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野蛮教学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课告别野蛮(第一课时)嘉兴一中实验学校叶海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古老文字的探讨,了解古文字的起源、作用、特点,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利用书本提供的图文资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能从中整理、归纳得出客观结论。
通过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对文明成就的深层次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老文明的灿烂成就、赞叹先民们的智慧情商,勇于思考历史的进程中生产力的进步与文明的创造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内在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古埃及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的产生原因和各自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明产生与社会生产力进步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在文字部分的处理上,可以借助书本配图观察各种文字的特点、思考文字的缘起,可用设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猜想古人的智慧。
所以整个课堂基本上是在提问、互动基础上来达成教学任务的。
[教学准备]配套图册、自制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投影课件内容:“看图识字:从刻画符号到象形文字”,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新课教学]思考题1:猜一猜,大约5000多年前,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想一想文字在最初被发明的时候,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A 学习文化知识B 进行智力活动C 记录家里的牛羊和别人欠我的钱等等D 记录社会发展的历史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创造文字的目的、文字的用途等没,并展开讨论。
文字的最早出现来自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在日常劳动中人们需要记录播种、收成情况、财产登记,记下彼此之间的债务往来等,这种需求产生了最初的结绳记事或刻画符号以作记录到后来的象形文字。
以后象形文字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又因为难以掌握而被其它的更为方便书写的文字所取代,这就是文字演化的大致流程,但在文字诞生的最初各大古老文明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象形文字,这是一大相似点也是文明进程中的一个必然。
这个道理需要学生能够接受。
思考题2:想一想,除了埃及的象形文字,你还知道哪些早期文字,它们都有哪些特点(比如书写材质)?以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去课文中观察插图和文字材料,了解古老文字的各种具体情况,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第三课告别野蛮课程标准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学要求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理解文字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通过对古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商代青铜器等文明成就的学习,认识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铸造方面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3.通过对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及某某等方面的了解,认识科学探索和某某崇拜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
[课时安排]3课时。
[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1.图2-23、2-24指导学生比较图2-23、2-24,然后回答问题。
○刻划符号和图画文字表达信息的根据是什么?刻划符号根据一些特定的符号来表达信息,图画文字根据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信息;图画文字比刻划符号更进一步,是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表达思想的手段,它没有读音,目的只在表意。
)○人们用它们表达信息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刻划符号和图画文字只是帮助记忆的一种途径,离开了记忆者,别人就无法了解其意义。
人们并不能把这种图画形式和语言结合起来,一个个读出音来,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它交流思想。
)2.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的教学课前将学生分组并安排各组通过不同途径,收集有关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中国汉字等文字的起源传说、不同文字的书写材料,文字书写工具等方面的资料。
鼓励各组将所收集的材料汇总,分组制作“古代东方象形文字差异对照表”,或将资料整理成文,制成小型展版、幻灯片等。
课堂上由各组推选同学讲述东方古国文字发明的故事和传说,简单介绍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和商朝的甲骨文的特点,并介绍上述文字的书写材质。
“仓颉造字”的教学指导学生阅读阅读卡“仓颉造字”,提问:○文字究竟是谁发明的?(人民群众)○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历史意义?(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标志着人类告别野蛮,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第三课告别野蛮(第一课时)嘉兴元培双语实验学校徐文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理解文字产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文字产生的一般过程,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字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3、在掌握不同区域文字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近祖国的古代文字——甲骨文,让学生感受祖国悠久的文明,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和意义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成就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归纳、想象等综合能力。
教学难点对早期文明的成就——文字理解有困难。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进行教材的第二次开发,补充有关文字的具体材料,让离学生较远的远古文字从抽象走向感性、走近学生。
教学准备收集材料,制成课件。
教学线索文字产生的背景、过程、各自特征、学生感悟文字、感悟文明。
导入新课从学生已学过的《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有关内容导入。
具体为:同学们,上课伊始,首先让我们看一封信。
教师呈现幻灯内容——奇特的礼物:波斯帝国收到敌人的信是一只鸟、一只鼠、一只青蛙和五支箭。
请学生翻译。
师:除此之外,在文字产生之前还有哪些传递信息、帮助记忆的方法?生:结绳记事、刻划、图画等。
讲述新课师:出示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幻灯并问学生:它们表达信息的依据是什么?比较刻划符号、图画文字的不同并揭示图画文字的进步。
人们用它们表达信息会遇到什么困难?生回答(略)师:为解决困难,文字应“因”而生,那么这“因”又是什么呢?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为帮助记忆、交流的需要;统治阶级下达命令、进行管理的需要;传承文化的需要;教育后代的需要…。
师:这样象形文字就产生了。
象形文字的代表有三种,那就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那就从甲骨文讲起。
教师呈现仓颉造字的详细材料:传说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仓颉(jié)想办法造字。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中国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并归纳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和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方法与过程:2、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3、学会在课堂上恰当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
教学建议: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阅读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这三种文字有什么共同点?三种文字各自特点有哪些?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用图表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突出重点。
2、展示中国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从中体会文明传承的意义。
学与教的过程:激发兴趣:(新课导入)flash(爱在西元前),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目的有三:(1)采用flash导入新课,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2)突出重点——文字产生和文明的关系。
创设情景、合作探究:(新课教学)一、文字产生的背景——记忆和交流的需要问:(1)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历史是靠什么方式流转下来的?你觉得这种方式有何不足?(2)人类最初发明的文字是怎么样的?由此转入下一部分的教学活动。
二、文字产生的过程:刻画符号——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让学生了解这个过程三、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等建议:根据课前布置,运用收集的资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2---25、2---26、2---27及教材内容,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这三种文字有什么共同点?各自的特点有哪些?在学生讨论师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释疑,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并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必要时,可以用图表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第三课告别野蛮从刻画符号到象形文字课程标准2- 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3-3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O新课标:列举实例说明文字的出现知道它们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中国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并能归纳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及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信息。
(3)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
(4)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提升学生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
教与学的过程>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生:口耳相传的语言不便于记忆和交流,往往会出现差错>可以采取何种方式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生:使用文字。
师:也就是说,文字产生的背景是由于记忆和交流的需要。
并不是人类固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
那么,文字是不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呢?如果不是,文字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你知道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样的吗?请同学带着以上问题阅读教材第一、二两段,在阅读基础上结合图片回答:。
师:知道文字的雏形是什么样的吗?生:刻画符号、图画文字。
师:那么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表达的信息的根据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刻画符号根据一些特定的符号来表达信息,图画文字根据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信息;图画文字笔刻画符号更进一步,是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表达思想的手段,但它没有读音,目的只在表意。
第三课告别野蛮———从刻划符号到形象文字【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2|、了解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以及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突出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对古埃及、西亚和商代文字的了解,理解文字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2、难点:通过对东方文明古国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及宗教等方面的了解,认识科学探索和宗教崇拜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
【课前自习、课中交流】1、口耳相传的语言有什么不足?2、口耳相传的语言的不足之处,怎样才能避免出现类似的事情?3、这是远古时期一妇人写给他在外地的丈夫的一封“信”,你认为她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归速归不归一刀两断4、为什么会出现人类早期文字的雏形?人类早期文字的雏形有哪几种?5、请你说说文字产生的大致过程:﹙﹚→﹙﹚→﹙﹚6、象形文字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创造的?说一说象形文字的特点及意义。
7、楔形文字被称为“东方的拉丁语”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它有什么特点?8、什么叫甲骨文?甲骨文产生于什么时期其历史地位?9、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这三种文字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世界上独立形成的三种古老的文字比较表10、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征服古埃及,强迫埃及人弃用象形文字,从此逐渐消失。
法国学者商伯良通过研究罗塞塔碑文破译象形文字。
西亚的楔形文字:公元前2007年,王朝衰亡之后,继承它的古巴比伦王国对它进行了较大的改动。
中国的甲骨文:由于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生生不息,甲骨文由繁到简,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
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是-----------------11、文字究竟是谁发明的?12、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有什么历史意义?14、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文字是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远古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而来的。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的发展进程出现质的飞跃——告别野蛮、走向文明。
《告别野蛮》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梧田一中李建忠一、教学设计思想(一)教材结构分析本课描述了人类告别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东方文明古国取得的多方面伟大成就。
教材选取了文字、建筑工艺、科学技术、宗教等,概括而全面介绍了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对世界文明所作的巨大贡献。
“从刻画符号到象形文字”说明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驱动器。
埃及的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等,无一例外地记载了人类文明演化的历史轨迹,使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重要依据。
“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中选取了金字塔、司母戊鼎等几千年前的建筑与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通过介绍他们的制作工艺、设计水平和工程规模等方面的情况,展示了古老文明的辉煌成就。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理解文字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通过对古代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商代青铜器等文明成就的学习,认识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铸造等方面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难点:1、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
使学生在学习中将世界各地文物、科学成就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相关图片和资料、学生活动设计、电影录像片段。
二、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游戏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活动】学生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内容传一段话:(母鸡看到飞机,告诉公鸡:天上有只飞机;公鸡不信母鸡话,带着小鸡出门看,天上真的有只大飞机。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远古人类首先在漫长的实践活动中学会了语言交流,但由于口耳相传的语言交流容易使传递的信息失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单元第三课告别野蛮(第3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了解古埃及人民对“阿蒙神”的崇拜和佛教的创立与传播过程,并能运用已有资料分析和获取信息,形成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字及图片材料,认识到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已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体会它对古代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尝试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和认识问题,正确看待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认识和理解协作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
教学难点:宗教在进入文明时代后的社会作用。
教学设计师:有一部电视剧《西游记》,相信大家肯定都是很熟悉,讲的是唐僧师徒4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我倒是想问同学:他们取的是什么经?知道它跟哪种宗教有关?生答:略。
师:关于佛教,你们有哪些了解?可以先由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1)佛教创立于哪国?相传由谁于何时创立?他为什么要创立佛教?(2)“佛”的含义是什么?(3)佛教的教义是什么?(在这里教师可对印度的等级制度作简要解释)(4)你认为佛教倡导的众生平等在当时的社会中能否实现?为什么?(5)佛教兴盛时期在何时?(6)阿育王为何要大力发展佛教?(7)佛教外传路线如何?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佛教作为世界公认的三大宗教之一,自两汉之时传人中国后,迅速地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儒学、道教文化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
无论是王朝的更替,还是社会的变迁,都难以抹去佛教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乃至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的影响。
师:你能举例说一说佛教对我国文化影响的实例吗?生:略。
师:在上节课最后,老师曾说过:古代人民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了神秘感,所以他们不断地在进行探索,但有许多现象是当时的人们无法用他们已有知识进行解释的,于是他们把许多不能作出科学解释的自然现象看成是一种异己力量,认为有某种神灵在支配着芸芸众生,因而产生了最初的宗教观念。
第三课告别野蛮(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青铜铸造、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方面的学习,认识这些成就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出有效信息;关注历史、关注自然、关注生活,提升自己对历史、自然、生活的观察力、分析力、探究力、演绎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将世界各地文物、科学成就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通过合作学习,领会任何重大工程、科学发现等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形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老科学探索的艰辛历程,认识任何成就都是努力的结果,树立对科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关注生活,树立“科学就在身边”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铸造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以尼罗河、农业生产与天文历法三者的密切关系为轴,阐明“太阳历”的产生源于古代埃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又为后世历法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教学难点: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将世界各地文物、科学成就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群众观点。
三、教学过程:3000多年前,勤劳勇敢的古埃及人、苏美尔人、中国人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因为记忆和发展的需要,相继创造了文字,从而使人类告别了野蛮,走向了文明。
其实,这些文明古国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远不止文字一项,它们在建筑、园艺、青铜冶炼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如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中国商代的青铜器等。
这些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见证了古老文明的辉煌成就。
但岁月不饶人,历史也跟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几千年下来,“空中花园”已变成一个美丽的传说,它的真实面目依旧隐身于历史的迷雾之中;岁月尽管没有抹去金字塔、司母戊大方鼎的痕迹,但留给我们的是太多太多的待解之谜(教师可列举一二)。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历史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历史教课方案 /初中历史/八年级历史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文讯教育教课方案辞别野蛮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供给了经验,历史学是全部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余各样学科。
历史不不过留给我们不过,相同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八年级历史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第三课辞别野蛮1、书 p36 答案①、刻划符号依据一些特定的符号来表达信息,图画文字依据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信息;图画文字比刻划符号更进一步,是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表达思想的手段,它没有读音,目的只在表意。
②、刻划符号和图画文字不过帮助记忆的一种门路,走开了记忆者,他人就无法认识其意义。
人们其实不可以把这类图画形式和语言联合起来,一个个读出音来,只好在必定的条件下利用它沟通思想。
2、比较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古老文字各自特色共同点发源地形成时间发明者结构特色书写资料都是从图画文字逐渐发展而来,把复杂不易刻画的图形简化为一些符号性质的象形文字,使它能记录语言,拥有相对固定的形、音、义;都是不一样地区的人们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都是现代文字的发源。
象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公元前 30xx 年古埃及人“画成其物”纸草楔形文字两河流域公元前 30xx 年苏美尔人笔划像楔子泥版甲骨文黄河流域(殷墟)商代中国商代人“刻成其物”龟甲、兽骨3、文字终究是谁发明的?(人民民众发明的)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历史意义?①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标记着人类辞别野蛮,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②文字的出现令人类的生产经验和知识更好地获得沟通和流传、继承和累积,为科学文化的成立和发展准备了必需条件。
4、人类在辞别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后,四大文明古国所获得的文明成就文明古国文字建筑和工艺科学技术宗教古代埃及象形文字金字塔(胡夫)、狮身人面像(哈佛拉)世界最早的太公历,木乃伊(解剖学和防腐技术),几何学,圆周率 3.16 多神教国家,阿蒙神(王国保护神)古巴比伦楔形文字空中花园太农历、七天一礼拜制度、计时法古印度发明 0— 9 十个阿拉伯数字初中历史教课方案文讯教育教课方案佛教古中国商代的甲骨文商代—青铜文化(司母戊大方鼎)西汉末年(公元前后)佛教传入5、书 p40 答案:埃及的天文学成就中最有影响的是太公历,而它是古代埃及人民经过长期对尼罗河水涨落的仔细察看,依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制定的。
告别野蛮(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中国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并归纳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和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方法与过程:2、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3、学会在课堂上恰当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
教学建议: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阅读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这三种文字有什么共同点?三种文字各自特点有哪些?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用图表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突出重点。
2、展示中国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从中体会文明传承的意义。
学与教的过程: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flash(爱在西元前),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目的有三:(1)采用flash导入新课,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2)突出重点——文字产生和文明的关系。
创设情景、合作探究:
(新课教学)
一、文字产生的背景——记忆和交流的需要
问:(1)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历史是靠什么方式流转下来的?你觉得这种方式有何不足?
(2)人类最初发明的文字是怎么样的?
由此转入下一部分的教学活动。
二、文字产生的过程:刻画符号——图画文字——象形文字
让学生了解这个过程
三、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等
建议:根据课前布置,运用收集的资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2---25、2---26、2---27及教材内容,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这三种文字有什么共同点?各自的特点有哪些?
在学生讨论师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释疑,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并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必要时,可以用图表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四、汉字——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回顾三种文字形成后的发展演变,明确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运用汉字起源的有关材料来说明文字是人民的创造及文字的作用。
在这个部分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明确1、文字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体会文明传承的意义;2、较完整地认识三种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3、在比较中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五、文字——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结晶
六、文字的作用——告别野蛮、走向文明
(1)“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促进记忆和交流
(2)记录历史——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绝好材料,文化的活化石
(3)积累知识、传承文化——告别野蛮、走向文明
总结升华: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文字是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远古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而来的。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的发展进程出现质的飞跃——告别野蛮、走向文明。
从此人类才开始有自己的历史。
问题研讨
按照新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是为课程标准服务的,也就是说,只要符合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根据教学的内容自主地整合教学内容。
所以,如何处理好教材,是新课程实施后,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教材处理应胆大心细。
胆大是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需要大胆地整合教材内容。
心细指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吃透教材,理解课程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
心细是胆大的前提,胆大必须心细。
作业布置:作业本P25-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