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彼得·潘综合征吗
- 格式:pdf
- 大小:337.73 KB
- 文档页数:1
《彼得·潘》内容简介作者:猫眼来源:《少年文艺》2003年第02期好在还有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彼得·潘。
他的存在,提醒我们人类总有周而复始、绵延不断、永不消逝的童年,以及伴随着童年的永恒的母爱。
所有的孩子都要长大的,只有一个例外,这个孩子就是彼得·潘,一个不愿长大也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他出生的第一天,因为害怕会长大,就从家里逃了出来。
伦敦的肯辛顿公园曾经是他游荡的地方,如今他长住在一座远离英国本土的海岛——NeverLand,梁实秋先生译作“永无乡”的地方。
那里奇异而热闹,住着一帮以胡克船长为首的海盗,一个印第安人部落,各种各样的野兽,人鱼,小仙人,还有一群被大人不小心弄丢了的孩子,彼得就是他们的队长。
这些孩子不用上学、读书,不用学这样那样的规矩,常常结伴在永无岛上四处冒险,和海盗打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惟一美中不足的是,他们都是男孩,包括彼得在内,都不怎么会料理自己的生活。
孩子们需要一位母亲。
但是彼得瞧不起人世间所有的成年母亲,他决定为孩子们找一位小姑娘做母亲。
只有在童话和睡梦里才能见到的奇妙生活从此展开。
孩子们住在地下的家里,每个人都经过根据自己身材选择的树洞进出这个家,蘑菇是家的烟囱,爱着彼得的小仙女叮叮铃陪伴着他们。
有时她会因为嫉妒而和温迪作对。
他们在礁湖里玩人鱼的水泡球游戏,和印第安人进行游戏战争,彼得异想天开,让孩子们扮演印第安人,而印第安人也同意扮演孩子,不然战争就无法继续。
他们搭救过印第安人的首领——美丽而高傲的虎莲公主。
彼得和温迪绝处逢生,被知恩图报的永无鸟搭救了性命。
孩子们被掠上了海盗船,为了救他们,彼得和阴险残暴的海盗头子胡克决一死战,使他终于掉进了鳄鱼的血盆大口。
和海盗恶战之后,一切归于平静。
温迪开始想念母亲,央求彼得送他们回到了伦敦的家。
彼得和达林太太都喜欢温迪,都舍不得离开她,最终彼得还是把温迪还给了达林太太。
在达林一家团聚的时候,彼得站在窗外向里张望。
彼得潘现象
彼得·潘是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的童话人物,他永远生活在梦幻般的孩童时代中,不想长大。
近年来,随着“装嫩”、“逆生长”、“卖萌”等网络热词的流行,不少人意识到身边确实有一些“彼得·潘”式的人。
他们衣着打扮、言行举止、思考问题方式总像孩子一样,把自己心理固结于孩童时代,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中,似乎难以长大,很难承担与年龄相匹配的责任或义务。
彼得·潘综合征是心理学范畴,用来叙述人的心理与年龄不匹配进而带来影响的一种现象。
目前国际上并未将这种综合征纳入精神障碍诊断系统名录,但它反映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于家庭、婚姻、社交、人际关系等各种辅导咨询个案中。
其实,人际关系严重受阻并影响生活工作,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就有可能涉及精神医学诊断中的适应障碍。
而18岁以上成人“彼得·潘”,更多见于依赖性人格问题。
彼得潘综合症提要:童话里的彼得潘永远长不大,而要让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们,在现实中逐渐学会承担责任和压力,最好办法就是迫使他们直面现实彼得潘综合症并不威胁生命,所以它不是一种疾病。
但是,它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影响的,所以它并不仅是一种麻烦。
这是一种心理现象,无法归入任何已知的类别,但没有人否认它的存在。
什么是彼得・潘综合症彼得・潘是著名的童话人物,1904年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是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
而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彼得・潘。
这种综合症患者多是青年人,尤其以男性居多,他们害怕面对现实世界的激烈竞争,渴望回到儿童世界,依赖他人,畏惧承担责任。
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说道:“‘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们,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他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有孩子气。
他们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
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爱情和家庭。
他们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岁月而不肯成长,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是一种心理疾病。
彼得潘综合症虽非精神医学正式的诊断,却普遍存在于因家庭、婚姻、社交问题等不同环境中。
近来,更有学者以新的英文单字“Kidult”,即kid(小孩)与adult(成人)的合体,称呼这些具儿童心态的成年人。
当事者常见的特征约略如下:不负责任:表现任性、散漫,过于自我中心,出了差错老是怪罪别人。
缺乏自信:恐惧失败,不敢勇于任事,面对挑战会找借口逃避。
依赖心强:害怕孤单、寂寞,希望随时有人可以帮忙,满足任何需求。
难于坚持: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顺或遭批评便易情绪化或放弃。
关系障碍:与异性交往到需给予承诺时,便会临阵脱逃,故不时更换伴侣,且对象越来越年轻,藉以缓解被要求结婚组织家庭的压力。
彼得潘综合症心理测试简介彼得潘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概念,源自于詹姆斯·巴里的小说《彼得·潘》。
该综合症描述了成年人在心理上无法成长和承担责任的现象。
本文将介绍彼得潘综合症的定义、特征、原因以及相关的心理测试。
彼得潘综合症定义彼得潘综合症,又称为“彼得潘情结”或“永不长大综合症”,是指成年人在个性和行为上表现出幼稚、不负责任和追求自由的特征,缺乏对现实生活中责任和成长的意识。
这些人通常逃避面对成年人应有的责任,常常沉迷于游戏、想象力和冒险。
彼得潘综合症特征彼得潘综合症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幻想世界:受影响者倾向于逃避现实,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幻想世界中,无法接受成年人的责任和现实生活的挑战。
2.不负责任: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常常缺乏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认识,不愿承担责任和面对成年人的义务。
3.追求自由:这些人渴望无拘束、无责任的生活,追求自由和个人满足感,并且不愿意受到限制。
4.避免长大: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害怕面对成长带来的变化和责任,他们经常回避与成年人相关的事情。
彼得潘综合症原因彼得潘综合症可能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1.童年创伤:一些人在童年时期经历了创伤,如家庭不稳定、亲子关系紧张等,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停留在幼稚阶段。
2.缺乏父母教育: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或缺乏父母监护也可能导致彼得潘综合症。
3.社会环境压力: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人可能因为无法承受现实生活的压力而选择逃避。
彼得潘综合症心理测试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彼得潘综合症心理测试,帮助你了解自己是否存在这种倾向。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符合你的选项。
1.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责任时,你更倾向于:–a.逃避和推卸责任–b.尽力承担责任2.当面临重要决策时,你更倾向于:–a.让别人为你做决定–b.自己做出决策3.对于成年人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你是否感到厌烦或不愿意接受?–a.是–b.否4.在闲暇时间里,你更喜欢:–a.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b.从事现实生活中的活动5.当他人对你施加压力或期望时,你如何应对?–a.逃避或回避–b.尽力满足他们的期望根据你的选择,请计算以下得分: - a. 得1分 - b. 得0分总分计算: - 0-2分:你可能有一定的彼得潘综合症倾向 - 3-5分:你对成年人责任和成长有较好的认识和接受能力结论彼得潘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概念,描述了成年人在心理上无法成长和承担责任的现象。
从精神健康的角度浅谈时下的装嫩之风——读《在幻想锁链的彼岸》的一点体会“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就没有童话;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又笨又傻”,这是最近台湾偶像组合S.H.E演绎的一首流行歌曲。
歌曲的名字就叫“不想长大”。
其四个字正好道出时下年轻人甚至部分中年心态,以及由此心态所演变出的“装嫩”之风。
弗洛伊德在阐释精神健康时提出,“健康的人”乃是一个达到了“生殖阶段”的人,不会倒退的人,他过着成年人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他既能工作,又能得到充分的性满足,换言之,他既能生产,又能使人繁殖。
一个精神健康的人,“过”着“成年人的生活”,试想:一个成年人的生活,除了既能生产,又能繁殖以外,别的还有什么?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心态的成年化。
回到现实,我们发现在大城市里,出现了一大批成年人,如职场白领、学校大学生等,他们言谈举止呈现浓重的“装嫩”之风。
他们经常穿浅色系的衣服,爱看动画片,说话也是“我们男孩子”、“你们女孩子”、“哇,好好看哦!”、“好漂亮哦!”等,手机、背包等随身携带的物件上都会挂着玩具狗、玩具猫等作为装饰。
有的连家里也到处充斥着SNOOPY、MICKYMOUSE、HELLOKITTY等非常卡通的形象。
那么,到底是因为怎样的原因让这些本应该“过着成年人生活”的成年人依然不断装嫩呢?我们可以发现,装嫩族最密集的地方还是在上海、深圳等大城市。
因为在大城市工作和生存的成年人,他们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越来越愿意用带有孩子气的行事方式来思考和处理问题,他们不愿意甚至回避用理性的方式来思考人生所面对的一系列抉择和问题,他们害怕回到现实后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城市中渺小的地位。
(举个例子,如几米的漫画中,多次有这样的画面:拥挤的人群中,如地铁、大街、天桥等,周围一切都是用模糊的笔法,而中间的主人翁却用童趣的描绘方式突出其自我和迷茫)。
如果这种装嫩的行径发展到极致,就会演变成一种精神疾病,即心理学中所定义的“彼得·潘综合症”。
彼得潘读后感(集合15篇)彼得潘读后感1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它的名字叫《彼得·潘》。
文中的彼得·潘—————这个长着一口乳牙,不肯长大的男孩,现在不仅是西方世界无人不晓的人物,随着他的传奇故事的远播,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
《彼得·潘》最开始是英国著名作家杰·姆·巴里的一部童话剧,于1904年在伦敦首演,当时便引起了轰动,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后来,巴里将它改编为一部中篇童话之后,这部童话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受到各国儿童甚至成人的的青眯。
除此以外,以彼得·潘故事为内容的连环画,纪念册,邮票也风行了欧美各国:而每年圣诞节,西方各国就会吧这一故事搬上舞台,作为送给孩子的礼物。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彼得·潘是一位很勇敢的小男孩,他曾经过茂密的丛林中冒险,去过人鱼的礁湖与人鱼做殊死搏斗,它小小的年龄接打败海盗胡克。
救出温迪,迈克尔,图图,约翰,尼布斯,斯莱特利,卷毛。
它更是非常调皮,他曾经拿过胶水挤在温迪的床上,让温迪起不来。
他还让图图、迈克尔互相碰撞。
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文中的彼得潘学习,应该学习他勇敢的精神,应该学习他互相帮助的精神,应该学习他不怕死的精神。
只要相信彼得·潘,相信仙子,每个人都将有一颗至善至美的童心,成为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
彼得潘读后感2永远拒绝不了长大。
当你不是一个孩子时,一些美好单纯的东西会渐渐被忘却,只剩下世俗的庸扰。
童年会显得那么遥不可及。
永远不要长大,这是一个孩子童话般的梦想。
每一个孩童时拥抱过童话的人心底都盼望过不要长大,只是现实永远永远不像童话那般美好。
__中的彼得潘是一个一个会飞的、不愿长大、也永远不会长大的小男孩。
他天真活泼、勇敢而富于牺牲精神。
在这本书里有一个只属于孩子们的地方——梦幻岛。
那里,有孩子希望出现的各种东西:仙子、人鱼、印第安人、海盗、野兽和梦幻鸟。
在那个用蘑菇当烟囱的地下之家,生活快乐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