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讲解
- 格式:pptx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46
初中重点文言文原文翻译及注释诫子书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注释(1)夫(fu):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2)行:操守、品德。
(3)澹(da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名利。
(4)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5)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6)广才:增长才干。
(7)淫(yin)慢:过度的享乐,慢:懈怠,懒惰。
淫,过度()励精:奋勉,振奋。
(8)险躁:冒险急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9)治性:治通治,陶治性情。
(10)驰:消失、逝去。
(11)日:时间。
(12)遂:于是,就。
(13)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14)穷庐:破房子。
(15)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
(16)才须学也:才:才干8意与岁去:意:意志(17)俭以养德:以简朴节约财务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格(20)枯落:枯叶一样飘零(18)夫:大丈夫孙权劝学司马光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注释:1. 晋太元中:晋朝太元年间,指东晋时期,公元376年至396年。
2. 武陵人:武陵地区的人,武陵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
3. 捕鱼为业:以捕鱼为职业。
4. 缘溪行:沿着溪流行走。
5.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6. 忽逢桃花林:忽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
7. 夹岸数百步:两岸相隔数百步,形容桃花林非常宽阔。
8. 中无杂树: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9. 芳草鲜美: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
10. 落英缤纷:落花纷纷飘落。
11. 渔人甚异之: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12. 复前行:继续向前走。
13.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译文: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地区的人以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他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落花纷纷飘落。
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全文注释及翻译如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地区的人以捕鱼为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忽然他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落花纷纷飘落,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复前行,欲穷其林。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注:本文选自东晋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通过描述一个渔夫偶然发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之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
一、文言文好词解析1. 谦辞类(1)愚:谦称自己,愚钝、愚昧。
例句:愚以为此事非同小可。
(意为:我认为这件事情非同小可。
)(2)鄙:谦称自己,鄙陋、鄙薄。
例句:鄙人虽不才,愿为公效力。
(意为:我虽然不才,愿意为您效力。
)(3)孤:谦称自己,孤独、无助。
例句:孤闻此事,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意为:我听说这件事情,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2. 褒义词(1)仁:仁爱、仁慈。
例句: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意为:仁爱的人看到就会思考,智者看到就会行动。
)(2)义:正义、道义。
例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意为:为了正义,毫不犹豫,勇往直前。
)(3)贤:贤能、贤德。
例句:贤者多助,不贤者寡助。
(意为:贤能的人多得到帮助,不贤能的人少得到帮助。
)3. 贬义词(1)愚昧:愚笨无知、不明事理。
例句:愚昧之人,不知天高地厚。
(意为:愚笨无知的人,不知道天高地厚。
)(2)贪婪: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例句:贪婪之心,犹如狼子野心。
(意为:贪心不足的心态,犹如狼子野心。
)(3)奸诈:狡猾、诡计多端。
例句:奸诈之人,善于伪装,难以捉摸。
(意为:狡猾的人,善于伪装,难以捉摸。
)二、文言文好词翻译及注释1. 好词:仁爱翻译:Kindness注释:仁爱指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2. 好词:忠诚翻译:Loyalty注释:忠诚指对朋友、国家、事业等的坚定信念和忠实态度。
3. 好词:谦虚翻译:Modesty注释:谦虚指不自满,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具有谦逊的品质。
4. 好词:廉洁翻译:Integrity注释:廉洁指不贪污受贿,清正廉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5. 好词:勇敢翻译:Bravery注释:勇敢指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畏惧,敢于担当的品质。
6. 好词:勤奋翻译:Diligence注释:勤奋指勤奋工作,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7. 好词:正直翻译:Uprightness注释:正直指为人正直,言行一致,不偏不倚的品质。
8. 好词:宽容翻译:Tolerance注释:宽容指对待他人宽容大度,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宽广胸怀的品质。
1.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桃花源记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原文: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狼虽然也很狡猾,但最终却在一瞬间被杀死两只,禽兽之间的诡诈变化又有多少呢?这不过是增加笑料罢了。
讲解:
1. 狼亦黠矣
- 狼:指狼这种动物,在此处比喻狡猾的人。
- 亦:副词,表示“也”。
- 黠:形容词,意为狡猾、机智。
- 矣: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或肯定。
这句话的意思是:狼虽然也很狡猾。
2. 而顷刻两毙
- 而:连词,表示转折。
- 顷刻:极短的时间,瞬间。
- 两毙:指两只狼被杀死。
-毙:动词,意为杀死。
这句话的意思是:但最终却在瞬间被杀死两只。
3.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禽兽:泛指禽鸟和野兽,此处指狼。
-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变诈:指变化和诡诈的行为。
- 几何:多少。
- 哉: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感叹。
这句话的意思是:禽兽之间的变化和诡诈行为又有多少呢?
4. 止增笑耳
- 止:副词,表示“只,不过”。
- 增:增加。
- 笑:名词,表示笑料、乐趣。
- 耳: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肯定。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不过是增加笑料罢了。
整篇文章通过讲述狼的狡猾和最终被杀的故事,讽刺了那些狡猾的人,指出他们的诡诈行为最终只会增加笑料。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中狡猾、虚伪等负面品质的批判。
在文言文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反问等,使得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翻译与注释 ⾃相⽭盾 韩⾮〔先秦〕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在句⾸,引起议论。
2.⽂⾔⽂短篇翻译与注释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下。
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媪⽅磨铁杵。
问之,⽈:“欲作针。
”太⽩感其意,还卒业。
译⽂ 磨针溪是在象⽿⼭脚下。
世世代代相传李⽩在⼭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条⼩溪,遇见⼀位⽼妇⼈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什么,⽼妇⼈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妇⼈⾃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块武⽒岩。
注释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注释:1. 学而:学习之后。
2. 时习:按时温习。
3. 说:通“悦”,高兴。
二、《论语·为政》原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注释:1. 三省:反省。
2. 吾身:自己。
3. 忠:忠诚。
4. 信:诚信。
5. 传:传授。
三、《论语·八佾》原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翻译:八佾(古代舞蹈队形)在庭院中跳舞,这是可以容忍的,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注释:1. 八佾:古代舞蹈队形,由八行八列组成。
2. 是:这。
3. 可忍:可以容忍。
4. 孰:什么。
四、《论语·里仁》原文:富而不骄,贫而不谄,何如?翻译:富有而不骄傲,贫穷而不谄媚,怎么样?注释:1. 富:富有。
2. 骄:骄傲。
3. 贫:贫穷。
4. 谄:谄媚。
五、《论语·雍也》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注释:1. 己所不欲:自己不愿意承受的。
2. 施:施加。
通过以上翻译及注释,我们可以看出《论语》中的这些短句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
学习这些短句,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为人处世。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这些短句,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全短篇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篇⼀】⽂⾔⽂⼤全短篇及翻译 1、⼩⼉不畏虎 【原⽂】 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带长江沿岸。
)多虎。
有妇⼈昼⽇置⼆⼩⼉沙上⽽浣⾐于⽔者。
虎⾃⼭上驰来,妇⼈仓皇沉⽔避之,⼆⼩⼉戏沙上⾃若。
虎熟视之,⾄以⾸抵(同抵。
)触,庶⼏(也许可以。
)其⼀惧,⽽⼉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必先被之以威,⽽不惧之⼈威⽆所施欤? 【翻译】 忠、万、云、安这些地⽅有很多⽼虎。
有个妇⼈⽩天将两个⼩孩留在沙滩上⾃⼰到⽔⾥去洗⾐服。
⽼虎从⼭上跑来,那妇⼈慌忙潜⼊⽔⾥躲避⽼虎,两个⼩孩(仍然)在沙滩上⾃在嬉戏。
⽼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头触碰他们呢,期许他们会有些害怕,但是⼩孩⽆知,竟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虎最后也就离开了。
估计⽼虎吃⼈必是先向⼈显⽰其威风,但是对于不怕它的⼈威风⽆处施加(⽽放弃的)吗? 2、吕蒙正不受镜 【原⽂】 吕⽂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
有⼀朝⼠,家藏古镜,⾃⾔能照⼆百⾥,欲因公弟献以求知。
其弟伺间从容⾔之,公笑⽈:“吾⾯不过碟于⼤,安⽤照⼆百⾥?”其弟遂不复敢⾔。
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
盖寡好⽽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翻译】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知遇关照。
朝中的官吏,家⾥藏有古镜,他说能照⼆百⾥,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以博取好感。
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
吕蒙正笑道:“我的⾯⼦不过碟⼦那么⼤,怎么⽤得着照⼆百⾥地的镜⼦叫呢?”他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听说这件事的⼈都叹服,拿他⽐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罢冗官⼆千余员,以为⼈严峻拒绝请托著称)。
像吕蒙正这样没有特别嗜好⽽⼜不为物欲所累的⼈,古代贤者也不易做到。
3、中⼭窃糟 【原⽂】 者鲁⼈不能为酒,惟中⼭之⼈善酿千⽇之酒。
鲁⼈求其⽅弗得。
一、治本在得人 原文:苻坚召见(高泰),悦之,问以为治之本。
对曰:“治本在得人,得入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
”坚曰:“可谓辞简而理博矣。
” 翻译:符坚召见高泰,很喜欢他,向他请教治国的根本办法。
高泰回答说:“治国的根本办法在于得人才,得人才在于慎重推荐,慎重推荐在于考察这人的真实情况。
每个官位得到合适人选,国家却治理得不好的情况,是不会有的。
”苻坚(听后)说:“说的真是言词简略而道理深广啊。
” 二、吕蒙正不记人过 原文: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
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翻译:吕蒙正先生不喜欢记着别人对他的犯下的错。
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走了过去。
他的同事很愤怒,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
朝事结束后,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平,后悔没有追问到底。
蒙正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终身不能再忘了他,还不如不知道。
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三、石勒不计前嫌 原文: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
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
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因拜参军都尉。
文言文和翻译 篇1文言文翻译大全 翻译: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
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
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
文言文翻译专题讲解一、留示例:找出下面句子中该保留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1、庆历四年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留:(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译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2、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留:(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赵将、阳晋、上卿、勇气)译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将领,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攻占了阳晋,于是被封为上卿,凭借勇猛善战闻名于各诸侯国。
经典例题:段思恭,泽州晋城人。
以门荫奏署镇国军节度使官。
天福中,父希尧任棣州刺史,思恭解官侍养,奉章入贡,改国子四门博士。
开运初,刘继勋节制同州,辟为掌书记。
(1)继勋入朝,会契丹入汴,军士喧噪,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弗从,乃止。
乾德初,平蜀,通判眉州。
时亡命集众,攻逼州城,刺史赵廷进惧不能敌,将奔嘉州,思恭止之,因率屯兵与贼战彭山。
(2)军人皆观望无斗志,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勇,大败贼,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
后度支请按其罪,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
太宗即位,迁降作监、知泰州。
坐擅借官库银造器,又妄以供奉为名,贱市绒毛虎皮为马饰,为通判王廷范所发。
淳化三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宋史·段思恭传》,有删改)(1)继勋入朝,会契丹入汴,军士喧噪,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弗从,乃止。
保留词语:()关键词语:()关键句式:()译文:()(2)军人皆观望无斗志,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勇,大败贼,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
保留词语:()关键词语:()关键句式:()译文:()二、换找出下列句子该替换的内容,并翻译句子。
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换:()译文:()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换:()译文:()经典例题:张士隆劾锦衣千户廖铠奸利事,且曰:“铠虐陕西,即其父鹏虐河南故习也。
河南以鹏故召乱,铠又欲乱陕西。
文言文的学习好比是另一门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注重积累基础知识,付出了时间,才可以学好文言文。
下面是分享的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
欢迎阅读参考!【篇一】经典文言文及翻译五柳先生传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翻译/译文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
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
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
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
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篇二】经典文言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文言文中的名词1. 马者,百兽之长也。
——《战国策》翻译:马是百兽中的首领。
2.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离骚》翻译:月亮明亮,星星稀疏,乌鸦向南飞去。
3. 鹿鸣于嗥,声震山谷。
——《诗经》翻译:鹿在山谷中嗥叫,声音震动了山谷。
二、文言文中的动词1. 骑虎难下,不如归真。
——《左传》翻译:骑在老虎背上难以下来,不如回到本真。
2.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
——《三国演义》翻译:狼烟四处升起,烽火连成一片。
3.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史记》翻译:胜利者成为王者,失败者成为敌人。
三、文言文中的形容词1. 美轮美奂,富丽堂皇。
——《红楼梦》翻译:非常美丽华丽,富丽堂皇。
2. 风吹草动,草木皆兵。
——《三国演义》翻译:风一吹草一动,大家都以为是敌人来了。
3. 气吞山河,力拔山兮气盖世。
——《史记》翻译:气势如虹,能吞噬山河,力量能拔起高山,气魄盖世。
四、文言文中的副词1. 不亦乐乎?——《论语》翻译:不是也很快乐吗?2.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红楼梦》翻译:不要虚度光阴,白了自己的少年头,徒然感到悲伤。
3. 不可救药,已至绝境。
——《史记》翻译: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陷入了绝境。
五、文言文中的连词1. 是故,圣人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孟子》翻译:因此,圣人对待天下,没有偏向,没有排斥,只是按照道义行事。
2. 虽然如此,吾仍坚信。
——《论语》翻译:尽管如此,我仍然坚信。
通过以上对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连词的解释和翻译,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领略古人的智慧。
在阅读古文时,要注重积累,多读多练,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原文:子曰:“君子之道,费而能事亲,乐而不忧,可谓孝矣。
疏于事亲,则吾亦忧矣。
”注释:子曰:孔子说。
君子之道:君子的行为准则或道德规范。
费:费用,此处引申为“用尽”或“尽其所能”。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事亲:侍奉父母。
乐:快乐,此处指心情愉悦。
不忧:不忧虑。
可谓:可以说是。
孝:孝顺。
疏于事亲:对父母不孝顺。
则:那么。
吾亦:我同样。
忧:忧虑。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行为准则,能够尽其所能去侍奉父母,心情愉悦而不忧虑,可以说是孝顺了。
如果对父母不孝顺,那么我也会感到忧虑。
”文言文原文:孔子曰:“君子之道,费而能事亲,乐而不忧,可谓孝矣。
疏于事亲,则吾亦忧矣。
”【注释】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道:行为准则或道德规范。
费:用尽,尽其所能。
事亲:侍奉父母。
乐:快乐,心情愉悦。
不忧:不忧虑。
可谓:可以说是。
孝:孝顺。
疏于事亲:对父母不孝顺。
则:那么。
吾亦:我同样。
忧:忧虑。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行为准则,能够尽其所能去侍奉父母,心情愉悦而不忧虑,可以说是孝顺了。
如果对父母不孝顺,那么我也会感到忧虑。
”这句话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君子应当以孝顺父母为根本,即使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不因事亲而忧虑。
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倡导。
【导语】⽂⾔⽂是以古汉语⼝语为基础的书⾯语,在远古时代⽂⾔⽂与⼝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全短篇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全短篇及翻译:孙权喻吕蒙读书 初,权谓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
卿⾔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以为⼤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惊⽈:“卿今者才略,⾮复吴下阿蒙!”蒙⽈:“⼠别三⽇,即便刮⽬相待,⼤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别。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推辞了。
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吗?只要您⼴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觉得有很⼤的收获。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道议论军事,⾮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离别三⽇,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
⼤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篇⼆】经典⽂⾔⽂⼤全短篇及翻译:曾⼦杀猪明不欺 曾⼦之妻之市,其⼦随之⽽泣,其母⽈:“⼥还,顾反为⼥杀彘。
”妻适市来,曾⼦欲捕彘杀之,妻⽌之⽈:“特与婴⼉戏⽿。
”曾⼦⽈:“婴⼉⾮与戏也。
婴⼉⾮有知也,待⽗母⽽学者也,听⽗母之教。
今⼦欺之,是教⼦欺也。
母欺⼦,⼦⽽不信其母,⾮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翻译 曾⼦的妻⼦上街去,他的⼉⼦跟在后⾯哭着要去。
曾⼦的妻⼦没有办法,对⼉⼦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的妻⼦刚从街上回来,曾⼦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
”曾⼦说:“⼩孩不可以哄他玩的。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撒盐空中,白似雪飞,纷纷扬扬,宛如盐粒。
以下为全文翻译及讲解:白雪纷纷何所似?此句以疑问开头,诗人陶渊明试图以形象的比喻来描绘飞舞的雪花。
白雪纷纷,形容雪花飘落之盛,犹如纷纷扬扬的细末。
撒盐空中差可拟。
“撒盐”一语双关,既可指将盐撒在空中,又可比喻雪花飘落如盐粒。
诗人以撒盐来比喻雪花,形象地描绘了雪花从空中飘落的场景。
差可拟,表示这种比喻虽然不够精确,但大体上可以形容雪花的形态。
未若柳絮因风起。
此句进一步比较雪花与柳絮的不同。
柳絮,即柳树的种子,因其轻柔而随风飘散。
诗人以柳絮随风起舞的形象,来形容雪花的轻盈飘逸。
“未若”二字,表达了诗人对雪花与柳絮之美的不同评价。
他认为雪花虽然美丽,但与柳絮相比,还是稍逊一筹。
这里的“未若”,也可以理解为“不如”。
译文:这纷纷扬扬的白雪,究竟像什么呢?把盐撒在空中,大体上可以相比。
可不如比作那随风飘舞的柳絮。
讲解: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以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雪花的美丽。
诗的开头以疑问句的形式,引出下文的比喻,使读者对雪花产生好奇。
接着,诗人以撒盐比喻雪花,形象地描绘了雪花飘落的场景。
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将雪花与柳絮相比较,表达了自己对雪花美的独特见解。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人通过对雪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东晋时期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翻译这首诗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诗中的比喻手法,准确地将比喻转化为现代汉语。
2. 保持诗的原意,尽量不添加个人情感色彩。
3. 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
综上所述,《咏雪》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描绘了雪花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体现了东晋时期文人的审美情趣。
原文:杞人忧天,忧其屋坏,庇而复忧,屋坏而庐破,庐破而家亡,家亡而国危,国危而身死。
乃谋所以救之,夜梦神人,告之曰:“无虑,屋坏庐破,家亡国危,身死皆非汝之过也。
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河草木,四时更替,万物生长,自有时序,何须忧天?”杞人寤,喜曰:“吾忧天矣,得神人之告,无忧矣。
”译文:《杞人忧天》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杞国人担忧天会塌下来的故事。
他担心自己的房屋会倒塌,于是盖了屋顶又担心;房屋倒塌了,担心庐舍被毁,庐舍毁了又担心家业丧失,家业丧失了又担心国家危险,国家危险了又担心自己会死去。
于是他设法想要拯救这一切,夜里梦见神人,神人告诉他:“不必担忧,房屋倒塌、庐舍被毁、家业丧失、国家危险、自己死去,这些都不是你的过错。
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山河草木,四季更迭,万物生长,自有其时序,何须担忧天呢?”杞国人醒来,高兴地说:“我担忧天啊,得到了神人的指点,不再担忧了。
”在这则寓言中,杞国人因为过度忧虑而陷入无谓的恐慌。
他担忧的事情虽然看似严重,但实际上都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并非人力可以改变。
这则故事通过夸张的手法,讽刺了那些对未发生之事过度担忧的人,提醒人们要正视现实,不要被无端的忧虑所困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往往会产生焦虑和恐慌。
然而,过度忧虑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
正如故事中的杞国人,他担忧的事情最终并未发生,而他的忧虑却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因此,我们要学会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要被无端的忧虑所困扰。
面对困难,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和解决,而不是一味地担忧。
正如《杞人忧天》所警示的,我们要相信自然规律,顺应时序,这样才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总之,《杞人忧天》这则寓言故事,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寓意,告诫我们要学会正确看待问题,不要被无端的忧虑所困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逐句注释及翻译:
孔子曰:“
孔子说: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曰,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三人行,三个人一起行走;必有,必定有;我师,我学习的榜样;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
“择其善者而从之。
”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择,选择;其,他们的;善者,优点;从之,学习他们。
“其不善者而改之。
”
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则加以改正。
不善者,缺点;而,表转折;改之,改正。
翻译:
孔子说:“当三个人一起行走的时候,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则加以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