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治疗肩周炎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9.92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推拿与针炙治疗肩周炎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分析对于患有肩周炎的患者采用中医推拿以及针灸进行治疗的效果。
方法收集我院从2009年9月-2012年9月之间的15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单纯推拿甲组、单纯针灸乙组、综合治疗丙组进行相应的治疗,并对各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治疗的效果和体会。
结果采用推拿和针灸综合治疗的丙组患者的治愈率为94%,而采用单纯推拿的甲组和单纯针灸的乙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80.0%以及82.0%,跟丙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对于患有肩周炎的患者采用中医推拿以及针灸进行治疗的效果良好,患者治愈率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推拿;针灸;肩周炎;临床体会肩周炎作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中医学将其认为是患者受风寒湿邪,而引起的筋脉、肌肉、关节失养,经脉气遏所造成的,是一种痹症范畴的疾病。
肩关节周围炎是由关节周围的肌肉、滑膜囊、韧带等软组织损伤而引起的局部慢性无茵性炎症,活动障碍、患肩疼痛是出现的常见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影响比较的大。
本研究收集我院从2009年9月-2012年9月之间的15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联合中医推拿及针灸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将其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从2009年9月-2012年9月之间的15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单纯推拿甲组、单纯针灸乙组、综合治疗丙组进行相应的治疗,其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74例,患者的年龄最小的为35岁,最大的为6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1±9.3)岁。
有45例病程为三个月左右,67例病程为五个月到一年,剩余的患者病程在两年或两年以上。
患者病因均不明显。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
1.2治疗方法1.2.1针灸治疗方法依据患者肩关节具体的活动情况以及疼痛部位,对循经选穴的方式进行选用。
如臂内侧、肩臑疼痛,后提活动受到限制,可取手太阳经曲垣、臑会、天宗穴;如肩胛、肩外廉部疼痛,内旋活动受到限制,可取手少阳经中渚穴、外关、臑会;如臂臑和肩峰疼痛,上举活动受到限制,可取手阳明经肩内、合谷、曲池陵穴。
分析中医手法推拿松解肩胛下肌治疗对肩周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手法推拿松解肩胛下肌治疗对肩周炎患者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5月-2023年5月肩周炎患者86例,按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手法推拿松解肩胛下肌治疗。
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水平。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积分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
结论中医手法推拿松解肩胛下肌治疗应用于肩周炎患者可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缓解炎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 肩周炎;推拿;中医手法;松解肩胛下肌;临床效果肩周炎也称为凝肩、五十肩等,患者肩关节周围发生自限性炎症,可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局限等状况,属于临床多见病,好发生于中老年群体[1]。
该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认为关节囊纤维化、滑膜炎双重作用可诱导该病发作,由于该病存在自限性,治疗过程内将缓解疼痛、控制病情进展作为临床主要目标[2]。
本研究针对我院肩周炎患者86例,探讨中医手法推拿松解肩胛下肌治疗的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我院2022年5月-2023年5月肩周炎患者86例,按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
对照组:男女人数比例为20:23(例);年龄范围在45-68(岁),其均值为(52.19±3.28)(岁);病程范围在1-7(个月),其均值为(3.98±0.32)(个月)。
观察组:男女人数比例为19:24(例);年龄范围在45-69(岁),其均值为(52.56±3.21)(岁);病程范围在1-7(个月),其均值为(3.94±0.34)(个月)。
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选取标准(1)纳入:①经CT、MRI确诊为肩周炎者;②存在肩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表现。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观察60例发布时间:2022-12-09T08:43:09.869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4期作者:王跃颖[导读] 目的:探讨肩周炎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王跃颖北京市第六医院针灸科 100007【摘要】目的:探讨肩周炎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病例采集自本院 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接诊的 60 例肩周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 30 例,运用针灸治疗,针刺穴位:肩贞、肩髃、肩髎、天宗以及阿是穴;风寒湿证加阴陵泉、风池、合谷;肝肾亏虚加太溪、太冲;气血虚亏,加足三里、气海;针刺深度 2 ~ 3 cm,平补平泻,得气后保持半小时,日1次, 10次1疗程,共3疗程。
参照组 30 例,运用西医常规治疗,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同时对肩部痛点注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mL+醋酸泼尼松龙2mL,每周/次,3 次 1 个疗程,共3疗程。
运用不同疗法对干预后的疗效、肩部疼痛、肩关节功能等情况做出对比。
结果:经治疗,经针灸治疗后,实验组显效:22例(73.33%);有效:6例(20%);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28例(93.33%)。
参照组治疗后,显效:10例(33.33%);有效:14例(46.66);无效6例(20.00%);总有效率24例(79.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本研究中,在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总有效率,肩部疼痛,肩关节功能上,实验组各项结果均优于参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针灸治疗肩周炎可有效改善疼痛,帮助恢复肩部功能,其效果较常规治疗更为理想。
【关键词】肩周炎;针灸;对症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即肩周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并伴有肩关节功能受限,逐渐加重及夜间疼痛较甚,达到某种程度后可自行缓解为主要临床表现。
西医认为肩周炎为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周炎为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
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分析肩周炎又名“五十肩”、“漏肩风”。
是一种肩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慢性无菌性炎症。
本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女性略高于男性。
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后期可造成关节粘连,活动功能受限,所以又称“肩凝症”、“冻结肩”。
肩关节是由肩胛盂和肱骨头构成的球窝关节,两骨之间借助于关节囊相连接,其周围还有小关节、韧带、肌肉、滑囊等组织,起到保护、固定并加强肩部的各种运动作用。
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或外伤劳损所致。
常因跌仆闪挫,经脉受损,血溢脉外,气滞血瘀,或年老体虚,肝肾亏虚,或劳累过度,气血不足使筋失所养,筋脉拘急,或因久居湿地,露肩当风,风寒湿邪入侵,血脉凝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外伤、劳损、及周围组织病变牵连等因素使关节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渗出,刺激神经而致疼痛及功能障碍或因内分泌紊乱导致局部血循环不良,淋巴回流受阻,炎性渗出淤积,日久纤维素沉着粘连形成。
本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1,疼痛:起初时肩部是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且呈持续性。
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剧。
疼痛可向四周放射。
当肩部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
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
受寒冷刺激后可使疼痛加剧。
2,活动受限:初期多因活动时牵拉疼痛,患者处于恐惧性心理选择保护性的静止不动,后期多因肩部长时间缺乏运动,导致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粘连从而失去其运动的功能。
本病的检查要点主要是压痛点(肩髃穴、秉风穴、肩贞穴等处)和各方向活动受限为主。
有外伤史的应拍摄肩部x片作为鉴别。
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1,治则:舒筋通络、活血散瘀、玻璃粘连、滑利关节。
2,部位:肩关节周围及上肢部。
3,手法:揉法、拿法、拨法、点法、弹筋法、摇法、抖法。
4,取穴:主穴:肩髃、肩髎、肩贞、云门穴,肩峰内侧缘压痛点。
辅穴:肩井、天宗、中府穴曲泽、手三里,肩胛内上角压痛点。
针灸推拿联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探讨针灸推拿联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诊断为肩周炎的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针灸治疗,研究组加用推拿治疗。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肩部疼痛评分以及两组肩周炎治疗疗效。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肩部疼痛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肩部疼痛评分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肩周炎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90%,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本次研究认为针灸推拿联合治疗肩周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针灸;推拿;肩周炎;效果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肩周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
中医领域,肩周炎的治法以活血通络、祛风散寒为主[2]。
针灸和推拿治疗肩周炎历史悠久,安全性好。
本文以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诊断为肩周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针灸推拿联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门诊诊断为肩周炎的患者,入选标准:肩周炎符合第九版《中医诊断学》制定的标准。
表现为:肩部持续性疼痛,上举、外展及旋转受限;肩缘突、肩峰下、三角肌压痛。
排除标准:1)颈椎病、肩结核等疾病导致肩关节疼痛者。
2)患者治疗依从性差,不能按时接受治疗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平均年龄(54.6±12.5)岁,男性26人,女性24人;对照组平均年龄(53.8±11.7)岁,其中男性25人,女性25人。
两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1.2.1 对照组采取针灸治疗。
取华佗牌针灸针(直径0.35mm,针长4Omm)。
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后,针刺泻法对肩康穴(足3、4跖骨与外侧楔骨关节间)、中平穴(足三里下1.5寸)、肩三针、阿是穴、天宗、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位进行针灸。
关于针灸与推拿结合治疗肩周炎的体会【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362-01【摘要】:目的观察按摩针灸及功能锻炼对肩周炎的治疗作用。
方法对入院例肩周炎患者应用按摩针灸及功能锻炼方法进行康复治疗。
结果在入院的全部患者中,据统计全部有效。
结论采用按摩、针灸、功能锻炼使粘连的关节囊、肌腱及韧带等松解,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淋巴液循环及肩部营养代谢、松解粘连、解除痉挛,增强肌力及防止肌肉萎缩加快早期治愈。
【关键词】:针灸;推拿;肩周炎;康复锻炼肩周炎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病,主要由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退行性、炎症性病变而引起以肩部疼痛及功能受限为特点的病症。
本病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人,所以又称“五十肩”,体力劳动者者多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其发病多与软组织的长期劳损、外伤、受寒有关。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肩凝”“漏肩风”“肩痛”等范畴。
十余年来,笔者应用针灸与推拿结合治疗肩周炎取得满意疗效,先将相关体会总结如下。
1 治疗方法1.1 针灸基本处方:肩髃、肩髎、臑会、肩贞、曲池、外关。
局部压痛明显者,加阿是穴。
随症选穴:项疼痛者加肩井、风池;肩内臁痛,加尺泽、太渊;肩外臁痛,加后溪、小海;肩关节局部压痛明显者,取1-3个阿是穴,施以温针灸。
1.2 推拿患者取坐位,患肢外展,医者站于患侧,医者先用叩击法再用滚法使病人三角肌放松,配合点揉风池、肩井、天宗、肩髃、肩髎、肩贞、臑会、臂臑、曲池等穴位,同时配合上肢的外展,外旋、内收、上举等被动活动,注意避免动作粗暴而引起剧烈疼痛、然后用拿法、揉法、自颈项拿,揉至肩臂部,反复数次,搓患者肩部约半分钟,以稍有酸胀为宜;最后用搓法由肩部到前臂至腕反复搓抖数遍,双手握腕抖上肢数次,结束治疗。
1.3 作方法每日治疗1次,先针灸,后推拿。
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推拿手法以轻揉为主,被动活动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时间20分钟。
针灸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针灸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肩周炎患者60例,使用针灸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疗程为2个月,2个月后运用关节功能评分来比较干预前后治疗效果。
结果:干预后各项关节功能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所提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肩周炎患者采用针灸结合推拿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提高患者的治疗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推拿;肩周炎;临床效果肩周炎,也称五十肩、漏肩风、凝肩等,是肩关节软组织发生的无菌性炎症病变,包括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和冻结肩[1]。
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诊断,是将不明原因的“肩周炎”称为冻结肩,将由外伤及手术等原因导致的“肩周炎”称为肩关节僵硬。
我国人们经常说的肩周炎,主要包括不明原因的肩痛和活动障碍。
肩周炎的发病年龄多在50岁左右,劳累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
根据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的定义,该病是一类引起盂肱关节僵硬的粘连性关节囊炎,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难忍,夜间加重,肩关节各个方向主动和被动活动度降低,且进行性加重,造成肩关节活动受限、臂无法抬起等[2]。
治疗的关键在于缓解疼痛及恢复关节功能。
肩周炎的治疗方法有西医手术治疗和中医治疗,近年来,中医针灸、推拿治疗逐渐得到推崇,本研究拟探讨针灸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分析,现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肩周炎患者60例,符合《实用骨科学》[3]中肩周炎的诊断要点:①多见于50岁以上的病人,女性多于男性,起病慢,病程冗长,无明显的损伤史。
②初为轻度的肩疼,逐渐加重,夜间为甚,影响睡眠,有时疼痛可向前臂放射。
③肩部活动受限,尤以外展外旋时,患者很难完成梳头、摸背、洗脸等动作。
④患肩有废用性肌萎缩,此外肩关节间隙,三角肌肌腹及肩胛冈上、下处,有明显软组织压痛点。
肩周炎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临床上治疗肩周炎手段颇多,如毫针针刺、推拿、温针灸、热敏灸、小针刀、康复训练、中药内服或熏洗等。
上述方法治疗肩周炎都具有一定的疗效,并各有其特点。
笔者总结了国内近年来肩周炎的临床治疗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肩周炎针灸治疗研究进展肩关节为人体运动最灵活的关节,同时亦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其包括了肩锁关节、盂肱关节、肩胛胸壁关节和胸锁关节,其中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为盂肱关节[1]。
肩周炎为无菌性炎症,是以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年患者多见,及时正确的治疗对肩周炎患者的痊愈至关重要。
1. 毫针针刺疗法毫针针刺疗法是治疗肩关节炎最基本的方法。
毫针针刺治疗肩周炎选穴一般为近部局部选穴和远道选穴。
近部局部选穴多取肩三针、阿是穴等,远取常为条口透刺。
除了着眼于穴位的选择,医者往往会对针刺手法在治疗过程中的运用也颇为关注。
王学杰[2]将14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针取肾关、臂合阳穴,对照组70例为传统针灸组。
治疗组对侧取穴,先点揉对侧肾关及臂合阳穴并嘱患者活动患侧肩关节,后直刺二穴,行针等待得气后留针半小时,再嘱肩部活动,以患者忍耐为度。
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取穴肩髃、肩髎、肩贞、支沟、手三里、手五里,行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治疗一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接近100%,并且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洪凯达[3]经治患者30例,治疗组“巨刺”配合“动针”法,采取三个步骤治疗。
第一步骤为:先针后动。
穴位选取健侧条口穴,消毒后,补法捻转进针,得气后针尖朝承山透刺,并嘱患者活动患侧关节。
第二步骤为:先动后针。
行上述治疗后,嘱咐患者逐步加大动作幅度,在活动过程中引出痛点和(或)压痛点,然后让患侧固定好位置,在痛点和(或)压痛点针刺,泻法运针。
第三步骤为:针取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等,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对照组取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等,或加电针、拔罐、温针、TDP 照射等一项疗法,治疗后观察两组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一、实验背景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肩周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肩周炎的治疗。
本实验旨在探讨推拿治疗肩周炎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观察推拿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2. 分析推拿治疗肩周炎的机制。
3. 为临床治疗肩周炎提供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60例确诊为肩周炎的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在40-70岁之间,病程在1-6个月之间。
2. 实验分组: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实验组采用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3. 实验方法:(1)实验组:采用推拿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充分暴露肩关节。
② 治疗师先进行肩部放松,用揉法、按法、擦法等手法,使肌肉放松。
③ 治疗师用滚法、拿法、抖法等手法,重点治疗肩关节周围软组织。
④ 治疗师采用扳法、拔伸法等手法,活动肩关节,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⑤ 治疗结束后,患者进行肩关节自我锻炼。
(2)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功能锻炼等。
4. 实验观察指标:①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肩部疼痛程度。
② 活动范围:采用肩关节活动度测量法,测量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和内旋活动范围。
③ 生活质量:采用肩关节功能障碍问卷(DASH)评估患者生活质量。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VAS评分、肩关节活动范围和DASH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3.33%。
3. 实验组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五、实验讨论1. 推拿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显著。
本实验结果显示,推拿治疗肩周炎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这与推拿能够缓解肩部肌肉痉挛、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减轻疼痛等症状有关。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115例摘要:目的:观察针灸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15例患者进行针刺及推拿治疗,配合功能锻炼,1次/天,10次为一疗程。
结果:痊愈98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针灸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具有起效快,治愈率高等特点,是治疗肩周炎的较佳方法。
关键词:肩周炎针灸推拿功能锻炼【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41-01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等,是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范围较广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引起软组织广泛粘连,限制肩关节的活动,临床表现以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疼痛昼轻夜重,并向颈肩部放射,病情缠绵难愈,具有反复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休息,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
笔者自2005年6月至2010年12月应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11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15例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肩周炎诊断标准,其中男47例,女68例;年龄小于50岁27例,51-60岁80例,60岁以上8例;病程小于6个月15例,6个月-1年83例,1年以上17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肩关节周围广泛的疼痛,痛点在关节间隙上。
1.2.2 肩关节各向的主动和被动的活动均受限。
2 治疗方法2.1 针刺治疗。
30分钟/次,1次/天,10天为1个疗程。
取穴: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肩前、天宗、极泉、臑俞、外关、合谷、后溪;肩髃、肩髎、肩贞、肩前用热补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1次,起针后取对侧下肢条口透承山,做较强的刺激,边操作边嘱患作上举,外展,内收等运动,以锻炼患肩的活动,从而提高疗效。
2.2 推拿治疗。
30-40分钟/次,1次/天,10天为一个疗程。
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患者患肩侧,用掌根揉法及滚法放松患肩部肌肉后,用双手拇指弹拨及拿揉肩关节周围,侧重于压痛点;再用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手腕,以患者肩关节为中心做环转摇动,幅度由小到大,然后进行肩关节的内收、上举、后伸拌法等被动活动,再用双手握住患者手腕做牵拉抖动手法,最后用双手抱揉肩关节,拿肩井结束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