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2
临床顽固性呃逆治疗方法要点呃逆,俗称“打嗝”。
当呃逆持续时间大于2个月,则被认为是顽固性呃逆(IH)。
发生顽固性呃逆常因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加之精神和身体的沉重压力,会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
在人体的胸腔与腹腔之间,有一膈肌,它将胸腹腔分开。
和所有脏器一样,膈肌也有神经支配,既可接受各种刺激,也可接受“上级神经”命令而收缩。
膈肌突然收缩,继之喉头立即关闭,有时软腭及辅助呼吸肌也配合而收缩,这些都被延髓中枢所协调,于是打嗝就产生了。
“打嗝”这个通俗称呼很形象,不但描述了症状,也告诉我们产生这种症状的直接脏器——膈。
顽固性呃逆的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积极治疗原发病;②针对不同个体,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③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般疗法深吸气后屏气法。
采用深吸气后迅速用力屏气或以纸袋置于鼻口周围,造成局部二氧化碳增高的小环境,以达到通过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来刺激呼吸中枢,消除病理性兴奋的目的。
指压耳轮脚法。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位于患者的头顶侧或面对患者,用两个大拇指腹同时按压患者两侧耳轮脚,由轻到重,持续加压直到呃逆终止。
按压双眼球法。
患者闭目,术者将双手拇指置于患者双侧眼球上,按顺时针方向适度揉压眼球上部,直到呃逆停止。
此法多用于上腹部手术患者,但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忌用,心脏病患者慎用。
吞食烟雾法。
用一较长的圆形硬纸空盒,一端开口,用火点燃纸屑,放入盒内,使其熄灭产生烟雾,立即将纸盒开口紧压患者口唇周围,留出鼻孔,嘱患者张口如吃食物动作,把烟雾吞咽下去,但忌用抽吸的方法,1~2 分钟呃逆即可停止。
牵舌法。
患者取仰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全身放松,伸出舌头,操作者用湿毛巾或消毒湿纱布包住患者舌头,双手握住向外牵拉,以患者稍有痛感为度,持续30秒左右,松手使舌体复位。
干扰法。
干扰正常呼吸,如嘱患者打喷嚏、咳嗽、屏气或过度换气或用一吸痰管沿鼻腔刺激等。
药物治疗西药治疗氯丙嗪。
氯丙嗪是美国 FDA 唯一批准的用于治疗顽固性呃逆的药物,通过拮抗中枢多巴胺受体而发挥作用。
呃逆【概述】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呃为象声词,形容气逆喉间发出的一种声音;逆为病机,指胃气上逆。
本病病情轻重程度差别极大,如系偶然发作,大多轻浅,常常可以自行消失,或刺鼻取嚏,或闭气不令其出入,或突施惊吓,皆可取得较好的止呃效果。
如果持续不断,反复出现,则须给以适当的辨证施治,始能渐平。
若在其他疾病的危重阶段出现呃逆,常为病势转向危重的表现之一,应予重视。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也无明显性别差异。
呃逆古称“哕”,或“哕逆”。
民间俗称“打咯忒”。
古代文献中有关本证的主要论述有:《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胃为气逆为哕……”,哕即为逆。
《内经》认为本病发病多与胃失和降有关,乃中焦先有寒气,与新入谷气相混,凝聚不行,逆而上出所致;并记载了以草刺鼻取嚏以宣通肺气、“闭气一时”及“大惊之”以转移患者注意力,来达到止呃目的的三种简易方法。
《金匮要略》详述了呃逆的证治,如用橘皮汤通阳和胃治胃寒气闭之呃逆;用橘皮竹茹汤清热补虚和胃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对“哕而腹满”之实证,则提出“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的治疗大法。
宋·陈无择又补充了“胃虚膈热”及“膈间有痰水”之病机,并将病变部位扩大到膈。
明·张景岳将本证概括为寒呃、热呃、虚脱之呃三类,“寒呃可温可散,寒去则气自舒也;热呃可降可清,火静则气自平也,惟虚脱之呃,则诚危殆之证。
”可谓简明扼要。
清·叶天士则提出“肺气郁痹及阳虚阴浊上逆,亦能为呃。
”清·李用粹还补充了瘀血为病的病机。
西医学认为呃逆为膈肌痉挛所致。
凡由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患、尿毒症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膈肌痉挛,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呃逆的致病原因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虚等,但均因导致胃气上逆动膈而致呃。
一、饮食不节,胃失和降若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或胃腑受寒,致寒气蕴蓄于胃,胃阳被遏,气失和降,胃中寒气循肺经上逆动膈,上冲喉间,可致呃逆,呃声沉缓有力;因寒邪为病,热则流通,寒则益增,故得热则减,遇寒尤甚;胃中有寒,故口和不渴,胃气受阻,和降失司,则膈间及胃脘不舒,纳呆食少;苔白润,脉迟缓亦为胃中受寒之象。
呃逆(hiccup)是不自主的膈肌痉挛,引起呼吸肌收缩,在收缩终末时,声带突然关闭而发出的声音。
呃逆的中枢在脊髓的颈段,刺激通过迷走、交感、脑神经传入再经传出神经支配肌肉而发生呃逆的动作。
在呃逆时,不仅可听到声音,而且可看到膈肌的活动,帮有书中将其归入呼吸系统症状。
但也有人认为呃逆多由胃肠道刺激所诱发,是“胃肠现象”,更接近于呕吐反射而不是咳嗽一类的反射。
胃肠粘膜接受刺激后,兴奋主要通过迷走神经到达延髓呼吸中枢,然后一方面兴奋沿网状脊髓束到达膈神经,使膈肌产生强烈节律性收缩,同时呼吸暂停;另一方面兴奋自迷走神经运动纤维传至咽喉肌肉,产生喉头痉挛,此一反射弧上的任何病变均有可能引起呃逆。
呃逆持续时间不等,数分钟到数月均有。
若持续时间在48小时以上不缓解,则称之为顽固性呃逆。
顽固性呃逆可继发呕吐、水及电解质紊乱、失眠、虚脱、持久的精神紧张。
呃逆常见原因中枢原因肿瘤:小脑、延髓、第四脑室肿瘤其它:脑血栓、脑栓塞、脑出血、脑脓肿、脑炎、脑膜炎、延髓出血、脑外伤周围原因颈部疾病:毒性甲状腺肿、动脉瘤、气管囊肿、气管憩室、动静脉瘤胸部疾病:胸膜炎、纵膈压迫、纵膈炎、心包炎、肺炎、肺脓肿、肺癌、食管癌、食管炎、主动脉瘤、横膈膨出、膈疝腹内原因:食管下段癌、食管裂孔疝、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出血、胃癌、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肝癌、肝脓肿、胆囊癌、结肠癌、胰腺癌、腹膜炎、膈下脓肿、肠胀气、腹水代谢紊乱:低钙血症、尿毒症、肝性脑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败血症、延髓缺氧医源性:放化疗后、腹部及纵膈术后、腹腔镜检查或术后精神原因:癔症性治疗一、简便疗法砂糖一匙干咽无副作用80%有效蜂蜜一匙咽下无副作用有效醋一匙咽下无副作用有效硬面包吞服无副作用有效碎冰块吞服无副作用有效冰水滴入鼻咽无副作用有效苦味柠檬口含无副作用1分钟见效保持2分钟牵拉舌头可有恶心、呕吐有时有效鼻导管刺激鼻咽可有恶心、呕吐90%有效刺激喷嚏动作无副作用有时有效指压天突无副作用有时有效闭气无副作用不可靠二、穴位注射用B族维生素或阿托品等穴位注射(可用药物下附)深度为1.5-2.0cm,用强刺激手法。
呃逆的中药治疗方法逆是指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衡状况,中医将之分为内逆和外逆两种情况。
内逆是指人体内部阴阳失衡,如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不足等;外逆是指人体被外界因素(如寒邪、热邪)所侵袭,如感冒、发热等。
中医认为,逆就是疾病的根源,因此中药治疗逆可以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治疗逆的方法。
1.补虚扶正补虚扶正是治疗内逆的基本原则,适用于由于长期亏损引起的虚损症状。
例如,对于气虚体质的人,可以使用黄芪、党参等中药来增强气血功能;对于阴虚体质的人,可以使用黄精、天冬等中药来滋养阴液。
2.温阳散寒阳虚体质的人易感受寒邪的侵袭,导致寒证症状(如手脚冰冷、腹痛等)。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使用温阳散寒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附子、肉桂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温煦肝脾等脏腑,从而增强阳气的运行。
3.凉血清热对于阴虚体质或有热邪侵袭的人,可使用能清热凉血的中药,如生地、丹皮等。
这些中药可以同时滋养阴液、清除湿热,从而起到平衡阴阳的作用。
4.理气和胃内逆常伴有气机不畅,导致胃肠道症状,如胃痛、腹胀等。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理气和胃的中药,如枳实、香附等。
这些中药可以调节胃肠蠕动,帮助消化,恢复肠胃功能。
此外,中医还有许多治疗逆的方法,如清热化湿、祛风除湿等。
不同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疾病情况,因此,在选择中药治疗逆的方法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理。
总而言之,中医治疗逆通过平衡阴阳来恢复身体健康。
不同的逆症可以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如补虚扶正、温阳散寒、凉血清热、理气和胃等。
选用适当的中药治疗方法,可以帮助调理身体,恢复健康。
顽固性呃逆治疗方法
顽固性呃逆(或称顽固性打嗝)是指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的呃逆情况,常常对传统的自然方法无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顽固性呃逆治疗方法:
1. 身体刺激法:通过刺激口腔、鼻腔或咽喉部位来尝试打断呃逆反射。
例如,咬一块柠檬皮,吞咽冰块,或者用棉签刺激咽喉部位。
2. 呼吸控制法:采取深呼吸、屏住呼吸或缓慢呼气的方式,来调整呼吸节奏,有时可以有效打断呃逆反射。
3. 饮水治疗法:喝下一大口水,然后用指压闭住耳朵,用力咽下口中的水。
这个方法有时可以强制打断呃逆反射。
4. 咽喉张开法:将舌头伸出口腔外,用手将下颚拉向下,保持30秒钟。
这个方法有时可以通过改变颈部和喉部肌肉的张力,来打断呃逆反射。
5. 药物治疗法:如果自然方法无效,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惊厥药物(如肌肉松弛剂)和抗吐药物(如多巴胺受体阻断剂)。
6. 针灸治疗法: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能对顽固性呃逆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呃逆反射。
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方法,都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寻求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
顽固性呃逆可能是其他潜在问题的症状,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治疗。
中医关于“呃逆”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呃逆的发生多由寒邪犯胃、饮食不当、情志不遂、体虚久病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病。
一、病因1.寒邪犯胃外感寒凉之邪,内客脾胃,寒遏中阳,胃气失和,寒气上逆动膈,导致逆之证2.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寒气客胃,循经犯膈,膈间不利,胃气不降,肺失宣肃,气逆上冲咽喉而呃;过食辛热厚味,滥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盛,腑气不行,气逆动膈,上冲为呢。
《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或进食太快太饱,致气不顺行,气逆动膈,发生呃逆。
3.情志不遂逆气动膈,或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火蕴胃,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逆气夹痰浊上逆动膈,发为逆。
《古今医统大全·咳逆》曰:“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4.体虚久病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均可损伤中气,或胃阴耗伤,胃失和降,发生逆。
甚则病深及肾,肾气失于摄纳,浊气上乘,上逆动膈,发生呕逆。
大病久病出现呃逆,多提示预后不良。
《证治汇补·呃逆》曰:“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症者,皆病深之候也。
若额上出汗,连声不绝者危。
”二、病机1.呃逆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气逆动膈。
凡见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膈间之气不利,气逆上冲咽喉,致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止者,均可见有呃逆2.病位在膈,病变脏腑关键在胃,且常与肺、肾、肝、脾有关。
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与膈有经脉相连属;肺处膈上,其主肃降,手太阴肺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之肃影响胃气和降,且膈居肺胃之间,诸多病因影响肺胃时,使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呢逆发作。
肺之肃降与胃之和降,还有赖于肾的摄纳,若肾元亏虚,肾失摄纳,逆气上冲,夹胃气上逆动膈,亦可致呃。
胃之和降,还需肝之条达,脾之健运,如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或脾失健运,痰饮食浊内停,胃气被遏,气逆动膈,均成呃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