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克里亚宾钢琴小品《前奏曲》Op.45 No.3主题-动机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1.8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章关于斯克里亚宾独创音乐理论一、神秘和弦的产生和发展斯克里亚宾生于莫斯科,从小很不喜欢和外界接触,养成了不够自立、疏离生活、以自我为中心的敏感心理,这些性格在他日后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成年后他对哲学问题很感兴趣,阅读大量的书籍,力图从中找到他所关心的问题与答案,他强调“自我”的强大,确信外在的世界纯粹是主观精神擂动的产物,这种强烈的自我鸯定意识成为斯克里亚宾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
19041F创作的‘神明之诗’和1908年创作的‘狂喜之诗》都表现出了抽象、臆造、古怪的风格,这种风格体现了作者想要造成物质世界的毁灭,追求精神解脱的思想。
这是他晚期音乐创作的主导思想,为了表现其深邃的精神境晃,他总是不断探索新的音乐表现手法,对和声的运用新颖大胆,独创了所谓的“神秘和弦”。
(一)什么是神秘和弦从外部形态上看这是由一系列的不同性质的四度音程排列在一起构成的。
神秘和弦的结构形态表现为各种四度(纯四度、增四度、减四度)的叠置;和弦结构上用三全音捧列代替纯五度来模糊调性的功能;在音高组织的安捧上运用三全音关系来展开乐恩,他对三全音的偏爱是因为三全音关系是构成“神秘和弦”的基础。
从斯克里亚宾晚期作品的和声分析中又可发现,神秘和弦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恒定不变的.它是和弦音响的基础,也是其基本属性的保证;第二个层面是和弦音响色彩的。
调色板”,在该层面中,可用升高或降低的半音替代,也可增加或删减该层面的音,以此获得丰富的和声色彩。
在表现意义上神秘和弦有四个特点:明朗性、紧张性、飞驰性和广阔性明朗性:根音上方的大三度音程;紧张性:大、小七度和三全音:飞驰性:总体的不协和趋向色彩变化,可动层的色彩变幻,和弦的多种捧列样式:广阔性:非个人的音响,它是泛音列中第8、9、lO、1l、12、13、14号音的综合体,这几乎是神秘和弦所表现出来的全部狂热思想的形象.斯克里亚宾在最后五年的创作中,继续去寻找和创建新和声材料,斯克里亚宾作品6No.4(e小调)D7-_t开始,下行的半音级进构成D71的解决E大和e小和弦同时形成大小调的色彩的对比:No.7(A大调)开始属和弦和主和弦之间巧妙的错位,恰好形成各自的七音和九音:No.9是一个有趣的大小调平行进行的例子,显的E大调,真正完整的主和弦出现在第三拍,低音声部是托小调而高音声部则是明从纵向分析仍然是一个七和弦:-No.10的旋律融化在和声中和No.19犯大调),No.23(F大调)主和弦以加六音的形式出现:No.12(ag小调)以主七和弦开放排列的分解形式作为起旬:No.13(bG大调)低音的“倚音”装饰进行使主和弦复杂化仍然构成主七和弦:No.14(be小调)中我们期待的传统主和弦形式却被附加音(Ⅱ级)叠置使神秘化:No.18(f小调)属和弦的导音与主和弦形成增三和弦,节拍形式上是主和弦的先现:0通过斯克里亚宾在前奏曲中主和弦上的不断“装饰演变”,我们能够了解到在他刨作早期的调性观念、和弦结构与和弦功能的扩展上所作的初期尝试,虽然在24酋前奏曲中未出现其中晚期作品中那种扩展和弦的完整形式,如《第五钢琴奏鸣曲》(op.53)中的降五音,附加六音的十一和弦和《狂喜之诗》(op.54)中形态复杂的九和弦,以及其他作品中升或降五音、酶九音、附加六音,或省略五音,还原与升降五音同时发声的其他形式的和弦等等,但从上述例子中主和弦各种变换形式来看,斯克里亚宾在创作早期已经开始扩展主和弦使其复杂化,我们可以从斯克里亚宾的24首阿奏曲(op.11)中的和弦形态,更明晰地看到他为后期的神秘和弦所打下的基础,从而达到调性观念扩张的目的。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俄文:АлександрНиколаевичСкрябин,1872年1月6日-1915年4月27日),俄国作曲家、钢琴家。
既是神秘主义者,也是无调性音乐的先驱。
生平斯克里亚宾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的母亲在他1岁的时候患肺结核不幸去世。
他的父亲因公远赴土耳其,把尚在襁褓之中的斯克里亚宾留给了他的祖母和他父亲的姑妈。
他很早就跟随尼古拉·兹维列夫(Nikolay Zverev)学习钢琴的课,当时拉赫玛尼诺夫也是兹维列夫的学生。
后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随瓦西里·伊里奇·萨夫诺夫(V asily Ilyich Safonov)学习钢琴,随安东·阿连斯基(Anton Arensky)以及谢尔盖·塔涅耶夫(Sergei Taneyev)学习作曲和乐理(这两位也曾教过拉赫玛尼诺夫)。
斯克里亚宾的手很小,刚刚能够到一个八度(也因为这一点,后来他的手在练习要求跨度更大的曲子时受伤),但那时他还是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钢琴家。
早期的斯克里亚宾对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超人理论很感兴趣,后期又转向通神论,他的音乐作品和音乐观念深受这两者的影响。
1909年-1910年,斯克里亚宾定居布塞塞尔期间,开始关注代尔维尔(Delville)的神智学者运动,并研读了他所作的关于海伦娜·博拉瓦茨基的书籍(Samson 1977)。
身为神智学者同时也是作曲家的戴恩·鲁迪雅(Dane Rudhyar)写斯克里亚宾是:“复兴的西方文化新音乐的伟大先驱,未来后辈音乐家之父”(鲁迪雅1926b,899页),也是给“拉丁反对分子和他们的门徒,斯特拉文斯基和勋伯格那一伙人的教条音乐”(同上900-901页)的一剂解药。
忧郁症困扰了斯克里亚宾一生,最终他在莫斯科去世,死因是割破嘴唇的伤口导致了败血病。
54万 洋:浅析格什温《前奏曲》NO.3的音乐内容浅析格什温《前奏曲》NO.3的音乐内容万 洋(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摘 要】《前奏曲》是美国民族音乐家乔治·格什温先生仅为钢琴而作的独奏作品,也是他创作风格成熟时期的作品。
本文将以第三首《前奏曲》为例,分别从节奏、旋律、曲式、和声几类角度出发,作一些个人演奏体验过程中的浅显分析。
【关键词】格什温;爵士乐;第三首前奏曲;音乐内容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54-01一、美国爵士乐说起美国的本土音乐,可谓是种类十分繁多,其中爵士乐的直接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布鲁斯,“忧伤,蓝调”,是黑人奴隶歌唱的一种歌曲形式,主要是表达对压迫劳动的哀怨和非洲故土的思念。
布鲁斯的音阶特点为在原有大调音阶上降Ⅲ级、降Ⅶ级,也有降Ⅴ级,多为模仿管乐演奏,它的曲式有固定的格式:一般为12小节,共三句歌词,构成AA1B结构模式(这与黑奴劳动时的一唱一和有关)。
如:“昨天夜里,我翻来覆去,昨天夜里,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实在是心神不定。
”另一个是雷格泰姆,它是一种钢琴音乐形式,显著特点是强烈的切分和钢琴演奏。
强烈的切分就是重拍由传统2/4和4/4拍的强排,转移到了弱拍的位置,由此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摇摆感。
二、《三首前奏曲》的创作背景乔治·格什温,美国著名民族作曲家、流行音乐作曲家。
《三首前奏曲》是于1926年,格什温在好友秘鲁著名通俗歌手玛格丽特·雅尔华雷斯于美国举办巡演的时候,创作出一共五首《前奏曲》,可惜在演唱会期间,这套作品中的两首乐谱不慎遗失,就像是一件未完成的艺术品给后世留下了遗憾、憧憬与遐想。
作品原称《大熔炉》,后改为《钢琴前奏曲》。
三、《前奏曲》NO.3的音乐内容《前奏曲》这套作品中,第一首与第三首热情激烈、动感十足,第二首情绪忧伤、节奏缓慢,是明显的布鲁斯风格。
本文主要浅析第三首作品。
斯克里亚宾_解密斯克里亚宾的音乐语言【关键词】斯克里亚宾浪漫主义音乐钢琴音乐整体艺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是西方音乐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Nikolaievich Scriabin 1872—1915年)的音乐创作突显出探索意味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他既继承了19世纪欧洲音乐创作的技法与观念,又借由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曲式以及音色等元素在20世纪的独特表现而打破传统,形成了神秘而个性化的音乐语言。
这种神秘似乎成为了斯克里亚宾音乐创作的标志,前苏联音乐学家列娃娅将他的创作评价为“没有猜透的谜”;①甚至在创作后期,他本人也将自己的钢琴曲命名为《谜》(Op.52 No.2)。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斯克里亚宾的音乐创作风格彰显出20世纪现代音乐的意识形态,但即便如此,他手中的旋律也依然流淌着19世纪音乐的浪漫情怀,表现出创作观念中所包含的描绘性和综合性。
一、对钢琴诗人的崇拜斯克里亚宾对于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年)的崇拜,自少年时期就已显现,他时常将肖邦的乐谱放在枕下入眠,而且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音乐作品——钢琴曲《#c 小调练习曲》(Op.2),正是典型的肖邦风格。
对于肖邦音乐才华与风格的迷恋,使斯克里亚宾的音乐自创作伊始便流露出富于诗意的抒情气质,他那贵族般优雅浪漫的音乐风格,正是对于少年时期偶像的模仿与靠近。
仅在创作初期,斯克里亚宾就以12首练习曲、50首前奏曲、8首即兴曲、2首夜曲、10首玛祖卡和1首奏鸣曲的庞大创作量向肖邦致敬——从风格和技法上模仿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而成。
虽然从作曲家的创作轨迹来看,肖邦气质的音乐风格更多体现在斯克里亚宾音乐创作的早期,但是对他的影响却是不置可否的。
譬如,在《夜曲》(Op.5 No.1)中,A段行板(Andante)中#f小调的主题(谱例1),便以诗人般优雅、浪漫的气质表现出一种典型的肖邦钢琴曲风格,声部之间的对位处理优美巧妙,和声富于传统浪漫主义的美感。
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1.主观题•何谓19世纪民族乐派?•19世纪民族乐派产生的背景•为什么称斯美塔那为捷克民族主义音乐的开创人?•与斯美塔那相比德沃夏克音乐的民族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简述格里格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特点。
•简述西贝柳斯音乐创作中的民族主义精神。
•简述强力集团及其代表作品。
•简述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成就。
•简述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成就。
2.简述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特征•19世纪中期,北欧、东欧和俄罗斯等一些国家兴起了一种音乐风格,它在强调表现个人感情的同时,渗透了本民族音乐的特征,音乐家在创作中运用民间歌曲、舞曲的音调、节奏等来强调音乐的民族特色,作品体现了浓郁的乡土风情、鲜明的国籍性和民族性。
•具有这种音乐创作风格的音乐家被人们称为民族乐派,它与中、后期的浪漫主义处于同一个时期;民族乐派更加突出和强调本民族音乐的特点。
•形式与内容的民族化特征。
•强调采用本民族的历史和传说作为创作的题材,歌颂本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斗争、带领人民反抗并推翻异族压迫和封建暴政的民族英雄、人们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本民族音乐材料(民歌、民间舞曲)在创作上的直接运用,另一方面在音乐表现手段如调式、和声、旋律、本民族语言音调等方面的民族性探索,扩大了这些体裁的表现力,并使他们的创作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3.民族主义音乐形成的历史原因•东欧民族长期遭受压迫和外族统治的,民族不独立,经济上受到别国剥削,精神受压抑。
•民族主义滋长的温床•特征:①民主进步的世界观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④采用民族的题材内容,反映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
一、19世纪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1.名词解释:格林卡(M·I·Glinka,1804-1857)•俄罗斯音乐的奠基人,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他的创作植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旨在表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对俄罗斯后来的很多著名作曲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歌剧:《伊万·苏萨宁》爱国主义情节《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神话传说•管弦乐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2.论述题材料•格林卡:“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编一下而已。
Mystic Seventh Chords--Analysis on Pitch Organizations of Skryabin's Five Piano Preludes 作者: 张培
作者机构: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01级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31
出版物刊名: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19-27页
主题词: 斯克里亚宾;钢琴前奏曲;音高组织;七和弦;象征主义;音乐表现手法;调中心归纳法;申克式图表分析法;和声;多声部
摘要: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被公认为是象征主义音乐先驱.在他的音乐中体现出强烈的哲学思辩精神.他不断探索新的音乐表现手法,既保持了浪漫主义末期的共性写作方式,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作品为众多的理论家所分析与研究,研究方向及运用的分析手法也多种多样,结论各具特点.本文所选取的这一组前奏曲是作者去世的前一年(1914年)所写的,在创作手法上充分体现了个性特征.本文主要运用了调中心归纳法及申克式图表分析法①等手段,对作品的调中心的布局、和声的构成、多声部的写法及五首前奏曲的总体关系等方面作综合分析,重点探讨音高组织的特殊运用及其意义.力求从中探寻作为全曲创作核心的各种性质的七和弦是如何贯穿于音乐发展的各个技术环节的.意在从个人角度出发并以分析小型作品为基础,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从中归纳、发现作曲家独特的写作手法及音乐语言的一般特征.。
黄河之声 2019年第3期 总第528期◎ 器乐演奏实践赵乐川刘玲*(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摘 要:斯克里亚宾是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最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前奏曲》是其代表作,该作品旋律优美、和声色彩丰富,音乐充满了戏剧性和柔情性,带给了听者不一样的听觉盛宴。
关键词:斯克里亚宾;《前奏曲》;演奏方法斯克里亚宾《前奏曲》钢琴作品演奏方法的实践分析每一部钢琴作品都是作业情感的体现和寄托,具有农合的感情色彩,而要想将钢琴作品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有赖于科学的演奏方法。
《前奏曲》作为斯克里亚宾的代表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有着缔造和平力量的反映,是音乐形象的内容和音乐形式的完善。
基于斯克里亚宾《前奏曲》钢琴作品,要想更全面地了解这类作品,就必须对该类作品的演奏方法进行有效的了解。
一、斯克里亚宾《前奏曲》钢琴作品分析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钢琴作品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其作品善于利用和声手段复杂化的方式来解决音乐中的问题。
纵观斯克里亚宾的艺术创作之路,其创作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二十世纪以前。
基于二十世纪之前的社会背景,斯克里亚宾所创造的作品具有细腻、柔情性的性格,善于应用亲切明朗的曲式和精致的表达手法。
(二)一九零零至一九零七。
在这一阶段,斯克里亚宾的创作有着新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在和声领域,增加了和声的戏剧性,在伦理道德思想的斗争中更具有史诗般的激励;在柔情性方面更细致入微。
(三)一九零七年至一九一四年。
在这一阶段,斯克里亚宾的创作逐渐脱离现实,出现了极端个性的转折。
他的钢琴作品节奏易冲动的,并从不同的侧面,根据自己的方式,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斯克里亚宾《前奏曲》钢琴作品演奏方法斯克里亚宾一生共创作了两百多部不同体裁的作用,其中《前奏曲》就有90首,数量最多。
以下就斯克里亚宾《前奏曲》钢琴作品中的几首作品为例,对这些作品的演奏方法作了具体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