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赫尔曼的认知叙事学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305.32 KB
- 文档页数:4
作者简介:胡杨,在读硕士,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8-0099-4叙事“隐性进程”层创性实时意义的建构胡 杨(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摘 要: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动态地揭示了语言的深层建构过程,其层创结构为叙事“隐性进程”的解读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阐释层创结构在叙事“隐性进程”中的认知运作机制发现:(1)概念整合在文学研究领域具有普适性;(2)该机制对文学作品中语言、人物行为、人物心理的叙事“隐性进程”发挥建构作用。
从概念整合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且可深刻揭示叙事语篇背后的认知机制,并极大地深化文学文本的显性及隐性主题。
关键词:概念整合;层创结构;叙事“隐形进程”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 叙事“隐性进程”(covertprogression)与情节发展并置前行,是一种具有高度“隐蔽性和间接性”的叙事运动。
发现并深入分析叙事隐性进程有助于读者挣脱枷锁,更真实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概念整合理论对语言交际者建构话语意义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进行的认知活动有着很强的解释力。
[1]117层创结构(emergentstructure)作为概念整合的核心,在解读语言创造性的同时,动态阐释了语言建构的生成机制。
概念整合中生成的层创结构能够实时建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为作品人物内心世界的解读提供新理据;[2]198-206与此同时,概念整合模型为阐释叙事文本中情绪表达的认知机制提供可能;其多域性为叙事诗的合成度提供了支配机制,二者相互作用有助于作品“叙事升华”。
[3]26-31本文尝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的层创结构探讨叙事“隐性进程”的建构,以期揭示文学语篇背后的认知机制,深化文学文本的显性及隐性主题。
一 概念整合视阈下的叙事“隐性进程”1.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BlendingTheory)又称概念融合理论或概念合成理论,由美国加州大学认知语言学家GillesFauconnier提出,是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完善和概念隐喻理论的补充。
孙诗婕 SUN Shijie 李栋宁 LI Dongning 江南大学,江苏无锡 214122 (Jiangnan University,214122 Wuxi Jiangsu)14摘要:剧情类游戏作为电子游戏的一大类别,旨在向玩家进行故事讲述并与玩家互动,即游戏设计者预设游戏世界,玩家介入、亲历并反馈游戏世界。
其叙事目标的设计,需要从游戏设计师和游戏玩家两者需求出发,从而完成游戏叙事。
结合戴维•赫尔曼(David Herman)的“CAPA 解释模式”,对剧情类游戏的叙事目标进行设计研究,藉由游戏故事“解释的语境”、游戏中的“何时、何地”、人物的维度及游戏叙事归因4要素,提出构建游戏世界观、搭建游戏时空规则、创建玩家游戏“化身”、探寻游戏叙事意图归属4种叙事目标,希图为剧情类游戏的叙事目标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剧情类游戏;游戏叙事; 戴维•赫尔曼; CAPA解释模式Abstract: As a large category of video games, plot games are designed to tell the story and interact with the players, i.e., the game designer sets up the game world, and the players step in, experience and give feedback on the game world. The design of its narrative target needs to start from the needs of both the game designer and the game players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narrative of the game. In this paper, the narrative objectives of plot games are designed and studied with David Herman’s “CAPA Interpretation Model”, through the four elements of the game story “The context of explanation”, “When and where”in the game, the dimens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narrative attribution in the gam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kinds of narrative targets: the Blueprint of the game world, the rules of time and space of the game, the avatar of the game, and the attribution of the narrative intention of the game.Key words: plot games ; game narrative ; David Herman ; CAPA interpretation model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2.02.014赫尔曼解释模式下的剧情类游戏叙事目标设计On Narrative Goal Design of Plot Games Based on Herman’s Interpretation Model收稿日期:2022-02-14作者简介:孙诗婕(1995—),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及理论;李栋宁(1971—),男,博士,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理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及理论。
有关叙事学的著作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叙事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一直备受关注。
许多学者和作家都投身于对叙事的研究和探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几本有关叙事学的著作,希望能对读者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弗拉德米尔·普罗普的《叙事学》。
这本书是叙事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详细探讨了叙事的各个方面,从叙事结构到叙事者的角色等等。
普罗普以其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和独到的见解,使这本书成为了叙事学的入门读物。
接着,我们有约瑟夫·坦纳的《叙事与故事》。
坦纳在这本书中提出了“故事”和“叙事”的区别,并详细解释了这两个概念在叙事学中的含义。
他还深入探讨了叙事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叙事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这本书对于理解叙事的本质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杰里米·霍布斯的《叙事与人类经验》。
霍布斯在这本书中主张叙事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是我们理解和表达世界的重要方式。
他通过对叙事的不同形式进行分析,揭示了叙事对于个体和社会认同建构的重要性。
这本书引领读者们深入思考叙事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
最后,我们有大卫·赫尔曼的《故事的形式与意义》。
赫尔曼从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叙事的结构和意义的关系。
他运用系统语言学和认知理论的方法,揭示了叙事的普适性和多样性。
这本书为读者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叙事的视角。
总的来说,以上提到的几本书都是现代叙事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对于理解叙事的本质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者还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这些著作都值得一读。
希望本文能够为您对叙事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引。
詹金斯“故事世界”视域下影游融合的叙事话语建构作者:张伊扬邹紫宏来源:《电影评介》2024年第03期随着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日益深化,影游融合已成为影视界近年来的“现象级”议题。
影像与游戏本身存在“静观”与“交互”的壁垒,当这种隔阂被创作理念与视听技术打破后,呈现给人们的是一派富有生机的“故事世界”。
传播和媒介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指出:“一个跨媒介故事通过多样化的媒体平台而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新的媒体文本都对整个跨媒体故事做出独特而有益的贡献。
理想的跨媒介叙事是每一个媒介形态都发挥最佳的功能。
”[1]詹金斯从“跨媒介叙事”角度对“故事世界”的阐释,对研究影游融合的叙事话语更具适配性与理论参考价值。
基于此,本文从影游融合的价值与驱动、类型与表征来探讨其话语建构,并试图勾勒“中国式”影游融合的未来图景。
一、价值与驱动:影游融合“故事世界”的话语动力影游融合类影视的“故事世界”,不仅是一个由不同媒介在同一“母題”统御下的媒介集合体,而且是一个使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实现贯通的“枢纽站”。
影游融合的“故事世界”集合游戏与影像各自的优势,这种叠加的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受众在影游融合的“故事世界”中借助游戏的超功利自主性协调身心。
不论是人们孩提时代的线下游戏,还是随着年龄增长接触到的单机游戏、网络游戏,乃至今天逐渐风靡的虚拟现实游戏,都将人们暂时带离现实世界,在一个虚拟、智能的“技术乌托邦”中获得自由而超功利的感受。
游戏与影像的“结缘”可以追溯至艺术起源之游戏说。
“游戏说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
这种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游戏是人解脱了物质和精神束缚之后,利用剩余精力创造自由天地的活动。
”[2]在智能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畅游影像世界,在以情境交互为主的游戏化叙事中获得更大程度的自由。
另一方面,受众在影游融合的“故事世界”中借助“参与式观察”的影像叙事实现思维跃迁。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 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 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诗歌的戏剧化叙事初探诗歌的戏剧化叙事是指诗人通过营造戏剧化情景和构建戏剧性结构等手段来创作诗歌,以使诗歌富含叙事因素。
叶芝诗歌的戏剧化色彩非常明显并颇具特色:剪影式叙事人物的刻画使人物性格鲜明有力;戏剧化场景描绘及着重过程的揭示和情感控制的事件叙述,让诗人的个人情感体验具有普遍的意义;环形叙述形式的安排进一步突出了诗歌的主题,体现了诗人的时空观和历史观。
与以往对小说文本中叙事策略的分析相比,对诗歌叙事学的关注,开拓了叙事学研究的范围。
“按照习惯的说法,当代叙事理论之所以在诗歌方面存在盲点,部分原因可以归咎于专业研究的分工。
有学者专门从事叙事研究,也有学者专门从事诗歌研究,但很少有学者既研究叙事又研究诗歌。
然而,诗歌与叙事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区别。
事实上,两者之间存在许多共性:有很多诗歌是叙事的,而也有很多叙事是诗歌的。
”[1]戴维·赫尔曼曾经指出:“叙事学的基本假设是,人们能够把形形色色的艺术品当作故事来阐释,是因为隐隐约约有一个共同的叙事模式。
”[2](P17)在布鲁克斯和沃伦看来,一首诗就像是一出戏,具体而又有着特定的情境。
即便是最简短的抒情诗,也是在某个具体情境中进行的言说或对话。
诗歌中因此充满了叙事因子,只是有的叙事因子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3](P48)。
因此,诗歌自然也可以当作故事来阐释,了解和掌握诗歌中的叙事因素对诗歌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谈到诗歌中的叙事因子,叶芝的诗歌值得一提。
叶芝是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诗歌大师,学界有关他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作品中的神秘主义思想及现代主义特征,从诗歌叙事结构入手来研究叶芝诗歌在学术界还是一个空白。
本文试图从叶芝诗歌的叙事人物、叙事场景、叙事结构等方面来论述诗歌叙事的结构特征,以期为叶芝诗歌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剪影式的叙事人物谈到叙事,人们不得不关注叙事中的人物塑造,因为“人物是按照作者的召唤出场的,但他们总是充满叛逆精神。
《希腊棺材之谜》非线性叙事模式研究非线性叙事模式打乱了读者的自然认知过程,满足了读者的审美诉求。
侦破故事的叙事要素的内涵是故事的事后复制,即在先在的故事中某些信息被压制或延宕的情况下,读者从被拆解的非线性侦破故事中,将其还原。
使读者的好奇心被提升到顶点,而随后真相的揭晓则会给人带来挑战失败后难以言状的心理落差。
本文以埃勒里·奎因的《希腊棺材之谜》为例,浅析作者采用何种艺术手法来建构侦探小说非线性的认知叙事模式侦探小说家通常因循一种非线性叙事路线,根据内容与审美需求自由地支配物理时间和逻辑空间,而非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单一、线性的叙事模式。
因循非线性认知叙事模式创作的侦探小说因案情惊悚恐怖,案件复杂曲折而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成为通俗文学中最受欢迎的体裁之一。
一、认知叙事学认知叙事学是“后经典叙事学”或“语境主义叙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将研究的角度从文本转向了读者,以认知科学为根基,聚集于叙事或某一类型的叙是事之认知规约,研究作品的“规约性”接受过程。
(申丹)戴维·赫尔曼对认知叙事学这样定义:认知叙事学综合叙事学和认知研究相关学科的概念及研究方法,旨在为叙事结构及叙事阐释等相关理论建构一个认知基础,以弄清叙事生成与理解中起作用的符号结构和认知资源之间的关系。
认知叙事学关注读者对叙事的认知理解过程,致力于建构叙事阅读的普遍理论。
认知叙事学家探讨叙事与思维或心理的关系,聚焦于认知过程在叙事理解中如何起作用,或读者(观者、听者)如何在大脑中重构故事世界。
二、非线性叙事范式自然认知的基本顺序是事物自然发展的顺序,按此顺序,一桩案件的叙事顺序应该是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线性叙述:开端(人物背景)—发展(案发)—高潮(查案)—结局(破案)。
作为非线性认知叙事模式,这种经典叙事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侦探小说非线性的宏观结构,破案过程中多层次、多角度、多线程的多头叙述,环环相扣的叙事模式,案件场景剪贴画式的描述,线索材料的隐略或淡化,以及模糊多义的叙述话语。
240吴小锋:弗卢德尼克和赫尔曼认知叙事学意义弗卢德尼克和赫尔曼认知叙事学意义吴小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与旅游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摘 要】认知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日常口头叙事和读者认知,揭示读者和文本在意义产生过程中的互动。
从语境的角度出发,大大补充了经典叙事学的缺陷。
【关键词】认知叙事学;读者;文本;语境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240-01在后结构主义兴起之时,经典叙事学仅关注文本结构和功能、越来越走向封闭性,让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处于低谷。
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认知科学在西方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
将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结合起来进行独立研究的认知叙事学这一交叉学科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的重视。
相比而言,国内研究者大多仍以经典叙事学为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认知语言学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认为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它具有主观性。
因此,认知叙事学从中吸取有益养分,聚焦于认知过程在叙事理解中如何起作用,叙述主体、作者、读者等如何重构故事世界。
美国语言学家雅柯布森认为,言语行为以交际为目的,交际过程涉及三个核心要素:说话者、信息、受话者。
此外,他还提出要想使交际运行起来,还需要有一个所指的语境,该语境可以为受话者所掌握,需要有一套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完全或者至少是部分共有的代码。
经典叙事学认为叙事是一种交流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故事及其意义,但在实际研究中,过于注重文本的结构和功能,忽视了语境及人物对故事的感知和体验。
因此,认知叙事学开始探讨叙事如何激发思维,文本中有哪些认知环境和关联来引导读者的叙事理解,促使读者采用特定的认知策略。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弗卢德尼克在《建构“自然的”叙事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以自然叙事(即口头叙事)为基础的认知模式,在叙事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后又在《自然叙事学与认知参数》中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模式。
GENRE AND SUBJECT类型与题材基于小说作品的影视作品创作、改编,既是不同文化相互审视的结果,也是多种媒介互相借鉴的产物。
从小说《一个叫欧维的男人》书写的内容到电影《生无可恋的奥托》(马克·福斯特,美国)的叙事转变,是小说文本充满吸引力、生命力驱动下的结果,其改编力量源自创作者坚持的现实主义美学理念。
小说原本讲述的是瑞典的人物故事,其中塑造的是相对疏离、冷峻的叙事氛围,而在电影改编过程中,导演通过坚持“本土化”叙事策略,把握大众的审美心理与欣赏需求,在发展叙事性的基础上,有力保障了影片的整体品质。
一、改编前提:从跨文本到跨媒介美国学者詹金斯将跨媒介叙事的核心原则归纳为:延展性与探勘性、连续性与多样性、沉浸感与萃取性、世界构筑、主观性、展演性等“七项核心原则”。
[1]跨媒介叙事是对以“忠实性”为内核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强调从不同媒介形式、传播渠道来共同推进叙事文本,构建契合大众审美需求的“超文本”空间。
小说《一个叫欧维的男人》的故事文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其中所诠释的故事内核、搭建的叙事架构,具备跨媒介改编的基础。
电影《生无可恋的奥托》在汲取本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融入大众审美语境,实现了从跨文本到跨媒介的升级。
(一)文本内容具有延展性与萃取价值美国学者凯思·柯恩在《从电影技巧到小说技巧》一书中写道:“叙事性是连结小说和电影最坚固的中介,文字和视觉语言最具有相互渗透性的倾向。
”[2]文学作品赋予影视艺术独有的审美意蕴和精神品质,优秀的文学剧本为激发影片创意活力、塑造经典影视作品创造了良好基础。
[3]电影《生无可恋的奥托》在改编过程中,既强调影片与小说文本的先天关联,也注重将社会语境、大众审美附加、移植到电影创作之中。
奥托的故事情节本身具有较强的情感张力,具备情感共通的现实可能。
妻子索尼娅是奥托生命里最温暖的陪伴,她不仅给奥托带来了有温度的爱情,也直接改变了奥托的个人生活。
故事世界:跨越与互动——跨媒介视域下的数码叙事卢红芳;高晓玲【摘要】跨学科性和跨媒介性是当下叙事理论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作为跨媒介叙事的一个种类,数码叙事与新媒介技术发展关系密切.新媒介为数码叙事文类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撑,改变了讲故事的方式,同时,这种文类也赋予媒介美学意义和艺术内涵.互动性和叙事性是数码叙事的主要特征.多元媒介间的跨越和多元主体间的互动构建了多维互动的数码故事世界,对它的诗性解读是数码叙事研究的主要动向,也是人类对可能世界中多种叙事可能性进行的新的考量.【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年(卷),期】2010(000)006【总页数】4页(P176-179)【关键词】跨媒介叙事;文类;数码叙事;互动【作者】卢红芳;高晓玲【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当下,叙事学的研究方兴未艾,人们对叙事媒介和非文学领域的叙事的关注日渐加强,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学、电影电视、数码媒介领域中的故事以及故事讲述形式和语境的研究上。
2005年德国格鲁特出版社推出了《超越文学批评的叙事学》(Narratology beyond Literary Criticism)一书,它的副标题即媒介性(Mediality)和学科性(Disciplinarity)[1]。
申丹认为这种现象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泛叙事观”与文化研究的密切关系,学者们的视野从文学向各种其他文化领域和文化媒介拓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拓展的势头有增无减。
电影、音乐、歌剧、法律、古典器乐、数字化叙事等均进入了研究视野,这大大拓展了研究范畴,提供了不少创新的可能性[2]。
2008年8月,以“跨媒介叙事”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召开,跨媒介叙事逐渐成为叙事学研究的热点。
2009年6月,《故事世界:叙事理论研究学刊》(Storyworlds:A Journal of Narrative Theory)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刊,它的创刊标志着跨学科、跨媒介的叙事研究有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
多角度叙事理论的发展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多角度叙事理论的发展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传统叙事理论阶段: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关于叙事理论的研究。
国外戴维赫尔曼认知叙事理论研究述评——以赫尔曼独撰的
5本专著为例
宋杰
【期刊名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38)3
【摘要】戴维·赫尔曼是后经典叙事学的提倡者和认知叙事学的开创者,也是国际叙事学界重要的叙事学家之一。
他的论著和认知叙事理论在国外受到了较大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论著和认知叙事理论作了较多的研究。
通过聚焦和梳理国外有关赫尔曼认知叙事理论的研究,可以更加辨证地看待他的认知叙事理论,为国内针对赫尔曼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也期冀对国内认知叙事学的发展产生一些启发。
【总页数】13页(P290-302)
【作者】宋杰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5
【相关文献】
1.戴维·赫尔曼的认知叙事学思想
2.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的联姻—戴维?赫尔曼《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评介
3."模糊时间性":论戴维·赫尔曼的"多时性"叙事
4.一柄实用
的叙事理论之刀:评赫尔曼、维瓦克《叙事分析手册》5.弗卢德尼克和赫尔曼认知叙事学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叙事的“心理模型”:论戴维赫尔曼的“故事世界”叙事理论尚广辉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35)3
【摘要】“故事世界”理论是戴维·赫尔曼认知叙事学的核心内容,建立在“文本世界”与“可然世界”等认知语言学和叙事学理论基础之上,以接受者的文本认知机
制为研究对象,涉及故事世界构建与故事世界阐释,指向接受者对叙事内容进行心理
表征和意义阐释的过程和策略,包括书面叙事、多模态叙事、对话交流等文本唤起
的世界。
故事世界通过理论探索接受者参照交流情境、现实世界经验和认知框架及具体的“文本线索”等构建叙事的“心理模型”的阅读或交流过程,旨在揭示接受
者如何基于文本再现的人类经验阐释人物的行动动机与情感反应,以及“叙事序列”的文化意义等。
本文从故事世界的界定、构建方法与阐释等三个方面阐述赫尔曼的故事世界理论,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故事世界理论对叙事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以及故事世界理论存在的问题,以期启发学者对故事世界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进行更加
深入的探索。
【总页数】11页(P71-81)
【作者】尚广辉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
【相关文献】
1.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的联姻—戴维?赫尔曼《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评介
2.国外戴维·赫尔曼认知叙事理论研究述评——以赫尔曼独撰的5本专著为例
3.国内戴维·赫尔曼叙事学著作研究综述
4.国内戴维·赫尔曼叙事理论研究综述
5.国内戴维·赫尔曼叙事学著作译介——兼谈赫尔曼叙事学著作书名、文题名与相关术语的翻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叙事学[对灾难性新闻语篇的认知叙事学分析]认知叙事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认知科学为基础,关注认知框架与文本提示之间的互动。
认知叙事学不仅仅注重语篇文本本身,更关注的是语篇情境。
它将注意力从文本转向了读者,揭示出不同叙事题材下的读者的认知过程。
Herman宣称:“认知叙事学搭建起一座桥梁,沟通研究故事与智能之间相互关系的两种策略,进而将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连接起来。
”读者对语篇理解的过程,就是读者头脑里认知模式重建和更新的过程。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引发了巨大的灾难。
强震海啸重创日本,地震引发核电站爆炸导致核危机,令世界人民揪心。
本义选取一篇有关日本地震的,从新闻叙事结构着手,从中得出一些认知启示。
二、对日本地震新闻语篇的叙事结构分析叙事结构是语篇的一种宏观结构形式。
在具体语篇中,它体现为多个叙事句的结合。
叙事者是通过特定的视角,笔法和语言建构一个故事,塑造一种叙事情境。
在一定意义上,读者是叙事情境的最终建构者,不同的叙事结构描绘了不同的故事情境。
新闻叙事是直面现实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叙述的顺序即叙述的结构安排。
下面是在《中国日报》上刊登的一篇报道:赴日留学生:东京震感强烈民众没有恐慌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发生8.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4公里。
地震发生后,一名在日本东京留学的中国学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东京震感强烈,街上有许多民众。
目前正在东京“山野日本语学校”进修的中国留学生李聪表示,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宿舍中午休。
“地震发生时,书桌上的杯子、笔等部被震到地上。
屋顶的吊灯也在不停地晃。
”在知道地震发生后,李聪迅速离开宿舍,发现东京街头已经挤满了人。
由于日本人从小便受到地震防范的教育,街上并没有发生恐慌或者骚乱。
“在街上和人群一同等待地震停止时,可以看到多辆东京市池袋消防署出动的消防车,东京上空也有直升机飞过。
叙事学发展历程概述作者:施文佳王成军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5期【摘要】本文追溯了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分别从叙事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特征,与叙事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特征两个方面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叙事学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回顾与梳理,理清叙事学的发展脉络,以期发现叙事学的发展空间,以及中国叙事理论与西方叙事理论的差距,呼吁更多叙事学研究者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
【关键词】叙事学;发展历程;理论特征;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中图分类号:I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5-0191-03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
国际上通常把叙事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即经典叙事学,或结构主义叙事学阶段。
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即后经典叙事学阶段,包括修辞性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和认知叙事学等。
叙事学在西方受到冷遇的80年代,恰是国内叙事学的兴起之时,[1]国内学者关于叙事学的著作成果丰硕,对西方叙事学的译介工作也展开得如火如荼,同时,叙事学的译介也推动了中国本土叙事学的发展,对当代小说的叙事革命也产生深远影响。
一、叙事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特征西方学界对叙事学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堪称叙事学的鼻祖。
[2]叙事学正式作为一门学科被确立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诞生标志是1996年《文体》杂志第八期推出的专刊“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通过一系列文章阐释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叙事学”这一学术名词直到1969年才首次出现,由茨维坦·托多洛夫在其作品《<十日谈>语法》一书中提及,并阐释其概念“……这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3]从其学术背景看,结构主义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是叙事学的三大源头。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7, 5(3), 89-96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7 in Hans. /journal/wlshttps:///10.12677/wls.2017.53013Narratology’s Union withCognitive Science—A Review of David Herman’s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Cognitive ScienceYingjie TianDepartment of English,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Received: Jul. 19th, 2017; accepted: Aug. 5th, 2017; published: Aug. 8th, 2017AbstractAs the forerunner and the leading figure in the field of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David Herman enjoys a prestigious and reputable posit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edited by him poses as an excellent addition to and perfects further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Characterized most importantly by its interdisciplinarity, this book combines classical narratology with cognitive science, and based on them, establishes a new discipline, cognitive narratology. 12 articles from different authors are included in this book, all of which, in general, centered upon reader or story itself aim to discuss mainl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narrative and cognition. The present paper firstly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mposition background, structure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n comments on the core ideas and content, in order to pave the way for more the advanced studies of the book.KeywordsCognitive Narratology, Interdisciplinarity, Narrative, Cognition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的联姻—戴维·赫尔曼《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评介田英杰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学院,北京收稿日期:2017年7月19日;录用日期:2017年8月5日;发布日期:2017年8月8日田英杰摘要戴维·赫尔曼作为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的领军人物,在叙事学界拥有很高声誉与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