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认识岩石》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1
3. 认识岩石-青岛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什么是岩石;
2.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岩石;
3.能够描述岩石的特点;
4.培养观察和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案、黑板、白板、粘贴纸;
2.不同类型的岩石、放大镜。
三、教学内容及流程
1. 导入(5分钟)
1.让学生看看周围有没有岩石,了解他们的特点;
2.引入今天的主题:认识岩石。
2. 观察岩石(20分钟)
1.准备不同类型的岩石;
2.让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种岩石;
3.让学生记录下每种岩石的特点。
3. 归纳总结(15分钟)
1.开始总结每种岩石的特点;
2.让学生把相同的特点加在一起;
3.引导学生总结出不同类型岩石的区别。
4. 点拨巩固(15分钟)
1.明确不同类型岩石的特点和差别;
2.让学生发言,描述不同类型岩石的外观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5. 练习巩固(15分钟)
1.让学生根据不同类型岩石的特点进行分类;
2.让学生描述相似和不同的特点;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一些问题,如“什么是花岗岩?它有哪些特点?”
6. 作业布置(5分钟)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2.让学生找寻周围的岩石,尝试识别其类型。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总结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了不同类型岩石的特点和区别,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但是,本节课欠缺互动的环节,需要在之后的课程中添加更多的互动活动,让学生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3《认识岩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1、创设主动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找出岩石的特征,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还使学生“会学”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3、学生独立探索后,老师要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思考,并把思考结果表达出来。
通过讨论,自己找出各种岩石的特征,这样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材分析:《认识岩石》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青岛版)教材,教材主要是用感官、借助工具和利用一些化学药品等常用的认识物体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从而了解岩石的特征和岩石形成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岩石应用到生活中,从而达到认识岩石的目的。
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思维方式、运用科学知识、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本课学习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特点,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之中,始终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
在学习了第一单元《温度计的秘密》《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之后,已经学会了一些研究物体的方法:借助工具进行了解,学生能够具备自己认识、研究岩石特征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1、指导学生了解采集岩石的方法,知道采集的地点。
2、指导学生掌握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
3、指导学生了解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鉴别事物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积极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探究,体验动手的乐趣。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索自然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别岩石的方法,了解几种常见岩石的特征。
3、认识岩石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掌握鉴别岩石的方法,了解几种常见岩石的特征。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对岩石的探究兴趣。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别岩石的方法,了解几种常见岩石的特征。教学难点鉴别岩石硬度的方法。课前准备1.典型的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标本,每组两盒:A盒、B盒。每盒内装入上述五种岩石标本,分别贴上标号,两盒内的岩石号序不同。2.放大镜、小刀、铜钥匙、稀释的盐酸及滴管,每组一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1)我们在一年级观察过石头,你们知道石头有什么不同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呢?(2)请同学们打开A盒,看一看里面是什么?(讲解:这些石头叫做“岩石”。)(3)这些岩石都是一样的吗?(4)认识、研究岩石很有用,地质学家通过大地上岩石的分布情况可以找到矿藏。你知道地质学家是怎样研究岩石的吗?2.谈话:今天让我们像地质学家那样来认识岩石。(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教给学生观察、辨认岩石的方法(1)谈话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些岩石?(让学生充分发言,引导他们从颜色、结构、软硬以及遇酸后的反应等方面观察岩石的特征。同时板书,板书内容同课文中的表格。)以上特征分别用什么方法观察?(随着学生的发言,在表格各项的上方分别写出相应的观察、实验方法:看──颜色、结构;刻──软、硬;滴──遇酸后的反应情况。)(2)学习观察岩石的颜色和结构的方法①讲解:岩石外表的颜色不同,有单色的,也有几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还有带花纹的,我们要仔细看看每块岩石是什么颜色。我们还要看看岩石的结构,岩石的结构是指岩石是一层层的还是一粒粒的,是粗粒的还是细粒的,是由同种颗粒构成的还是由几种不同的颗粒构成的。②提问:用什么仪器观察岩石的结构,才能看得更清楚些?(用放大镜)(3)学习用实验的方法观察岩石的硬度及遇酸后的反应①提问:用什么方法比较岩石的软硬呢?(必要时可问:在《玩石头》和《铜铁铝》两课中我们是怎样比较物体的软硬的?)②讲解演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给岩石的软硬划分等级,一般可分为三级。(出示操作的提示。)用小刀刻不动──很硬;用小刀刻得动,用铜钥匙刻不动──较硬;用铜钥匙刻得动──较软。③讲解演示: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实验方法认识岩石。这个实验要用到一种化学药品,叫“盐酸”。(出示操作提示)把盐酸滴在岩石的断面上,观察有什么反应。盐酸有腐蚀性,不要弄在手上或衣服上。滴盐酸时一定要用滴管,每块岩石上只滴2至3滴。实验完毕后要把岩石冲洗干净。(4)启发学生思考观察岩石特征的其他方法提问:除了以上的方法,还能够从哪些方面、用什么方法,观察、辨认岩石的特征?(若学生一时想不起,可提示:在玩石头时,我们用手摸石头表面是否光滑;在认识金属时,我们发现金属有光泽。这些对你认识岩石有无启发?)2.学生观察活动(1)学生分组观察、实验,在课文的表格中记录观察实验结果。(2)汇报观察结果提问:1号岩石有什么特征?2号呢?……(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以便更准确、更全面地发现岩石的特征。通过讨论,把一致的意见填写在“岩石特征表”中,填写的内容不局限于表格所列的方面。)3.明确五种岩石的特征(1)学生阅读课文中各种岩石的特征。(2)谈话:我们通过观察、实验研究了五种岩石的主要特征,现在请你把记录表中的岩石特征与标准岩石特征进行比较,说说A盒岩石1至5号分别是什么岩石?(3)学生比较并分组讨论。(4)汇报讨论结果。(5)教师小结五种岩石的名称及特征。另外,应评价学生观察活动的情况。(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空格中五种岩石的名称。(三)巩固1.谈话:刚才,我们用观察、实验、查资料的方法认识了五种典型的岩石。现在,请你用刚才学习的鉴别岩石的方法,鉴别B盒中的几种岩石。2.学生分组探究、讨论,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要求学生用观察、实验、查资料的方法进行研究,相互讨论,给岩石定名。)3.汇报定名结果,教师评价学生活动情况。(四)布置作业1.观察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了岩石?用的是哪一种岩石?2.到山上、河滩或建筑工地采集一些岩石标本。(讲解采集岩石的方法及安全事项。)板书设计:教后记:附:就考试而言,从考前、考中二个阶段来谈谈学生正确心态的培养。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岩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属于“地球与宇宙”内容。
是在地球的物质“水、空气、土壤”之后,学习的又一个组成地球的物质。
岩石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之一,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引领学生认识岩石、了解岩石,在教学中通过利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岩石的颜色、质地、颗粒、硬度和遇酸的反应等,全面了解岩石的各种特征,并能够根据观察研究的结果给岩石分类。
通过对岩石的研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动手、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
教学目标:1.知道岩石的概念。
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2.能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观察常见岩石特征,经历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表达与交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培养观察记录能力。
3. 意识尊重证据的重要性。
4.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难点:根据岩石成分对岩石标本进行分类教学准备:岩石标本刻刀铜钥匙放大镜手电筒观察实验记录表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知道岩石概念1、故事引入:同学们,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个美丽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海边生活着一个渔夫和她的女儿。
海里的龙王看到了渔夫女儿生的很美丽,于是便抢了去要做自己的妻子。
可怜的老渔夫追赶不上,只好眼睁睁的看着女儿被龙王带走,消失在海里。
老渔夫跪倒在海里,日日夜夜目视着大海,等待自己的女儿归来,慢慢的,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这就是咱们青岛的石老人.当然,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石老人并不是真人变的,走进看看,它其实就是一块巨大的石头。
(出示石老人图片)2、提问:在哪儿能见到石头?3、讲解:地质学家把大家说的这些各种各样的石头统称为岩石。
它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出示资料)4、谈话:今天,让我们来做个小小地质学家,一起来认识岩石,(板书课题)二、投石问路,研究岩石的特点:1、谈话: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找各种各样的岩石,你们都带来了吗?2、小组内互相分享下带来的岩石,边看边聊,大家都有什么新发现?(分小组讨论)3、看来同学们今天把全国各地的石头都带来了.旅行的时候带一块具有当地地貌特点的石头回来作纪念品,真是不错的选择. 谁来介绍一下你带来的岩石?老师也跟着你们长了不少见识咱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近距离了解一下岩石吧(看视频)4、想不想更深入的来研究一下他们?我们要用到科学的观察工具。
《认识岩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认识岩石》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本课在这一单元《岩石的科学》中起引领作用,主要给学习岩石的科学起方法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会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其他物体刻、用盐酸滴这些方法认识岩石。
结合教材,设计教学本课的思路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直接感受岩石的特点,初步感知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和岩石的硬度;然后利用微课,引导学生通过翻转模式学习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从而更科学、更详细具体的发现岩石的结构不同,硬度区分方法;再指导学生观察岩石的遇酸反应,知道岩石的抗腐蚀性不同;最后,通过交流自己的发现,明白科学家就是根据岩石的特点区分岩石,进一步了解岩石的不同用途。
【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的器官初步感知岩石的大概特点;学会用简单的工具和仪器,能用他们探究岩石的细节特点;2.依据探究实验的事实依据,在合作交流中给岩石分类。
3.欣赏岩石中的自然之美;了解自己家乡的岩石及其用途。
【学情分析】岩石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物质,但要对研究岩石产生兴趣,能有针对性的研究岩石的特点并从中提炼出岩石分类的依据,就不那么容易了。
四年级学生去年已经掌握了用身体器官认识物体的方法,现在要让学生拿起各种工具仪器,规范的使用它们来研究事物,要让学生知道利用工具可以让我们的探究活动更加充分,养成按照使用规定工具仪器的习惯,为进一步的研究岩石甚至是其他事物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及难点】1.让学生理解用不同的物体和岩石进行对比,获得岩石硬度的有关数据。
2.规范的使用放大镜、滴管、稀盐酸观察岩石。
3.在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根据手中的探究结果给岩石分类,并根据岩石特点找出具体的岩石。
【教学准备】《学习使用探究方法》微课及学习单、大量的岩石(崂山花岗岩、崂山绿石、石灰岩、大理岩、滑石等)、铁尺、铜钥匙、稀盐酸、滴瓶、培养皿、岩石的小块样本、放大镜、教学课件、放大镜使用提示微视频、美丽的岩石微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课环节:激发兴趣,初探岩石1. 开课用手摸,导出硬度标准。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岩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属于“地球与宇宙”内容。
是在地球的物质“水、空气、土壤”之后,学习的又一个组成地球的物质。
岩石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之一,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引领学生认识岩石、了解岩石,在教学中通过利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岩石的颜色、质地、颗粒、硬度和遇酸的反应等,全面了解岩石的各种特征,并能够根据观察研究的结果给岩石分类。
通过对岩石的研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动手、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
教学目标:1. 知道岩石的概念。
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2. 能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观察常见岩石特征,经历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表达与交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培养观察记录能力。
3. 意识尊重证据的重要性。
4.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难点:根据岩石成分对岩石标本进行分类教学准备:岩石标本刻刀铜钥匙放大镜手电筒观察实验记录表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知道岩石概念1、故事引入:同学们,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个美丽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海边生活着一个渔夫和她的女儿。
海里的龙王看到了渔夫女儿生的很美丽,于是便抢了去要做自己的妻子。
可怜的老渔夫追赶不上,只好眼睁睁的看着女儿被龙王带走,消失在海里。
老渔夫跪倒在海里,日日夜夜目视着大海,等待自己的女儿归来,慢慢的,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这就是咱们青岛的石老人.当然,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石老人并不是真人变的,走进看看,它其实就是一块巨大的石头。
(出示石老人图片)2、提问:在哪儿能见到石头?3、讲解:地质学家把大家说的这些各种各样的石头统称为岩石。
它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出示资料)4、谈话:今天,让我们来做个小小地质学家,一起来认识岩石,(板书课题)二、投石问路,研究岩石的特点:1、谈话: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找各种各样的岩石,你们都带来了吗?2、小组内互相分享下带来的岩石,边看边聊,大家都有什么新发现?(分小组讨论)3、看来同学们今天把全国各地的石头都带来了.旅行的时候带一块具有当地地貌特点的石头回来作纪念品,真是不错的选择. 谁来介绍一下你带来的岩石?老师也跟着你们长了不少见识咱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近距离了解一下岩石吧(看视频)4、想不想更深入的来研究一下他们?我们要用到科学的观察工具。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下册认识岩石1教案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在探究中愿意合作交流,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3.能根据特征对岩石进行分类,了解常见岩石的种类。
二、教学重点: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三、教学难点:能根据特征对岩石进行分类,了解常见岩石的种类。
四、教学准备:各种石头、小刀、铜钥匙、、锤子稀释的盐酸、滴管、水槽、水、放大镜、石头分类资料卡、岩石录像资料。
五、教学过程:1.确定研究的问题。
同学们,石头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石头装点着美丽的大自然,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有趣的石头。
2.做出假设,自主探究。
(1)初步感知,说说石头。
学生自由发言。
(2)提问:利用那些工具来研究石头。
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石头在颜色、形状、硬度、滴盐酸的变化等方面都不一样。
(3)给石头分类。
根据颜色来分:红的、白的、黄的、黑的。
根据滴盐酸的变化来分:一类冒泡一类不冒泡根据硬度来分:很硬、较硬、较软达标测试:1.放大镜是用来做什么的仪器?2.你能用哪些方法观察岩石?附送: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下册认识岩石2教案青岛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根据自己对岩石的认识进行简单观察研究和分类,并进一步了解科学上的分类和初步了解岩石的用途,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初步认识岩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与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欲望。
★教学方法:本课以感性认知为主,对岩石进行一些定性的观察、实验测量和比较分类的探究活动。
学习浅显的岩石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工具初步认识岩石,并进行简单分类。
《认识岩石》【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教学目标】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掌握鉴别岩石的方法,了解几种常见岩石的特征,会给岩石分类。
2.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以及遇酸反应中的不同变化。
3.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鉴别岩石的方法,了解几种常见岩石的特征。
难点:给岩石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岩石的资料、课件、岩石标本、实验表格、放大镜、盐酸、滴管、铜钥匙、锤子、小刀。
学生准备:采集各种岩石标本。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岩石的图片。
●提问:我们欣赏的这几幅图片上都是什么?(石头)石头,是我们平日里的一种俗称, 它的科学名字叫岩石。
日常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岩石?●学生交流:河边、山脚、工地、公园……●小结:像建筑工地、田野、海中、河沟等等地方都有岩石,可以说岩石无处不在。
这节课我们来一起认识岩石。
(板书课题:3、认识岩石)【设计意图:对于石头,学生平日里是司空见惯,但对于石头的科学名称——岩石,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所以需要教师点明。
在引导学生回想平日在哪儿见过岩石时,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的补充,学生深刻认识到岩石无处不在】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初步认识岩石。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岩石,可不巧的是课前在为每个小组分发岩石时,将岩石和其他的物质混在了一起,你能把岩石从中挑选出来吗?(学生从混合的物质中挑选出岩石)●刚才同学们凭着生活经验挑选出了自己认为是的岩石,找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页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砂岩●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其他的就认定不是岩石呢?●向学生介绍:玻璃、陶瓷、砖块的特点,它们与岩石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从众多物质中挑选出岩石,从而明确岩石与非岩石的本质区别,即岩石是大自然形成的,而非人工制造。
】●提问: 这几种不同的岩石,你最喜欢哪种,谁来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1)我喜欢花斑状的岩石。
3. 认识岩石-青岛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岩石,并能分辨出不同种类的岩石。
2.了解岩石的来源、特点和用途。
3.培养观察、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岩石的种类和特点。
2.岩石的来源和用途。
3.岩石分辨方法的讲解和学生理解。
教学准备1.板书:岩石的主要种类和特点。
2.教学工具:投影仪、岩石样本、白板。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些岩石样本,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
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这些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处?”2. 概念讲解教师介绍什么是岩石,以及岩石的主要种类和特点,如何分辨不同种类的岩石。
3. 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岩石的来源和特点。
教师给学生分发纸张,让他们观察岩石样本,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推测。
之后,教师讲解悬浮液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将一些岩石放入悬浮液中,观察是否有沉淀。
2.根据观察结果,讨论岩石的来源。
4. 知识拓展让学生探究岩石的用途。
1.可以让学生带来一些石头进行观察和讨论。
2.教师讲解岩石的用途,并分成工业、建筑和装饰用途。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对岩石的了解,并让他们讨论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分组作业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种类的岩石,进行深入的研究,学生需要调查这种岩石的来源、用途、特点、分布等相关知识,并制作相关的PPT或海报展示出来。
课堂练习1.请列举常见的岩石种类。
2.岩石的来源有哪些?3.岩石的用途有哪些?总结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不同种类的岩石,知道了岩石的来源和用途,并培养了观察、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
这些知识可以应用到化学、地质学等领域,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科学。
《认识岩石》教案及教学反思.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描述岩石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科学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岩石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难点:岩石形成的过程和鉴别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岩石标本、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矿物鉴定卡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岩石。
2. 新课导入:介绍岩石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岩石形成的过程、鉴别方法和地理分布。
4. 学生活动:观察岩石标本,用彩色笔标注不同岩石的特点。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了解岩石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确保教案内容完整、系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 反思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描述岩石。
3. 反思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岩石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岩石分类和特点的表现。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岩石知识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延伸: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公园或岩石标本馆,加深对岩石的认识。
2. 岩石采集: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采集不同类型的岩石,进行观察和分析。
3. 科普活动:邀请地质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岩石研究的最新成果。
八、教学建议:1. 注重直观教学:利用图片、视频和实物标本,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岩石知识。
2.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案例和实际应用,引发学生对岩石的兴趣。
3. 加强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提高课堂参与度。
九、教学难点解析:1. 岩石形成过程:通过动画或视频讲解,简化岩石形成的过程。
认识岩石
教材简析:
岩石是学生们司空见惯的自然事物,但要对研究岩石产生兴趣,能对岩石提出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这就不容易了。
本课教科书的编写着力体现认识自然界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观察岩石了,了解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对岩石进行研究的方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
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按照顺序对岩石观察发现进而对岩石分类的学习活动指导。
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等;岩石实验盒、自然界中美石图片、岩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出示岩石,使学生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不同。
使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
教师出示稀盐酸等实验材料,教会学生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与学生充分交流,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提示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加强合作,敲击石头注意不要损坏其他物品。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
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进一步探究的主题活动:“给搜集到的岩石命名。
”增加学生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岩石,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