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郯城方言中的人称代词——恁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论文《郯城方言中的人称代词——恁》开题报告论文《郯城方言中的人称代词——恁》开题报告选题价值: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必然带有社会时代环境和社会普遍心理影响的烙印。
“恁”作为人称代词,在郯城方言里,它却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时代特征,鲜明的体现着郯城的民俗文化心理和社会历史状况,这为我们提供了描写的必要性。
英国哈特曼(R.R.K.Hartman)和斯托特(F.C.Stock)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的“词源学”条下说,“指对词的来源与历史以及对词的意义及形式的变化(包括向其他语言借词)所做的研究。
”这是说,探索一个词的来源包含三个方面的容:一是考证词的来源;二是研究词在使用中的变化;三是查考借词。
我国对于词源的探究即“小学”历史悠久,著作颇丰:《尔雅》讲词义,《说文解字》讲字的本义,扬雄的《方言》讲方言词汇和借词,汉代熙的《释名》则用声训解释词的得名由来……这些著作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探究一个词的来源,考察它的发展演变历史,求证它的转借情况,对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这个词的意义,掌握它的用法,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并借以把握汉语本身的规律,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语人称代词“恁”最早出现在金人诸宫调中。
清代学者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你每二字合呼为恁”,这是对人称代词“恁”的来源的首次探索。
之后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或深或浅的考证与研究,大致同意“合音说”,但却多把“恁”看作“您”的异体字,继而把考证与研究的焦点放在了“您”字上,割断了对“恁”的来源的探讨。
据本文作者初步了解,郯城方言和赣榆话中只有“恁”而没有“您”,这一现象让作者想到“恁”作人称代词时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正是这种可能性,支撑了这篇论文的深入描写与调查研究。
前人研究成果:①清代学者徐渭主“你每二字合呼为恁”;②吕叔湘先生认为“恁”是“您”的异体字,而“您”“为你老(=你老人家)的合音”,也就是说,“恁”最先是作为第二人称单数敬称出现的;③惠英先生认为“恁”是“你们”的合音,而“恁”作为第二人称单数及敬称,是因为它与话的第二人称单数及敬称“您”同音而相混;④广西师大学的婵婷指出“恁”主要用作指示代词,用作人称代词时,最初只具有复数及单数领格的用法,因而同意“合音说”;⑤在词源研究的方法方面,寅恪先生主“然语根之学实一比较语言学之学……必须再详考与中国语同系诸语言,如、缅甸语之类,则其推测之途径及证据,更为完备”(《兼士学术文集》183页《寅恪先生来书》);又辛先生主“研究汉语词源,文字学是基础,音韵学是工具,训诂学是核心,这三门学科缺一不可”(又辛《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
山东单县方言中的“恁”和“得”
邵平和;亓秀梅
【期刊名称】《淄博师专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在单县方言里.普通话里的后缀“子”尾和助词“着”,均分化为“恁”和“得”。
另外,“恁”还有代词用法,它们的分化是音变的结果。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邵平和;亓秀梅
【作者单位】武警济南指挥学院文教室,山东济南250002;山东交通学院学生工作处,山东济南25035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
【相关文献】
1.河南商丘方言中的程度性指示词"恁" [J], 丁可
2.山东单县方言中的"嘞" [J], 邵平和
3.山东菏泽牡丹区方言中"你"和"恁"的语义及语用分析 [J], 张晓瑞
4.山东单县方言中“些”的特殊用法 [J], 徐利
5.渑池方言中特殊副词"可、痛、镇、恁、些"探赜 [J], 王亚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方言研究开题报告范文|||方言研究开题报告范文(2)7300字题目:扬州方言研究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⑴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推进,许多地方的家乡话已逐步被汉语普通话同化,但作为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方言,不应随之消失。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有责任的文化人的社会责任。
⑵国家政策的导向近年来,随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重视扬州独特的文化遗产,包括扬州方言在内的许多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整理工作已受到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3)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文明要进步,文化要发展,这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党和政府对扬州古城文化保护措施的进一步到位,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和现今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⑴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研究,在扬州方言研究方面,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扬州方言语音的历史演变轨迹,准确描写扬州方言语音特点及内部差异;二是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层次扬州方言词语运用的异同;三是研究扬州方言语法特点,初步建立扬州方言语法研究架构。
⑵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扬州文化研究方面,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挖掘扬州传统文化,作到古为今用,在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作出贡献;二是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整理扬州文化典籍,为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扬州弹词整理出版提供语言学支撑;三是研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护传统扬州方言特色。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为了了解扬州方言研究这一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我们首先借助络系统,在搜狐易新浪雅虎等页上搜索了部分资料;其次,我们查阅了近20年的国内外近10种方言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报纸和期刊,如《中国语文》、《方言》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学类)、省内外高校学报等;再次,我们课题组骨干成员,还先后到维扬区、广陵区、开发区、邗江区等老城区和乡镇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收取了有关信息。
有关方言的开题报告有关方言的开题报告篇一:开题报告吉首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名称:学生姓名:学院:专业年级:指导教师:填写时间:衡阳方言的特色量词谭玲学号: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5级中教2班 XX年11月篇二:开题报告-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河北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学生用表)装订线篇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31恩施方言特殊形容词重叠浅析开题报告学生姓名:张华指导教师:盛银花教学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1. 课题来源湖北省恩施全称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
恩施位于湖北省的西南端,与重庆、湖南相邻,汉族、苗族、土家族混居。
恩施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混居,使恩施方言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也形成了恩施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
恩施方言博大精深,兼有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还有些许湖南方言,但是恩施方言与四川重庆更为相似一些,我认为这是与民族发源地和地理原因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地理分割,主要是源于地形上的差别,使得恩施州各个地区的方言发展也有很大的区别,亲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是恩施方言的一大特色,方言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恩是方言带有浓厚的名族气息,词的发展与汉语普通话有很大的区别,带有自己方言的特殊性,这里我们以形容词的特殊重叠式为例,简单探讨一下关于恩施方言形容词的特殊性,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2.研究目的和意义目的及意义:研究方言不单有重要理论意义,也具有诸多应用价值。
在理论方面,有助了解当地汉语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
了解地方方言的独特发展方式,有利于丰富语言的多样性,巩固多元文化发展。
方言词汇研究是民族共同语规范工作不可缺少的工作。
如现代汉语里形容词的重叠与恩施方言形容词的区别,规范化工作要求决定有些方言形容词或许可以收录到汉语普通话中成为汉语普通话的一部分。
因此必须调查这些词汇的特殊性、确切含义和使用频率及使用的特殊性等。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当缺乏文献时,方言就可能成为解开地方文化史之谜的钥匙。
方言论文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方言是指地域上与官方语言存在差异的语言变体,在中国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方言体系。
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等方面与官方语言均存在明显的区别,因此对方言进行研究,可以揭示语言变迁、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信息。
方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方言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传承和保护中国语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题《方言的发展与演变》旨在探讨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分析影响方言演变的主要因素,并对方言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通过对方言的研究,可以为语言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促进地方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1. 研究目标本文主要研究方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趋势,分析影响方言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方言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2. 研究内容本文拟分为以下几个部分:2.1 方言的定义与分类对方言进行定义,并根据地域差异和发展历程对方言进行分类和归纳。
2.2 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分析方言在语音方面的特点,探讨方言的语音演变规律,比较方言与官方语言之间的差异。
2.3 方言的词汇变迁研究通过对方言词汇的采集和整理,分析方言词汇的发展演变,探讨方言与官方语言之间的词汇交流与影响。
2.4 方言的语法结构对比通过对方言的语法结构进行研究,比较方言与官方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探讨方言语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2.5 方言的发展趋势预测基于对方言历史发展的研究,对方言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全球化和社会变迁对方言发展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1.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文献研究主要用于梳理方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先前学者在方言研究方面的成果。
实地调查将选择代表性方言区域进行,通过采集方言数据和进行实地观察,获取有关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信息。
2. 研究步骤3.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方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深入了解方言的定义、分类与特点,为后续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做准备。
方言研究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方言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环,其记录着生动的地方历史和不可替代的文化记忆。
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许多越来越多的人逐渐丧失了方言交际的能力,将方言逐渐失去其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价值。
因此,方言的保护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选题就是为了深入了解方言的研究,为它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保障。
二、选题意义1.文化保护。
方言研究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和诠释当地的文化。
通过这样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本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其他相关因素。
这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保存,是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2.语言学研究。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在语言学上具有广泛的研究意义。
方言系统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语言的认识,同时方言的传承和发展也能为语言学研究提供重要实证材料。
方言研究也可以促进语言教育的发展,对语文发展起到较为重要的影响。
3.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地方方言逐渐向着非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传统的经验和知识在现代社会中也逐渐失去了作用。
方言研究可以为这一趋势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为大众提供个体化的语言需求服务。
三、选题方法1.文献研究。
方言研究的文献资料较为丰富,如《中国方言大辞典》、《中国语言文字地图集》等。
同时,新近的研究成果也对方言研究的进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地汇集和挖掘这些资料,为研究提供充足的前提。
2.采访调查。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方言的现状和其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对方言区的居民进行一定的采访,了解本地区的方言产生、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这项调查也可以帮助我们收集方言的生动故事和语言素材。
3.实地考察。
最后,我们需要走出教室,走进方言的生活中,实地了解其使用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证实前面收集的语言数据是否准确以及所研究的概念是否与目前的方言所使用的相同。
四、选题计划1.收集文献资料,进行充分的阅读和总结,对方言的性质和研究动态进行调研。
方言代词研究的开题报告方言代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词作为语言的一种重要词类,在方言中也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然而,目前对方言代词的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深入的实证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方言代词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期能够揭示方言代词的特点和规律,为方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方言代词的研究,探讨方言代词在语言交际中的功能和意义,以及方言代词与普通话代词之间的异同。
具体目标如下:1. 系统梳理方言代词的分类和特点,探索方言代词的语法和语义特征。
2. 分析方言代词在方言社区中的使用情况,探讨方言代词的社会语言学意义。
3. 比较方言代词与普通话代词的异同,探讨方言代词与普通话代词的相互影响和互补关系。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实证研究:1. 田野调查: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区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收集方言代词的语料,包括口头问卷调查和语言样本采集。
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录音和转写,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包括频率统计、语义分析和语法分析等。
3. 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方言代词在方言社区中的使用情况、意义和态度,探讨方言代词的社会语言学意义。
4. 对比研究:通过对比方言代词与普通话代词的差异和联系,分析方言代词与普通话代词的相互影响和互补关系。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方言研究领域:通过对方言代词的研究,可以为方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丰富方言研究的内容和深度。
2. 探索方言代词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对方言代词的分类和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揭示方言代词的规律和特点,为方言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3. 促进方言保护和传承:方言代词是方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方言代词的研究,可以促进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方言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4. 拓宽语言学研究领域:方言代词的研究不仅对方言学有重要意义,也对语言学的其他领域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可以拓宽语言学研究的视野和范围。
山东郯城方言中的词缀山东郯城方言属中原官话系统,其词缀较为丰富。
本文主要讨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词缀,并分析词缀所蕴含的意义。
标签:郯城方言词缀附加义郯城县位于山东省最南面,地处北纬34°22′~34°56′,东经118°05′~118°31′之间,属临沂市。
北与临沂市的罗庄区、河东区接壤,东靠临沭县,西邻苍山县,南部深入江苏省内,为江苏省的邳州市和新沂市、东海县所环绕。
郯城方言属中原官话郑曹片,钱曾怡等把它划归山东方言西区西鲁片。
郯城由于地处江淮官话区、中原官话洛徐片和胶辽官话区交界地带,因此郯城方言除具有中原官话的基本特征外,还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本文就其词缀做一简单描写,从而探讨郯城方言的一些特色。
一、名词(一)前缀常见的前缀有“老、二、小、第、初”等,和普通话基本相似。
如:“老”:老张老三老家子老行家“小”:小李、小王“第”:第五“初”:初九“大”作前缀,在山东方言中,一般含有重要的、尊重的意思。
如在拟亲属称谓中,山东很多地方都称呼为“大爷、大娘、大姑、大叔、大姐、大哥、大兄台、大妹妹”等。
钱曾怡(1999)论述济南方言词缀时做了全面的描述。
“二”作前缀比较特殊,一般含有贬义色彩,指不主要的,居于次要地位的。
如:二诸葛手段并不高明的人、二当家不做头领,却主动管事的人、二把刀做菜不精的人、(拾)二笑不明事理而陪笑、(看)二形袖手旁观、帮二锤暗地里帮人打架、(坐)二车自己不骑车,让别人带着、二流子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
“圪”作前缀,和山西方言的情况类似,但在数量上要少于山西方言。
如:圪针植物的针状刺、圪登梗的分音词。
(二)后缀郯城方言中带“子”尾的词远比普通话要丰富得多,这一点在山东很多方言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吴继章在论述河北方言时也有详细的论述。
其中,有的是普通话不带“子”尾而郯城口语中必须带的,如“脚丫子、手面子、腮帮子、头芯子、脑门子、肩膀子、手指盖子、牙花子、麦穗子、嘴皮子、门闩子、门堑子、妈奶子”等;有的是普通话中用儿尾的词在郯城方言中成了“子”尾词,如“树枝子、面条子、肉馅子、胡同子、裤衩子、豆芽子、腰板子、鼻梁子”等。
含“人”语素称谓词教学探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作为汉语词汇中最为常用的语素之一,含有“人”字的称谓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十分频繁,如“教师”、“医生”、“律师”等。
这些词语所指代的职业,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也与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对这些称谓词的教学探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职业的特点和作用,同时也能够拓展学生对社会人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目前,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对“人”字称谓词的教学较为肤浅,更多地停留在词语的简单辨析和记忆上,并未深入探讨这些称谓词所反映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因此,开展对“人”字称谓词教学的研究探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课题。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人”字称谓词的探析,探究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意识水平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深入了解“人”字称谓词在汉语词汇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其在语言表达中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内涵。
(2)研究“人”字称谓词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其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
(3)创新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研究内容本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字称谓词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探究,解读其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内涵。
(2)对“人”字称谓词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提出实际可行的教学方案和方法。
(3)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实际教学实验,评估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情况。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深入分析和探讨“人”字称谓词的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实验等方式,对教学方法和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以实现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目标。
2. 研究步骤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资料收集。
浅谈人称代词“俺”及在山东郯城方言中的使用“俺”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始见于宋代文献。
既可表单数也可表复数;既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兼语。
山东郯城方言中,“俺”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既继承了近代汉语中的某些用法,又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从语法意义来看,“俺”既可表单数义又可表复数义,但以表复数义为多,存在标记颠倒现象;从语法功能来看,有时还可有转指等用法;从语用角度来看也有一些特点。
标签:人称代词俺近代汉语郯城方言?郯城县位于山东省最南端,郯城方言属北方官话系统,李荣在《汉语方言的分区》中把它划归中原官话郑曹片,贺巍在《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稿)》中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这种观点。
钱曾怡等在《山东方言的分区》和《山东方言研究》中把它划归山东方言西区西鲁片。
郯城由于地处江淮官话区、中原官话洛徐片和胶辽官话区交界地带,因此郯城方言除具有中原官话的基本特征外,还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俺”是近代汉语时期新产生的第一人称代词,始见于宋代文献,既可表单数也可表复数。
在句子中既可作定语,也可作主语、宾语或兼语。
在山东郯城方言中,“俺”继承了近代汉语的某些用法,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
一、近代汉语中的“俺”(一)关于“俺”的来源说法甚多。
《说文解字》《尔雅》和郭璞《方言注》以及章炳麟《新方言》等都倾向认为“俺”来源于古“卬”字。
吕叔湘认为:“宋金白话文献里的‘俺’只是取‘奄’之声来谐‘我们’的合音”。
张俊阁(2007)指出:“俺”不是“我们”的合音,而是由“我”音变而成的。
第一人称代词“俺”最早见于“宋人词和金人的两种诸宫调”;元代,“俺”的使用最为广泛;明清时期,在以山东方言和河南话为背景的作品中,“俺”的使用频率仍较高。
但从总体上来说,元以后,“俺”的使用范围在逐渐缩小。
现代汉语中,“俺”只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使用,并没有收入普通话中。
(二)“俺”可表单数,也可表复数,并且表示单数的情况多于表示复数的情况。
张俊阁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俺”的来源》中对从宋到明清的文献作品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且列表统计得出了单数用例多于复数用例的结论。
方言研究开题报告引言方言是指一种地区语言或者是某一语言的变体,它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与标准语有所不同。
方言是人类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地域文化和语言演化的历史。
方言研究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对于了解人类语言的变异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阐述方言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方法以及预期结果。
研究目的方言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方言的形成和演化规律,探讨方言与地理、历史、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方言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语言变异的机制。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查和分析某一具体地区(例如某省或某城市)的方言特点,探究其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变异,并研究方言的变化趋势和演化机制。
具体来说,我们将聚焦于以下研究问题:1.该地区的方言特点是什么?2.方言的形成和演化和什么因素有关?3.方言的变异和演化是否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4.方言的变异和演化是否与地理环境有关?通过回答以上研究问题,我们将增进对方言研究的理解,并对方言的变异和演化规律提供新的认识。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某地区的方言特点进行调查和分析。
首先,我们将设计一套问卷,用于收集与方言有关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数据。
问卷将包括方言的基本特征、方言词汇的使用情况、方言的语音变异等内容。
我们将随机选择该地区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并通过面对面或在线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其次,我们将进行实地访谈,与该地区的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的情况,探究方言的使用频率、语境和社会因素等。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将记录和整理相关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对。
最后,我们将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关于该地区方言特点和变异规律的结论。
预期结果通过以上的研究方法,我们预期得到以下结果:1.描述和归纳该地区方言的基本特征,包括方言的声调、音节结构、词汇特点等。
2.分析方言的变异和演化规律,并探讨其与地理、历史、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关于方言开题报告范文方言开题报告范文一、引言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的变体,是人类语言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代表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的情感。
本文将探讨方言的定义、分类、演变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二、方言的定义与分类方言是指在同一语言系统下,由于地理、历史、社会等因素而形成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根据方言的分布范围,我们可以将方言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是指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使用的方言,如北方方言、南方方言等;而社会方言则是指在某一特定社会群体中使用的方言,如年轻人方言、职业方言等。
三、方言的演变方言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它受到地理、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导致方言的分化。
随着人类的迁徙和定居,不同地区的语言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方言。
其次,历史的变迁也对方言的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战争、政治统一、文化交流等事件都会对方言产生影响,促使方言的合并或分化。
最后,社会因素如年龄、性别、职业等也会对方言产生影响。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会导致方言的融合或分化。
四、方言对社会的影响方言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独特性和特色,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志。
其次,方言对人们的情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影响。
方言是人们与家乡、亲人之间联系的桥梁,通过方言的使用,人们能够感受到归属感和亲近感。
此外,方言还对语言学习和语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方言,我们可以了解语言的演变规律,为语言教学和语言保护提供依据。
五、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方言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方言,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方言的教育和宣传。
通过学校教育和媒体宣传,提高人们对方言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其次,建立方言的语言资源库。
收集和整理方言的语音、词汇等信息,为方言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依据。
方言论文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方言是指一种地域性的语言变体,通常在特定地域或特定群体中使用。
我选择以方言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方言不仅反映着地理环境和历史演变,还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方言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研究方言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防止方言的逐渐消失。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标准普通话,方言的使用范围和传播途径越来越狭窄。
通过对方言的研究,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方言的魅力和独特之处,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此外,方言研究对于语言学和社会学领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言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通过对方言的系统研究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语言的结构和变异规律。
同时,方言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视角,通过对方言在社会群体中的使用情况和影响的研究,可以揭示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综上所述,方言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我选择以方言为研究对象进行论文研究。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论文将以方言研究为主题,通过对中国方言的调查和分析,旨在达到以下几个研究目标:1.探索中国方言的分布和变异规律: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方言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了解中国方言的分布和变异规律,揭示方言在空间维度上的差异和联系。
2.研究方言与社会因素的关系:通过对方言在社会群体中的使用情况和影响的研究,探讨方言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如方言与社会地位、年龄、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关联。
3.分析方言的演变和保护:通过对方言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方言的保护和传承策略,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方言调查和样本选取:在研究过程中,将选择不同地区的方言进行调查,并合理选取样本,以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和代表性。
2.方言的分布和变异分析:通过对方言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了解方言的分布和变异规律,绘制方言地理分布图和变异图。
方言研究开题报告方言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方言是指一种地区特有的语言变体,是语言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发展,方言的使用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对方言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还能为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源。
方言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多样性的保护:方言是语言多样性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方言的研究,可以促进方言的保护和传承,避免方言因现代化进程而逐渐消失。
2. 社会文化的传承:方言是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方言,可以了解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促进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语言学研究的资源:方言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资源,通过对方言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语言的演变和变异规律,为语言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数据。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方言的研究,探讨方言的特点、演变规律以及方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 方言的定义和分类:方言是如何定义和分类的?方言与官方语言的关系是怎样的?2. 方言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方言相对于官方语言有哪些独特的特点?方言是如何演变和变异的?3. 方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方言与地区的社会文化有何关联?方言在地区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是怎样的?4. 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如何保护和传承方言?方言保护的重要性和困境是什么?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文献研究、语言学分析等。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1. 收集方言资料: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收集方言的相关资料,包括方言词汇、语法特点等。
2. 设计问卷调查:设计针对方言使用者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方言的认知、使用和态度。
3. 数据分析与比较:通过对收集到的方言资料和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方言的特点、演变规律以及方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4. 结果讨论与总结: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研究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提出方言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论文《郯城方言中的人称代词——恁》开题报告
论文《郯城方言中的人称代词——恁》开题报告
选题价值: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必然带有社会时代环境和社会普遍心理影响的烙印。
“恁”作为人称代词,在郯城方言里,它却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时代特征,鲜明的体现着郯城的民俗文化心理和社会历史状况,这为我们提供了描写的必要性。
英国哈特曼(R.R.K.Hartman)和斯托特(F.C.Stock)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的“词源学”条下说,“指对词的来源与历史以及对词的意义及形式的变化(包括向其他语言借词)所做的研究。
”这是说,探索一个词的来源包含三个方面的容:一是考证词的来源;二是研究词在使用中的变化;三是查考借词。
我国对于词源的探究即“小学”历史悠久,著作颇丰:《尔雅》讲词义,《说文解字》讲字的本义,扬雄的《方言》讲方言词汇和借词,汉代熙的《释名》则用声训解释词的得名由来……这些著作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探究一个词的来源,考察它的发展演变历史,求证它的转借情况,对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这个词的意义,掌握它的用法,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并借以把握汉语本身的规律,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语人称代词“恁”最早出现在金人诸宫调中。
清代学者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你每二字合呼为恁”,这是对人称代词“恁”的来源的首次探索。
之后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或深或浅的考证与研究,大致同意“合音说”,但却多把“恁”看作“您”的异体字,继而把考证与研究的焦点放在了“您”字上,割断了对“恁”的来源的探讨。
据本文作者初步了解,郯城方言和赣榆话中只有“恁”而没有“您”,这一现象让作者想到“恁”作人称代词时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正是这种可能性,支撑了这篇论文的深入描写与调查研究。
前人研究成果:
①清代学者徐渭主“你每二字合呼为恁”;
②吕叔湘先生认为“恁”是“您”的异体字,而“您”“为你老(=你老人家)的合音”,也就是说,“恁”最先是作为第二人称单数敬称出现的;
③惠英先生认为“恁”是“你们”的合音,而“恁”作为第二人称单数及敬称,是因为它与话的第二人称单数及敬称“您”同音而相混;
④广西师大学的婵婷指出“恁”主要用作指示代词,用作人称代词时,最初只具有复数及单数领格的用法,因而同意“合音说”;
⑤在词源研究的方法方面,寅恪先生主“然语根之学实一比较语言学之学……必须再详考与中国语同系诸语言,如、缅甸语之类,则其推测之途径及证据,更为完备”(《兼士学术文集》183页《寅恪先生来书》);又辛先生主“研究汉语词源,文字学是基础,音韵学是
工具,训诂学是核心,这三门学科缺一不可”(又辛《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
个人研究突破口及难点:
早在宋代,王圣美、戴侗等人就注意到了形声字中“声符有义”的现象,在现代汉字学的理论中,更是承认形声字的声旁具有表意的功能。
“恁”的声旁“任”在佛经中是一个敬辞,同时又与“仁”同音,那么,“恁”会不会也因为声旁表意而最先用作第二人称单数的敬称呢?于是这里出现了一个矛盾,即单从语音上考虑,“恁”的来源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个是“你们”合音说,即“恁”最初表复数;另一个是“恁”声旁表意,即“恁”最初表敬称。
为解决这一矛盾,本文将调查和搜集尽可能丰富的语料,统计出“恁”的不同义项在使用中的频率,使用频率大的义项显然是它的本义,从而据此考证出“恁”的来源。
力求语料的详尽、真实、全面,因此其搜集、调查与整理工作将是重难点。
研究计划:
①深入调查“恁”在郯城方言中的使用情况,并做好记录;
②调查各大方言区(实际调查或者参考方言志),确定人称代词“恁”的使用区域;
③查阅使用人称代词“恁”的文学作品,统计出“恁”的用法及各用法的使用频率;尤其注意以方言为背景的《聊斋俚曲集》、《醒世姻缘传》、《金瓶梅词话》、《知远诸宫调》(蓝立蓂校本)、《古本董解元西厢记》(古籍影印本);
④调查人称代词“恁”在方言区的使用情况,包括意义、用法、语境等;
⑤综合分析各种调研结果,运用所学知识判定人称代词“恁”的来源。
已参阅文献:
①《王力文集》第十一卷《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M]教育,1990.3;
②《吕叔湘全集》第三卷《汉语语法论文续集》[M]宁教育,2002.12.
③惠英《汉语方言代词研究》[M]语文,2001.2.
④申《方言志》[M]语文,1985.12.
⑤邵燕梅《郯城方言志》[M]齐鲁书社,2011.11.
⑥钱曾怡主编《方言研究》[M]齐鲁书社,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