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晏几道《点绛唇花信来时》古诗原文意思赏析-word范文 (2页)
- 格式:docx
- 大小:16.54 KB
- 文档页数:2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点绛唇》原文及赏析1【仙吕】点绛唇_咏教习鼓诉作者:孙叔顺咏教习鼓诉冤每日学按龙韬,演习虎略。
初开教,若论功劳,则俺先来到。
【混江龙】助威声号,将我先鸣三擂发根苗。
渐渐的排成戈戟,纷纷的收聚枪刀。
则这两片皮常与军官为耳目,一生心不离了小校做知交。
虽是我有声难说,有运难消,又不比鸣廉击柝喝号。
摇铃向军前,则我为头儿闹。
面皮上常过了无数,助罗边不住的频敲。
【油葫芦】怎比恁那悠悠吹画角,也每不汤着不动着,教瞒儿满腹中恶气怎生消。
夜阑时直捶到金鸡儿报,早晨间直熬的金乌落。
他每都披着纸甲,挂着战袍,番来覆去由闹,早难道杀气阵云高。
【天下乐】却什么三十年学六韬,好教我逐朝心内焦,他每没一个有才能有机谋有智略。
每日加空虚了五六番,干盘了十数遭,恰便似一场家杂剧了。
【醉中天】想当日两军闹,起全翼赴宣朝。
将我击破花腔,它每都哭破眼胞。
可正是发擂催军校,不付能勾引的离城去,又将他黎民掳掠,这的是恁破黄巢头件功劳。
【金盏儿】他每哭声苦,可教我怨声高。
被我将他众英雄引上阴陵道,他每教场中胆气更那里有分毫。
都不肯一心于国死,则待半路里转身逃。
早难道养军千日,又得用在今朝。
【赚尾煞】将我击发,便声扬额闲下无声哨。
旧声价,如今都坏了,谁敢向雷门行过一遭。
则为我乱军心,将果报先招。
自量度,天数难逃。
若是再瞒上,将来又吃搞。
终身累倒,皮鞚零,再怎敢军中一面骋英豪。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2点绛唇·闺思宋朝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一作:芳)《点绛唇·闺思》译文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一寸柔肠便有千缕愁丝。
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倚遍栏杆,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所思念的人在哪里呀?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吴文英《点绛唇·试灯夜初晴》鉴赏及原文译文吴文英《点绛唇·试灯夜初晴》鉴赏及原文译文《点绛唇·试灯夜初晴》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抒写灯夜感旧之情,抒发了一种淡淡的忧愁。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吴文英《点绛唇·试灯夜初晴》鉴赏及原文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宋代:吴文英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
暗尘不起。
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
情如水。
小楼熏被。
春梦笙歌里。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译文雨后,漫天的愁云被风吹散,明月露出姣好的月容,就像嫦娥刚刚沐浴梳洗般。
尽管街上车水马龙,来往着体态轻盈的佳人,却没有扬起半点尘埃,因为雨后的路面润泽酥软不起尘土。
我如今重游京华旧地,当日赏灯的情事依稀在心。
难忘她的柔情似水,我的思绪如流水般难以止息。
独自回到小楼里,薰香拥被独自睡去,进入温馨的春梦,梦里恍惚听到笙歌乐音。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注释试灯:上元节前,有“试灯”,宋俗,农历十二月下旬即开始试灯,直至正月十四日。
素娥:以月宫仙女“素娥”代指月亮,辇路:帝王车驾经行之路,这里指京城繁华的大街。
凌波地:是靓装舞女行经的街道。
凌波原本是形容洛神亭亭玉立的姿态,后来借指步履轻盈的女子。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赏析此词写灯节之事,但词人并未由正面起笔描绘灯市盛况,而是以试灯夜的景象作陪衬,用怅惘的笔调抒发自己逢佳节而倍觉神伤的落寞情怀,虽只寥寥数语,却写得纡徐顿挫,舒卷自如,从而委婉地道出内心的万千感慨。
上片“卷尽”两句,写试灯日遇雨,而入夜雨收云散,天青月朗;以月宫仙女“素娥”代指月亮,即以“新梳洗”形况月色明净,比拟浑成,三字兼带出“雨后”之意。
这是写天上。
“暗尘”两句写地上,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日夜》)和韩愈“天街小雨润如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句,又有所变化、增益,切合都城灯夜雨后的光景。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原文、翻译及赏析《点绛唇·试灯夜初晴》原文、翻译及赏析《点绛唇·试灯夜初晴》原文、翻译及赏析1点绛唇·试灯夜初晴宋朝吴文英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
暗尘不起。
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
情如水。
小楼熏被。
春梦笙歌里。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译文雨后,漫天的愁云被风吹散,明月露出姣好的月容,就像嫦娥刚刚沐浴梳洗般。
尽管街上车水马龙,来往着体态轻盈的佳人,却没有扬起半点尘埃,因为雨后的路面润泽酥软不起尘土。
我如今重游京华旧地,当日赏灯的情事依稀在心。
难忘她的柔情似水,我的思绪如流水般难以止息。
独自回到小楼里,薰香拥被独自睡去,进入温馨的春梦,梦里恍惚听到笙歌乐音。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注释试灯:上元节前,有“试灯”,宋俗,农历十二月下旬即开始试灯,直至正月十四日。
素娥:以月宫仙女“素娥”代指月亮,辇路:帝王车驾经行之路,这里指京城繁华的大街。
凌波地:是靓装舞女行经的街道。
凌波原本是形容洛神亭亭玉立的姿态,后来借指步履轻盈的女子。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赏析此词》落节之事,但词人并未由正面起笔描绘落市盛况,而是以试落夜的变象作陪衬,用怅惘的笔调抒发自己逢佳节而倍觉神伤的落寞情怀,虽只寥寥数语,却》得纡徐顿挫,舒卷自如,从而委婉地道出内心的`万千感慨。
上片“卷尽”两句,》试落日遇雨,而入夜雨收云散,天青月朗;以月宫仙女“素娥”代指月亮,即以“新梳洗”句况月色明净,比拟浑成,三字兼带出“雨后”之意。
这是》天上。
“暗尘”两句》地上,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日夜》)和韩愈“天街小雨润如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句,又有所变化、增益,切合都城落夜雨后的光变。
《武林旧事》卷二“元夕”又载姜白石诗云:“南陌东城尽舞儿,画金刺乡满罗衣。
也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肯归。
”句象地刻画了天街月夜的歌舞场面。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原文及翻译赏析《点绛唇试灯夜初晴》原文及翻译赏析《点绛唇试灯夜初晴》原文及翻译赏析1点绛唇·试灯夜初晴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
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
情如水。
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
古诗简介《点绛唇·试灯夜初晴》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抒写灯夜感旧之情,抒发了一种淡淡的忧愁。
上片着意写试灯之夜的景色,愁云卷尽,月明如洗,以拟人手法,描摹精巧传神;下片写辇路笙歌,回首旧游,恍如梦境,无限感伤。
全词意境清新,端丽温厚,颇具特色。
翻译/译文天上的乌云都被风吹走了,刚下过雨时天空姣洁的明月,就像刚刚梳洗的嫦娥一样光彩照人。
街上没有一点飞尘,在光润如如酥的大地上,往来着身姿轻盈的美丽女子。
如今又生回到京都,当年赏灯的情景好像就在眼前,当时的你柔情似水,而今一切都随风飘散,你不知身在何方,作者只好带着对往事的无限追忆,走上小楼独自拥着香被,听着窗外的笙歌入眠,希望能在梦中出现当年与你一起赏灯的情景。
注释⑴点绛唇:词牌名。
《词谱》以冯延巳词为正体。
双调四十一字。
前片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后片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
⑵试灯夜:元宵节为灯节,前一夜为试灯夜。
元宵节前,有“试灯”,宋俗,农历十二月下旬即开始试灯,直至正月十四日。
⑶素娥:以月宫仙女“素娥”(即嫦娥)代指月亮,⑷凌波地:靓装舞女行经的街道。
凌波,原本是形容洛神亭亭玉立的姿态,后来借指身材姣好、步履轻盈的年青女子。
《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⑸辇路:帝王车驾经行之路,这里指京城繁华的大街。
⑹灯前事:即赏灯往事。
赏析/鉴赏此词写灯节之事,但词人并未由正面起笔描绘灯市盛况,而是以试灯夜的景象作陪衬,用怅惘的笔调抒发自己逢佳节而倍觉神伤的落寞情怀,虽只寥寥数语,却写得纡徐顿挫,舒卷自如,从而委婉地道出内心的万千感慨。
上片“卷尽”两句,写试灯日遇雨,而入夜雨收云散,天青月朗;以月宫仙女“素娥”代指月亮,即以“新梳洗”形况月色明净,比拟浑成,三字兼带出“雨后”之意。
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
出自宋代晏几道的《点绛唇·花信来时》
原文
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
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
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男,汉族,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
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
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
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
《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
”如《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等词句,备受人们的赞赏。
创作背景:北宋时期,词人在春天观看到花语依旧,而人却因别离而消瘦。
于是词人为了思念自己的妻子,故写下了这首词。
译文
应花期而来的风哟,你虽来了,但人已离散去,全不像那花儿依旧。
人到春来瘦,等候着心上人,倚门盼归,折断了门前杨柳。
上天赋予了人多情的心,却不肯给予长相守的机会。
自你我分别后,伴随我的,只是相思的泪、浇愁的酒,沾湿了我的双罗袖。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点绛唇》张元幹古诗赏析《点绛唇》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寓情于景;下片着重抒情,曲折地表达出仕途的险恶与中原未复怅惘情绪。
这首小令寥寥四十一字,但写得概括,凝练、疏隽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觉使人动情,全词缘情设景,笔力委婉曲折,抒发了作者对中原不能收回的愁恨之情,更显得意境深沉。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点绛唇》张元幹古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原文】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
乍凉帘幕,香绕屏山角。
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
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
【创作背景】本词所作具体年代不详。
据张元幹《精严寺化钟疏》文:“岁在戊辰(即绍兴十八年),僧结制日,洛宾、最乐、普现(即筠溪)三居士,拉芦川老隐过其所而宿焉”,此词大约是作于这个时期。
洛滨,即富直揉,字委申,北宋宰相富弼之孙。
靖康初年赐进士出身。
高宗建炎四年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后因坚持抗金为秦桧所忌,不久便被罢职。
晚年游览于山水之间,与苏迟、叶梦得、张元幹等一块游玩吟唱。
绍兴二十六年(1156)去世。
筠溪,即李弥孙,字似之,自号筠溪翁。
徽宗大观三年进士。
南渡后以起居郎迁中书舍人。
后因反对秦桧议和,不久被落职。
绍兴十年(1140)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与张元幹、富直柔等吟唱游玩。
绍兴二十年去世。
【赏析】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寓情于景;下片着重抒情,曲折地表达出仕途的险恶与中原未复怅惘情绪。
起二句刻画出一幅幽静的秋夜景色,而“啼”字和“落”字,又显示出静中有动,动中见静的意趣激发了同篇的活力。
一个美好的深秋之夜,雨檐滴水,蟋蟀鸣叫,仿人读来历历在目,如闻其声。
这种宁静的境界与梁代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同工异曲之妙。
词中这二句是化用杜甫《醉时歌》:“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的诗句。
清王嗣奭《杜肊》解“檐花落”云:“檐水落,而灯光映之如银花。
”非常接近于事实。
“乍凉”二句承上,从户外幽静之境转而到室内境况。
秋雨连绵,靠近帘幕就感到寒气逼人,屋内香炉里散发着轻盈的烟缕,袅袅直上,萦绕在屏风的上端。
龚自珍《点绛唇·十月二日马上作》译文及赏析答案《点绛唇·十月二日马上作》是由龚自珍所创作的,全词无议论,以形象的语言写所见、所想,再透过所见、所想显露出要表达的思想。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点绛唇·十月二日马上作》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点绛唇·十月二日马上作》清代:龚自珍一帽红尘,行来韦杜人家北。
满城风色,漠漠楼台隔。
目送飞鸿,景入长天灭。
关山绝,乱云千叠,江北江南雪。
《点绛唇·十月二日马上作》译文帽上积着城市中的风尘,我来到都城的城北。
城中正刮着大风,卷起尘土,满城都漠漠一片,人家的楼台隔着尘土,模糊不清。
我仰望飞雁,直到雁影消失在遥远的天空中。
天边的山脉一线,云层重重叠叠,要下雪了,这雪花将洒遍大江南北。
《点绛唇·十月二日马上作》注释点绛唇:词牌名,四十一字,上片三仄韵,下片四仄韵。
《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
一帽:暗用“侧帽”典。
《周书·独孤信传》:“(独孤)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
吉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
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本处取其风流自赏意。
宋·陈纪《倦寻芳》:“满簪霜雪,一帽尘埃,消几寒食。
”红尘:闹市的飞尘。
韦杜:唐代韦氏、杜氏的并称。
韦氏居韦曲,杜氏居杜曲,皆在长安城南,世为望族。
时称“韦杜”,世人有“城南韦杜,离天尺五”之称。
这里指北京城中贵族豪门所集中居住的地方。
“满城”二句:全城的豪门楼台广漠一片,但又互相隔绝。
暗示对豪门之间争斗的厌倦。
漠漠:形容分布。
目送飞鸿:眺望天边雁影。
景:同“影”,这里指雁影。
关山:关隘和山川。
这里指北京郊区的西山等。
《点绛唇·十月二日马上作》创作背景在《怀人馆词选》中这首词的前一首为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六月所作的《水调歌头·风雨飒然至》,而第二年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年)四月,龚自珍已经南下。
点绛唇·感兴原文及翻译赏析《点绛唇·感兴》是宋代词人王禹偁传世的唯一词作。
《点绛唇·感兴》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物景色,并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
今天店铺为你精心整理了《点绛唇·感兴》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你喜欢。
《点绛唇·感兴》原文王禹偁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②。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③,遥认行如缀④。
平生事,此时凝睇⑤,谁会凭阑意?《点绛唇·感兴》注释① 感兴:有感而咏。
② 江南句:南朝齐谢朓《入朝曲》:“江南佳丽地。
” ③ 征鸿:迁徙的大雁。
④ 行:雁行。
缀:连结。
⑤ 凝睇(dì):注视。
《点绛唇·感兴》翻译沉沉阴云,绵绵雨丝,有多少愁意凝滞。
可眼下的江南大地,仍不改清丽的风姿。
看一缕袅袅的炊烟,探出了水村渔市。
天边有南下的大雁飞至,遥遥辨认,一行雁字接着一行雁字。
回首平生,几多往事。
此刻登楼凝神远视,有谁理解我凭栏的心思?《点绛唇·感兴》赏析词作于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任上。
起首两句,是作者面对水乡景色的感受。
“雨恨云愁”,交织着词人的心理反应,虽然天色阴阴欲雨,却未能影响江南风物的魅力,隐示了作者在客愁中仍存慰藉希冀的心情。
以下两句,细写眼前的所见,应合“佳丽”,但“一缕孤烟细”,也描现了幽邃人稀的孤寂氛围。
下片接写对“天极征鸿”的眺望,一个“遥”字,既带有空间的浩邈感,也含有久久注目的时间意味。
诚如李白所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送裴十八归嵩山》),征鸿在古人心目中会引起羁旅、时令以至事业行藏等种种感想,于是带出结末的自伤不遇的喟叹。
词人将“平生事”闪现于一时的凝睇之中,悲怅之情溢于言表。
在宋初艳词风行的词坛上,这首小令自抒怀抱,沉郁清旷,为词境的开拓作了导夫先路的贡献。
《点绛唇·感兴》作者简介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
王禹偁《点绛唇·感兴》原文及赏析这首词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雨景,含蓄地表过了用世的抱负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愁闷。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禹偁《点绛唇·感兴》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点绛唇·感兴宋代:王禹偁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
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
此时凝睇。
谁会凭栏意。
(栏通:阑)译文雨绵绵,恨意难消,云层层,愁绪堆积,江南景色,依旧被称为上好美丽。
水边村落,湖畔渔市,袅袅升起一缕孤零零的炊烟,那么淡,那么细。
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在那水天相连的遥远的天际,远远望去,款款飞行,好似列队首尾连缀。
回想平生事业,此时此刻,凝视征鸿,谁理会我凭栏远眺的含意!注释孤烟:炊烟。
行如缀: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缀在一起。
凝睇:凝视。
睇:斜视的样子。
会:理解。
赏析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传世之作。
这首词是王禹偁任长州知州时的作品。
起首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
云、雨并无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
即使是这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
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王禹偁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上片煞拍写的是: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
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因为“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古人心目中,由飞鸿引起的感想有许多。
如“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
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
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
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
点绛唇姜夔古诗翻译赏析点绛唇姜夔古诗翻译赏析原文: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点绛唇字词解释:⑴点绛唇:词牌名。
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
《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
⑵丁未:即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
吴松:一作“吴淞”,即今吴江市,属江苏省。
⑶燕(yān)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
燕,北地也。
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
燕雁无心:羡慕飞鸟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⑷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⑸商略:商量,酝酿,准备。
⑹第四桥:即“吴江城外之甘泉桥”(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以泉品居第四”故名(乾隆《苏州府志》)。
⑺天随:晚唐文学家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⑻何许:何处,何时。
⑼参差:不齐貌。
点绛唇翻译: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
远处的几座孤峰呈现出一派萧瑟愁苦的样子,似乎在酝酿黄昏时的一场大风雨。
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天随子一起隐居。
可如今像他这样的人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残柳参差不齐地在寒风中飞舞。
点绛唇创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年)冬天,姜夔往返于湖州与苏州两地之间,经过吴松(今江苏吴江)时,乃作此词。
姜夔平时最心仪于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正是吴松。
点绛唇赏析:姜夔论诗有四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
对四者的要求且是“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大”、“血脉欲其贯通”、“韵度欲其飘逸”。
虽是论诗之语,移之于词,也甚贴切。
从此词可知其所言非虚。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
首句“燕雁无心”,时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时节。
陆龟蒙咏北雁之诗甚多,如《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
”《归雁》:“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京口》:“雁频辞蓟北。
”《金陵道》:“北雁行行直。
”《雁》:“南北路何长。
2018年晏几道《点绛唇花信来时》古诗原文意思赏析-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晏几道《点绛唇花信来时》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原文
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
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
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
译文
应花期而来的风哟,你虽来了,但人已离散去,全不像那花儿依旧。
人到春来瘦,等候着心上人,倚门盼归,折断了门前杨柳。
上天赋予了人多情的心,却不肯给予长相守的机会。
自你我分别后,伴随
我的,只是相思的泪、浇愁的酒,沾湿了我的双罗袖。
注释
①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江淹《咏美人春游》
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
四十一字。
上阕四句,从第
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
《词律》认为,上阕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声,“作平则不起调”。
但亦有作平起调者。
②花信:花开的风信、消息。
古人将春天分为二十四番花信,即二十四番
花信风,各种名花按花信顺序开放。
③“天与”二句:谓上天赋予了多情之心,却不肯给予长相守的机会。
④分飞:离别。
▲
赏析
作者:佚名
这又是一篇思妇之词。
先说花开有信而人归无期,相比之下,产生了怨恨
之情。
继而说“又成春瘦”,因伤春而瘦,非只今年、去年、前年,乃至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