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提醒】测井沉积特征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38.14 KB
- 文档页数:29
6.1 单井沉积相分析沉积相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即指一定的沉积环境以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沉积相标志的获取和确定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地质、地震与钻井。
钻井资料——岩心与测井是地下沉积相确定的最直接、最可靠的相标志,也是进行层序划分的核心内容之一。
综合地质与测井特征两方面的研究,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资料,研究了单井的沉积相发育特征,总结出其纵向演化和横向相变规律。
6.1.1 测井沉积相研究6.1.1.1 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就是从一组能反映地层特征的测井响应中,提取测井曲线特征,包括幅度大小、形态、接触关系及组合特征,结合其它测井解释结论将地层剖面划分为有限个测井相,并用岩心资料加以验证,从而建立用测井资料描述地层沉积相的模式。
岩心或岩相分析是测井识别沉积相或微相的地质基础。
由于各类测井曲线所反映的地质特征不同,因而在相识别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表6-1),如自然电位、自然伽马、电阻率可以反映沉积物垂向粒序、韵律以及沉积结构特征和水动力能量的变化;地球化学测井、能谱测井可反映岩石组分的成熟度,进而分析母岩性质、古地理背景、源区的远近。
另外测井曲线在垂向上的组合规律也是判断沉积微相组合规律的有效方法。
6.1.1.2 表征岩性、层序特征的测井相标志碎屑岩储层沉积相分析常用的测井曲线是反应岩性变化的自然伽马(GR)和自然电位(SP),有时也配合电阻率,当然不同的地区也有区别,因地而异。
各类测井曲线所反映的地质特征不同:SP、GR、电阻率曲线主要反应沉积物在垂向上的粒序变化和韵律,以及沉积结构特征和水动力能量的变化。
通过分析测井曲线的组合形态、幅度、顶底接触关系、光滑程度等基本要素来确定单井测井相特征,综合分析后确定单井沉积相的类型。
本地区可以识别出来的曲线形态包括以下几种:(1)钟形曲线下部最大,往上越来越小,是水流能量逐渐减弱或物源供应越来越少的表现。
其特点底部突变、顶部渐变,即为向上变细的韵律,反映出正粒序结构,典型的代表为曲流河点坝或河道充填沉积的产物(图6-1a)。
陆相盆地主要沉积微相的测井特征冲积扇相泥石流沉积泥石流堆积往往是多期的复合,每一期的泥石流堆积在自然电位曲线上与辫状河道的高幅度相比显示为低幅度特征,多具反向齿形。
多期泥石流沉积的幅度组合为前积式包络线,反映冲积扇体不断地向盆地内进积。
辫状河道辫状河道沉积在自然电位曲线上为中、高幅度,正向或对称齿形。
曲线形态为箱形—钟形组合。
这一曲线特征反映具有正粒序的沉积特征,底部有冲刷和滞留砾岩,向上有变细的趋势。
筛状沉积筛积物沉积自然电位曲线为高幅度,正向齿化,箱形形态,反映颗粒支撑的细砾岩和含砾砂岩特征。
筛积物沉积虽然在冲积扇沉积中是一种特色的沉积,但在测井曲线上容易和辫状河道相混淆。
片流沉积片流沉积的自然电位曲线多表现为低幅度箱形或钟形曲线形态,反映岩性较辫状河道沉积明显变细,低幅度箱形代表垂向粒度无明显变化,而钟形则反映出正粒序沉积特征。
扇前冲积平原自然电位曲线为低幅齿形曲线组合。
此种沉积与曲流河的漫滩沉积一致,低幅齿形反映沉积物的沼泽化,齿中线水平平行反映沉积物加积式的沉积特点。
辫状河相心滩心滩在自然电位曲线上表现为中高幅度,呈箱形或齿化箱形。
其反映心滩沉积砂砾质含量相对较高,缺少泥质沉积。
齿化箱形是心滩叠加或砂体前积的反映。
同时此种齿化箱形曲线特征常出现在心滩的边缘,此处叠置砂体间的泥质含量有所增高。
沙滩沙滩沉积在自然电位曲线上呈现光滑或微齿的箱形,齿中线内收敛。
此种特征反映出心滩沉积经风的改造作用而形成沙滩沉积的过程。
河道淤积由于河道后期的充填物质逐渐终止而形成,粒度沉积逐渐变细,曲线以箱形为主,因向上泥岩层变厚,基线变明显,曲线形态由齿化向微齿、光滑过渡。
曲流河相边滩边滩在自然电位曲线上为低中幅度的钟形或齿化钟形,有时出现二者的叠加,齿中线内收敛。
钟形曲线反映出正粒序的沉积特征,齿化钟形反映了边滩沉积的多期叠加或与泛滥平原沉积互层。
河道滞留沉积河道滞留沉积在自然电位曲线上为高幅度齿化到微齿钟形,齿中线下倾。
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摘要】沉积微相研究必须依靠大量的岩芯资料和测井资料。
在识别大相、亚相的前提下,岩芯资料是地下沉积相研究最重要的信息。
但一个工区内所取芯的资料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借助测井的手段对沉积微相的展布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关键词】沉积微相测井曲线沉积特征1 测井相1.1 测井相分析测井相分析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指利用测井曲线形态进行沉积相分析研究。
具体而言它是由一组恢复地层的岩性剖面和沉积环境的测井曲线组成。
当研究区内的一个井段岩性剖面确立了之后,就应当适时的将测井相转化为具有地质意义的数值和概念[1]。
要完成这项工作首先必须了解该区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清楚其沉积特征以及相分析方法后,结合由岩芯分析等地质资料所建立准则进行匹配,从而实现从测井相到地质相的转换。
1.2 测井相的划分原理及方法1.2.1 曲线幅度幅度分高幅,中幅,低幅,幅度越大粒度越大,说明水流能量越强。
通常海湖岸的滩、坝砂岩体表现为高幅度,河道砂岩为中幅度,河漫滩相多为低幅度。
1.2.2 曲线形态箱形:反映物源丰富和水动力条件都很稳定,曲线幅度变化小,如支流河道砂[2]。
此外风成砂丘,也可成为这种形态。
钟形:下粗上细,反映水流能量逐渐减弱,物源供应不断减少。
如蛇曲河点砂坝。
漏斗形:下细上粗,反映向上水流能量增强,分选逐渐变好。
如海相滩坝砂岩体。
齿形:a正向齿形海进式细粒沉积物覆盖在粗粒沉积物之上,形成后积式。
b反向齿形海退式粗粒沉积物覆盖在细粒沉积物之上,形成前积式。
1.2.3 接触关系底部突变式:反映上下层之间存在冲刷面,通常由河道下切造成。
顶部突变式:反映物源供应突然中断。
底部渐变式:反映砂体的堆积特点,为水下河道冲刷能力差的表现。
顶部渐变式:反映稳定的能量减退过程,如河道侧向迁移[3]。
1.2.4 曲线的光滑程度光滑曲体:反映物源丰富,水动力强,淘洗充分,分选好的均质沉积,如砂坝、滩坝。
微齿状:反映物源丰富,但改造不彻底,分选不好,如河道砂,或是因季节性变化,使流量变动而形成的沉积物粗细间互。
【新提醒】测井沉积特征分析测井沉积学概念及解释模型地层泥质含量地层中泥质含量的大小和泥质类型,通常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应用泥质指示测井,即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测井、自然伽马能谱资料加以确定。
对于地层当中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应用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测井时,可应用中子、电阻率对泥质进行确定。
矿物成分识别:中子-密度;骨架识别图地层的矿物成分的识别,则是应用交会图技术,如中子-密度交会图、M-N交会图、骨架识别图进行确定的。
地球化学测井、成象测井、地层倾角测井测井相分析及地质解释模型的概念一、测井相定义测井相是由法国地质学家O.Serra于1979年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利用测井资料(即数据集)来评价或解释沉积相。
他认为测井相是“表征地层特征,并且可以使该地层与其它地层区别开来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集”。
事实上,这是一个n维数据向量空间,每一个向量代表一个深度采样点上的几种测井方法的测量值,如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井径(CAL)、声波时差(AC)、密度(DEN)、补偿中子(CNL)、微球型聚焦电阻率(RXO)、中感应电阻率(RIM)、深感应电阻率(RID)这样一个9维向量就是一个常用的测井测量向量。
用测井测量值进行计算机处理结果,如孔隙度(?)、饱和度(Sw)、渗透率(K)、骨架参数Vmal,Vma2,Vma3…及泥质含量(Vsh)、粉砂指数SI等来表征。
测井相分析就是利用上述测井响应的定性方面的曲线特征以及定量方面的测井参数值来描述地层的沉积相,实际确定沉积相中还有赖于地层倾角测井、自然伽马能谱等多方面的资料。
测井系统愈完善,测井质量愈好,测井相图反映实际地层沉积相的程度也就愈好。
曲线测井相分析就是从一组能反映地层特征的测井响应中,提取测井曲线的变化特征,包括幅度特征、形态特征等以及其它测井解释结论(如沉积构造、古水流方向等),将地层剖面划分为有限个测井相,用岩心分析等地质资料对这些测井相进行刻度,用数学方法及知识推理确定各个测井相到地质相的映射转换关系,最终达到利用测井资料来描述、研究地层的沉积相。
第四讲油藏地质研究方法一、研究区内相关资料的收集1、钻井资料:完钻井数、井号,完钻时间、层位、深度、地面坐标、中靶坐标。
2、试油资料:试油井段、层位、日产油量、水量。
通过上述资料,编汇井位图、做基础数据表3、取芯资料:井号、取心层位、取心井物性分析数据(钻井处化验室分析报告,主要内容有: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含水饱和度)。
4、取芯井全分析资料(研究院化验室分析报告):岩矿薄片(矿物成分、含量、胶结物成分含量、类型)、铸体薄片、粒度分析、压汞、水驱油、相渗、敏感性分析等。
5、前人研究成果(报告、图件)。
二、地层对比与划分地层是区域构造运动和地史演化的产物,是油气藏的载体。
同一时期、同一构造运动中形成的地层,具有相同的沉积特点和储渗特性。
地层对比的目的就是将具有相同岩性、电性、成因、上下接触关系的地层归为一类,追踪它们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研究与油气藏有关的地层。
地层对比划分可分为岩芯对比和测井曲线对比两种,常用的是测井曲线对比法。
(一)地层对比划分依据地层对比划分依据有标志层和标准层两个。
1、标志层:标志层是大层(1〜3级旋回),对比划分的依据。
标志层的确定原则:岩性典型,电性特征明显,易识别,分布稳定,易与追踪。
鄂尔多斯盆地经过近四十年的实践摸索,将煤层(炭质泥岩)和凝灰质泥岩作为地层对比划分的标志层。
它们是特定气候条件下区域性的沉积物,全盆地内普遍发育,代表性强,覆盖面广。
当煤层或凝灰岩标志层不发育,电性特征不明显时,参考与标志层位置相当的泥页岩特征划分。
2、标准层:用标志层将大层确定之后还必须选定一些标准层作为细分小层的依据。
这些标准层多数是在油层附近且分布稳定的泥岩。
标准层是小层(四级旋回),对比划分的主要依据。
(二)地层对比划分的原则与方法地层对比划分的原则:“旋回对比,分级控制” 。
地层对比划分的方法:先追踪标志层,后确定标准层,再找含油层段。
即:先定大层后分小层。
1、旋回级别的分类:一级旋回:延安组、延长组一级旋回受区域构造运动控制。
第四节测井资料分析沉积环境一、几个基本概念沉积环境:在沉积学研究中,人们经常使用“沉积环境”这个术语。
但是,国内外的地质学家对沉积环境的理解或定义却并非完全一致。
例如,按照R.C.塞利的意见,沉积环境应定义为“在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学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
而在划分沉积环境单元时,可能是根据上述三项标准中的一个或两个。
S.J.皮尔森(1967)对沉积环境下过这样的定义:与一定规模和形态的地貌单元相对应的一组物理变量和解变量的集合,即称为沉积环境。
沉积相:在沉积学研究中,沉积相也是一个常用的术语。
对于沉积相的概念,国内外的地质学家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例如,一种观点是把沉积相理解为沉积环境的同义语,认为沉积相即是沉积环境。
而另一种观点却认为“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的特征的总和”。
显然,前一种观点有些过于简单,它并不将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加以区分,而后一种观点则是一个综合的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了沉积物形成时的条件,又包括了沉积物的特征这两个方面。
现在,似乎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是相互联系但义彼此不同的两个概念。
一般认为,沉积环境是指沉积物形成的条件,即是说,沉积坏境反映了沉积物是在怎样的水动力条件、生物条件和化学条件下形成的;而沉积相则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沉积作用的结果,或者说,沉积相是一个沉积单元中所有原生沉积特征的总和。
可见,沉积相是沉积环境的产物,即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沉积模式:所谓沉积模式,就是以大量的现代沉积环境和古代沉积环境的综合研究结果为基础,对某种沉积环境的发展和演变进行规律性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归纳出该沉积环境带有普通意义的沉积特征及其空间组合形式,即称为沉积模式。
建立和掌握各种沉积环境的沉积模式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
这是因为,沉积模式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起重要作用;1.沉积模式是大量实际资料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对于实际沉积环境的比较和鉴别能起标堰作用;2.沉积模式概括了环境的要点,它对于实际沉积环境的深入研究能起提纲和指南作用;3.沉积模式着重于环境组成之间的成因关系,它对于新的研究地区能起“预测”作用;4.沉积模式的建立十分强调环境所独具的成因特征,它对于所研究的沉积环境的水动力学解释能起基础作用。
【新提醒】测井沉积特征分析测井沉积学概念及解释模型地层泥质含量地层中泥质含量的大小和泥质类型,通常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应用泥质指示测井,即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测井、自然伽马能谱资料加以确定。
对于地层当中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应用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测井时,可应用中子、电阻率对泥质进行确定。
矿物成分识别:中子-密度;骨架识别图地层的矿物成分的识别,则是应用交会图技术,如中子-密度交会图、M-N交会图、骨架识别图进行确定的。
地球化学测井、成象测井、地层倾角测井测井相分析及地质解释模型的概念一、测井相定义测井相是由法国地质学家O.Serra于1979年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利用测井资料(即数据集)来评价或解释沉积相。
他认为测井相是“表征地层特征,并且可以使该地层与其它地层区别开来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集”。
事实上,这是一个n维数据向量空间,每一个向量代表一个深度采样点上的几种测井方法的测量值,如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井径(CAL)、声波时差(AC)、密度(DEN)、补偿中子(CNL)、微球型聚焦电阻率(RXO)、中感应电阻率(RIM)、深感应电阻率(RID)这样一个9维向量就是一个常用的测井测量向量。
用测井测量值进行计算机处理结果,如孔隙度(?)、饱和度(Sw)、渗透率(K)、骨架参数Vmal,Vma2,Vma3…及泥质含量(Vsh)、粉砂指数SI等来表征。
测井相分析就是利用上述测井响应的定性方面的曲线特征以及定量方面的测井参数值来描述地层的沉积相,实际确定沉积相中还有赖于地层倾角测井、自然伽马能谱等多方面的资料。
测井系统愈完善,测井质量愈好,测井相图反映实际地层沉积相的程度也就愈好。
曲线测井相分析就是从一组能反映地层特征的测井响应中,提取测井曲线的变化特征,包括幅度特征、形态特征等以及其它测井解释结论(如沉积构造、古水流方向等),将地层剖面划分为有限个测井相,用岩心分析等地质资料对这些测井相进行刻度,用数学方法及知识推理确定各个测井相到地质相的映射转换关系,最终达到利用测井资料来描述、研究地层的沉积相。
所谓测井相,就是表示沉积物特征,并可使该沉积物与其它沉积物区别开的一种测井响应。
测井岩相=f(密度、声波、中子、伽马、电位、电阻率、自然伽马能谱等)。
利用“测井相”研究岩性1.可建立岩石成份与测井响应之间关系。
2.岩石结构和测井响应之间可建立关系岩石结构包括:粒度、分选、磨圆程序等均可在测井曲线上可反映出来。
3.岩石构造与测井响应之间关系4.测井相与地质相对应关系二、测井相标志与地质相标志的关系测井相中数据向量每一维都可称作一个测井相标志, 沉积相标志是确定沉积相中一个观察描述特征标志。
两种相标志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尤其是类似古生物等描述在测井资料中不可能确定,但在已知特定油气田地质背景时,可以经过统计、知识推理找到判断亚、相微相的组合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所谓解释模型。
这种关系一般表现为逻辑的,而不是数量的。
*******测井相分析的方法步骤*******测井相分析程序提供一个相应剖面和一个相序列剖面及其简单描述。
国内8点/米,国外2点岩心刻度测井岩相数据库确定方法:①首先找取芯井;②描述地质相;③确定测井相(确定测井相方法步骤中的前4步);④确定测井相与地质相的对应关系;⑤存储入计算机中形成岩相数据库。
测井相程序1.环境校正,深度匹配(预处理);标准化处理;2.测井曲线自动分层;3.确定测井相;把相应每条曲线平均值算出来,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存储空间,即形成一个数组-测井相。
测井相图形式:①蜘蛛网图:以每个点为中心;②阶梯状图4.聚类分析,分为15-20个大类;5.根据岩相数据库,分别把每个大类与岩相数据库中存储的测井相进行对比,进而把与之对应的地质相找出来了。
测井相分析成果的主要用途由于测井相分析能够获得深度准确、质量较高的单井岩相柱状图,故它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1.确定井剖面地层的岩性,研究岩相特征。
2.为单井解释、多井评价确定地层模型提供依据。
3.研究地层层序关系,进行地层对比。
4.研究油田储集层的纵、横向变化及油气层分布,予测有利含油气区。
5.提供各类岩相统计结果,对研究区域性的生、储、盖条件极为有利。
6.进行沉积相与构造地质研究。
岩石组合及层序的测井解释模型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地层,在纵向上有不同的岩相组合,在横向上有不同的分布范围及沉积体的几何形态,砂体的内部具有不同的粒度,分选性,泥质含量。
一、测井曲线要素及其常规组合测井曲线地质意义1.幅度:分为低幅、中幅、高幅三个等级2.形态④对称齿形:常见的一种曲线形态,它多以充刷、充填作用为主,具有正粒序。
⑤反向齿形:常见的一种曲线形态,河水道末稍前积式充填为主具有反粒序。
⑥正向齿形:为充填堆积特征,常代表洪水作用下的堆积具有对称粒序。
⑦指形:代表强能量下的中层粗粒堆积,如海滩、湖滩⑧漏斗-箱形:代表丰富物源供应下的水下沙体堆积,为河口堆积的典型特征。
⑨箱形-钟形:环境为有丰富的物源,但后期由于河道迁移或废弃导致能量衰减,具有河道的均质沉积,到后期正向粒度的沉积。
⑩上为漏斗-箱形,下为漏斗-钟形:代表河道在迁移摆动条件下,有丰富物源供应的水道充填式堆积。
(8)、(9)、(10)统称为复合形,表示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曲线形态组合,表示一种水动力环境向另一种环境的变化。
各类形态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光滑形和锯齿形。
3.接触关系顶底接触关系反映砂体沉积初期、末期水动力能量及物源供应的变化速度,有渐变和突变两种,渐变又分为加速、线性和减速三种,反映曲线形态上的凸型、直线和凹型。
突变往往表示冲刷(底部突变)或物源的中断(顶部突变)。
单砂层顶部突变,反映了砂体沉积末期水动力、物源供应条件。
顶部突变代表物源供应的突然中断,顶部加速渐变代表水流能量在后期急刷减退或物源供应减少,多与河道末期沉积有关,顶部匀均渐变呈斜线形代表均匀的能量减退的过程。
为河道侧向迁移的典型特征,顶部减速渐变代表能量或物质供应在后期缓速消退,水下河道常具有这种特点,代表后续水流滞后沉积。
底部突变常代表冲刷面,底部加速渐变以冲刷能力较差的水下河道为特征,在冲刷面下部还有原先滞留的沉积砂,底部匀速渐变代表高坡处枯水道在洪水期的沉积或是漫堤、漫滩的沉积特点。
底部减速渐变为沉积初期物源供应有限所致,常为岸外砂坝的特点。
4.光滑程度光滑程度属于曲线形态上次一级变化,取决于水动力条件对沉积物发行持续的时间长短,既反映了物源丰富程度也反映了水动力能量的强度据曲线形态分为光滑、微齿、齿化三个等级齿化往往代表韵律性沉积、物源丰富但沉积能量有节奏性变化或各种物理化学量有较大的频繁变化光滑型代表物源丰富,水动力作用稳定沉积,并且是长期作用下结果微齿型介于二者之间,代表物源丰富,沉积能量有变化改造不彻底的结果。
5.齿中线分为水平平行、上倾和下倾平行三类。
当齿的形态一致时,齿中线相互平行,反映能量变化的周期性;当齿形不一致时,齿中线将相交,分为内收敛和外收敛,各反映不同的沉积特征。
对于齿化的箱形或钟型曲线其齿中线具有内收敛的特点,底部齿中线下倾,中部齿中线水平,上部齿中线上倾,齿中线相交于曲线右侧,对于此情况下箱型或钟型,反映河道砂坝是由初期的冲刷滞留沉积、中期的较匀质的河道砂堆积以及末期露出水面前冲填或堆积而成。
齿中线相互平行反映能量周期性的变化,其中齿中线水平且相互平行反映薄层滩沙堤岸砂、扇和席状砂加积式堆积的特点齿中线下倾且相互平行代表正粒序的韵律层沉积,是一组正向细齿的组合,它表明每个薄砂层均为下粗上细的正粒序。
齿中线上倾且相互平行代表水道末稍前积式沉积组合,是一组反向细齿的组合,它表明每个薄砂层均为下细上粗的反粒序。
6.幅度组合包络线类型皮尔森(S.J.Pirson,1970年)曾指出,自然电位曲线指状峰的包络线的形态,可以反映出水体深度变化的速度。
海水后退速度稳定的线性海退,其自然电位曲线指峰的包络线表现为一条倾斜的直线。
海水后退速度稳定减小的匀减速海退,其自然电位曲线指峰的包络线表现为一条“凸”形曲线。
它的曲率中心在自然电位正方向一侧。
海水后退速度稳定增大的匀加速海退,其自然电位曲线指峰的包络线表观为一条“凹”形曲线。
它的曲率中心在自然电位负方向一例。
同样,根据自然电位曲线指峰包络线的形态,也可以判断海进的速度。
线性(匀速)海进,其包络线为一条倾斜的直线。
匀减速海进,其包络线是一条“凹”形曲线,曲率中心在自然电位负方向一侧。
匀加速海进,它的包络线是一条“凸”形曲线,曲率中心在自然电位正方向一侧。
7.层序的形态组合方式多层曲线的组合形式及层序的曲线组合特征进行分析。
多层曲线的组合形式,是指多层曲线幅值的包络线的组合形态,它可以反映多层砂体在沉积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速率变化的情况。
根据包络线的形态的不同,可将多层曲线的组合形式分为加积式、后积式及前积式三种类型。
一种沉积环境有它特有的层序组合特征。
一种沉积环境在垂向上也有它特有的测井曲线形态组合特征。
掌握各种环境的测井曲线形态组合特征,将有助于鉴别沉积环境及在区域上研究相带的分布规律。
****** 地层倾角测井微电导率曲线特征******将四条微电导率曲线和常规曲线配合,并对比岩心观察描述,可以得到:(1)从曲线形态和曲线的相似性判断岩性及微细旋回的划分。
(2)向上变细或向上变粗的层序,直接使用微电导率曲线或其合成的电阻率曲线进行精细研究。
(3)均匀砂体(无明显层理)和具有细纹层、大型层理的砂岩明显不一样,均匀块状砂岩四条电导率曲线相关性检验很差。
(4)平行以及非平行层理可以根据四条电导率曲线特征值的平行度来衡量。
二、层序序列特征测井解释模型每一种沉积亚相、微相的测井曲线形状的变化都可以反映其粒序序列变化,通常用反映岩性、粒序变化的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的形态组合来反映每一种沉积亚相、微相的层序特征(1)正粒序模型。
一般为钟形,即自然伽马向上逐渐增大,而自然电位为自下而上由高负偏向低负偏甚至基线附近变化。
(2)反粒序模型。
对应于漏斗形测井曲线。
即自然伽马向上逐渐减小,而自然电位自下而上由基线或低负偏向高负偏变化。
(3)复合粒序模型。
对应于复合形态的测井曲线,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钟形、漏斗形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连续变化组成。
(4)无粒序模型。
对应于箱形或平直测井曲线,’即自然电位及自然伽马曲线形状自下而上不变或只是微齿化。
沉积构造、沉积体结构的测井解释模型高分辨率地层倾角测井包含有大量的沉积结构和构造方面的信息,在油田构造和沉积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HDT、CL3700倾角仪,可以得到反映岩石内部界面的倾角和倾向;也可以得到微电阻率环井眼成像,为沉积学研究进一步提供沉积结构、构造、古水流等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