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解读《化妆品卫生规范》(2019年版)070703[1]1-PPT文档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12.51 KB
- 文档页数:72
化妆品卫生规范2019年版
2019年中国化妆品卫生规范出台,为保障消费者身体和财产安全,有效管理化妆品安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
更好地支持化妆品行业健康发展。
这一规范主要包括:一是规定化妆品生产企业应遵守的卫生规则,坚持原料的清洁卫生,符合卫生标准的加工和包装,严格遵守食品卫
生法规;二是对化妆品的功能类别、外观质量、成份报告、包装贴标、用户使用说明书、安全检验等具体内容作出了详细规定;三是建立一
个更完善的安全检验体系,并明确了使用化妆品时的安全规则;四是
规定质量标准中排放物检测指标,对过量使用化妆品可能带来的污染
和危害作出了防范;五是规定具体的质量监督机构的组织、实施和责
任范围,确保质量的监督检测工作的全面开展;六是建立完善的市场
监管制度,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劣质化妆品的整治和管理,有效
抑制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可以看出,这一规范把安全放在首位,希望确保化妆品安全,从
而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自信心,建立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稳定的市场
环境,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保护,使消费者能放心安心的使用化妆品。
01化妆品卫生规范概述Chapter化妆品定义与分类化妆品定义化妆品分类化妆品卫生规范意义保护消费者健康确保化妆品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符合卫生要求,防止微生物污染和有害物质对消费者健康的危害。
促进化妆品行业健康发展规范化妆品行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强消费者信心,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维护国家形象和声誉加强化妆品卫生监管,提高我国化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维护国家形象和声誉。
国内外化妆品卫生法规比较国外化妆品卫生法规概述国内化妆品卫生法规概述国内外化妆品卫生法规比较02微生物基础知识Chapter细菌真菌病毒030201微生物种类与特点01020304不同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一般分为嗜冷、嗜温、嗜热三类。
温度微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水分,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生长。
湿度不同微生物对pH 值的适应性不同,一般生长在pH 值5.5-8.5的环境中。
pH 值微生物需要碳源、氮源、无机盐等营养物质进行生长。
营养微生物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常见污染微生物及其危害细菌污染真菌污染病毒污染03化妆品中微生物污染来源与途径Chapter原料污染原料本身带有微生物原料处理不当原料在加工前若未经充分清洗、消毒或灭菌处理,可能带入大量微生物。
生产过程污染生产设备污染生产环境不洁净包装容器污染包装材料不洁净包装过程不卫生储存运输过程污染储存环境不良化妆品在储存过程中若处于潮湿、高温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容易导致微生物繁殖。
运输过程受损化妆品在运输过程中若受到挤压、破损或长时间暴露在不良环境中,也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04化妆品微生物检测方法与标准Chapter总菌落数测定方法滤膜法平板计数法将化妆品样品过滤,将滤膜放在培养基上培养,计数滤膜上的菌落数量。
稀释涂布法免疫学方法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检测化妆品中的致病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等。
传统培养法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和生化试验等方法检测化妆品中的致病菌。
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19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化妆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管理,保障化妆品卫生质量和消费者的使用安全,依据《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规定了化妆品生产企业的选址、设施和设备、原料和包装材料、生产过程、成品贮存和出入库、卫生管理及人员等的卫生要求。
第三条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企业应遵守本规范。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本规范的实施。
第二章选址、设施和设备的卫生要求第五条化妆品生产企业应建于环境卫生整洁的区域,周围30 米内不得有可能对产品安全性造成影响的污染源;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有害因素的生产车间,应与居民区之间有不少于30米的卫生防护距离。
第六条生产厂房和设施的设计和构造应最大限度保证对产品的保护;便于进行有效清洁和维护;保证产品、原料和包装材料的转移不致产生混淆。
第七条厂区规划应符合卫生要求,生产区、非生产区设置应能保证生产连续性且不得有交叉污染。
第八条生产厂房的建筑结构宜选择钢筋混凝土或钢架结构等,以具备适当的灵活性;不宜选择易漏水、积水、长霉的建筑结构。
第九条生产企业应具备与其生产工艺、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生产、仓储、检验、辅助设施等使用场地。
根据产品及其生产工艺的特点和要求,设置一条或多条生产车间作业线,每条生产车间作业线的制作、灌装、包装间总面积不得小于100平方米,仓库总面积应与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规模相适应。
单纯分装的生产车间灌装、包装间总面积不得小于80平方米。
第十条生产车间布局应满足生产工艺和卫生要求,防止交叉污染。
应当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设置更衣室、缓冲区,原料预进间、称量间,制作间,半成品储存间,灌装间,包装间,容器清洁消毒间、干燥间、储存间,原料仓库,成品仓库,包装材料仓库,检验室,留样室等各功能间(区)不得少于10平方米。
生产工艺流程应做到上下衔接,人流、物流分开,避免交叉。
原料及包装材料、产品和人员的流动路线应当明确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