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诗歌翻译中的美学观
- 格式:pdf
- 大小:267.68 KB
- 文档页数:3
语言研究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分析秦 超【摘 要】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理应得到大范围的传播。
但是由于各国语言的不同导致了阅读困难。
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进行阅读和理解,给予翻译是必要的。
所谓的翻译并不是直译,而是在深刻了解作者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展现其内在的美学价值。
本文主要阐述了美学价值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英语文学 翻译 美学价值文学翻译并不是只为了让人们了解整个故事梗概,最关键的是传递原作中的艺术意境,能够让读者在作品中感受到美,得到启发和感悟。
这种文学翻译的形式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在原著上的二次创作。
要实现译文和原著的有效对接,真实、灵动的表达原著中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美学价值体现在每一个韵律和句式当中,具体分析如下。
一、形象的语言表达,凸显艺术特征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很多社会现实投射到文学形象当中,凸显整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
英语文学翻译是翻译人员结合自身对于原著的理解和自己所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进行再次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艺术特色的升华。
当然,由于“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译者不同,对原著的理解也不同,掌握的翻译技巧也不同,这就导致存在很多种翻译风格,而各种翻译风格所展现的都是不同形态的美学价值[1]。
一些译者比较习惯于挖掘原著中的亮点,在文学作品的表达中采用多种翻译方式,不再是重复的译文,而是着重展现和传递自身的美学感受,让读者在阅读时有美的享受[2]。
还有一些译者会在翻译作品中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
简单地说就是原著只有一本,但是翻译的方式不同。
这种现象取决于译者本身的语言表达习惯,如有的译者习惯九曲回肠、有的译者习惯平铺直叙,有的译者习惯含蓄委婉。
但是不论是哪一种翻译方式,都是对作品和生活的一种感悟和表达,都是具有美学价值的。
二、体现语言的美感,表达美学价值英语文学翻译是一种利用文字表达的方法来展现艺术魅力的方式,本质上是和其他的艺术表达方式相同的。
总第251期2013年8月(中)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51August2013(B)从接受美学角度看英语诗歌的翻译———以丁尼生《橡树》为例白宇镜(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23-0107-02摘要接受美学是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这一理论可以给翻译者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来看待和处理翻译中的问题。
英国著名诗人丁尼生《橡树》的翻译可以以这一理论为出发点,从而做出对该诗歌之翻译的合理评价。
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野预期读者诗歌翻译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A Case Study on "The Oak"by Tennyson//Bai YujingAbstract Reception aesthetics is a kind of reader-centered liter-ary theory,and this theory can provide new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the translators to deal with problems in translation.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is theory,and then relates the poem of"The Oak"by Tennyson in the hope of making a reasonable assess-ment of the poetry.Key words reception aesthetics;the horizon of expectation;ex-pecting reader;translation of poem1前言接受美学是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近年来翻译工作者将此应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研究方法。
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英译研究翻译美学是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目标是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学原则和翻译的美学价值。
当我们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研究古诗英译时,我们追求的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通过英语语言表现出古诗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炼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和深远的意境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美的感受。
将古诗翻译成英语,不仅是传递文化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美的过程。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研究古诗英译,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把握古诗的意境。
古诗的意境是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之一,需要通过英语语言的适当表达来传递。
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用适当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展现其深远意境。
注重音韵的传递。
古诗的音韵是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也是其美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来传递古诗的音韵美。
尊重原诗的文化背景。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这些都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得到尊重和传递。
译者需要对古诗的文化内涵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准确地将这些信息传达给英语读者。
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研究古诗英译,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深入探讨古诗英译的策略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递给英语读者,增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在翻译领域,对原文的审美价值进行正确的理解和传达是极其重要的。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研究民国散文的英译风格,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原文的审美内涵,而且可以探讨译者如何巧妙地用英语再现原文的优美风格。
本文以民国散文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其英译风格。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阶段,散文作为当时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展现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国散文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翻译这些散文时,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审美特征,让英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美感,是译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诗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
诗歌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接受。
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诗歌翻译中的审美接受问题,并以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对比分析其四种英译文,以期揭示不同译文在跨文化接受中的美学差异。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强调读者在文学作品接受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通过深入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本文旨在揭示译者在处理原诗美学特质时的策略与得失,进而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原诗美学特质的跨文化传递与接受。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本文选取的四种英译文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翻译风格和策略,通过对这些译文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出诗歌翻译中美学特质传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诗歌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接受美学与诗歌翻译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强调读者在文学作品接受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文学理论中以作者和作品为中心的视角,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接受过程置于核心地位。
在接受美学的框架内,翻译活动同样是一个动态的交流过程,其中译者的角色至关重要。
译者不仅要精通源语和目标语,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读者意识,以确保译文能够充分传达原作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
在诗歌翻译中,接受美学的应用尤为重要。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这些都需要通过译者的巧妙处理才能在译文中得以充分展现。
译者需要深入挖掘原诗的意境和内涵,同时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需求,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
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而广受赞誉。
刍议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文学作品是人类表达美感的一种形式,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对于事物瑰丽的想象。
中西方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会存在一些障碍。
为了全方面了解西方文化,需要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将其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性用我国的文字表述出来。
本文通过对美学价值和艺术特性在英语翻译中的表现进行具体论述,提出一些提高英语翻译水平的建议。
标签:英语文学;中文翻译;美学价值;艺术特性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趋同下,对于别国区域性的先进文化进行批判性地吸收。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为了增强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让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体现,需要利用我国汉语独特的魅力和语言特性,对其进行翻译,增加译文的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特性。
一、英语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自然科学是推动社会进程的重要科学,但是美学也是人类思想形态进步的重要学科,该学科广泛的存在于人文科学中,其中文学作品是体现美学的重要方式。
从美学的定义来看,虽然美丽的事物都是由人的主观臆测而进行评判的,但是美学价值却是超脱于个人的主观判断而客观存在的。
通过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美学就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个人的意识消失或者转移。
艺术通过人类的多年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的鉴赏方式,现在主流的分析方式都是将艺术进行解剖,将其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深入的理解。
首先,在精神层面上的艺术通常会夹着宗教信仰和对哲学的思辨,在文学领域中主要变现出对其内在的价值和形态的追求。
其次,动态理解层面上理解艺术,都是个人利用自身的行动,对自我的表现能力进行创造,对生活中存在艺术价值的事物进行学习和模仿。
最后,艺术价值的客观存在在艺术作品中得以立即体现。
这一方面就是将客观存在的艺术品进行类比,从而可以达到强调艺术客观存在的作用。
二、美学价值及艺术特性对于英语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经济的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各国之间文化、经济交流的增多,语言成为了影响了两国之间交流的最大障碍。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讨英文诗歌的翻译审美作者:杨旭霞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6期【摘要】翻译美学是一种将翻译视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自觉地的审美活动。
翻译审美的客体即翻译原文。
而翻译的审美主体即译者,一方面受制于审美客体的直观可译性,同时又要具备“情”、“知”、“才”、“志”等主观能动性,主客观的高度融合才能创作出与原文美学效果相近的译本。
在众多翻译文本中,诗歌是典型的代表。
【关键词】翻译美学英文诗歌版本比对审美体验一、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美学对翻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The stolen child》的两个翻译版本,简要研究翻译美学与文学诗歌翻译的关系,探讨翻译美学的不同理解对文学审美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本文选择了《The stolen child》的两个译本进行比对,一个是艾梅翻译的《被偷走的孩子》;另一个版本是周英雄版本的《被拐走的孩子》。
(关于题目的翻译,将放于内容分析比对之后)。
两种版本有很多地方的不同,如果逐字逐句去对比意义并不大,所以笔者挑选了六处对于诗歌意义会产生不同理解的句子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二、诗文内容的翻译比对探究1. fairy vats/faery vats. 诗歌中有一句“There we’ve hid our fairy vats”。
艾梅将“fairy vats”译成“魔桶”,而周英雄的版本中翻译成“仙篮”。
“fairy vats”出现在诗歌第一节,通过对“fairy vats”的描述为小孩及读者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不同于我们平时生活的世界。
“Fairy”这个词在英语中作名词有仙女的意思,作为形容词它的意思是“魔法、妖法”所以这里艾梅将“fairy vats ”翻译成“魔桶”也并非不可以。
当你翻译的诗歌和诗人的原文有所偏差的时候,可能影响整篇文章的意思,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英语诗歌中的美学及其翻译技巧作者:王楚云杨洪科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本身就具有言辞简单,意向丰富的特点。
大多数诗歌本身都是通过把具体事物按照一定的发生顺序堆砌成意向,再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然而由于本身的局限性,诗歌的翻译不大可能像其他文体的翻译那样平铺直叙,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吃透具体的意向并将其升华,变成简单,凝练的译出语,从而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诗歌;意向;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255-03长期以来,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翻译原则和方法一直困扰着广大译者。
近代以来,不少翻译大家都针对诗歌翻译提出了自己的原则与方法,北京大学的许渊冲教授提出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原则,并具体地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三似、三化、三之”的方法,提出了诗歌翻译应包括“形似”、“意似”及“工美”的原则①。
辜正坤教授则提出了诗歌翻译中“可译”及“不可译”并明晰了它们的界限,并提出了“以意译及美学为导向的诗歌翻译原则”②。
而武汉大学的刘军平则强调诗歌翻译的“互文性”,即必须要“生动”,“整洁”。
但无论说法怎样复杂,本质上都是在阐述诗歌翻译中的“形似”及“意美”的原则。
由于诗歌本身的特点,诗歌翻译不能像其他文体翻译那样用大量的篇幅来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
这就要求译者一定要通过一定的原则来构建意向以及确定翻译原则。
一、诗歌的美学价值根据许渊冲教授的说法,诗歌是一种“以形化及音化的符号组成的长短句,作者通过各种意向的组合来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理念,并以其形式上的美感来达到传播的目的”③。
根据这个定义,诗歌应当包含美学价值,这个美学既包括音律美,形式美,也包括意向美。
即在诗歌翻译中必须将美学价值得到完整体现。
(一)英语诗中“简洁”的美学价值由于汉语与英语结构形式的不同,汉语诗和英语诗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2020年第4期(总第850期)丈敖冬‘科从翻译美学视角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英译文刘圆媛(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从中国古代到晚清明初,从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译论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
从支谦的“不加文饰”到傅雷钱钟书,美学观点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
实际上,翻译理论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对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英译进行赏析,从音韵、句型、意境、语{风格角度赏析张培基的英译版本,以期理解译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与选择。
关键词:翻译美学郁达夫《故都的秋》一、引言一提到郁达夫,人们就很容易想起他的那篇散文《故都的秋》。
由于《故都的秋》描绘的画面优美、文字中饱含作者对北平秋天的深厚情感,因此该文多次被收录到中学教材之中,其研究价值可见一斑&经历了幼年丧父、青年时期海外留学、两度婚姻、国家动荡的种种之后,郁达夫的心思变得敏感,作中一“郁”。
国情况之时,郁达夫小住。
但家中的变故及国家的状使他内心十分苦涩,想起他、几度度的第二故北平&作者《故都的秋》中次达对北平的秋天的之情,但郁达夫对于平秋天那种萧索、的描种意义上体现出了其对于人的感&《故都的秋》英译本中,张培基的分,文的,美学的对篇优美散文二、译学的美学渊源“美学”二字国哲学家、美学家的作中,他学中一的,因此,他了"Aesthetics”的学研究美的价值、感。
实际上,一种的美学价值,但一种对美学价值的于&程中,者往往对于美感相当的&毛荣贵(2005:21)《美学》中提到“美感即对语言的审美价值的感觉”,美学中国的发展起于二十初,由西方经过日本这一中介传入中国。
方梦之(2004:296)将美学:“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探讨美学对译学的殊,用美学的观的学,并运美学的原理,提文的审美标准,分、阐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由此可见,学与美学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刍议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翻译中的美学价值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力求使作品的美学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过程。
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把握原作的美学价值,把原作的精神意境和文学艺术特色完整地传达给读者。
翻译者要充分考虑原作的文学特色,尽可能多地保留原作的文学艺术特色,使译文的美学价值尽可能接近原作。
同时,翻译者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使译文的表达更加恰当,更加生动,以便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作的美学价值。
2. 翻译中的艺术特征翻译中的艺术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翻译的艺术性,二是翻译的艺术形式。
翻译的艺术性指的是翻译的艺术价值,它是翻译的一种艺术表现,也是翻译的最终目的。
翻译的艺术形式指的是翻译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是翻译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翻译的一种艺术手段。
翻译的艺术性体现在翻译的语言表达上,主要体现在翻译的语言表达上,翻译者要注重语言表达的美感,以及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使语言表达具有艺术性。
翻译的艺术形式体现在翻译的语言表达上,主要体现在翻译的语言表达上,翻译者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以及语言表达的艺术形式,使语言表达具有艺术形式。
翻译中的文学艺术性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将原文中的文学艺术性表现出来。
翻译文学艺术性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保留原文的文学风格。
翻译者要熟悉原文的文学特点,然后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学风格,使译文能够体现原文的文学特点。
此外,翻译者还可以利用文学手法来表达原文的文学艺术性,比如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
最后,翻译者还可以利用文学修辞手法,如排比、夸张、拟人等,来表达原文的文学艺术性。
4. 翻译中的文化意义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是将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
翻译中的文化意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元素,从而使读者能够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翻译中的文化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深刻独特的意境。
在翻译美学的视角下,不同翻译版本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今天我们就来对比分析不同英文翻译版本对《诗经》的翻译,从中探讨其美学意义。
我们来看一段《诗经》中的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从这两个翻译版本可以看出,在翻译时,译者不仅需要忠实于原文,更需要考虑如何在保持原作意境的使英语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文所蕴含的美学魅力。
不同的翻译版本有着不同的美学追求,这也是我们在对比分析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对《诗经》的英译对比分析中,还需要考虑到不同诗歌形式的翻译方式。
《诗经》包含了很多楚辞、风雅、大雅等不同的诗歌形式,每种形式都有着不同的韵律和特色。
比如《关雎》这首诗就是一首风雅之作,它有着明显的韵律和节奏,而且还要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对《诗经》的英译对比分析中,还需要考虑到翻译的文化背景和语境。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考虑到原作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尽可能地在翻译中体现出原作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韵味。
要注意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对《诗经》的英译对比分析时,要尊重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和取向。
不同的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他们在翻译中所体现出的美学追求和审美观念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对比分析时,要尊重不同译者的翻译成果,从中学习借鉴,发现不同版本翻译的优缺点,以达到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原作的美学意义。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对《诗经》的英译对比分析中,我们需要从翻译的文学风格、诗歌形式、文化背景和译者取向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领略和理解《诗经》的美学价值。
也有助于我们提高翻译能力,探索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译介之道。
刍议格律诗英译里的三美翻译原则一、引言诗歌是摹刻诗人所处的时代、寄寓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怀、具有一定体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千百年来,格律诗一直是我国诗坛主流的诗歌样式,内蕴语法、语音、语词三大体系。
语法体系即形式系统,涵盖字数、行数、句式、篇式等要素;语音体系即音韵体系,包括押韵、平仄、节奏等维度;语词体系即意境结构,以意象为主兼有形式与音韵。
格律诗在形式、音韵和意境三方面皆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从形式上看,句式工整、语词对仗;从音韵上看,平仄相间、节奏和谐;从意境上看,平淡深远、耐人寻味,所以深受我国人民喜爱。
此外,格律诗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凝练之美,彰显了中华民族含蓄端庄的民族气质,受到了国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而汉语格律诗的英译工作任重道远。
二、译诗之桎,三美启之与其他体裁的诗歌相比,汉语格律诗因其形式、音韵和意境三方面的特殊性而更难翻译。
在形式上,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层面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分歧;在音韵上,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和押韵方式截然不同;在意境上,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文化中会让译者产生不同的联想和观感。
针对汉语格律诗在形、音、意方面的特殊性,我国汉诗英译第一人许渊冲先生创造性地将鲁迅先生关于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论移植到翻译理论中来,提出了译诗的三美论,即形美、音美和意美。
形美,即译诗重现原诗的形式美;音美,即譯诗复现原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意美,即译诗再现原诗的神韵美和意境美。
三、三美翻译原则的内在逻辑和实现方式(一)内在逻辑总述三美翻译原则的三要素为形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那么这三美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呢?笔者认为,若以人体为喻,形若骨,音似血,意如魂。
若论实现,形式之美,字行句篇;音韵之美,抑扬相间,用韵奏节;意境之美,物象为先,音形修列。
(二)形式美形式如人体骨骼,限定了格律诗写作的框架结构,在有限的篇式和句式里,格律诗的表达在结构上大多对仗工整,内容上简洁凝练,这就是格律诗的形式美,三美翻译原则中的形式美亦然。
智库时代·202·智库理论一、前言关于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前人曾做过不少研究,探讨也较为透彻。
但这个话题从来就没有什么固定模式,一千人有一千种见解,不存在完全的正误之分。
本文将着重从美学价值概览着手,进而分析英语文学翻译的特点,让读者对本文所探讨的主题有初步了解之后,再进一步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措施,指导译者或是外语学习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体现作品的美学价值,达到神似。
二、浅析美学价值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指对事物美的本质及意义进行研究的学问,它从属于哲学,可以说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如此,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即为艺术。
但这种对艺术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具体的,表面的现象,而更多的关注艺术中隐含的哲学问题,即是说对美学价值的研究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哲学的研究。
进行美学价值的探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区别于动物,这种对于美的追求是人类所独有的,是一种独特的感官感受,人怀有一种追求艺术特性的倾向,这种对美学价值的追求实质上也是人价值的自我满足。
另一方面来说,美学价值是事物固有的自然属性,但这种属性需要被发掘,被放大,对美学的追求也是对事物自身价值的完善与实现。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与生俱来必然体现着一定的价值意义,或是在哀婉人性的黑暗,或是在赞颂某种美德[1]。
文学作品处处都在斟词酌句,这些精心雕琢的词句一经翻译,就容易失去原有的风韵,这也是很多人在读译版文学作品时经常一头雾水的原因了。
因此,想要真正体会到一部文学作品的韵味,须得品读原版作品抑或是选择翻译较明朗的版本。
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时,传神的体现其美学价值至关重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决定着一部译文的成败。
总的来说,英语文学翻译一方面要注重作品的整体性,更需要传达源语言的美学价值。
三、英语文学翻译的特点不同题材的作品在翻译中各有技巧和特点。
通常,人们将翻译分为以下几种:商务类翻译,医学类翻译以及本文所探讨的文学类翻译。
英文诗歌翻译的美学价值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棘手的部分,尤其是古典诗歌的英译直到近百年以来,还有不少译者认为古诗英译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有也不少译者认为古诗英译不仅可以再现原作之美,甚至可以超越。
具体说来,主要存在散体译法与诗体译法。
后者注重原作的形式美,主张以诗歌的形式翻译诗歌;前者却以散文的形式翻译古诗,以期形式的自由和真情的流露,传达出原作的意境美。
如果基于文本为中心的传统译论观,难以再现散体翻译诗歌之美,常被认为是不忠实的叛逆者。
那么接受美学的提出,为打破瓶颈提供了理论基础。
读者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读者接受与否成为评价译作质量的首要因素,译者则同时充当读者与作者的角色。
散体与韵体译诗的对比研究,以及接受美学在散体译诗中的应用分析对产生完美的译本大有裨益,它能使译者对原文有更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并创造出适合译语读者欣赏的译作。
在散体译诗过程中,不但要再现原文语言形式的美,还要再现原文所描绘的意象与表达的情感,这一过程需要译者具备广阔的视野,对原文中的不确定性进行准确诠释,然后考虑译语读者的期待,创作出适合译语读者审美情趣的译作。
本文除引言与结论部分外,分为三部分:首先,介绍了古诗英译方法与散体译诗的特点;然后,介绍接受美学的发展和重要概念及其对散体译诗的启示与应用;最后,介绍接受美学与译者风格的形成关系并对翁显良翻译作品进行美学要素再现分析,进一步阐释接受美学于散体译诗的意义并为广大翻译者处理具体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
一、古诗英译与散体译诗对于古诗英译,主要有诗体与散体译法之分。
前者主要是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主的翻译方法,所谓“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是指在翻译古诗时首先要译出原诗的内容;音美就是要押韵、顺口、好听;行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要对仗且工整。
总体而言就是,中国古典诗歌译成英语后仍然是诗歌,是诗的语言和音调。
这里且不说要达到三美,就是每首诗歌的意象、意境之美都是需要译者付出艰辛的。
从《登高》的英译本看翻译美学
《登高》是李白的著名诗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诗歌表达
了“尊拜天地”的精神,直抒胸臆之情。
既有热情的执着和自由的宁静。
传
统的中国翻译会把诗歌译成贴近原文的整体,保留一个整体的语感。
近年来,英文译本的翻译美学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翻译者不再局限于“翻译”一
词的传统有效性,而是倾向于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感情融入其中,从而反映
出新的审美性。
在其英文译本中,翻译者以简洁语言将动态意象贯穿整首诗:“The towering clouds around my head / Higher, still higher I ascend,
以展示出昆仑山的奇观。
他用“The brilliant singing and the gentle breeze / How again could I be brought to ease?”来呈现诗人赞美自
然风景的情致和心境的安宁。
用“ the moon above majestic and round,How simply so delightful to be found!”来表达诗人醉心无穷的冥想。
通过这样细腻而朴实的表达,翻译者把诗中朴实和宁静之情融入其中。
从翻译美学角度来看,翻译者通过这首诗把原文的句式、抒情性和韵律
特点传达到英文,从而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文表达中,激发人们对诗歌的
共鸣。
相比于传统的中文译本,这一英文译本则格外动人,使读者更能体会
到李白的情感流露。
翻译者的娴熟与心胸的宽容,使这首诗带给读者更多元
的审美和美感,也体现出新型的翻译美学追求和理念。
- 231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从翻译美学视角探讨英文诗歌的翻译审美——以艾梅与周英雄的《The stolen child》翻译版本为例南京林业大学/杨旭霞【摘要】翻译美学是一种将翻译视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自觉地的审美活动。
翻译审美的客体即翻译原文。
而翻译的审美主体即译者,一方面受制于审美客体的直观可译性,同时又要具备“情”、“知”、“才”、“志”等主观能动性,主客观的高度融合才能创作出与原文美学效果相近的译本。
在众多翻译文本中,诗歌是典型的代表。
【关键词】翻译美学 英文诗歌 版本比对 审美体验一、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美学对翻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The stolen child 》的两个翻译版本,简要研究翻译美学与文学诗歌翻译的关系,探讨翻译美学的不同理解对文学审美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本文选择了《The stolen child 》的两个译本进行比对,一个是艾梅翻译的《被偷走的孩子》;另一个版本是周英雄版本的《被拐走的孩子》。
(关于题目的翻译,将放于内容分析比对之后)。
两种版本有很多地方的不同,如果逐字逐句去对比意义并不大,所以笔者挑选了六处对于诗歌意义会产生不同理解的句子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二、诗文内容的翻译比对探究1. fairy vats/faery vats. 诗歌中有一句“There we ’ve hid our fairy vats ”。
艾梅将“fairy vats ”译成“魔桶”,而周英雄的版本中翻译成“仙篮”。
“fairy vats ”出现在诗歌第一节,通过对“fairy vats ”的描述为小孩及读者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不同于我们平时生活的世界。
“Fairy ”这个词在英语中作名词有仙女的意思,作为形容词它的意思是“魔法、妖法”所以这里艾梅将“fairy vats ”翻译成“魔桶”也并非不可以。
探究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论文英语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它既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又具有自身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
本文将探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并着重分析其中的三个方面:对源文学作品的忠诚度、再创作与创新、以及语言的美与韵律。
首先,对源文学作品的忠诚度是英语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
忠诚度意味着翻译者应该尽可能保持原作的风格、语调和意境,尽力传达原作的情感与思想。
然而,在追求忠诚度的过程中,翻译者也需要面对许多挑战,例如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语言的不足以及不可直接翻译的文化内涵等。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使得英语文学翻译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是翻译者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和专业能力的机会。
第二,再创作与创新是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征。
翻译并不只是简单地将源文学作品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是在原作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与创新。
翻译者可以通过对文本的重组、扩展或缩减,以及改变语言的运用和结构等方式,增添或强调原作中的一些特征。
通过这种再创作和创新,英语文学翻译可以使作品更加适应目标读者的背景和文化,并且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语言的美与韵律也是英语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而翻译则是将这种灵魂传递给其他文化和语言的一种方式。
在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借助自己的敏感度和判断力,选择合适的词汇、句式和结构,以保持源文学作品的美感和韵律。
同时,英语文学翻译也会受到目标语言的特点和文化的影响,因此翻译者还需要进行权衡和调整,以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具备独特的美感和韵律。
综上所述,英语文学翻译具有许多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
在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在保持源文学作品忠诚度的同时,进行再创作和创新,并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语言结构,使译文具备美感和韵律。
通过这些努力,英语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成为了一门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创造力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