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魏晋南北朝美学(上))【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647.15 KB
- 文档页数:15
第21章石涛的《画语录》一、简答题1.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理解。
答: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眼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体验的过程。
这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
(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胸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
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
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形成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
(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手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表现的过程。
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
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
2.简述石涛的山水画特色。
答:石涛在绘画艺术上成就极为杰出,他是清初最富独创性的画家,山水、花鸟、人物均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其山水画特色具体表现为:(1)石涛画作苍郁恣肆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看似无法而实际上变古法为己法,又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故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
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感。
在技巧上他运笔灵适。
或细笔勾勒,很少擦;粗线勾斤,皴点并用。
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
方圆结合,秀拙相生。
(2)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第24章王国维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古雅(北京大学2009年研)答:古雅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之一。
王国维在《古雅之力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专论艺术形式美,古雅即一种艺术形式美。
他认为,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古雅)才能表现出来,艺术的雅与俗的区分,就在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
判断古雅之力与判断优美、宏壮之力不同。
后者是先天的、普遍的、必然的判断,前者为后天的、经验的、特殊的、偶然的判断;正因为审美判断和古雅判断的性质有上面所说的这种不同,所以创造艺术的壮美和优美要靠天才,而创造艺术的古雅则可以靠人力;在一定的意义上,古雅又可以说是低度的壮美,或低度的优美;古雅在美育普及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2.《人间词话》(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它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3.无我之境(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无我之境是指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融于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意境及其特点?(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1)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
中国美学史大纲魏晋南北朝美学(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自觉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产生了一批很有美学理论价值的著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赘》,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谢赫的《古画品录》,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噪的《诗品》,等等。
这些著作大多是文艺学和文艺批评著作,但是包含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因此这些著作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美学著作。
魏晋南北朝美学家在这些著作中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
其中有的是从先秦的哲学范畴转化而来的,如“气”“妙”“神”“意象”等等,有的则是在概括当时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的美学范畴,如“风骨”“隐秀”“神思”等等。
魏晋南北朝美学家还提出了一批著名的美学命题,如“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澄怀味象”“气韵生动”等等。
所有这些范畴和命题,对后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美学的自觉,就是在魏晋玄学的启示下发生的。
魏晋玄学的巨大影响,带来了老庄美学的复兴。
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
一、魏晋玄学与魏晋南北朝美学1、魏晋南北朝艺术“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魏晋玄学的影响,魏晋玄学家提出的“得意忘言”的理论(王弼)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嵇康)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和美学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魏晋玄学是魏晋南北朝艺术和美学的灵魂:魏晋玄学崇尚“三玄”一一《老子》《庄子》《周易》2、通过《世说新语》我们从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潮得到的认识:(1)从《世说新语》中看到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已经从实用的、道德的角度转到审美的角度人物品藻的变化一一对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发生重大影响一一引起了关于艺术功能的看法的变化(2)从《世说新语》中看出魏晋士大夫对自然美的欣赏,已突破了“比德”的狭窄的框框①他们不是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加到自然山水身上,而是欣赏自然山水本身的蓬勃的生机②魏晋的文人不仅承认自然本身的美,而且认为自然美是人物美和艺术美的范本,用自然美比喻艺术美(3)从《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士大夫文人在人物品藻、自然美的欣赏以及艺术创作中,都特别强调主体要有一个审美心胸(4)从《世说新语》看出魏晋士大夫文人对于自然、人生、艺术的态度,往往表现出一种形而上的追求。
第19章王夫之的美学体系一、名词解释1.继承和革新答:继承和革新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继承,即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是从历史留传下来的文学遗产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养分,受到既成的文学惯例和传统的影响;革新,即文学为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和反映对象的变化,必须在既成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和创造,以产生异于和超越前人的作品。
继承和革新是辩证的统一,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
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
2.通感答:通感本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人的感觉的相互作用或转移,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或一种感觉的作用借助另一种感觉而得到加强,如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甜美”的感觉,有些色彩会引起人的“冷或暖”的感觉。
在文艺创作中,作家艺术家将通感作为一种表现手法,以突破对事物的一般的经验感受,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钱钟书在《通感》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正确运用这一手法,能使艺术形象更富有魅力。
二、简答题1.简述王夫之及其诗学思想。
答:(1)王夫子简介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又是一位十分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他的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主要有《诗广传》《楚辞通释》《诗译》《夕堂永日绪论》内外编、《南窗漫记》以及《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
(2)王夫之的诗学思想①作用:一方面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上一些有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许多深刻精辟的重要见解,开了清代诗歌理论批评的先河,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②中心:论诗歌的“兴观群怨”和论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关系。
③重大历史贡献:比较科学地总结了情理之争,能够充分地吸取两派之长,扬弃其所短,从而对诗歌的本质和特征作了比较深刻而精辟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新见解:a.诗歌是人的“心之元声”之体现。
绪论一、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意义:建立现代美学体系1、现代美学体系四原则:(1)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相互贯通 (2)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相互推进2、总结: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学术界看法一:中国美学史主要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 (狭窄)(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包括哲学美学,审美发生学,心理学等。
有些在古代已得到发展,有些仅有萌芽。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已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并不是最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
)看法二: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宽泛)作者:美学史应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审美意识史:1、形象的系列:《诗经》《楚辞》(艺术史)2、范畴的系列:“意象”“气韵”“风骨”“气" (美学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我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时期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也就是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的美学范畴,美学命题以及由这些范畴,命题构成的美学体系。
三、中国美学史的分期:中国古典美学:发端-—先秦、两汉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代李贽总结--清代前期王夫之、叶燮四、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性考察:(一)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的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发展了意境的理论.(二)西方美学偏于哲学认识论,侧重“美”“真”统一;中国美学偏于伦理学,侧重“美”“善"统一。
(三)西方美学偏于理论形态,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中国美学偏于经验形态,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第一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第16章明清小说美学一、名词解释1.明代四大奇书(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答:明代四大奇书是指明代四部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向的社会现实相关联。
“奇”,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
因此,“四大奇书”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2.童心说(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
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3.三言二拍(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
“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同时也标志着王阳明心学理论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二、论述题1.试述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的小说艺术思想。
(南开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论述金圣叹对小说理论批评的贡献。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金圣叹以一部《贯华堂本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奠定了他在中国《水浒》评论史,乃至中国整个小说批评史上最为杰出的地位。
绪论一、名词解释1.审美活动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①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③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2.美学答: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二、简答题1.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答:学习美学应注意的问题有:(1)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2)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3)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4)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2.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答:(1)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的四种不同意见①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的情感即感性认识的学科。
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观点,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④近代心理学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学科,如“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2)美学对象研究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①美的问题包括研究美的普遍本质,即决定各种美的事物成为美的原因是什么。
从哲学基础上研究美究竟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
美和真善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美有无客观规律可寻,美的根源、特征、形态以及美的相对性和美的客观标准如何统一理解等等。
第23章梁启超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饮冰室诗话(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饮冰室诗话》是近代诗话著作,梁启超著。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饮冰室诗话》即连载于他创办的《新丛民报》,后编订成书。
《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
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
《饮冰室诗话》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2.熏浸刺提(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
语出其《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
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
“熏”实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3.诗界革命(南开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
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二、简答题1.简述“诗界革命”。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1)诗界革命的概念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范畴,而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美学史应该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而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审美意识分散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同时又集中于若干美学理论著作中,表现为两个系列:形象的系列和范畴的系列。
审美意识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的发端。
“道”中心范畴,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自己运动,道是无与有的统一。
“气”,万物之本,道包含气、象,万物都包含阴阳对立面,在气中得到了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包含了有和无,天地万物都是有和无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老子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界定了美,区别了美和善,对立了美和丑,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对美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方式。
“味”成为一种美学范畴,提出“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的审美标准,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最高的味。
“妙”体现的是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出于自然归于自然,和徼相对,徼意为边界,体现道的规定性和有界限性。
徼和妙同属于玄。
老子否定美,却并不否定妙。
“妙”对后代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严羽“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涤除玄鉴”涤除指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指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有两层含义,一是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一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第4章《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一、名词解释1.知人论世(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著名概念。
出自《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意思是说,读一个人的文章必须了解作者的个人情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2.以意逆志(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意逆志是指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3.四端(北京大学2009年研)答:四端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伦理学概念。
它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二、论述题1.简要分析评述《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主要有:(1)《孟子》中的生命权意识①孟子仁义思想中的生命观儒家正统法律思想“贤人之治”的渊源之一是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作为对“舍生取义”的一个补充,孟子提出了“权”的范畴。
在具体事件中实践“义”的程度适宜与否,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遵照“权”的精神来确定,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舍生取义”,去作无谓的牺牲。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模拟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味答:“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
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
“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
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2.情象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
情象有别于意象、心象、言象等。
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
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
情是精魂,象为形质。
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
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3.审美活动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二、简答题1.刘熙载:“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结合这句话谈谈中国古典美学中丑的审美意义。
答:刘熙载的“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这句话是指怪石之所以“以丑为美”,所以“陋劣之中有至好”,是在于它表现了宇宙元气运化的生命力。
这一审美观,发源于庄子的命题,即美与丑可以转化、神奇可以化为臭腐。
(1)中国古典美学对丑的认识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范畴,而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
在中国美学史上,人们对于“美”和“丑”的对立,并不看得那么严重,并不看得那么绝对。
第17章明清戏剧美学一、简答题1.吕天成《曲品》的品曲标准有何特点?(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曲品》是一部品评明代传奇作家和作品的专著,全书共收录明代天启以前的传奇和散曲作家150人、作品名目190多种。
凡是嘉靖以前的作者和作品分为“神”“妙”“能”“具”四品;以后的作者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分上、中、下三等。
对重要作家作品加以简单的评述。
吕天成《曲品》的品曲标准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传奇作品来说,以孙月峰的“十要”为衡量依据“十要”即“第一要事佳,第二要关目好,第三要搬出来好,第四要按宫调、协音律,第五要使人易晓,第六要词采,第七要善敷衍,淡处做得浓,闲处做得热闹,第八要各角色派得匀妥,第九要脱套,第十要合世情、关风化。
”在对各部作品的评价中基本上都贯穿了这一思想,但又有他自己的新发展。
(2)吕天成的品曲标准有了一定的新发展①重视戏曲文学剧本内容的真实和情节的新奇如他评《荆钗记》云:“以真切之调,写真切之情,情文相生,最不易及。
”他评《还魂记》云:“杜丽娘事,甚奇。
而着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
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②强调化工肖物之美,而无人工雕琢之迹《曲品》卷上评高明时则说:“化工之肖物无心,大冶之铸金有式。
”卷下评《拜月亭》云:“天然本色之句,往往见宝,遂开临川玉茗之派。
”要求剧本情景交融,生动传神例如吕天成在评《琵琶记》云:“蔡邕之托名无论矣,其词之高绝处,在布景写情,真有运斤成风之妙。
”评《结发》云:“情景曲折,便觉一新。
”③要求描写人情世态的细致入微如吕天成在评《金印记》:“写世态炎凉曲尽,真足令人感喟发愤。
”评《符节》:“描写田、窦炎凉态,曲折毕尽,的是名笔。
”由此可见,吕天成的《曲品》对戏曲的文学剧本是非常重视的,这在当时的戏曲理论批评中是比较突出的。
2.指出下面两题所引文字的出处并解释其含义何元朗,一言儿启词宗宝藏:道欲度新声休走样。
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
第1章老子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味(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
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
“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
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2.情象(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
情象有别于意象、心象、言象等。
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
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
情是精魂,象为形质。
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
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二、论述题1.中国美学中虚实相生的学说。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虚实相生”的提出“虚实相生”最早出自老子的哲学,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
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影响也很大。
(2)“虚实相生”的内涵“虚实相生”,即“虚实结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一条重要的原则,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的美学特点。
这条原则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①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气韵生动”的命题。
“气韵生动”的“气”,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
没有虚空,就谈不上“气韵生动”,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命。
②唐代美学家在“象”的范畴之外提出了“境”这个范畴。
“境”和“象”的不同,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境”不仅包括“象”,而且包括“象”外的虚空。
此外,中国古代诗、画的意象结构中,虚空、空白有很重要的地位。
没有虚实相生,中国诗歌、绘画的意境就不能产生。
(3)“虚”与“实”的关系①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第20章叶燮的美学体系一、名词解释1.活法答:活法是诗论术语。
宋吕本中《夏均父集序》云:“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
”其精神即是首先肯定古人诗文有一定的规矩,有法可循,但在具体创作时却灵活变通,不死守定法。
吕氏所谓“法”主要是关于用字造句、谋篇布局方面的规律法则,其所谓“活”则是通过勤学苦练后获得的领悟,故“活法”二字主要是指对文字锻炼之法的灵活运用,如其自谓是“有意于文者之法,而非无意于文者之法”。
故并不涉及文本与客观现实或作者内心世界的关系。
但因为“活法”的名称比较生动地概括了“法”与“无法”之间的辩证关系,故历来为后人如张孝祥、刘克庄、姜夔、叶燮等称引。
2.意境(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研)答: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
二、简答题1.理事情。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理事情”的出处及含义“理事情”出自叶燮的《原诗》:“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
《原诗》着重探讨了诗歌反映的对象与如何反映问题。
它用“理、事、情”三者来概括世界的万物事理。
至于“理、事、情”的具体含义,叶燮认为“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
据此,“理、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概括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其本身的发生及各种各样天然的姿貌状态。
三者有机统一,随其自然而发展。
而诗歌等文学作品则以“克肖其自然”“为至文之立极”,即为创作的最高标准。
(2)“理事情”的内涵及其理论贡献①“理事情”的内涵叶燮认为理与事是指诗人对自然、人世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是常人所不能言不能述、唯诗人能言能述之事理。
第13章宋元书画美学一、名词解释1.随物赋形(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随物赋形”是苏轼提出的一条文艺创作及美学的原则。
它要求艺术家尊重表现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准确而又自然地表现出对象的形态和特征。
其中的“物”指客观对象,包括自然事物与社会生活内容,“形”指作品中所反映的事物的情貌和形态。
苏轼的“随物赋形”的创作主张以艺术形象的刻画应合乎自然为最高标准,要求创作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
2.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答: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是宋人对语言运用的经验归纳。
苏轼《题柳子厚诗》云:“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此就用典使事而言,过分生僻新奇的事典,反而影响诗意表达,故要选择通俗的、为人所习知的。
黄庭坚《再次韵杨明叔并序》云:“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此诗人之奇也。
”陈师道《后山诗话》记梅圣俞语闽士好以奇语为诗者日:“子诗诚工,但未能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尔。
”这是就语言运用而言,主张化用古语、俗语。
使之达到新与雅的效果。
这一认识符合文学语言创新规律,但若过分追求,而忘却现实生活这一创作的源泉,则亦不免走入邪道。
宋人资书以为诗的习气便与此有关。
3.夺胎换骨答:夺胎换骨是宋黄庭坚提出的化用古人语句的具体方法。
惠洪《冷斋夜话》引其语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后吴聿《观林诗话》举例释“换骨”:“东坡云:‘醉眼炫红绿’,此乃‘看朱成碧颜始红’,换骨句耳。
”《王直方诗话》举例释“夺胎”:“乐天曰:‘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身。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东坡南中诗曰:‘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凡此皆夺胎法也。
”文学创作中对前人作品的语词、立意以及修辞等点化乃至袭用,均不可避免,故“夺胎法”“换骨法”的归纳总结有其一定的意义,但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来提倡,亦必然产生拟袭的流弊。
第10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下)10.1复习笔记一、刘勰论“隐秀”(一)刘勰论“秀”刘勰说:“状溢目前曰秀”。
“秀”是指审美意象的鲜明生动、直接可感的性质。
清代的冯班说:“秀者章中迫出之词,意象生动者也。
”这是比较符合刘勰的原意的。
所以“秀”乃是对审美意象的一种规定。
(二)刘勰论“隐”1.“隐”的涵义(1)审美意象蕴涵的思想情感内容不用文词说出来,不表现为逻辑判断的形式①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性)总是要通过“文”、“词”来表达,但它不是直接通过概念逻辑体系的“文”、“词”,而是通过富有形象感的“文”、“词”来表达的。
②“情在词外”,“义生文外”,思想情感(倾向性)不要直接用“文”“词”说出来。
③舍“文”“词”无以表达“情”“义”,思想情感的表达又不能离开“文”“词”,这个矛盾就是通过“秀”——即用“文”“词”组成生动可感的形象来解决。
(2)审美意象具有多义性,其蕴涵的情意是复杂的、丰富的①刘勰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
”“隐以复意为工。
”这是说审美意象的多义性。
审美意象蕴涵的情意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丰富的。
唐代皎然说:“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②明代金圣叹说:“不会用笔者一笔只作一笔用,会用笔者,一笔作百十来笔用。
”也都是说的这个意思。
这种多义性,是审美意象的重要特点。
后来清代王夫之提出的“诗无达志”的命题,就是对审美意象的这种多义性特点的一个概括。
(3)“秀”和“隐”,一是说的文学作品的具体生动的形象,一是说的文学作品不直接说出来的多重的情意。
这是一对对立的范畴。
它们又是统一的,“隐处即秀处”,不直接说出来的多重的情意要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
2.刘勰对“秀”和“隐”范畴的误解划的两条界限(1)“雕削”和“秀”的界限“雕削”,就是孤立地雕琢词句。
这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是两回事。
堆积了很多华词丽句,并不等于就有了“状溢目前”的艺术形象。
反过来也一样,“秀”并不要求“雕削”。
(2)“晦塞”和“隐”的界限①“隐”一方面是说思想情感不要用逻辑判断的形式直接说出来,不要像写哲学讲义或标语口号,而是要通过形象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是说审美意象蕴涵的情意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丰富的。
第25章鲁迅、蔡元培、李大钊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摩罗诗力说(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文艺观点。
鲁迅在介绍摩罗诗人的同时,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抨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古派,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早年的文艺思想及美学观点,《摩罗诗力说》是“五四”运动前思想启蒙时期的重要巨作,是揭露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檄文,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2.新诗略谈答:新诗略谈是诗论篇名,宗白华作,载于1920年《少年中国》第1卷第8期。
认为新诗应具备形与质两个方面,从美学高度阐述两者内涵及辩证关系。
指出“形”的方面要有“音乐作用”和“绘画作用”,以形成诗在“空间中极复杂的繁富的美”;“质”的方面,即使人直接感受大自然,从中获得“一切高等艺术产生的源泉”,并“加入社会活动”,以“窥看人性纯真的表现”,也即新诗人对人格的修养。
3.诗的格律答:诗的格律是诗论篇名,闻一多作,载于1926年5月15日《晨报》副刊。
针对初期白话诗缺乏艺术美,倡言新诗“格律说”,提出“音尺”“三美”理论。
认为诗必须讲求“格式、音尺、平仄、韵脚”,必须具备“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和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并指出这种格律与旧诗格律的三点区别,强调了新诗格律的变化、与内容相关、自定等特征。
对于“新月派”诗歌创作,和提高新诗艺术水平,起过很大作用。
二、简答题1.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数次写到孔乙己脸色的变化,这在艺术上有什么作用?(复旦大学2012年研)答:《孔乙己》中,鲁迅数次写孔乙己脸色的变化及其在艺术上的作用主要是:(1)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为下文作铺垫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时,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
第9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上)一、名词解释1.陆机《文赋》(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
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
《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
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
2.诗缘情而绮靡(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
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3.直寻(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
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
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
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
“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二、简答题1.试释“澄怀味象”。
(北京大学2009年研)答:(1)出处“澄怀味象”是南朝画家宋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
在《画山水序》:“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
”“澄怀”是对体验者审美心胸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审美主体澄清胸怀,涤除俗念,陶冶出纯净无瑕的审美心胸,这受庄子“心斋”说的影响。
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
(2)含义“味象”之“味”,即体味、品味、玩味,也即体验;“象”指客体物象、审美对象。
“贤者澄怀味象”是指“贤者”从自然山水的形象中得到一种愉悦和享受。
这是审美的关系。
“澄怀味象”是概括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
宋炳提出的这一重要命题,是对老子美学的重大发展。
这一美学命题也是“味”这个范畴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最关键、最重大的一步。
(3)意义“澄怀味象”体现了宗炳的“畅神说”,“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也就是说,观赏山水,引起无限的情思,目的只不过是让精神愉快罢了。
宗炳的“畅神”说,鲜明地突出了人的审美的愉悦功能,强调把握审美的主体意识的绝对意义,强调个体审美的自由和及其个体审美认识的价值,强调彻底摆脱“致用”与“比德”的束缚。
2.简述谢赫“六法”论的主要内容与理论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1)主要内容谢赫的“六法”指的是:①“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于生命的活力。
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
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②“骨法用笔是也”,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
他借用“骨法”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
③“应物象形是也”,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对于画家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
象形是对应物的要求。
表明谢赫要求画家能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④“随类赋彩是也”,是指着色,赋通敷、授、布。
赋彩即施色。
随类,解作“随物”。
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是也”,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
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
⑥“传移模写是也”,指临摹作品。
传,移也,或解释为传授、流布、递送,模为摹仿。
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
把模写作为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
(2)理论价值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中国古代绘画自此进入理论自觉的时期,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气韵生动”,居于首位。
“六法”被前人赞为“千载不易”“万古不移”,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极大,而“气韵生动”的影响尤为重大。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气韵生动”的命题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们可以说,不把握“气韵生动”,就不可能把握中国古典美学体系。
3.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请分析说明其理论内容,并说明这一观点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1)“诗赋欲丽”的理论内容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
“诗赋欲丽”是指诗、赋应该辞藻华丽,讲究文采。
这与以前的文论思想相比,曹丕看到了文学与其他的史学、哲学的文章的不同特点,指出作为文学的主要体裁的诗赋区别于其它体裁文章“丽”的美学特征,使文学逐渐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这对于诗歌等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2)“诗赋欲丽”的重要意义①曹丕的“诗赋欲丽”肯定了文学必须具有美感,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出了初步的界限;②他除“丽”以外没有对诗、赋提出政治、伦理上的要求,第一次表现出将诗赋从政治、伦理的附庸地位解脱出来的倾向,是文学自觉的一个重要方面。
(3)“诗赋欲丽”对后世的影响“诗赋欲丽”宣告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经学时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暂时告终,以玄学思想为主导的新的文学理论批评时期的开始。
文学理论批评开始由侧重研究文学的外部规律转向侧重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
老庄的文艺观和美学观经过玄学的改造与发展,在魏晋南北朝这四百年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儒家。
4.浮声切响。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浮声切响”的出处及含义“浮声切响”出自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物宜。
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
浮声即平声;切响即仄声。
浮声切响即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
强调平仄相间才能形成声律之美。
轻重不同,实际上也是平仄不同。
不论是五字一句,还是两句一联之中,必须要做到平仄相间而不同,方能具备声律上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沈约还提出了“八病”的问题。
(2)“浮声切响”的内涵及后世对它的理解①“浮声切响”的内涵“浮生”和“切响”是沈约关于四声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运用方法。
根据“四声”而形成的诗歌格律,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传统的。
但是对格律的规定过于细密,使文学创作受到很大的束缚,反而达不到真正的目的。
沈约等人的另一问题是把声律的重要性提得超过了一切,“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这就太过分了,甚至认为前人于此完全不懂,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浮声切响”说明了诗文用字,必须使其声音富于变化,避免单调,既要有平声也要有仄声,以求错综和谐之美,犹如各种色彩相对比、各种乐音相配合一样。
钟嵘不满文人竟相趋于声病说说的风气,指出此种风气使得“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但钟嵘之间其繁琐不完善的一面和在创作中反映出来的流弊,却未能体会它企图以人工的方法追求诗文声音变化和谐之美的基本精神。
永明声律说的基本精神符合汉语语音的特点,他对后世诗文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事实,证明它是富有生命力的。
5.如何理解创作中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现象?(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1)“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缘起陆机《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篇重要的论文。
这篇文章对文艺创作理论提出了颇为深刻的分析。
《文赋》开篇云:“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陆机认为创作中的最大困难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大意是说:在文艺的创作中,或者在文艺创作的历程之中,首先是创作者以自己的主观意识观察外物、感触外物,得出心象,把心象表现于文词。
在这样一个历程中,有两个关系性的阶段影响了这个创作理论。
这两个阶段分别是:①“意”与“物”的关系;②“文”与“意”的关系。
(2)“意”与“物”的关系意与物的关系,即主观意识在观、感一外在世界时,得出的心象(意)的完美程度是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陆机既然说“意不称物”,便认为意与物是两个自存的世界,而文艺的高下标准有一部分决定于两者能否相称的问题。
但是在陆机看来,相称固然是一标准。
意与物能否相称,有两个标准:一是站在“物”上去衡量“意”能否称“物”;二是以“意”为标准,看“物”能否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