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科 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 格式:docx
- 大小:18.57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呃逆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呃逆属中医病名,俗称打嗝,相当于西医膈肌痉挛。
因中医治疗呃逆简便有效,故以中医病名列入。
其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征。
二、治疗方法1.耳穴压豆【主穴】耳中、胃、神门、口穴、交感、皮质下、肾上腺、脾、膈穴。
【操作】选中耳穴后,用75%乙醇脱脂消毒耳廓皮肤,用8cm×8cm的胶布将王不留行固定在所选的耳穴上,嘱病人每日按压3次,每次按20min以上,每周更换1次。
2.穴位注射【主穴】双侧足三里。
【操作】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屈膝,常规消毒皮肤后,用5ml注射器安装7号针头,抽取甲氧氯普胺(胃复安)1ml(含胃复安10mg),垂直缓慢进针,得气后,转动针栓,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射药物,每穴注药0.5ml,每天注射1次。
3.推拿疗法①胸腹部操作:患者仰卧位,推任脉膻中-关元段,环推腹;揉胃,顺时针摩腹(以中脘为中心);揉压天突、膻中、中脘穴;摩两肋(以章门、期门为主),摩关元。
②背部操作:患者俯卧位,下推背部,拔、滚背部膀胱经内侧线膈俞-大肠俞段;揉压膈俞、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八醪等;左右分推背部及两肋。
③四肢部操作:揉压双内关,重拿双合谷,拨揉足三里、阳陵泉,揉压三阴交、太冲穴。
4.拔罐疗法【操作】患者先俯卧位或侧卧位,暴露腰背部皮肤,在两侧腰背部膀胱经路线涂抹润滑油(植物油或凡士林油膏),之后行走罐法。
走罐时速度要均匀,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实证用泻法:力度稍重,时间稍长;虚证用补法:力度稍轻,时间稍短。
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时,将罐取下。
其次,取仰卧位或坐位,在膻中穴、中脘穴上拔罐,视充血时取下。
5.穴位贴敷【操作】取一片麝香追风膏(其他止痛药亦可),用火或磁疗灯烘热,立即敷贴于神阙穴,再用手掌做顺时针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气机顺畅。
6.刮痧疗法【操作】病人取舒适体位,把选定要刮的部位暴露出来,颈背部脊柱两侧相当于足太阳经的循环线,用温水洗净皮肤,然后用吕教授牌牛角刮痧板或边缘光滑的铜钱1枚或用小细瓷匙1个,蘸植物油少许,在选定要刮的地方刮痧。
呃逆病(呃逆)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呃逆的门诊患者。
一、呃逆病(呃逆)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呃逆病(TCD编码:BNP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呃逆(ICD-10编码:R06.6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3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呃逆病(呃逆)协作组制定的“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和《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呃逆病(呃逆)临床常见证候:胃中寒冷证胃火上逆证气机郁滞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呃逆病(呃逆)协作组制定的“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呃逆病(呃逆)。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呃逆病(呃逆)的患者。
2.呃逆间断发作或持续发作超过48小时的患者,可进入本路径。
3.继发于神经系统疾病、心脏病、肿瘤晚期、肺部疾病、尿毒症或其他重病后期,同时需要治疗原发病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上消化道钡餐、胃镜、头部CT、胸部X线片、肝胆脾胰彩超、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电解质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2)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呃逆效验方呃逆是由于胃气上逆,气逆动膈,呃声连连,声短而频难以自控的症候,也有人称膈肌痉挛。
中医认为,呃逆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顺,上逆动膈所致。
呃逆有寒热、虚实之分,老年者多为虚证,体弱虚衰,正气不足;年轻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气内生,胃失和降,上逆膈肌;也有些是因情志不和,郁怒伤肝,肝气横逆,上冲于膈,或忧思气郁日久,血脉瘀滞,气郁化火,扰动膈气而致呃逆。
1.气逆痰阻型本型较多,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呃声连连,胸胁痞闷,脘腹胀满,有时恶心停食,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降气化痰,和胃止呕。
方药:旋覆代赭汤化裁。
旋覆花20g,赭石30g,姜半夏20g,生姜10g,党参20g,甘草10g,大枣6枚,郁金15g,陈皮10g。
2.瘀血阻膈型本型呃逆日久不愈,胸胁胀满疼痛,食少不饥,舌质暗或有瘀点,脉弦数。
治法:活血化瘀,调气止呃。
方药:膈下逐瘀汤化裁。
当归10g,赤芍15g,川芎10g,红花10g,桃仁15g,甘草10g,香附15g,乌药10g,五灵脂10g,枳壳10g,延胡索15g。
3.胃火上逆型呃声频作,声音洪亮,烦渴喜冷饮,小便短少,大便燥结,舌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胃、降火、止呃。
方药:竹茹汤化裁。
竹茹20g,姜半夏20g,陈皮15g,甘草10g,栀子10g,枇杷叶6g,生姜10g,大枣6g,柿蒂10g。
案1 袁某,女,38岁,1996年10月12日初诊。
自诉:1995年因家庭纠纷生气上火,2日未进食,第三天用餐后就呃声不止,腹满饱胀。
乡医曾用中药1剂而愈,不料今年又犯呃逆,用了1周药未果来诊。
查:形体消瘦,进诊室也呃声不止,声音有力,恶心,脉弦滑,舌质红、苔微黄。
诊断:呃逆。
辨证:气逆痰阻。
治法:降气化痰,和胃止呃。
方药:旋覆代赭汤化裁。
旋覆花15g,赭石20g,姜半夏20g,郁金15g,人参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6枚,陈皮10g。
6剂。
水煎服,每日1剂。
顽固性呃逆(打嗝)效验良方顽固性呃逆是指胃气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时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证候。
可见于他病之中,亦可单独发生,呈连续或间歇性发作。
在不少疾病的过程中可以出现呃逆,各种疾病所伴发的呃逆均与胃气有关。
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认为是多种原因造成膈神经刺激而引起,临床表现为呃逆连声,不能自止,并妨碍谈话、咀嚼、呼吸、睡眠等的一种疾病。
本证古称为“哕”,实则“哕”为干呕。
方一【主治】:顽固性呃逆【方药】:半夏10g,厚朴10g,茯苓15g,炙甘草10g,陈皮10g,炒白术15g,当归10g,白芍15g,旋覆花10g,代赭石20g,砂仁6g。
【加减】:肝气犯胃加柴胡10g,佛手10g;胃热加生石膏30g,竹茹10g,沙参15g;胃寒呃逆加高良姜6g,吴茱萸6g;胃阴不足呃逆加玉竹10g,石斛10g,麦冬10g;脾肾阳虚呃逆加干姜10g,制附子10g。
【用法】:水煎代赭石30分钟,然后煎诸药。
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温服。
【编按】:方中半夏、厚朴降逆止呕,健脾化痰;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补血;陈皮、砂仁行气健脾和胃;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
呃逆一病,临床上肝气犯胃型较多,重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治疗效果较佳,同时妊娠呃逆也可用此方疗效亦显著。
摘自《李淑荣名老中医经验荟萃》方二【主治】:顽固性呃逆,呃逆频作,伴有呕吐,痛苦不堪。
【方药】:附子6g,干姜6g,熟地18g,山萸肉18g,山药12g,白芍15g,生龙骨、牡蛎各24g,清半夏9g,代赭石12g,阿胶10g(烊化),灶心土30g(煎汤代水煎药),黄芩10g,白术1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
【验案】:男,76岁,病史:患者素有肺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衰和肺衰的病史,此次住同仁医院保健病房,出现了顽固性呃逆,伴有呕吐,食饮俱废,痛苦不堪。
该院中医会诊,以旋覆花、代赭石、丁香、柿蒂、橘皮、竹茹诸方药投之不效,诸症有增无减,邀余会诊。
中医科治疗呃逆诊疗常规呃逆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所致的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
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手术后,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患,尿毒症等出现上述症状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大多突然起病。
2 具有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等特点。
3 病人不能自制。
4 伴胃脘不适,口干,异样感觉等胃肠病症状。
5 本病应注意与干呕,嗳气等相鉴别。
[辨证论治]实证1 胃中寒冷症状: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愈甚,食欲减少,口中和而不渴,苔白润,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例方:丁香散。
2 胃火上逆症状: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降逆止呃。
例方:竹叶石膏汤。
3 气机郁滞症状: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伴胸闷,纳减,脘胁胀闷,肠鸣矢气,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例方:五磨饮子。
虚证1 脾胃虚寒症状: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倦,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例方:理中汤。
2 胃阴不足症状:呃声急促而不连续,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红干或有裂纹,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止呃。
例方:益胃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可配合选用香砂养胃丸,陈夏六君丸,附桂理中丸等。
2 针灸疗法可取内关、足三里、中脘、膈俞、太冲等穴治疗。
[疗效标准]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2 好转:临床症状改善。
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益阴养胃法治愈呢逆
病案:梁女,55岁。
诊查:时值暑季,呢逆气促,呻吟不已,甚以为苦。
详询病史知患温热病已三候余,口舌干燥,烦渴不安。
舌质红绛苔洁,但四肢发凉,手指微作蠕动,脉象细弦数劲。
辨证:证属温热久羁,热伤胃阴而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呃逆。
处方:西洋参100g,煎汤代茶频服。
另用白米30g开水泡汤,煎生谷芽、鲜莲米、鲜石斛各30g,鲜荷叶1大张,红枣20枚,西瓜翠衣手掌大1块(切片),麦冬15g,陈皮、鲜竹茹各10g,频服,日1剂。
二日后呢逆止,诸症亦见减退。
后以叶氏养胃汤调理2周而愈。
按语此证属温热久羁,消烁肝肾阴液,既厥且哕,热扰阳明,损伤胃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阴亏液虚,肝阳横逆,有肝风内动之势。
原应滋液熄风用小定风珠为主施治,惟虑久病呃逆,胃阴亏损,亟顾胃气,诚为当务之急,且久病胃弱至此境地,而定风珠腥秽腻浊之品,胃弱难消,反生他故。
是以改用上方,取救后天以补先天,充
1
谷气以生精之意耳。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73,王希知医案。
王希知,1915年生,湖北省武昌县人。
主任中医师。
1931年受业于清代官医周惠奄先生,1935年悬壶于武昌。
1939年来四川重庆市开业行医。
1953年调重庆市新渝医院工作,曾任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内科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善治温热病及内科杂症。
2。
呃逆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呃逆是指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疾病。
【范围】西医学中膈肌痉挛、胃炎、胃扩张、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胃肠手术后出现以呃逆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因素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寒气蕴结中焦;或进食过快或过饱,使食滞于胃,中焦气机壅滞;或过食辛热煎炒之物,或醇酒厚味,或滥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生,胃火炽盛,腑气不行,以上诸因素均可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过度,以致精神抑郁,久则脾胃气机郁结不畅;或恼怒太过,则肝气过盛,疏泄太过,横逆乘脾犯胃,致脾胃气机动乱,郁结不畅,均可致气机升降失常,膈间之气不利,上逆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3.六淫因素风寒之邪犯胃,或寒邪直中胃肠,可致寒遏胃阳,壅滞气机,胃气失和,寒气上逆,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4.正气亏虚素体虚弱,或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之后耗损中气;或热病,或吐下太过,耗损胃阴;或久病及肾,肾气亏虚,失于摄纳,虚气上冲,均可致胃失和降,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5.痰饮血瘀由饮食、情志、六淫外袭、正虚等因素,影响水液的正常代谢,形成痰饮,停留于胸膈胃脘,致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痰饮随逆气扰膈,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
或因气虚血运无力;或气郁而血行迟缓,形成血瘀;或久病入络;或胸腹部手术后伤及络脉,形成脉络瘀阻,瘀血扰膈,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
二、病机1.发病一般发病急骤,亦有发病缓慢者。
2.病位在膈,与胃、肺、肝、脾、肾关系密切。
3.病性为本虚标实。
虚为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实为寒邪、胃火、食滞、气郁、痰饮、瘀血。
4.病势病之初以实为主,涉及肺、胃,日久则为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可逐渐波及肝、脾、肾,并气血阴阳受损。
5.病机转化呃逆的病机转化决定于病邪性质与正气强弱。
寒邪为病者,主要是寒邪与阳气抗争,阳气不衰则寒邪易于疏散,反之寒伤阳气而出现虚寒之证。
治疗嗝逆:藿香30苍术20木瓜15薏米仁30僵蚕15肉桂8通草15茯苓30白术20北防风30甘草30。
代赭石细粉20(分三次冲服),三剂,水煎内服,冲服赭石粉,日三次。
1 典型病例案例1:患者,男,79岁,退休干部。
2006年9月10日以发热待查收住内科,入院后以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2 d,发热不降,但呃逆频发,应用舌下点滴异丙嗪及针灸治疗均无效,邀余会诊。
查:神志清,精神差,面色潮红,呃声低沉,声短而频,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数。
论断:呃逆。
辨证:患者年事已高,精血亏虚,复因发热及应用解热药导致气阴两虚所致。
给以都气丸加减:熟地黄15 g,山药12 g,牡丹皮10 g,泽泻10 g,山茱萸15 g,五味子30 g,丁香20 g,沉香10 g,代赭石30 g,甘草6 g。
2剂,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服药1剂后,呃逆减轻,可以间断3~4 h不呃逆。
服药2剂后,呃逆止,未再复发。
案例2:患者,男,56岁,农民。
2007年10月以多发性脑梗死入住本院神经内科,半月后出现呃逆,以多种方法治之无效,邀余会诊。
查:神志清楚,精神差,面色晦黯,喉中痰涎壅盛,呃逆频发,声音低沉,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而厚,脉沉滑。
诊断:呃逆。
此乃脾肾两虚,肾不纳气,痰浊中阻,气逆而上所致,给以都气丸加减治之。
药用:熟地黄10 g,炒山药24 g,山茱萸15 g,牡丹皮12 g,泽泻10 g,五味子30 g,丁香20 g,半夏20 g,石菖蒲12 g,代赭石30 g,甘草6 g。
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服药1剂,呃逆减轻,口中痰涎明显减少,服3剂后,呃逆止,精神好转,但停药3 d呃逆又发,守方继服5剂后呃逆未见复发。
2 体会《医宗己任编》载有“都气丸主治肾阴虚而发喘,面赤呃逆者,用以纳气平喘”。
《医宗金鉴》曰:“肾虚呃逆用都气。
”都气丸是由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组成。
其中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五味子敛气。
笔者临证常加丁香温中降逆;沉香以降气;代赭石重镇降逆;半夏化痰止呕。
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1)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2)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
(3)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3版)。
呃逆症是膈肌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阵发性不自主挛缩,伴吸气期气门突然闭锁,空气迅速流入气管内,发出特异性声音。
当膈肌不随意的重复性痉挛,及其随后的声门突然关闭,可引起气体的内流受阻,便发出特征性的声音。
(二)证候诊断1.胃中寒冷证: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
舌苔白润,脉迟缓。
2.胃火上逆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饮冷,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苔黄燥,脉滑数。
3.气机郁滞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
苔薄白,脉弦。
4.脾胃阳虚证: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晄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5.胃阴不足证: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
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胃中寒冷证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推荐方药:丁香散加减。
丁香、柿蒂、高良姜、干姜、荜茇、香附、陈皮等。
中成药:温胃舒、理中丸等。
胃火上逆证2.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推荐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竹叶、生石膏、沙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竹茹、柿蒂等。
中成药:牛黄上清丸等。
3.气机郁滞证治法: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推荐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木香、乌药、枳实、沉香、槟榔、丁香、代赭石等。
呃逆的中医辨证论治呃逆俗称打呃,临床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忒有声,声短而频,连续或间断发作为其主要表现。
多因膈肌痉挛所致。
呃逆既可单独发生,亦常出现于某些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多为病势趋向严重的征象。
辨证须分虚实寒热,治疗大法以和胃、降逆平呃为主,实证祛其邪,虚证补其正,因于寒者温之,因于热者清之,惟重病中出现呃逆,则为下元衰败之征,当急以温补脾肾,扶助元气,或用滋养阴液等法。
按语:(1)一般的单纯呃逆,可令病者屏气饮水,或搐鼻取嚏,或转移精神注意力等,往往能够自行控制,不药即愈。
(2)急性和慢性久病并发呃逆者,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降气止呃的药物。
(3)急病重症邪实,或久病后期胃气衰败,呃忒不止者,多示临床危候,应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
(4)可配合针刺膈俞、合谷、内关、天突等穴。
呃逆的辨证分型:(1)胃寒证病机:寒邪内阻、胃气不降。
症状:呃声沉缓有力,得寒则甚、得热则减。
脘中冷胀、手足不温、饮食减少、大便或溏,舌苔白润,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
例方:丁香柿蒂汤。
常用药物:公丁香、柿蒂、高良姜、香附、毕拨、干姜、陈皮。
加减:寒甚加肉桂、吴茱萸。
夹有痰湿加厚朴、苍术、枳实、清半夏、茯苓。
(2)胃热证病机:阳明热盛,胃火上冲。
症状:呃声响亮有力、时或连续阵作,烦渴,口臭、大便多秘、小便黄赤、面赤,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泄热。
例方:竹叶石膏汤。
常用药物:竹叶、生石膏、麦冬、清半夏、竹茹、芦根、沙参、枇杷叶。
加减:热结肠腑加大黄、厚朴、枳实。
湿热中阻,脘痞苔腻合入苦辛,去石膏、麦冬、沙参,加黄连、黄芩、吴茱萸。
(3)气郁证病机:肝气犯胃,胃气失降。
症状:呃逆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喜叹息、吸气不畅,胸闷、脘胁胀满、肠鸣矢气、纳少,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顺气降逆。
例方:五磨饮子。
常用药物:木香、枳壳、乌药、槟榔、沉香、佛手片、青皮、陈皮、代赭石、丁香。
加减:气郁化火加栀子、黄连、川棟子。
(4)阳虚证病机:脾肾阳虚,胃失和降。
顽固性呃逆,中医有两个治疗方案呃逆又称“打嗝”“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膈肌痉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声频作、令人不能自制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呃逆病情轻者,可自行缓解,若呃逆发作时长超过48小时而未终止者,称为顽固性呃逆。
此病偶然发作者,多可不药自愈。
若呃逆持续不断,则须服药治疗,始能渐平。
久病见此多危。
古代医家对呃逆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都有精辟论述,《内经》首先提出病位在胃。
如《素问·宣明五气》提出“胃为气逆为哕”,并认识到与中上二焦及寒气有关。
如《灵枢·口问》说:“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则将呃逆分为寒呃、虚热、实热3种类型而施治。
病因不一,表现各异,但其共同的病理机制为因各种病邪伤及人体气机,导致气机功能失调,清者不升,浊者不降。
当呃逆严重,持续不断,或频繁发作,严重影响进食、睡眠,导致胸腹膨满不适时,就要及时地对症治疗。
口服中药临床上予旋覆代赭汤有较好的疗效,方剂中以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厚朴、枳壳、砂仁和胃气、降浊气,以桔梗、升麻、柴胡、杏仁升清气、开肺气,配以白芍、生甘草缓急解痉,全方合用,共奏升清降浊、和胃缓急之功效。
长期呃逆,可用姜半夏30克、竹茹15克、丁香10克、柿蒂20克、生白芍15克、茯苓15克、代赭石30克(先煎)、陈皮10克、神曲30克,加水300毫升,水煎150毫升,日服2次。
若顽固性呃逆伴有口干、舌红无苔,可能属于阴虚,用沙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黄15克,当归15克,生白芍20克,柿蒂15克,加水300毫升,煎为150毫升,每日服2次。
针灸疗法选穴:主穴:中脘;配穴:水沟、内关,足三里,太冲。
操作:①刺中脘穴:平静状态下,患者取仰卧位,均匀浅呼吸,双下肢稍屈曲,中脘穴常规消毒后,用夹持进针法,垂直于皮肤,押手与刺手默契配合,徐徐捻转进针,当患者自觉有酸胀感向两胁肋或下腹部走窜时即为得气,得气后将针提至浅层,使针尖刺入穴位约25mm,留针30分钟。
中医关于“呃逆”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呃逆的发生多由寒邪犯胃、饮食不当、情志不遂、体虚久病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病。
一、病因1.寒邪犯胃外感寒凉之邪,内客脾胃,寒遏中阳,胃气失和,寒气上逆动膈,导致逆之证2.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寒气客胃,循经犯膈,膈间不利,胃气不降,肺失宣肃,气逆上冲咽喉而呃;过食辛热厚味,滥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盛,腑气不行,气逆动膈,上冲为呢。
《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或进食太快太饱,致气不顺行,气逆动膈,发生呃逆。
3.情志不遂逆气动膈,或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火蕴胃,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逆气夹痰浊上逆动膈,发为逆。
《古今医统大全·咳逆》曰:“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4.体虚久病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均可损伤中气,或胃阴耗伤,胃失和降,发生逆。
甚则病深及肾,肾气失于摄纳,浊气上乘,上逆动膈,发生呕逆。
大病久病出现呃逆,多提示预后不良。
《证治汇补·呃逆》曰:“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症者,皆病深之候也。
若额上出汗,连声不绝者危。
”二、病机1.呃逆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气逆动膈。
凡见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膈间之气不利,气逆上冲咽喉,致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止者,均可见有呃逆2.病位在膈,病变脏腑关键在胃,且常与肺、肾、肝、脾有关。
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与膈有经脉相连属;肺处膈上,其主肃降,手太阴肺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之肃影响胃气和降,且膈居肺胃之间,诸多病因影响肺胃时,使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呢逆发作。
肺之肃降与胃之和降,还有赖于肾的摄纳,若肾元亏虚,肾失摄纳,逆气上冲,夹胃气上逆动膈,亦可致呃。
胃之和降,还需肝之条达,脾之健运,如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或脾失健运,痰饮食浊内停,胃气被遏,气逆动膈,均成呃逆。
一、概述胃癌呃逆是指胃癌患者出现的一种症状,表现为频繁的呃逆动作。
中医认为,胃癌呃逆属于“呃逆”、“噎膈”等范畴,多由脾胃虚弱、气机逆乱、痰湿阻络等原因引起。
中医治疗胃癌呃逆,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采用中药、针灸、食疗等方法综合调理,以期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病因病机1.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胃癌患者由于疾病消耗,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导致气机逆乱,出现呃逆。
2. 气机逆乱: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调,导致胃气上逆,引起呃逆。
3. 痰湿阻络:脾胃虚弱,湿邪内生,痰湿阻络,气机不畅,引起呃逆。
4. 肝郁气滞:胃癌患者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导致脾胃虚弱,引起呃逆。
三、中医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脾胃虚弱型症状:呃逆频繁,声音低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方剂:六君子汤加减药物: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生姜、大枣。
(2)气机逆乱型症状:呃逆频繁,声音洪亮,脘腹胀满,暖气吞酸,烦躁易怒。
治法:理气降逆,和中止呃。
方剂:旋覆代赭石汤加减药物:旋覆花、代赭石、生姜、半夏、人参、甘草、大枣。
(3)痰湿阻络型症状:呃逆频繁,声音低沉,胸闷脘痞,痰多黏腻,肢体沉重。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剂:二陈汤加减药物: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
(4)肝郁气滞型症状:呃逆频繁,声音洪亮,胸闷胁痛,情绪抑郁,食欲不振。
治法:疏肝解郁,和中止呃。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柴胡、白芍、枳壳、甘草、香附、陈皮、生姜、大枣。
2. 针灸治疗(1)体针:选取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膻中、肺俞等穴位,采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2)耳针:选取胃、脾、肝、神门、交感等穴位,采用针刺法。
3. 食疗(1)脾胃虚弱型:可食用小米粥、山药、南瓜等易消化、健脾益气的食物。
(2)气机逆乱型:可食用萝卜、生姜、大蒜等具有理气降逆作用的食物。
(3)痰湿阻络型:可食用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等具有利湿化痰作用的食物。
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1)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2)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
(3)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胃肠病学》(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3版)。
呃逆症是膈肌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阵发性不自主挛缩,伴吸气期气门突然闭锁,空气迅速流入气管内,发出特异性声音。
当膈肌不随意的重复性痉挛,及其随后的声门突然关闭,可引起气体的内流受阻,便发出特征性的声音。
(二)证候诊断
1.胃中寒冷证: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
舌苔白润,脉迟缓。
2.胃火上逆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饮冷,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苔黄燥,脉滑数。
3.气机郁滞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
苔薄白,脉弦。
4.脾胃阳虚证: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晄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5.胃阴不足证: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
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胃中寒冷证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推荐方药:丁香散加减。
丁香、柿蒂、高良姜、干姜、荜茇、香附、陈皮等。
中成药:温胃舒、理中丸等。
2.胃火上逆证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推荐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竹叶、生石膏、沙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竹茹、柿蒂等。
中成药:牛黄上清丸等。
3.气机郁滞证
治法: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推荐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木香、乌药、枳实、沉香、槟榔、丁香、代赭石等。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木香顺气丸、沉香舒气丸等。
4.脾胃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胃,和中止呃。
推荐方药:理中丸加减。
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吴茱萸、丁香、柿蒂等。
中成药:桂附理中丸等。
5.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胃生津,和中止呃。
推荐方药: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橘皮、竹茹、枇杷叶、柿蒂等。
中成药:养胃舒等。
(二)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主穴:天突、中脘、膻中、膈俞、内关、足三里。
配穴:寒邪犯胃、胃火上逆、胃阴不足者,加胃俞;脾胃阳虚者,加脾俞、胃俞;气机郁滞者加期门、太冲。
操作:诸穴常规针刺。
膈俞、期门、脾俞、胃俞等穴不可深刺。
寒邪犯胃、脾胃阳虚者,针灸并用,虚补实泻,诸穴可用艾灸盒灸或艾条灸或隔姜灸;胃火上逆、气机郁滞者,只针不灸,泻法,或加用沿太阳膀胱经循经闪罐;胃阴不足者,指针不灸,平补平泻。
2.指针疗法
选穴:睛明、攒竹、鱼腰、翳风、肩井、缺盆、气舍、天突、膈俞、合谷。
操作:任取一穴,或多穴,用拇指或中指缓缓重力按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连续按压1~5分钟,同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
3.夹脊穴电针
取穴:双侧第4颈椎夹脊穴。
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直达颈椎横突处,针尖稍指向胸腹部,强
刺激提插捻转,使针感向胸腹部传导,然后接脉冲电疗仪,采用正、负极左右连接,并将正、负极交叉通电,选用疏波,电流量以局部肌肉出现轻度节律性收缩,且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分钟。
每日1次,严重者每日2次。
4.艾灸疗法
取穴:乳根穴。
方法:将艾条点燃,距离皮肤约3cm左右,以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度。
悬灸时,患者取坐位为宜,卧位者应注意勿使灰屑落于皮肤上而致烫伤。
左右两穴,交替施灸。
(三)推拿疗法
部位:颈部、肩部、背部。
手法:点、按、揉、滚等。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循经点、按、揉颈项部诸经、背部太阳膀胱经内侧线;揉压翳风、肩井、天突、气舍、风池、肺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等。
(四)其他疗法
1.穴位注射
取穴:双膈俞。
药物: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
操作:取双侧膈俞穴。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常规消毒皮肤,用2mL注射器抽取上述任一药物2mL,斜刺皮下0.5~0.8寸,行轻提插手法,待患者有酸胀麻感时且回抽无血后,将药液缓慢推入,每穴注射1mL药液,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日1次。
一般治疗1~3次若未治愈,休息2d,再继续治疗1~3次。
2.拔罐疗法
部位:背部、胸部、腹部。
方法:闪罐、走罐、留罐。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背部皮肤,在腰背部涂抹润滑油,然后沿太阳膀胱经走罐。
走罐速度均匀,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时。
最后在大椎、肺俞、膈俞、胃俞、胆俞、大肠俞等穴位处留罐5~8分钟。
实证用泻法:力度稍重,时间稍长;虚证用补法:力度稍轻,时间稍短。
其中实证、年轻、体壮者留罐时间稍长,虚证或年老、体弱者留罐时间稍短或不留罐。
其次,取仰卧位或坐位,在膻中、中脘穴、期门穴处留罐4~5分钟。
3.中药热奄包烫熨治疗
处方:白芷、益母草、红花、细辛、肉桂、川椒、藿香、陈皮等。
适用证候:胃中寒冷证、气机郁滞证、脾胃阳虚证。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暴露上腹部皮肤,用食用醋湿润中药热奄包,放在患者上腹部,用红外线灯照射中药热奄包,每次照射30分钟,每5分钟翻一次中药热奄包,以保证加热面接触患者上腹部,热奄包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至皮肤潮红,患者上腹部有强烈温热感为佳。
每日1次。
(五)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
2.饮食调理: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腻之品,避免饥饱失常。
发作时,忌浓茶、咖啡、冰冷饮料。
3.情志调节:保持情志舒畅,避免暴怒、过喜等不良情志刺激。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标准,拟定以下标准。
1.治愈:呃逆停止,随访2周无复发。
2.显效:呃逆基本停止,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偶有间断发作。
3.有效:呃逆及伴随症状减轻,仍有间断发作。
4.无效:呃逆及伴随症状无明显变化。
(二)评价方法
在门诊当天、出路径时,根据症状评价标准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