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郯城方言中的人称代词——恁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两汉方言词的来源及演变的开题报告
一、题目
两汉方言词的来源及演变
二、研究背景
方言是指基于地理区域而形成的语言变体,是一种文化遗产。
中国是一个方言丰富的国家,在不同的地区使用不同的方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言也随之演变。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方言的形成和演变也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因此,了解两汉方言词语的来源及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方言的演变历程,也可以为今后方言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研究内容
1. 两汉方言的来源及地理分布
2. 两汉方言的特点和语音特征
3. 两汉方言词语的分类及语源分析
4. 两汉方言词语的演变过程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
5. 两汉方言词语的现代应用及对语言变化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田野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献、史书和方言资料,了解两汉时期方言的起源和发展,并对其做系统的总结和梳理。
田野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调查不同地区使用的方言词语及其在当地的意义和使用情况。
实地考察:实际走访研究地区,观察当地方言使用情况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五、研究意义及预期目标
通过研究两汉方言词的来源及演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方言的历史发展,对方言的起源、演变和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本研究也可以为今后方言保护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中国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预期目标是通过系统地总结和分析,得出结论并发表论文,为方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汉语人称代词考论》篇一一、引言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历史悠久的语言之一,其语言特点、语法结构及词汇构成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其中,人称代词作为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使用频率高、表达功能丰富,对于理解汉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语人称代词的考论,探讨其发展演变、分类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二、汉语人称代词的发展演变汉语人称代词的发展历史悠久,从古至今经历了多次变化。
在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的形式较为简单,主要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随着语言的发展,人称代词逐渐丰富,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变化,而且在用法上也更加灵活多样。
在古代文献中,人称代词常与名词、动词等结合使用,构成复杂的句子结构。
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人称代词逐渐独立出来,成为表达主语、宾语等语法成分的重要手段。
此外,随着白话文学的兴起和普及,人称代词的使用更加广泛,其表达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三、汉语人称代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汉语人称代词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
从语法功能上划分,有人称代词主格、宾格、所有格等;从语义上划分,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人称代词,如反身代词(自己、自己们)、指示代词(这、那)等。
四、人称代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人称代词在汉语中的运用广泛且复杂。
在口语交流中,人称代词的使用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力。
在书面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则需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
例如,在正式的文体中,第一人称的使用往往较为谨慎,而第二、第三人称则较为常见。
在口语化的文体中,人称代词的使用则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社交场合中,人称代词的使用也有所差异。
例如,在南方方言中,“我”的发音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在正式场合中,“您”的使用更为普遍;而在亲密的社交场合中,“你”的使用则更为常见。
这些差异反映了汉语人称代词使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五、结论通过对汉语人称代词的考论,我们可以看到其发展演变的历程、分类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明清山东方言词缀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明清山东方言词缀研究研究背景: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历史上一直是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汇地带。
明清时期,山东的文化形态与北方诸省明显不同,其中语言文化的差异表现最为明显。
而方言的形成与演变与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紧密相关。
词缀是方言中基本的构词成分,可以反映方言的特殊之处。
然而,山东方言词缀的研究至今仍然较为薄弱。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明清时期山东方言的词缀特点与演化规律,以期进一步了解山东方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研究目的:1. 探讨明清时期山东方言的词缀特点及其演化规律。
2. 解析山东方言词缀的语音、语法、词汇特点及其与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 探究明清时期山东方言词缀的演进轨迹,了解山东方言的历史发展变化。
4. 通过对山东方言词缀的研究,丰富方言语音学、方言语法学、方言词汇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并为方言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方法:1. 收集山东明清时期的方言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包括《山东通志》、《山东方言录》、《山东方言考地》等。
2. 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梳理出明清时期山东方言的词缀特点及其演化规律。
3. 运用历史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山东方言词缀的语音、语法、词汇特点,以及词缀与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4. 通过对山东方言的词缀进行研究,结合田野调查、访谈等方法,探究明清时期山东方言词缀的演进轨迹,了解山东方言的历史发展变化。
预期成果:1. 探究明清时期山东方言的词缀特点及其演化规律,研究出山东方言的特殊之处和变化趋势。
2. 探析山东方言词缀的语音、语法、词汇特点及其与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理解山东方言的语言、历史、文化提供新视角。
3. 分析明清时期山东方言词缀的演进轨迹,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4. 对方言语音学、方言语法学、方言词汇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证材料和新的研究思路。
汉语通用称谓语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汉语中有很多通用的称谓语,如“先生”、“女士”、“小姐”等,这些称谓语在社交交往中非常常见,并且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使用这些称谓语会显得礼貌和尊重。
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这些称谓语可能有不同的使用规范,例如在商场购物时使用“小姐”可能比较常见,而在职场中使用“女士”更为正式。
因此,对于这些通用称谓语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汉语通用称谓语的使用规范,包括在不同社交场合中使用不同的称谓语的规范、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使用的称谓语的差异等,以期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语料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使用汉语通用称谓语的常见情况和使用规范;接着基于现有的语料库数据,对汉语通用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汉语通用称谓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语用效应。
四、研究预期成果通过对汉语通用称谓语的研究,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出以下成果:1.总结出汉语通用称谓语的典型使用情况和规范;2.揭示不同社交场合中使用不同称谓语的规范;3.通过比较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分析汉语通用称谓语的使用变化趋势;4.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帮助使用者更好地运用汉语通用称谓语。
五、研究计划本研究预计在两年内完成,初步的研究计划如下:第一年1.文献综述:回顾国内外关于汉语通用称谓语的研究成果,了解已有研究的进展和问题。
2.问卷调查:通过在线调查等方式,对汉语使用者进行采访,获取使用汉语通用称谓语的情况和规范。
3.语料库分析:利用现有的语料库数据,对汉语通用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
第二年1.数据分析:基于问卷调查和语料库分析的数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2.撰写研究报告:整合研究成果,撰写关于汉语通用称谓语的使用规范、差异化和变化趋势等方面的研究报告。
3.学术交流: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或会议,与其他学者交流研究成果,获取他人的反馈和建议。
山东单县方言中的“恁”和“得”
邵平和;亓秀梅
【期刊名称】《淄博师专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在单县方言里.普通话里的后缀“子”尾和助词“着”,均分化为“恁”和“得”。
另外,“恁”还有代词用法,它们的分化是音变的结果。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邵平和;亓秀梅
【作者单位】武警济南指挥学院文教室,山东济南250002;山东交通学院学生工作处,山东济南25035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
【相关文献】
1.河南商丘方言中的程度性指示词"恁" [J], 丁可
2.山东单县方言中的"嘞" [J], 邵平和
3.山东菏泽牡丹区方言中"你"和"恁"的语义及语用分析 [J], 张晓瑞
4.山东单县方言中“些”的特殊用法 [J], 徐利
5.渑池方言中特殊副词"可、痛、镇、恁、些"探赜 [J], 王亚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外硕士毕业论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题目:中外硕士毕业论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对比研究引言:从大学开始,学生们就开始接触到各种论文写作,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毕业论文。
在毕业论文中,写作者通常会用到第一人称代词,例如“I”、“we”等。
然而,在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使用第一人称代词的方式和频率可能存在差异。
本研究旨在比较中外硕士毕业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背后的因素。
研究目标:1.调查中外硕士毕业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出现频率。
2.分析不同背景下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规律。
3.探讨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与学术风格的关系。
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文学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了解现有学术研究状况与结论,为研究提供参考。
2. 语料收集:从中外硕士论文中随机抽取样本,收集并整理相关数据,包括第一人称代词出现频率、使用方式、上下文背景等。
3. 统计分析与比较:采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以确定不同背景下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差异。
4. 论证分析: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及数据挖掘等手段,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探讨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学术风格的关系。
预期成果:1.较全面地比较中外硕士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
2.探究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背景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3.分析第一人称代词使用与学术风格的关系,为规范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研究意义:本研究有助于更深入了解中外硕士论文写作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为规范和提高学术写作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还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参考资料,有助于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感谢评委、老师对本研究的关注与支持,欢迎批评指正。
方言形容词重叠式开题报告研究背景方言是指一种地理上或社会群体内部使用的特殊语言形式,在语言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方言是一种语言变体,通常与主要语言存在一定的区别,包括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方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人类语言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方言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即形容词的重叠式。
形容词重叠是指在形容词前后重复使用相同的形容词,以加强形容的程度或者表达特定语义。
这种语法现象在方言中普遍存在,但对其具体表达方式和语义功能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方言中形容词重叠式的使用方式和语义功能。
通过研究方言中形容词重叠式的特点和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方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方言中形容词重叠式的差异,可以深入探讨方言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方言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选择多个方言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了解方言中形容词重叠式的使用情况和规律。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方言对形容词的重叠使用方式:通过调查方言使用者的语言样本,分析不同方言中形容词重叠式的使用方式,探讨其规律和特点。
2.形容词重叠式的语义功能:通过分析形容词重叠式在语境中的具体用法,研究其语义功能和表达效果,探讨其特殊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3.方言之间的差异和联系:通过比较不同方言中形容词重叠式的用法和语义功能,探讨方言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方言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1.文献调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方言中形容词重叠式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
2.语言样本采集:通过采集方言使用者的语言样本,包括口头语料和书面语料,了解方言中形容词重叠式的使用情况。
3.语料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语言样本进行分析,统计形容词重叠的使用频率和特点,梳理其语义功能和表达方式。
4.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方言中形容词重叠式的差异,深入探讨方言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方言研究开题报告方言也算是非物质遗产,这种文化遗产是要保存下来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方言研究的论文,欢迎大家学习。
题目:扬州方言研究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⑴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推进,许多地方的家乡话已逐步被汉语普通话同化,但作为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方言,不应随之消失。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有责任的文化人的社会责任。
⑵国家政策的导向近年来,随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重视扬州独特的文化遗产,包括扬州方言在内的许多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整理工作已受到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3)发展的需要文明要进步,文化要发展,这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党和政府对扬州古城文化保护措施的进一步到位,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和现今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⑴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研究,在扬州方言研究方面,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扬州方言语音的历史演变轨迹,准确描写扬州方言语音特点及内部差异;二是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层次扬州方言词语运用的异同;三是研究扬州方言语法特点,初步建立扬州方言语法研究架构。
⑵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扬州方面,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挖掘扬州传统文化,作到古为今用,在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作出贡献;二是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整理扬州文化典籍,为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扬州弹词整理出版提供语言学支撑;三是研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护传统扬州方言特色。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为了了解“扬州方言研究”这一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我们首先借助网络系统,在“搜狐”“网易”“新浪”“雅虎”等网页上搜索了部分资料;其次,我们查阅了近20年的国内外近10种方言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报纸和期刊,如《中国语文》、《方言》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学类)、省内外高校学报等;再次,我们课题组骨干成员,还先后到维扬区、广陵区、开发区、邗江区等老城区和乡镇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收取了有关信息。
山东方言在莫言作品中的运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塑造出一批有鲜明山东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
其中,山东方言在莫言的作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反映山东地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莫言书写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本篇论文就以莫言作品中山东方言的运用为切入点,探究其具体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
二、研究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于地方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而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不仅承载着地方文化的历史、人文和社会风俗,也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方式。
对于莫言作品中山东方言的运用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山东地域文化的特色,也能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篇论文采用文学文化研究方法,通过对莫言作品中山东方言的收集、整理以及比较分析,探究其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方式与文化内涵,并结合历史背景、社会风俗和人文关怀等方面,全面解读莫言作品所体现的山东文化特色。
四、论文结构本篇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篇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并进一步阐释了莫言作品中山东方言运用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为莫言作品中山东方言的运用概述。
通过对莫言作品中山东方言的基本特点、表现形式等方面的梳理,以及对山东方言的特点及其文化价值的分析,为接下来的具体分析作铺垫。
第三部分为莫言作品中山东方言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对《红高粱》、《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等作品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共性与特点,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探究。
第四部分为莫言作品中山东方言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莫言作品中山东方言所体现的历史背景、社会风俗、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探讨,揭示莫言作品中山东方言的深刻文化内涵。
第五部分为结论,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说明莫言作品中山东方言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河南周口方言代词“恁”
高娇
【期刊名称】《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1(34)11
【摘要】"恁"是个特殊的方言词汇,具有地域性。
"恁"在河南周口方言中作为特殊
词汇使用非常广泛,其主要用作指示代词并兼用作人称代词,有时也可用作疑问代词,但使用频率较低。
"恁"具有交际的语用功能,还有提示信息和增强感情表达的作用。
研究了周口方言"恁"的用法,有助于相关人士更好地了解周口方言。
【总页数】3页(P166-168)
【作者】高娇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
【相关文献】
1.宜宾方言指示代词“恁个”“弄个”研究
2.人称代词“恁”在沾化方言中表复数义的强化
3.人称代词“恁”在沾化方言中表复数义的强化
4.河南方言人称代词\"
俺\"\"恁\"5.河南商丘方言中的程度性指示词“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史记》中的人称代词——兼析谦敬词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之一,被誉为“中国史学的鼻祖”,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的人称代词,是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语言资料之一。
谦敬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礼仪,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层次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史记》中的人称代词进行兼析,探讨其中谦敬词的使用特点和文化价值。
二、研究目的
1. 探究《史记》中的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把握其历史文化背景和特点。
2. 探讨《史记》中的谦敬词的使用特点和文化价值,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
3. 挖掘《史记》中人称代词和谦敬词蕴含的文化内涵,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对《史记》中的人称代词进行全面的文献梳理,了解其使用情况和历史文化背景;然后考察其中谦敬词的使用特点和意义,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
四、预期结果
通过研究《史记》中的人称代词及其谦敬词,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掌握其中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发展,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汉语方言的开题报告汉语方言的开题报告一、引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
然而,中国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导致了汉语的方言众多且复杂。
本文将探讨汉语方言的现状、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二、汉语方言的分类汉语方言主要分为七大类:官话、粤语、吴语、湘语、赣语、闽语和客家话。
其中,官话是中国的国家语言,也是北方地区的主要方言。
粤语则是广东省及香港地区的主要方言。
吴语在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广泛使用。
湘语是湖南省的方言,赣语是江西省的方言,闽语是福建省的方言,而客家话则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地。
三、汉语方言的特点1.音韵特点汉语方言在音韵上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官话中的韵母发音清晰,而粤语中的韵母发音模糊。
吴语则以浊音和轻声为特点,湘语则有连读现象,赣语则有浓重的喉音。
这些特点使得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产生一定的障碍。
2.词汇差异汉语方言在词汇上也存在差异。
同一个概念在不同方言中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吃饭”在官话中是“吃饭”,而在粤语中是“食饭”。
这种词汇差异使得不同方言的使用者在交流时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理解。
3.语法结构汉语方言的语法结构也存在差异。
例如,官话中的语序为主谓宾,而闽语中的语序为主宾谓。
这种语法结构的差异使得不同方言的句子结构有所不同,对于非本方言使用者来说,理解和运用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四、汉语方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汉语方言的存在使得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
每个方言背后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传统和习俗。
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域间的交流和融合尽管汉语方言之间存在差异,但中国人民通过各种交流途径实现了地域间的交流和融合。
例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的普及,使得不同方言使用者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其他方言的使用和表达方式。
3.方言的保护和传承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汉语方言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威胁。
浅析汉语中的女性称谓语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汉语中的女性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汉语中用来表示女性身份或社会地位的一种称谓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女性地位和权利的重视和认可不断加深,女性称谓语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和丰富化。
因此,研究汉语中的女性称谓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二、研究现状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汉语中的女性称谓语进行了探讨。
其中,一些学者主要从文化、历史和语义等角度分析汉语中的女性称谓语的起源、演变和含义等问题;另一些学者则从语法、语音和语用等角度研究汉语中的女性称谓语的形式、用法和特点等。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主要从语用和文化视角出发,对汉语中的女性称谓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女性称谓语的基本类型及其形式特点;2.女性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和社会意义;3.女性称谓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传承等问题。
四、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汉语中的女性称谓语的基本类型、语用功能、文化背景和语言传承等问题,从而进一步了解汉语中的女性称谓语在汉语语境中的使用和意义,有助于增进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进一步保障和发展。
五、研究方法和途径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语料库分析、实证调查和对比分析等方法,结合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对汉语中的女性称谓语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也将参考各种文化和语言资源,运用跨文化比较和历史演变等观点,形成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结果。
六、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的探讨和分析,预计将取得以下成果:1.建立完整的汉语女性称谓语语料库,包括不同历史阶段和地域的女性称谓语材料;2.深入探讨汉语女性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和社会意义,为进一步推进女性平等和女性权益保障提供理论基础;3.分析汉语女性称谓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传承,为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文化翻译提供参考;4.提出对汉语女性称谓语改革和规范化的建议和思考,为汉语语言文化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参考和支持。
德语“Du/Sie”与汉语“你/您”使用的对比研究的开题报
告
题目:德语“Du/Sie”与汉语“你/您”使用的对比研究
研究背景:德语和汉语都是非常重要的国际语言。
在德语和汉语中,“Du/Sie”和“你/您”分别是最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
然而,在德语和汉语中,使用“Du/Sie”和“你/您”的情境和场合有着重大差别。
此外,随着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使用“Du/Sie”和“你/您”的方式也存在很多差异。
针对这种不同,本课题将通过对比研究,探讨德语“Du/Sie”和汉语“你/您”使用的不同情形,并深入探讨社会文化对于这种差异的影响。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1.使用“Du/Sie”和“你/您”的情景和场合的差异分析。
2.社会文化背景对于“Du/Sie”和“你/您”使用方式的影响。
研究方法:本项目将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系统分析德语和汉语相关的文献和实际使用情况,对“Du/Sie”和“你/您”的使用方式进行综合对比,详细剖析使用方式的异同。
此外,本项目将利用问卷调查,了解德语和汉语使用者对于“Du/Sie”和“你/您”的态度和实际使用方式,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语言使用的文化差异。
预期成果:通过研究德语“Du/Sie”与汉语“你/您”使用的对比,本项目将会具有以下几点贡献:1.定义德语和汉语中“Du/Sie”和“你/您”的使用场合,提高文化交流的质量和效率;2.深刻认识不同文化对于语言使用的影响,增进跨文化交际的了解和友谊;3.给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专业.专注.
论文《郯城方言中的人称代词——恁》开题报告
论文《郯城方言中的人称代词——恁》开题报告
选题价值: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必然带有社会时代环境和社会普遍心理影响的烙印。“恁”作为人
称代词,在郯城方言里,它却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时代特征,鲜明的体现着郯城的
民俗文化心理和社会历史状况,这为我们提供了描写的必要性。
英国哈特曼(R.R.K.Hartman)和斯托特(F.C.Stock)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的“词源
学”条下说,“指对词的来源与历史以及对词的意义及形式的变化(包括向其他语言借词)
所做的研究。”这是说,探索一个词的来源包含三个方面的容:一是考证词的来源;二是研
究词在使用中的变化;三是查考借词。
我国对于词源的探究即“小学”历史悠久,著作颇丰:《尔雅》讲词义,《说文解字》讲
字的本义,扬雄的《方言》讲方言词汇和借词,汉代熙的《释名》则用声训解释词的得名由
来……这些著作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究一个词的来源,考察它的发展
演变历史,求证它的转借情况,对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这个词的意义,掌握它的用法,预测它
的发展趋势,并借以把握汉语本身的规律,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语人称代词“恁”最早出现在金人诸宫调中。清代学者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你
每二字合呼为恁”,这是对人称代词“恁”的来源的首次探索。之后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或
深或浅的考证与研究,大致同意“合音说”,但却多把“恁”看作“您”的异体字,继而把
考证与研究的焦点放在了“您”字上,割断了对“恁”的来源的探讨。据本文作者初步了解,
郯城方言和赣榆话中只有“恁”而没有“您”,这一现象让作者想到“恁”作人称代词时独
立存在的可能性。正是这种可能性,支撑了这篇论文的深入描写与调查研究。
前人研究成果:
①清代学者徐渭主“你每二字合呼为恁”;
②吕叔湘先生认为“恁”是“您”的异体字,而“您”“为你老(=你老人家)的合音”,
也就是说,“恁”最先是作为第二人称单数敬称出现的;
③惠英先生认为“恁”是“你们”的合音,而“恁”作为第二人称单数及敬称,是因为
它与话的第二人称单数及敬称“您”同音而相混;
④广西师大学的婵婷指出“恁”主要用作指示代词,用作人称代词时,最初只具有复数
及单数领格的用法,因而同意“合音说”;
⑤在词源研究的方法方面,寅恪先生主“然语根之学实一比较语言学之学……必须再详
考与中国语同系诸语言,如、缅甸语之类,则其推测之途径及证据,更为完备”(《兼士学
术文集》183页《寅恪先生来书》);又辛先生主“研究汉语词源,文字学是基础,音韵学是
.专业.专注.
工具,训诂学是核心,这三门学科缺一不可”(又辛《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
个人研究突破口及难点:
早在宋代,王圣美、戴侗等人就注意到了形声字中“声符有义”的现象,在现代汉字学
的理论中,更是承认形声字的声旁具有表意的功能。“恁”的声旁“任”在佛经中是一个敬
辞,同时又与“仁”同音,那么,“恁”会不会也因为声旁表意而最先用作第二人称单数的
敬称呢?于是这里出现了一个矛盾,即单从语音上考虑,“恁”的来源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解
释,一个是“你们”合音说,即“恁”最初表复数;另一个是“恁”声旁表意,即“恁”最
初表敬称。为解决这一矛盾,本文将调查和搜集尽可能丰富的语料,统计出“恁”的不同义
项在使用中的频率,使用频率大的义项显然是它的本义,从而据此考证出“恁”的来源。力
求语料的详尽、真实、全面,因此其搜集、调查与整理工作将是重难点。
研究计划:
①深入调查“恁”在郯城方言中的使用情况,并做好记录;
②调查各大方言区(实际调查或者参考方言志),确定人称代词“恁”的使用区域;
③查阅使用人称代词“恁”的文学作品,统计出“恁”的用法及各用法的使用频率;尤
其注意以方言为背景的《聊斋俚曲集》、《醒世姻缘传》、《金瓶梅词话》、《知远诸宫调》(蓝
立蓂校本)、《古本董解元西厢记》(古籍影印本);
④调查人称代词“恁”在方言区的使用情况,包括意义、用法、语境等;
⑤综合分析各种调研结果,运用所学知识判定人称代词“恁”的来源。
已参阅文献:
①《王力文集》第十一卷《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M]教育,1990.3;
②《吕叔湘全集》第三卷《汉语语法论文续集》[M]宁教育,2002.12.
③惠英《汉语方言代词研究》[M]语文,2001.2.
④申《方言志》[M]语文,1985.12.
⑤邵燕梅《郯城方言志》[M]齐鲁书社,2011.11.
⑥钱曾怡主编《方言研究》[M]齐鲁书社,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