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法》第三章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59
第三章(36)4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答案: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尊重患者人格尊严5 精神障碍分类、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由什么部门组织制定?答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6精神障碍的诊断主体是谁?答案:精神科执业医师7 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行为/危险的,送诊主体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案: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8 精神障碍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是什么?答案:ICD-10 全称: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9某患者在家中拒食,拒饮3天,无自杀自伤行为,无冲动伤人行为,家属将其送至医疗机构就诊,患者拒绝接受住院治疗,请问,家属是否有权利决定患者是否住院治疗?有10 医疗机构认为某患者有伤害他人行为/危险,要求患者住院治疗,监护人对诊断结论有异议,请问,诊断结论包括哪些内容?医学诊断,非自愿住院治疗11 有伤害他人行为/危险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治疗,其监护人对诊断结论有异议,可以提出哪些申请?答案:再次诊断,鉴定12 再次诊断申请的期限是多少天?答案:接到初次诊断后的3天内13某患者在家中拒食,拒饮3天,无自杀自伤行为,无冲动伤人行为,家属将其送至医疗机构就诊,接受非自愿住院治疗,患者家属对医生的诊断结论有异议,请问,该患者的监护人能否申请再次诊断?否1415 再次诊断可以有什么人提出?答案:患者或监护人16 再次诊断的由什么人做出?答案:初次诊断以外的两名精神科执业医师。
17 对再次诊断结论有异议,可以申请什么?答案: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18 接受委托的鉴定机构应当指定具备什么资质的人进行鉴定?答案:本机构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二名以上鉴定人19经过再次诊断或者医学鉴定后,在什么状况下医疗机构不得对当事人实施住院治疗?答案:不能确定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或者患者不需要住院治疗的20 什么情况下,医疗机构可以请求公安机关协助,采取措施对患者实施非自愿住院治疗?答案:再次诊断结论或者鉴定报告表明,精神障碍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的(伤害他人行为/危险的),监护人阻碍实施住院治疗或者患者擅自脱离住院治疗的情况下。
山东省精神卫生条例第一条为了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促进公民心理健康,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公民心理健康维护和增进、精神障碍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精神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遵循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
第四条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精神卫生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和实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建设和完善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精神卫生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精神卫生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完善精神卫生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精神卫生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等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精神卫生工作,发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行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市场监督管理、医疗保障等部门按照职责做好相关的精神卫生工作。
第七条残疾人联合会依照法律、法规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依法协助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鼓励和支持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科学技术协会、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团体依法开展精神卫生服务活动。
鼓励支持行业协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慈善和志愿服务组织为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关爱和救助。
第八条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关于《精神卫生法》精神障碍诊断与治疗的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在经历了漫长的立法过程后颁布实施,其中涉及精神障碍诊断与治疗的相关政策被普遍认为对社会舆论关注的“被精神病”问题有较好的规范和抑制作用。
本文以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视角,尝试分析我国精神障碍诊断与治疗政策制定的客观背景成因和已经产生的部分矫枉过正的效果,并提出政策在填补法制空白的同时,仍需正视精神障碍患者得不到治疗的现实。
标签:精神障碍;自愿;被精神病;有限理性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社会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人们面对生活的压力也陡然增加,精神障碍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与诊治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数据显示,全国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达到430万人,而各类精神障碍患者超过1600万人,而同时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则十分短缺且分布不均,全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万张,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再加上众多其他已知的或是自身并不知晓的各类轻度精神疾患以及许多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得到治疗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精神障碍诊疗的需求与诊疗资源的不匹配无疑是极为突出的矛盾。
因此,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决定了亟需相关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的规范,以提升中国精神卫生管理与诊治效率。
同时,近年来,由于“精神病”的特殊性,其诊断与治疗,甚至已经超越了医学的范畴,成为政治体制执行的一种手段和指标,众多由于强制医疗而“被精神病”的报道不断见诸于网络报端,成为了“解决”上访问题的手段。
2003年,河南农民徐林东因残疾人邻居宅基地纠纷上访被关押漯河市精神病医院六年半;2010年,湖北群众彭宝泉因拍摄群众上访照片被强制送入茅箭精神病院;2011年,武钢职工徐武从武钢职工医院精神科逃走,试图证明自己没有病,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上述“被精神病”的案例,都由于媒体的报道,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但同类的事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罢了,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如何规范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决策者而言迫在眉睫。
山东省精神卫生条例 [1]2019年3月29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第三章精神障碍诊断和治疗第四章精神障碍康复第五章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第六章保障措施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促进公民心理健康,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公民心理健康维护和增进、精神障碍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精神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遵循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
第四条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精神卫生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和实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建设和完善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精神卫生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精神卫生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完善精神卫生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精神卫生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等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精神卫生工作,发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行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市场监督管理、医疗保障等部门按照职责做好相关的精神卫生工作。
第七条残疾人联合会依照法律、法规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依法协助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鼓励和支持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科学技术协会、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团体依法开展精神卫生服务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8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04.27•【文号】•【施行日期】2018.04.27•【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精神卫生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根据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等六部法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第三章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第四章精神障碍的康复第五章保障措施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精神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
精神障碍患者的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姓名、肖像、住址、工作单位、病历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身份的信息予以保密;但是,依法履行职责需要公开的除外。
第五条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
第六条精神卫生工作实行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精神卫生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设和完善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精神卫生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精神卫生工作进行考核、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