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药物
- 格式:pptx
- 大小:123.44 KB
- 文档页数:41
精神药物1.抗精神病药物2.抗抑郁药物3.抗躁狂药物4.抗焦虑药物(一)抗精神病药物按药理作用可以分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前者主要药理作用为阻断中枢多巴胺D2受体,在治疗中可产生锥体外系副反应和催乳素水平升高,代表为氯丙嗪、氟哌啶醇等。
后者主要药理作用为阻断5—HT2A和D2受体。
在治疗过程中,较少产生锥体外系症状和催乳素水平升高。
代表药物为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等。
1.临床应用治疗作用主要为三个方面 1.抗精神病作用,即抗幻觉、妄想作用(阳性症状)和激活作用(阴性症状)2.非特异性镇静作用3.预防疾病复发作用(1)适应症主要治疗精神分裂症和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控制躁狂发作,以及用于其他具有精神症状的非器质性或器质性精神障碍。
(2)禁忌症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严重的全身、甲亢、甲低、闭角型青光眼,既往有同种药物过敏者禁用。
白细胞过低,老年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酚噻嗪类,如氯丙嗪(chlorpromazine)、奋乃静(perphenazine)等;硫杂蒽类,如三氟噻吨(depixol)、氯噻吨类等;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haloperidol)等;苯甲酰胺类,如舒必利(sulpiride)等;相关长效制剂,如氯奋乃静癸酸酯、哌普噻嗪棕榈酸酯、氯哌啶醇癸酸酯等。
(1)氯丙嗪(Chlorpromazine):25mg/片具有良好的镇静、控制兴奋躁动和抗幻觉妄想作用。
适用于具有精神运动性兴奋和幻觉妄想状态的各种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治疗剂量为每日300~600mg。
急性期有效治疗量为200~600mg/d。
常用有效量为400mg/d,宜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恢复期巩固治疗以原有效量为宜,维持期剂量可酌情减至200mg/d,治疗6~8周疗效不佳可换用其他不同化学结构的典型药物或非典型药物。
(2)奋乃静(Perphenazine):2mg/片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有效,起始剂量为4~6mg/d,常用临床有效剂量为20~60mg/d. 。
临床常用抗精神病药的药学监护要点
临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包括典型抗精神病药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以下是药学监护的一些重要要点:
1. 定期监测患者的药物疗效:对于抗精神病药物的药效评估应该定期进行,包括监测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注意观察药物是否能够有效地减少幻觉、妄想、情感不稳定等精神症状。
定期评估患者的疗效有助于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策略。
2.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抗精神病药物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包括锥体外系症状(如肌强直、震颤)、代谢相关的问题(如体重增加、血脂异常)以及心血管系统问题等。
需要定期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生理和实验室检查,以监测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3.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抗精神病药物有时会与其他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如与抗震颤药物、心脏药物、抗癫痫药物等的相互作用。
在配药过程中,需要仔细了解患者的其他用药情况,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4. 个体化用药:每个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是不同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
包括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并监测患者的用药反应。
5. 药物依从性监测:抗精神病药物是长期维持治疗的药物,患者需要做好长期的依从性。
对于无法确保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的
情况,可以考虑采用长效注射剂型的抗精神病药物。
总之,药学监护应着重于药物疗效的监测、不良反应的预防和管理、药物相互作用的注意以及个体化用药和用药依从性的管理。
临床药师在监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与医务人员紧密合作,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药物治疗。
精神科药物在非精神科中的应用一、谷城县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成立于2011年7月1日按照现代精神心理疾病康复理念组建门诊----普通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系统规范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住院----床位48张精神科医师、精神科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工娱治疗师、护工15人现代化的工娱中心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重性精神疾病的住院治疗二、精神科药物的分类1、抗精神病药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五氟利多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舒必利,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2、抗抑郁药物典型抗抑郁药物多塞平、阿米替林、氯米帕明非典型抗抑郁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文拉法辛3、抗焦虑药物咪达唑仑、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劳拉西泮、地西泮、氯硝西泮、佐匹克隆、丁螺环酮4、抗躁狂药物碳酸锂、丙戊酸钠、丙戊酸镁5、抗震颤麻痹药物:苯海索、东莨菪碱三、精神科药物的用法四、非精神科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内科:冠心病、高血压、甲亢、糖尿病、癫痫、病毒性脑炎外科:脑外伤、急性应激障碍、PTSD妇产科:妊娠期精神障碍、产后抑郁症、产后精神病、进食障碍、减肥其它:皮肤病、疼痛、失眠共病: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五、精神科药物在非精神科中的应用1、非精神科使用精神药物的原则a、小剂量b、安全性高c、症状消失后减量或停药2、非精神科使用精神药物的几个问题共病的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孕妇用药儿童用药老年人用药3、精神科药物的副反应EPSBPEKG肝功能血常规六、小结。
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药物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抗精神药物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抗精神药物中,常见的分为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药物两类。
本文将分别对两类抗精神药物进行介绍与比较。
一、典型抗精神药物典型抗精神药物是指临床应用较早、具有较长历史的抗精神病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受体,从而减少多巴胺的神经传递,从而达到减轻精神症状的目的。
典型抗精神药物主要有氯丙嗪、奋乃静等。
这类药物具有效果快、价格较低、疗效显著等特点。
然而,典型抗精神药物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比如锥体外系症状、抗胆碱能药效等。
此外,典型抗精神药物的半衰期较长,造成服药剂量的调节相对困难。
二、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相对于典型抗精神药物,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研发和应用相对较晚,但它们的效果更为全面,不仅仅针对多巴胺受体,还作用于血清素受体和其他神经递质受体。
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代表药物有奥氮平、喹硫平等。
这些药物对于负性症状的改善更为明显,且较少引起锥体外系症状。
此外,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对于情感症状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然而,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不可忽视。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体重增加、血脂异常和糖耐量减退等。
此外,少数患者使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后会出现血细胞减少等严重不良反应。
三、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比较在治疗精神病方面,典型抗精神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各有优劣之处。
典型抗精神药物具有疗效显著、价格低廉的优点,但不良反应较为突出。
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则对于负性症状的改善更为有效,但不良反应也较为严重。
在选择抗精神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对于急性精神病发作、精神病性兴奋患者,可以选择使用典型抗精神药物。
而对于慢性精神疾病和心理症状突出的患者,则更适合选择非典型抗精神药物进行治疗。
四、结语抗精神药物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典型抗精神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常用的两类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
一、以阳性症状为主
1原理:抗精神病药物致D2受体功能降低,阳性症状缓解。
2阻断D2的强度:利培酮>齐拉西酮>喹硫平=阿立哌唑。
3效果: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齐拉西酮>喹硫平。
4选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顺序为:利培酮,奥氮平,氯氮平。
氯氮平无效后可用齐拉西酮试一试。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顺序为:奋乃静治疗,如果无效且非常闹,则换用镇静作用强的氯丙嗪治疗。
如果氯丙嗪再无效,患者仍不合作的话,则换用氟奋乃静癸酸酯。
氟奋乃静癸酸酯具有抗快代谢作用。
二、以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为主
1原理: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阻断5HT2A受体,致突触间隙的DA脱抑制性增加,激活D1受体,从而改善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
2镇静作用: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阿立哌唑
3选择: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利培酮。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治疗精神病患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然而,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在长期治疗中可能出现副作用,如锥体外系症状和代谢紊乱等。
因此,研究和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已经成为了现代医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定义与特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是指那些不属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范畴的药物,其在治疗精神病方面表现出比传统药物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相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以下几个特点:1. 减少锥体外系症状锥体外系症状是指因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而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肢体僵硬、震颤、肌肉抽搐等。
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时容易产生锥体外系症状,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时,则产生较少的锥体外系症状。
2. 改善认知功能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时,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如工作记忆、学习能力等。
3. 减少代谢紊乱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增加患者的体重,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则对体重的影响较小,因此减少了体重增加和其他代谢紊乱的风险。
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常见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包括:1. 利培酮利培酮是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改善精神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同时对患者的认知和情感认知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目前,利培酮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2. 奥氮平奥氮平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可有效地改善精神病患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同时减少锥体外系症状的出现。
但是,奥氮平使用后可能增加患者体重,导致代谢紊乱。
3. 氟哌啶醇氟哌啶醇是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它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情感和社交能力。
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临床上,要比较新型药物与传统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2023—05—29 08:21:10)在我国,近年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已成为临床一线用药,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五大品种的销售额已占国内抗精神病处方药物市场的95%目前,抗精神病用药的“非典型化”日趋明显,截至2023年,全球共有13只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上市,其中有7只已在中国上市,分别是已上市多年的氯氮平和新近上市的帕潘立酮,以及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
后5大品种在2023年均跨入“重磅炸弹”级别,2023年全球年销售额分别达46.9亿、34.4亿、44.5亿、 21.5亿和10.1亿美元。
在国内,5大品种样本医院销售总额也实现2.876亿元,占抗精神病药市场的96.6%,而5大品种2023年73.6%的年增长率也成为抗精神病药物高速增长的首要因素。
不过,尽管药物的安全性已大幅提高,但现有的非典型精神病药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很难根治疾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对于重度精神疾病药物效果欠佳、停药容易复发等等,因此,业界期望精神病药物新剂型、新靶点等的研究能有更大的突破。
利培酮:最具影响力的药物假如评比20世纪最终10年十大影响人类生活的创新药物,利培酮(Risperidone)肯定在候选品种之列。
理由是由于利培酮的上市,使抗精神病药与严重不良反应划等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利培酮与传统药物相比,抗精神病作用更强,尤其是治疗阴性症状效果优越。
更为关键的是,利培酮在常规剂量下显现EPS和催乳素增高的几率大幅降低,且将近没有传统药物常见的抗胆碱能的不良反应。
利培酮是美国强生公司研制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商品名为“维斯通”,1993年在加拿大和英国上市,1994年获得FDA批准。
与典型精神病药物单纯拮抗多巴胺D2受体不同,利培酮具有强大的对5—HT2A和多巴胺D2受体的中枢停滞作用,而且对前者的拮抗作用强于后者,这是利培酮EPS和催乳素增高较少的关键原因,另外,利培酮对a1也有较强的作用。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比较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比较抗精神病药物是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一类药物,包括传统的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以及较新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本文将对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比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I.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也称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是最早出现的抗精神病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来减少精神症状。
以下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一些代表性药物:1. 氟哌啶醇(Haloperidol)- 优点:疗效确切和快速,适用于治疗急性症状。
- 缺点:副作用较多,如运动障碍、血清催乳素升高等。
2. 氯丙嗪(Chlorpromazine)- 优点:可用于治疗广泛的症状,副作用相对较少。
- 缺点:导致镇静和乏力的副作用比较常见。
II.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也称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相较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更广泛的作用机制,包括在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上的作用。
以下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一些代表性药物:1. 奥氮平(Olanzapine)- 优点:有效缓解幻觉、妄想等症状,副作用较少。
- 缺点: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和糖代谢异常。
2. 利培酮(Risperidone)- 优点:对阴性症状的改善效果较好。
- 缺点:可导致泌乳和多动症。
3. 氨氯地平(Aripiprazole)- 优点:与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更少地引发体重增加和代谢症状。
- 缺点:可导致焦虑和失眠。
III. 比较与结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精神疾病中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两者在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上有所不同。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针对精神症状,起效较快,但副作用较多。
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则相对更全面地改善阴性症状,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少。
在选择抗精神病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来进行综合评估。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急性症状,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能更具优势。
而对于长期维持治疗和改善阴性症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能更为适用。
第一二三代抗精神病药物经典代表及药理作用1、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典型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舒必利定义: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通路中的多巴胺受体而发挥抗精神病作用奋乃静(吩噻嗪类) 2mg*100 4元氯丙嗪(吩噻嗪类)甲硫达嗪(吩噻嗪类)氟哌啶醇,是一种典型丁酰苯类抗精神分裂药,其药理作用与吩噻嗪类抗精神分裂药类似。
吩噻嗪类药物: ①脂肪族(例如氯丙嗪,chlorpromazine);②哌啶类(如甲硫达嗪);③哌嗪类(如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
抗精神病药物。
多巴胺(DA)受体阻滞剂。
对α—受体和M受体也有阻断作用。
临床应用:抗精神病作用(可产生耐受性)。
镇吐作用较强。
调节体温进行人工冬眠,可用于严重感染性休克、高热及甲状腺危象等的辅助治疗。
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可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2受体,使胆碱能神经的功能占优势,而导致锥体外系反应。
有α受体阻滞作用,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反转。
阻断结节—漏斗通路的D2受体,减少下丘脑释放催乳素释放因子,使催乳素释放增加,引起乳房肿大和泌乳,乳腺癌患者禁用。
舒必利(舒必利片)100mg*100 12.7元每天200-600mg 每天成本0.762元开始剂量为一次100mg,一日2~3次,逐渐增至治疗量一日600~1200mg,维持剂量为一日200~600mg。
止呕,一次100~200mg,一日2~3次。
为磺酰胺衍生物。
是中枢多巴胺(D2,D3,D4)受体的选择性拮抗剂具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和止吐作用,还有精神振奋作用。
对淡漠、退缩、木僵、抑郁、幻觉、妄想等症状有较好疗效,但无明显镇静作用及抗躁狂作用。
2、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1952)、喹硫平(思瑞康1998)、奥氮平(再普乐1996)、利培酮(维思通1993)、齐拉西酮(Geodon2001/Zeldox)、舍吲哚(Serlect)定义:对5-HT和DA受体双重阻断,在治疗剂量下不产生锥体外系反应副作用和血清催乳素升高的一类抗精神病药物。
氯氮平的功效与作用氯氮平,又称奋乃静,是一种典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氯氮平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下面将详细介绍。
1. 抗精神病作用氯氮平是一种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受体相互作用来达到抗精神病的效果。
具体来说,氯氮平可以阻断多种神经递质受体,如多巴胺D2受体、5-羟色胺2受体、肾上腺素α1受体等。
这些受体在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氯氮平的抗精神病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这些受体的活性来实现的。
2. 改善阳性症状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症状包括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等阳性症状。
氯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可以有效改善这些阳性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研究发现,氯氮平可以通过抑制多巴胺D2受体的活性来减少多巴胺的增强功能,使得多巴胺信号传导减少,从而减轻幻觉和妄想等阳性症状。
3. 减轻消极症状除了阳性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还经常伴有消极症状,如情感淡漠、意志减退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氯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也可以减轻这些消极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研究发现,氯氮平可以通过调节5-羟色胺2受体的活性来影响多巴胺-5-羟色胺平衡,从而改善情感淡漠和意志减退等消极症状。
4. 镇静和安抚作用氯氮平具有一定的镇静和安抚作用,可用于治疗精神紧张和兴奋状态。
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来实现的。
研究发现,氯氮平可以阻断肾上腺素α1受体,从而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轻紧张和兴奋状态,使患者更加平静和放松。
5. 改善认知功能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伴有认知功能损害,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和思维能力下降等。
氯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也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工作和学习能力。
研究发现,氯氮平可以通过调节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改善神经递质的传递效率,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尽管氯氮平具有上述的多种功效和作用,但由于其与多个受体的相互作用,因此也存在一些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