关法律或政府条例,使劳动力的培训教育能够制度化,常态化.(2)鼓励社会参与流动性劳动力培训事业,在机构设立,税收政策,基金设立,师资配备,用地审批等方面予以支持.f31发挥市场机制对流动性劳动力培训的作用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培训与劳务信息体系与平台:建立培训市场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建立政府主导,政府与市场,企业与社会共同参与,有机结合的劳动力培训体系.链【参考文献】[1]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网,http://wwwlmgov.en.[2]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331~I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4]国家统计局冲国人口普查公告,2011(上接第41页)安顺,都匀,凯里为支撑,贵阳——遵义,贵阳——安顺, 贵阳——都匀和凯里三大城市带为骨架.一批重要县城为节点的黔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省城镇化的核心区.不仅如此.在全力建设黔中城市群的大框架下,我省还将积极打造黔中城市带.具体为沿贵阳——遵义轴线,加快发展修文扎佐镇,修文县城,开阳县城,息烽县城,息烽小寨坝镇和遵义乌江镇,三合镇等区域(遵义,安顺,都匀,凯里也在构建"一主多片"的城市空间格局范围.其具体打造路径是以快速铁路为发展主轴,以黔中经济区为战略重点.以其它重点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以快速铁路沿线和高速公路网络节点上的重点城市为支撑.使其能更便捷地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的城镇化战略新格局中凭借黔北在贵州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它成为勾连重庆与贵阳两大经济圈的互融合作的过渡带,两个经济圈更好地进行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如图所示,我省周边省市及重庆物流.多数需取道贵阳,无论是珠江三角洲.还是北部湾出海1:3.可是由于贵阳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三不沿"(沿江,沿海,沿边)地区,加上基础设施的大量欠债,导致物流成本过高.进而制约到方方面面的发展.贵州要突围.首要任务是搞好基建.确立其作为西南地区陆路交通枢纽的地位建立强大的物流和客运中心,并形成高效,便捷,有序的物流,客流交通运输网络.我们认为城市空间结构的现实目的是发挥城市的竞争力优势.切实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更好地融入全球性和区域型的资源配置和整合中.使城市始终保持持续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努力平衡环境与生态,资源与效率的关系.增强城市竞争力水平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贵阳经济圈还是黔中城市经济带,无不显示出贵州的发展在贵阳的未来趋势锰。
Vol.10No.22013年2月第10卷第2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Feb.20131.引言模糊事物是客观存在:自然界有模糊的景物,如云中月,雾中花,水中影;人类社会亦有模糊的事物,如不好不坏、亦好亦坏的中间人物。
按照某种属性对事物进行聚类划分时,由于基准或界限的不分明而引起的外延判断与划分上的不确定性便是模糊性。
我们知道,语言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
语音、词汇、语法的明晰性,是语言的自然属性。
同语言的明晰性相对立的一面,必有语言的模糊性存在。
明晰性与模糊性共同处在语言这一矛盾的统一体中,构成语言的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属性。
2.模糊语言的接受美学视角模糊语言存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可从接受美学的理论中得到印证。
接受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作家在创作时,从艺术的角度考虑,除了对象的重要特征必须详细加以描述外,另一些次要特征则往往可予以省略或仅仅稍加暗示,有时采用这种“泼墨”手法的效果反而要胜过精细的描述,因为他能吸引读者介入文本所叙述的事件中去,为他们提供阐释和想象的自由。
不难发现,模糊语言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文学的模糊现象,即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现象,往往恰恰是作品的神韵,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更能“激发读者开发某种特定的接受趋向,唤醒读者以往阅读的记忆”,更能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因为模糊语言蕴藏的潜在信息,它会令读者情不自禁地调动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联想去填补空白,从而感受到一种创造的愉快。
相反,过于精确的描述,因为束缚了译者的想象力,因为太“实”,反而难以产生美感。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整首诗没有一字正面书写离情别意,而是写事写景,仿佛是一些客观描述,然而诗人强烈的依恋惜别之情通过那只载着朋友渐行渐远的孤舟映现出来。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09N o .2[收稿日期]2008212222[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跨文化视野下汉英语言模糊性对比及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S B015)[作者简介]魏晓红(1971-),女,四川简阳人,四川农业大学外语系副教授,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
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的模糊性及其翻译魏晓红 (四川农业大学外语系,四川雅安625014)[摘要]模糊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性,其作用在于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增强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
本文运用美学基本原理,对文学作品模糊性进行审美分析并对文学翻译如何再现原文的美学要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接受美学;模糊性;文学翻译;意象;意境[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9358(2009)022******* 作为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模糊性在各个语体中都有所体现。
与其他语体相比,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更为显著,有人甚至把文学作品称之为“一种模糊信息的载体”。
美是文学的灵魂。
“文学是通过审美的语言,即形象、情感、情节等来描述的……这……便形成文学的模糊性……”(伍铁平,1999:44)。
文学翻译与模糊性有着紧密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到处渗透着模糊性。
要使译语读者获得和源语读者相同的美学感受,翻译就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形式的转换,而是要求译者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的艺术再创作。
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对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特征及相应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1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接受美学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伊塞尔和姚斯,前者提出了意义空白和意义未定性论,后者提出了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理论。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总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
未被阅读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第33卷第6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33, No.6 2013年6月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June. 2013, 101~102 接受美学视角下看诗歌的翻译模糊美感磨蚀——以《无题》诗三个译本进行比较王轶普(周口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内容提要]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磨蚀了诗歌翻译的模糊美感,翻译的模糊美,是汉英两种文化共同的需要,接受美学应更加注重高译者的语言功底,以保证诗歌翻译中模糊美感的磨蚀。
[关键词] 接受美学;期待视野;诗歌翻译;模糊美感磨蚀[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3)06-0101-02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孔子或前孔子时期,中国的诗歌就非常发达。
诗歌翻译与模糊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到处都渗透着模糊性,若要使译语读者能获读者得与原语相同的美感,翻译就不单单是纯粹的文字形式上的转换,更多是要求译者在深刻地理解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但是在这种二度创作的过程中自然不可避免会有美感的磨蚀,本文就古典诗歌翻译的模糊性美感磨蚀及如何挽留进行探讨。
一、接受美学与翻译接受美学理论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其直接理论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的阐释学(Hermeneutics),其后是由伊瑟尔(Wolfgang Iser)和姚斯(Robert Jauss)发展起来的。
这一理论的突出在于它大大地提升了读者的地位,把文学鉴赏的重心从作者和作品转向了读者,出现了“读者中心论”。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
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作品之前,都已处在具备一种现在理解结构和先在只是框架的状态,对于同一部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由于这种期待视野的差异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