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件-告别野蛮3 最新
- 格式:ppt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22
第三课告别野蛮(3课时)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描述了人类告别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四大文明古国取得的多方面伟大成就。
教材选取了文字、建筑、科学技术、宗教等内容,概括而全面地介绍了四大文明古国对世界文明所做的巨大贡献。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告别野蛮、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驱动器,是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中国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并能归纳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及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信息。
(3)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
(4)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提升学生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情境可采用七年级上级第110页“奇特的礼物”的故事。
引导学生思考:1.口耳相传的语言有什么弊端?2。
采取何种方式可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一)文字产生的背景——记忆和交流的需要。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教材中的图2-23、2-24,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它们各自表达信息的根据是什么?人们用它们表达信息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二)文字产生的过程:刻画符号—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教师小结:文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最初,为了记忆和交流的需要,人们开始采用一些特殊的符号和标记来帮助记忆、记事或表达思想,这就是文字的雏形。
图画文字根据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信息,比刻画符号前进了一步,但两者都只是帮助记忆、记事或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无读音,离开了记忆者,别人就无法了解其意义,犹如记忆者设计的“暗号”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