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方言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天⽔的⽅⾔
天⽔⼈把青蛙叫:乃河马。
天⽔⼈把蝌蚪叫:河马孤独。
天⽔⼈把游泳叫:打彪⽔。
天⽔⼈把恶⼼叫:潮忍。
天⽔⼈把脚踝叫:觉把⾻。
天⽔⼈把屁股叫:沟⼦。
天⽔⼈把傻⽠叫:⽠娃、⽠⽪。
天⽔⼈把胸脯叫:康⼦。
天⽔⼈把聊天叫:⽚传。
天⽔⼈把打架叫:打捶。
天⽔⼈把漂亮叫:⼼疼、赞进。
天⽔⼈把舒适叫:窝也。
天⽔⼈把⼲什么叫:组撒着哩。
天⽔⼈把有本事叫:攒劲。
天⽔⼈把⽔太凉了叫:渗⼈。
天⽔⼈把细⼩的脏物叫:扎扎。
天⽔⼈把锄头叫:镢头。
天⽔⼈把⽿朵叫:⽿⽠。
天⽔⼈把肩膀叫:甲固。
天⽔⼈把散步叫:溜达。
天⽔张家川⼈把昨天叫:夜来⾼
天⽔⼈把哪⾥叫:啊答。
天⽔张家川⼈把去年叫:年始⾼
天⽔⼈把眼泪叫:碾绿。
天⽔⼈把这么叫:⼦⽬。
天⽔⼈把腋窝叫:锅糟洼
天⽔⼈话形容⼈胆⼤⽤:冷怂。
天⽔⼈话形容⼈调⽪⽤:⽇碾。
天⽔⼈话形容⼈笨⽤:梦怂。
天⽔⼈话形容⼈厉害⽤:捞到。
天⽔⼈话形容⼈软弱⽤:蔫怂。
天⽔⼈把那⼉叫五⼤,把裤⼦叫铺⼦。
把不知道叫晓不⼏。
事情完了叫哈⽼。
下来叫哈来。
把什么叫撒,把什么事说成杂来。
天⽔张家川⼈的⽅⾔:把蚂蚁叫⿇⿇胡,把蜘蛛叫⾛⾛,把你叫捏,不知道叫带都,把骗⼦叫⽇弄三,把流氓叫⼆流⼦,把擀⾯杖叫杆长,舀⽔的瓢叫马⼗。
最基本的靖远方言
靖远有一种棉衣叫裹土;有一种大伯叫大大;有一种你好叫你好着泥们昂;有一种丢了叫仨掉;有一种逛叫浪走;有一种鞋叫孩;有一种被子叫币儿;有一种去你的叫气球子;有一种起身干活叫动弹;有一种待不住叫仔澡;有一种帅气叫攒劲;有一种脖子叫坂京;有一种屁股叫勾子有一种小偷叫贼娃子有一种讲话叫骈传有一种没事叫不揍是啥有一种干活时间长叫歪的很有一种乱.脏叫木囊有一种东西乱放叫诿囊有一种心烦叫屋续人有一种讨厌叫日念有一种快点叫两蛤啥有一种额头叫奈鲁子有一种很适合叫沃业有一种爱哭的人叫须皮胎有一种记性不好叫备扇有一种胸脯叫慷子有一种聊天叫片传、(女:倒残话) 有一种小气叫搜皮有一种拐湾没角叫绕五子有一种很固执的人叫酱坂劲有一种咸叫含有一种笨弹叫楚谜有一种流氓叫二溜子有一种无赖叫死皮有一种收入叫光阴。
甘肃陇西方言古语词考释十五则
甘肃陇西方言古语词考释十五则,是指对陇西方言中的古语词进行考释的研究。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陇西方言的古语词,以便提高方言研究的水平,加深对甘肃陇西方言的了解。
具体而言,甘肃陇西方言古语词考释十五则主要包括:
一、对它们的原意和语义进行解释;
二、根据它们在文字中的使用情况来解释它们的含义;
三、界定它们的语义范围;
四、通过追溯它们的历史渊源来解释它们的含义;
五、将它们与现代语言系统中的同义词进行比较,以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
六、通过语义分析来了解它们的含义;
七、对它们的使用情况进行描述,以确定它们的用法;
八、从它们的发展趋势来解释它们的含义;
九、以古语词为例,解释其他词语的含义;
十、考察它们的文化意义;
十一、结合其他方言或语言,以比较它们的语义特征;
十二、考察它们与其它词汇之间的联系;
十三、探究它们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情况;
十四、考察它们在古典文献中的出现情况;
十五、比较它们在不同时期的语义变化。
关于甘肃方言疑问代词的分析
甘肃方言中的疑问代词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who,what和which。
1. “谁”类:
甘肃方言中,“谁”通常表示人的疑问代词。
在不同的方言中,表达方式略有差异。
在兰州方言中,“谁”用“shi”,其它方言中可能会用“shui”或者“shen”。
例句:
你们去哪儿了?-- 谁明天会去?(兰州方言)
你们去哪?-- 谁明天会去?(其他方言)
例句:
他在做什么?-- 是干啥呢?(兰州方言)
他在做什么?-- 是搞神马呢?(甘南方言)
甘肃方言中,使用“哪个”来表示疑问代词“which”。
这个代词可以用于人和物,并且在不同方言中的发音和用法也有所区别。
甘肃天水方言中的“把”字句本文通过对普通话和甘肃天水方言中“把”字句的比较,较全面地展现出二者之间的异同,并总结归纳出了天水方言中“把”字句的用法及规律。
标签:天水方言“把”字句句法特点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接关中,西通兰州,南控巴蜀,北依陇东,是甘肃省省辖市。
天水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北次方言的秦陇语片。
普通话中的“把”字句就是用介词“把”将动词的支配、关涉对象放在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型,一般都具有一种处置作用。
普通话中运用“把”字句要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如动词要有“处置”义,“把”字引介的对象必须确指,动词不能只用一个光杆动词,动词前一般不能加否定词、助动词等。
天水方言中“把”字句的运用则广泛、自由得多,也就是说,天水方言中的“把”字句基本不受上述条件限制。
天水方言中,除了有普通话中“把”字句的用法外,还有一些普通话中不存在的用法。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天水方言与普通话中“把”字句的异同,全面探求天水方言中“把”字句的用法及规律。
(文中带“△”的句子为与普通话“把”字句相对应的天水方言“把”字句。
)一、关于“把”字句中“把”字后面的名词普通话中,“‘把’字句中‘把’字后的名词所指事物是有定的、已知的,或见于上文,或可以意会。
前面常加‘这、那’或其他限制性的修饰语。
”①例如:(1)你把我的书拿来。
△你把我的书哈来。
(2)他把两本书都看完了。
△他把两本书都看完了。
(3)你把这本书借给他。
△你把载本书借给他。
(4)谁把这么大的包放在这儿了?△谁个把这么大的包放着吱塔了?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把”字句中关于“把”字后面的名词必须是确指的之一用法,天水方言与普通话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在天水方言中,“把”字后面也可以跟不确指的事物名词。
例如:(5)你带上一支笔去吧。
△你把一支笔哈上去吧。
(6)他在我家吃了一顿饭就走了。
△他在我屋里把一顿饭吃了就走了。
(7)真是羞死人了!△真个把人羞死了!(8)二哥丢了一本书。
一、庆阳话里与普通话里调类基本一致,但也有一部分不一致。
比如庆阳话里的“胞、峰”是阳平字,“妈、汪”是上声字,“滇、颇”是去声字,但在普通话中,它们都是阴平字。
这类不合规律的例外字也有400来个,庆阳地区人运用声调对应规律时要注意它们。
二、调值与普通话不同。
庆阳地区方言调值归纳起来有三个特点:第一,没有曲折调;第二,有两个降调;第三,各调值的高度均比普通话低,升降幅度比普通话小。
声调显得比较平板,没有普通话声调的明显的抑扬顿挫。
三、调类、调值比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普通话55高平调35中升调214降升调51全降调庆阳话441?降拖调35中升调31中降调44半高平调兰州话31 53 442 13重庆话44 21 42 214庆阳方音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对应关系及规律庆阳方音声调与普通话声调一样,也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但同普通话调值相比较差异非常大。
即:方言的阴平是降拖调,阳平是中升调,上声是中降调,去声是半高平调,因此,庆阳人学习普通话最大的障碍是声调读不准。
庆阳人学习普通话,应按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的对应关系去类推。
因为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差异较大,因此要努力读准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尤其是上声调。
因方言里没有曲折调,学起来困难较大,需用心去学。
其他可以参考自己方言的调值,庆阳的去声调值是44,接近55,可以参照着去学习普通话阳平调值。
庆阳的阳平与普通话一致,庆阳的上声调值是中降调,庆阳人也可以利用它去学习普通话调值的高降调。
四、古入声字的归并:在六、七百个古入声字中,庆阳地区方言与普通话归并不一致。
普通话是“入声四派”,其中派入去声的占40%,派人阳平的约占31%,派入阴平的字约占21%,派入上声的只有7—8%。
陇东话的情况则大不相同。
派入阴平的最多,约占66.5%,派入阳平的次之,约占22%,派入上声的最少,总共占11.5%。
在六、七百个古入声字中,庆阳地区方言与普通话归并不一致的字有400个,占一半以上。
甘肃方言调查报告甘肃古以甘州(张掖)、肃州(酒泉)两地首字得名,简称甘。
又因省境大部在陇山以西,古代曾有陇西郡和陇右道的设置,故又称陇。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度31分-42度57分、东经92度13分-108度46分之间。
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临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
人口近两千万,有汉、回、藏、东乡、蒙古、土、裕固、保安、满、撒拉、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
全省设14个市、州,86个市、县、区,省会兰州。
境内外流区河流主要有黄河干流水系、渭河水系、泾河水系、嘉陵江水系,内流区河流主要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哈勒腾河等水系。
地形人致可分为六个区域: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祁连山地,河西走廊,北山山地。
甘肃汉语方言属官话方言,除汉族使用外,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也在使用。
但少数民族除回族外,基本都有自己的本民族语。
所以,本文只涉及山肃的汉语方言,简称”甘肃方言"。
本文主要介绍甘肃方言的研究现状和甘肃汉语方言内部的分区问题,以市、县、区、镇政府所在地方言为准。
本文分二部分:一、甘肃方言的研究现状,二、甘肃方言的内部分区。
一、甘肃方言的研究现状1.1甘肃方言的研究,至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据笔者见到的资料,甘肃方言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扬雄的《方言》。
书中提到的“陇”(治所在今张家川)、”冀”(治所在今甘谷)两县在古秦国境内。
”肖,法也。
秦晋之西鄙自陇冀而西使犬曰哨,西南梁益之间凡言相类者亦谓之肖。
”(《方言》卷第七)今兰州、靖远等地使犬仍说"哨”。
扬雄之后,古籍中还见到一些零星的记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犬部》:“一日陇西谓犬子为犹。
”段玉裁注"此别一义,益证从犬之意。
“隋陆法言《切韵?序》:“秦陇则去声为入。
”清代以来的地方志中也屡见有方言之零星记录,多附于”风俗"之后。
甘肃庆阳方言表称谓:称姑姑为“娘娘”称岳父为“姨父”,岳母为“姨娘”。
称妻兄为“室兄哥”,妻弟为“小舅子”。
称妯娌为“先后”。
称外公为“外(音wei)爷”,称外婆为“外(音wei)奶”。
称伯母为“大妈”。
称叔父为“大大”。
称最小的叔父、叔母为“岁大”、“岁妈”。
称祖父之父母为“太爷”、“太太”。
称祖先为“先人”。
称丈夫的哥哥为“阿伯子”。
称祖父母的娘家为“老外家”。
称母亲的娘家为“小外家”。
称干爹为“干大”。
称最后生的儿(女)为“老生儿(女)。
称母亲和孩子们为“娘母子”。
称连襟为“挑担”。
称妻子为“婆娘”,称丈夫为“掌柜的”。
称老头为“老汉”,称老太婆为“老婆子”。
称别人为“人年”、“人家”。
表时间:称现在为“壬庚”。
称刚才为“绛才“那(音nai)会”。
称昨天为“夜来”。
称后天为“后日(音er)”。
称今天为“今日(音er)”。
称前天为“前日(音er)”。
称每天为“见天”称早晨为“早起”。
称上午为“前晌”。
称下午为“后晌”。
称晚上为“黑了”。
称去年为“年时”。
表人、物及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称打架为“打锤”。
称小孩生病为“变狗”。
称感冒为“凉了”。
称舒服、顺当、合适为“窝叶”。
称舒服、美气为“受应”、“受活”、“欠活”。
称陈述、叙说为“向学”。
称致谢为“道答”。
称礼谢为“谢承”。
称私人之间赔情、认错为“下话”。
称估量、预计、打算为“括谋(mu)”、“吃谋(mu)”、“吃算”。
称帮忙为“搭帮”。
称垮台、破产、散伙为“倒灶”。
称追赶、驱逐为“断”。
称不理睬为“不理势”。
称呻吟为“声唤”。
称说谎为“编谎”。
称惹乱子为“趸乱子”。
称抚养为“抓养”、“拉扯”。
称宽容、原谅为“担待”。
称磨蹭、拖延为“磨拖”。
称自卑为“短精神”。
称刁难为“勒肯”。
称闪开为“趔开”。
称摆架势为“列瓜”。
称用动作和神色给人使性子为“抢的”。
称挑剔为“弹拔”、“弹嫌”。
称扭打、挣扎为“顽缠”。
称摆弄为“玩弄”。
称何地为“阿达”、“怎(音za)达”。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民俗之方言【图文】镇原方言属于陇东方言,并深受陕西关中语言的影响,自西周开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关中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而镇原距关中较近,境内发现的三岔镇大塬、周家庄遗址、开边镇解放等多处周代遗址及出土的绿松石管饰、贝币、玉戈等文物就足以证明镇原在西周、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受关中影响极大,现时镇原人在婚丧嫁娶中仍然推行周礼,如丧事的背服中的“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就出自先秦《诗经》中的作品。
尤其是宋代镇原与关中西部联系尤为密切,元明两代镇原又归属陕西行省,正是由于行政地理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趋于一体化, 镇原方言才沉淀出自己的个性。
也正因为这两种方言的过渡,使镇原方言内部特征变得十分复杂,它既保留有陇东语的底层因素,又兼备了关中官话的特点,因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语言风貌。
它所包含的方言词汇也不例外,既有与关中方言的交叉,又不乏与陇东语的融合,还有一些则是两种方言皆未有的。
如“曹”“噧”(音xiè),等词便是镇原方言词汇特有的,在其他邻近方言区均没有此方言词,然而这些字皆出自古汉语之中。
一、“曹”字“曹”(音cao)字在《辞海》《词源》和《古汉语词典》中有多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等、辈,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们”。
又如:尔曹(你们),儿曹(孩子们),吾曹就是我们。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戏为六绝句》诗中就留下“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名句,意思就是说,王勃等四人的文章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体裁,现在一些人轻薄地批判耻笑他们,将来你们这些人身死名灭之后,王、杨、卢、骆的文章,却会象万古不废的江河永远流传下去。
第二种解释是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
《资治通鉴》中就有“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如:古时将官署中的干事人员称为曹干,将一般官员称为曹掾,唐、宋时期设立的地方司法机关被称为法曹。
甘肃方言笑话—天水话写的故事学习资料耶晚,我梦了个怪挺的睡梦,吃啪,呀呀端上来一盘毛栗子叫奥几个吃,还说:“或来把皮皮往缺地尔,我忙地很,莫时间打着。
”将说啪,我吃了个坏的,“呸”地一口唾在缺地上,呀呀气地说:“你个破鬼,一哈也出去耍起起!”我就和我兄弟出来了。
在行套碰上一个一大的联手,莫说两句话就训开我了:“你损藏涅人大了,碰上眼皮一翻臧哈的认不地。
你看,还给我扁言子哩。
”我笑着说:“亏牛的人,我萨时候给你扁言子来?”“将将你说萨?耶过就耶过目还说昨天,中归就中归目还说中国……”呕地我骂着说:“你或来亏牛的先人了,尽胡谝哩。
”正闲广着哩,突然看绰改上围哈一堆人,中间活吵吵地好似有人在骂仗。
一大的说:“怕是两个老汉打捶着哩。
”奥三个就跑过去,挤进去一看,原来两在下棋,半个的这个所自该下,外个所务该走,脖子青筋咋哈,正呛着哩。
一大的饶了卡笑着说:“哎,懵地锤打朵脑哩,在棋自该走……”正说着哩,一个下棋的头抬起说:“你个碎端四,不回去帮你妈干点活尽,跑自达组撒哩?”一大的一看,脸流流地走了。
原来,外个人是他答……我一哈笑地康子都疼。
兄弟说左里莫事干,去滑旱冰吧。
我说你会吧。
他说不太会,你教我吧。
奥两个就去旱冰场了,我过去把两个碎损给骂了一顿,两个损还给我呛嘴里,我眼一瞪汉了一声:“在给我吱哇哇吼我把牛的风子就给牛清了!”两个损不敢嗯了。
我把米子迎过来拿奥一大耍。
外米子不太会滑,东倒西歪地,我就慢慢给她教开了。
兄弟叫我教他,我说等一阵,叫了几参我都不理实。
兄弟急了,声音大挺地喊:“或来以为我晓不地,你看绰涅米子长地心疼,就立故然涅哩。
”半个的人都扰开奥了,我难打正挺,脸扑拉一哈红了。
心里想着:“在碎损真果介着哩……咦,回起要给判一顿哩!”出来之后,有一点饿了。
就到摊摊上一人吃了一碗浆面。
兄弟说莫吃饱,我说:“你碎损的饭量还不小,要不给你再买一片锅盔啃起?”在碎损竟然说:“我又不是麦客子,谁干啃锅盔哩!”最后他吃了两个肉加馍,吃啪还喝了两晚醪糟,还闲莫吃饱。
甘肃庆阳西峰方言顺口溜
1.芝麻开花节节高,棉花开花别着腰,藤子开花无人见,玉米开花一嘴毛。
2.一日三枣,长生不老。
3.性格开朗,疾病躲藏。
4.大葱蘸酱,越吃越胖。
5.喜鹊穿青又穿白,乌鸦穿出皂靴来,野鸡身披十样锦,鹗丽儿身披麻布口袋。
6.要想健康快乐,学会自己找乐。
7.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
8.一日两个苹果,毛病绕道走。
9.货不怕假,回扣则灵;饭不怕贵,公款则行;学不在深,拼爹则能;艺不在高,被潜则红;貌不在美,敢脱则名;身不在高,有钱则雄;球不在技,黑哨则赢;事不在大,送礼则成;妻不在丑,夫贵则荣。
10.老方扛着黄幌子,老黄扛着方幌子。
老方要拿老黄的方幌子,老黄要拿老方的黄幌子,末了儿方幌子碰破了黄幌子,黄幌子碰破了方幌子。
11.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画在粉红墙。
红凤凰粉凤凰,红粉凤凰花凤凰。
红凤凰,黄凤凰,红粉凤凰,粉红凤凰,花粉花凤凰。
12.钱财多的回家少,美貌多的穿衣少,想法多的成事少,劳累
多的收入少,权力多的时间少,情人多的安宁少,朋友多的困难少,锻炼多的疾病少。
本博客汇总庆阳方言大全信息,了解庆阳文化,发扬庆阳文化!!甘肃省庆阳市方言土语把外——估意;越外把作——(1)尴尬而不自在。
(2)吃力。
罢些了——好点了(多指病情)。
摆摆搭搭、摆搭——漫不经心的样子半吊子、半杆子、半烧子——不通事理,说话没分寸,举止不沉着的人。
板扯、抽扯——想做某事,又讨价还价。
板凉得很——形容的人性情慢,行动迟缓。
帮间——(1)差不多。
(2)有希望。
帮间些——责备别人的话,警告对方做事不要过分。
毕蹬了、毕竟了——完蛋了。
闭口衙门——比喻矢口无对。
边边——边缘;旁边。
扁里塌水、扁塌斯害——(1)形容物体不周正。
(2)形容人(多指小孩)不端正。
病货客——(1)病夫。
(2)指道德行为上毛病多的人。
并口不提——故意不提起对方希望提出的某件事。
冰哇哇——(物体、天气)冰凉。
不当——可怜。
不德行——不讲道理。
不够人——(1)指不通情达理、不守信用的人。
(2)指道德特别败坏的人。
不靠绍——不打交道。
不亏——活该。
不是板希——不是好东西。
补心——报答。
不沾边边、不沾因因——(1)牵扯不上。
(2)没有可能。
岔活板——搭配错了。
岔活了、岔了——弄错了。
猹婆子——指泼妇。
差尺——差劲,能力差。
差大了——问题严重了。
惭情——伤心而的后悔。
长拉拉——形容时间漫长,难以等待。
敞出去了——公开了。
敞口子——(1)窑洞或房屋没门。
(2)办事没有计划打算。
(3)管事不严密。
当呀呀有——满不在乎的样子。
短肠子——妒忌心很强。
潮——恶心、作呕。
半嘲嘲——指傻里傻气的人。
超着去——不予理睬,听其自便。
趁摸——渐次接近。
趁着(点儿)——(1)提醒别人当心。
(2)警告别人小心。
直杆子——心直口快的人。
吃黑食——吃了苦头而难以开口。
吃查、吃谋、吃算——(1)计划;琢磨,考虑。
(2)自以为了不起。
吃谋着——小心着。
臭了——双方关系破裂了。
撞不响——形容人妄自尊大,一般人找不动。
瞅毛病——(1)挑刺、挑剔。
(2)报复。
大洋芋——大官、大人物(贬义)。
⽢肃⽅⾔“⽗亲”称谓考语⾔是⽂化的载体,⽅⾔是地域⽂化的载体。
最能反映地域⽂化特⾊的莫过于⽅⾔词汇,⽅⾔词汇中⼜莫过于亲属称谓词了。
“亲属”就是跟⾃⼰有⾎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称谓”就是称呼的⽅式,“亲属称谓”就是对跟⾃⼰有亲属关系的⼈的称呼⽅式。
⼀般来说,亲属称谓、⼈名、地名等,都具有⼀定的稳定性,即从过去到现在其称名及语⾳形式变化不是太⼤,否则会影响正常的社会交际。
对亲属称谓进⾏考察,可以使我们深⼊地了解社会关系和⽂化传统,也可以研究词汇的历史变化。
从功能的⾓度来说,语⾔是⼈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具,通⾏地域相对较⼴。
⽅⾔就是地⽅话,只是某⼀特定地域社会的交际⼯具,较语⾔来说通⾏区域较⼩。
⽢肃⽅⾔就是⽢肃境内的⽅⾔,这是从地理的⾓度说的,⼀般只就汉语⽅⾔说。
如果从语⾔⾓度说,⽢肃境内的⽅⾔属于官话⽅⾔。
1987年版的《中国语⾔地图集》中,⽢肃⽅⾔分属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其中中原官话下辖秦陇⽚、陇中⽚、关中⽚,兰银官话下辖⾦城⽚和河西⽚,西南官话以⽅⾔岛的形式存在。
根据笔者参与的新编《中国语⾔地图集》中⽢肃⽅⾔的分区,我们对中原官话下辖的⽅⾔归属做了调整,关中⽚的宁县⽅⾔划归秦陇⽚;从陇中⽚⾥析出河州⽚,主要包括今⽢肃临夏州境内及周边的⼀些⽅⾔(雒鹏2008)。
⽅⾔的分区或分⽚不同,其⽂化类型也会不同。
⽐如河西⾛廊地区,⽅⾔属兰银官话河西⽚,⽂化类型为⼀种“⾛廊⽂化”,⼈⼝的流动,从古到今都⽐较频繁,所以⽅⾔⾥语⾔现象的时间层次就⽐较新,也有⼈⼝迁徙痕迹。
再如陇中地区,⽅⾔属中原官话,⽂化类型基本为农耕⽂化,⽅⾔相对也就发展变化较慢,存古的现象就较多。
⽢肃⽅⾔“⽗亲”亲属称谓的不同类型也可以⽀持这样的说法。
⽢肃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化积淀深厚,“⽗亲”称谓丰富多元,从其形式、使⽤、分布上考察,有9种语⾳形式,⽤汉字写出依次为⽗、爸、爷、爹、达、哀达、阿达、⽼⼦、⼤⽼,其中“爸”、“爹”、“达”可重叠为“爸爸、爹爹、达达”;“⽗”和“爷”现在只出现在⽗⼦合称的词语中(当然各地读⾳肯定不⼀,我们这⾥只是给出其书写的⽂字形式),如:“⼉⽗⼦”、“爷⽗”、“爷⼉⽗⼦”、“爷⼉⽼⼦”、“爷俩个”、“爷⽗两个”、“⽗⼦”、“爷⽗们”等;“⽼⼦”多出现在“娘⽼⼦”等说法中,也出现在叙称中。
甘肃是一个欠发达的西部省份,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地区形成了代表着特定语言环境和思维方式的方言。
方言的产生,丰富了语言多样性,但同时方言间的隔阂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特别是当前甘肃各地方言众多的现状与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极不适应,严重影响到了社会交际。
为此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已成为当务之急。
早在2000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的推普工作进行了规范。
但就目前推普工作的进展情况来看并不理想,很多认识和见解及工作方法并不利于推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前不久在甘肃也曾开展了推广普通话系列宣传周活动,但效果不明显。
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人们缺乏对方言和普通话差异性的认识,在教育教学、媒体宣传等方面没有侧重点和针对性,缺乏通俗明了的宣传手段,难以实现普通话与方言的不断融合,达到方言在语音、词汇等方面逐渐向普通话靠拢的目的。
因此,明确甘肃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已成为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工作。
本人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对甘肃方言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着重就甘肃方言与普通话的一些显著差异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甘肃方言从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北次方言。
在生产生活中,各地又分化产生出了各自的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方言区,分别是甘南地区方言、临夏地区方言、天水张家川方言、河西地区方言、平凉地区方言、兰州地区方言。
这些方言虽然都属于甘肃方言的范畴,但从各方言代表点的情况看,其内部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规律性。
甘肃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既有相似性,又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在语音上的差异表现得最为突出。
语音上的差异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即口语方面),甘肃方言也不例外,它在声母、韵母、音调三个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声母
甘肃方言的声母与普通话的声母有着较大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零声母字比普通话少。
普通话四呼中都有零声母字。
尽管实际发音时,这些零声母音节开头常带有一定的摩擦,但这种摩擦音比较轻微,有时明显,有时不太明显,所以声母位置是个“虚位”。
甘肃方言将普通话的一部分零声母字读成了有辅音声母的字。
大致情况如下:①不少地方将开口呼零声母字前加上了声母n或ng。
例如:“安”、“挨”、“傲”、“恩”、“欧”等字,在甘肃临夏、平凉、庆阳等地加上了n声母,而在定西、天水、武都等地则加上了ng声母。
还有其他特殊情况,如甘谷人读“爱”、“额”等字,前边加上g声母,兰州人在读“饿”字时加上了v(唇齿浊擦音)声母。
②合口呼零声母字,如“我”、“文”、“屋”、“歪”、“忘”、“翁”等字,几乎在甘肃所有地区都将音节开头的音读作唇齿浊擦音v。
2、舌尖鼻音与边音混读。
普通话中舌尖浊鼻音n与舌尖浊边音l,二者发音部位相同,都是舌尖与上齿龈形成阻碍,但发音方法有别。
n是气流振动声带后从鼻腔流出,l是气流振动声带后从舌头两边流出。
甘肃方言中这两个声母有混读现象。
大体上分为两类情况:①全部混读。
如兰州话中n、l是两个自由变体,“男、农、怒、牛”与“兰、龙、路、刘”两组的声母n和l随便读,不受条件限制,没有辨别意义的作用。
②部分相混。
如定西、天水等地,这两个声母在与齐齿呼韵母相拼合时,分而不混,加“牛”、“刘”不相混;其他情况下相混。
其中大都是将n声母字读作l声母字,如定西话、天水话等。
也有将l声母字读作n声母字的情况,如武都话。
3、zh组声母读音比较特殊。
普通话以舌尖后音zh、ch、sh、r为声母的字,在甘肃方言中的读音比较复杂。
可以归为两大类。
①甘肃不少地区,如定西、天水、武都、平凉、庆阳、酒泉等地,将—部分zh、ch、sh声母的开口呼韵母字,读作相应的z、c、s声母的字。
如将“枝”、“抄”、“是”的声母分别读成z、c、s。
但“知”、“超”、“世”等字的声母仍读作zh、ch、sh。
②zh组的合口呼韵母字,在甘肃方言中读音纷杂而特殊。
例如,“猪”、“出”、“书”、“如”这4个字的声母,在张掖话中分别读作g、k、f、v。
在定西、天水、武都等地则把前三个字的声母分别读作舌叶音[t∫、t∫…、∫]。
4、普通话j组声母的—部分字在甘肃方言中读作z组或g组声母字。
普通话舌面音声母j、q、x的出现是语音史上比较晚的事,它是从z、c、s和g、k、h两组中分化出来的。
分化的条件是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的字。
甘肃靖远、景泰等地z组声母尚未分化,“鸡”、“举”等字声母为z,“七”、“取”等字的声母为c,“洗”、“虚”等字的声母为s。
兰州、天水、平凉等地亦没有g组声母演变分化的遗迹,如“街”、“腔”、“鞋”三字的声母仍为g、k、h。
5、将—部分不送气音读作了送气音。
普通话塞音、塞擦音中有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对立:b—p d—tg—k j—q zh—ch z—c。
甘肃天水、平凉、武都等地方音将—部分不送气音的字读作送气音字。
例如:“病”、“动”、“跪”、“净”、“赵”、“在”等字的声母分别读为送气音p、t、k、q、ch、c。
二、韵母
1、鼻音韵尾趋于简化和消失。
普通话的两套鼻音尾韵母,在甘肃话中大多分不清楚,混读为一套,甚至丢失鼻音韵尾,成为鼻化韵。
甘肃大多数地区是把后鼻尾韵读成前鼻尾韵。
例如:兰州话把eng、ing、ong、iong这几个后鼻尾韵混同于相应的前鼻尾韵,于是“崩”和“奔”
不分、“精”和“金”不分、“共”和“棍”不分、“穷”和“群”不分。
也有把前鼻尾韵读作后鼻尾韵的,例如:武威话把an、ian、uan、üan、en、in、uen、ün这些前鼻尾韵读作相应的后鼻尾韵,于是,“班”和“帮”、“烟”和“秧”、“玩”和“王”、“跟”和“耕”、“今”和“京”、“春”和“冲”、“熏”和“凶”等不分。
在甘肃方言中将“鼻尾音”发成“鼻化音”,也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鼻尾音是指音节中的鼻音韵尾,它是跟在元音后边,它前边的元音在发音的主要过程中,并不携带鼻音,只是在元音和韵尾相接的时候才有一个短暂的带鼻音色彩的阶段。
而鼻化音是在元音发音的整个过程中,软腭都是下垂的,口腔、鼻腔同时有气流呼出。
甘肃话往往发鼻韵母时,整个元音鼻化,并丢失韵尾,即末尾口腔没有闭塞阶段。
例如:兰州话将ɑn、in、un、ün这组前鼻尾韵读作鼻化韵[ε、iε、uε、yε],将ng、ing、ung这组后鼻尾韵读作鼻化韵[ 、iɑ、uɑ]。
2、复韵母的舌位动程不足。
构成复韵母的复元音在发音过程中,舌位、唇形都有变化。
这种舌位的高低前后、唇形的圆展等滑动变化过程,就是“动程”。
甘肃方音复韵母大都舌位动程不足。
有两种情况:—种是将复元音读作单元音,没有动程,常常将复元音韵母读作单元音韵母。
如部分地区将“楼”、“谋”等字的韵母“ou”读作“u”,“多”、“落”等字的韵母“uo”读作“e”。
另一种情况是将韵腹舌位读得过高,整个复韵母舌位高低起伏不大,动程明显不足。
如,定西、天水一些地方将“白”、“外”等字的韵母“i”、“ui”读作“ei”、“uei”。
3、将普通话的—部分圆唇音读作了不圆唇音。
甘肃话把普通话o韵母的字,全部读成了e韵母,例如“播”、“馍”等字的韵母。
o和e都是舌面后半高元音,区别在于o是圆唇音,e是不圆唇音。
4、n、l声母后有uei韵母,而无ei韵母。
普通话声母n、l后有ei韵母,而没有uei韵母,而甘肃方言恰好相反,n、l声母后有uei韵母无ei韵母。
例如:“雷”、“擂”、“泪”、“累”、“类”、“内”等字的韵母都是uei。
5、“儿”、“耳”、“二”读音与普通话有别。
“儿”、“耳”、“二”等字在普通话中是零声母字,读卷舌元音er。
这些字在甘肃方言中一般也是零声母字,但有些地区读音与普通话不同。
例如,临夏地区读ei,定西、天水一些地区读作“ê[ε]”。
中图分类H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