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义视角下外宣英语跨文化翻译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宣文本翻译策略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外宣文本的翻译在传播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宣文本翻译策略研究面临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针对这一挑战,相应的翻译策略需要被制定出来。
准确传达信息是外宣文本翻译的首要任务。
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应确保原文的含义和目标文化的特点都能被准确传达。
对于外宣文本来说,其宣传的目标往往是传达一种特定的信息或价值观。
翻译人员在传达信息时应进行恰当的选择,以确保目标文本的适应性和可理解性。
语言风格的调整也是跨文化外宣文本翻译的重要策略之一。
不同语言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翻译人员应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调整语言风格。
在英文翻译中,简洁明了,短句结构通常被认为是较好的选择,而在中文翻译中,则更加偏向于长句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适当运用文化转换是外宣文本翻译的关键技巧之一。
文化转换是指将文化特定的概念或表达方式转换为目标文化可接受和理解的形式。
翻译人员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认知模式和习惯用语进行调整,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贴合目标文化的背景和语境。
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宣文本翻译策略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领域。
准确传达信息,理解文化背景,调整语言风格和运用文化转换都是重要的翻译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为跨文化交流做出更好的贡献。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外宣材料的汉英翻译的开题报告引言在当今国际化、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跨国交流的日趋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而优秀的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有效地进行外宣,吸引更多的海外观众,需要将外宣信息翻译成英文。
然而,由于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存在,汉英翻译过程中会产生种种问题,不仅需要保证翻译准确无误,还需要注意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外宣材料的汉英翻译方法和技巧,以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一、功能翻译理论1.1 功能翻译理论的概念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于德国兴起的一种翻译理论,它以翻译的目的为导向,强调翻译中“翻译前的功能——翻译后的功能”的区别,翻译的根本任务是达到翻译目的。
1.2 功能翻译和文化翻译的区别传统的文化翻译注重源语言的形式和文化内涵,忽略了目标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导致翻译结果与目标文化的期望相差较大。
而功能翻译强调目标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通过创造目标文化读者期望的效果,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二、外宣材料的翻译方法和技巧2.1 根据功能确定翻译方案在翻译外宣材料时,应根据翻译目的和读者的需求,确定适合的翻译方案。
比如,在强调推广产品的广告宣传中,应采用生动、简单的语言风格,突出产品的各项特点和优势。
而在政治性宣传材料中,则应注意传递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
2.2 翻译词语和表达方式汉英翻译中常见的问题是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翻译时应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翻译词语和表达方式。
比如,汉语中有些词语会涉及到中国特色,如“人民公仆”、“九九艳阳天”等,翻译时应寻找具有相对等效的英文翻译,体现中英两种文化的特点。
2.3 标点符号和排版标点符号和排版也是影响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汉语中,标点符号的使用相对比较自由,而英语中则较为规范,翻译时应注意使用恰当的标点符号和排版方式,确保翻译的流畅和易读。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地方对外宣传材料英译策略作者:张全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04期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在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然而,许多地方外宣材料的英语译文质量堪忧,严重影响了对外宣传的效果。
地方对外宣传材料因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译成英文有一定的难度。
德国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有目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文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为目的。
作为对传统“等值论”的重大突破,功能目的论对地方外宣材料的英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地方外宣材料汉译英翻译策略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重点项目“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翻译及其国际化研究(2011Z105)”阶段性成果之一。
在我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新形势下,对外宣传(以下简称“外宣”)材料翻译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宣传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有力手段。
为了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各地正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制作出版了数量可观的英语对外宣传材料,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外国读者了解我国国情的重要途径。
然而,现实中许多地方对外宣传材料的英语译文质量堪忧,严重影响了对外宣传的效果。
对外宣传作品因具有较强的文体特点,地方对外宣传材料还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译成英文有一定的难度。
德国功能目的论为应用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能给地方对外宣传材料的英译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1 功能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功能目的论,其创始人是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
赖斯于1971年出版了《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提出功能目的论的雏形。
她将文本功能列入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对等关系来评价译文。
后来,赖斯的学生费米尔摆脱了对等理论的限制,把文本目的作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创立和发展了的功能目的派的核心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外宣资料英译_问题与对策近年来,红色旅游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红色旅游融合了历史纪念馆、革命遗址、红色文化等元素,通过展示中国革命的历史和英雄人物,向游客传递了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为了进一步推广红色旅游,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宣工作,向国际社会推广和宣传中国的红色旅游资源。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对红色旅游外宣资料的英译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文化差异对红色旅游外宣资料的英译造成了困难。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习惯对红色旅游外宣资料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存在差异。
在进行英译工作时,很容易出现信息传达不准确、意义模糊或者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的情况。
这不仅会影响外宣资料的质量,也会使得外国游客对红色旅游的兴趣和认同度不高。
对策一:加强跨文化交流,提高译员的专业素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与外籍译员展开密切合作,确保准确传达红色旅游外宣资料的核心意义和文化内涵。
此外,通过加强跨文化交流,培养更多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译员,能够更好地进行红色旅游外宣资料的英译工作。
问题二:外宣资料的语言表达需要更加生动、鲜明、引人入胜。
红色旅游外宣资料的英译应该能够吸引和激发国际游客的兴趣,让他们更加愿意了解和体验红色旅游。
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外宣资料在语言表达上显得平淡乏味,缺乏吸引力。
对策二:改进语言表达方式,使用生动形象的描写。
改进语言表达方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外宣资料的英译应该使用更生动、鲜明、形象的词汇和句子,使得外国游客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红色旅游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同时,应该借鉴当地外宣资料的表达方式,结合本地文化和习惯,使得英译更有吸引力和可读性。
问题三:外宣渠道的选择和利用不够充分。
为有效推广红色旅游,除了外宣资料的翻译工作外,外宣渠道的选择和利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我们的外宣渠道选择和利用不够充分,很多潜在的国际游客对红色旅游的了解仍然有限。
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宣文本翻译策略研究1. 引言1.1 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宣文本翻译策略研究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外交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宣文本的翻译策略在跨文化视角下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宣文本翻译策略,分析文化差异、语言规范、传播效果、策略选择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的问题。
外宣文本翻译涉及多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文化差异是其翻译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习俗、传统等元素都会影响到外宣文本的翻译结果。
翻译人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图。
语言规范是外宣文本翻译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之一。
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句法结构、修辞手法等都需要考虑到,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外宣文本翻译的传播效果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传达效果。
翻译人员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以及接受能力,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以确保信息能够被准确理解和接受。
在选择翻译策略时,翻译人员需要考虑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通过对外宣文本翻译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跨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2. 正文2.1 外宣文本翻译的文化差异外宣文本翻译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化差异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观念、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在外宣文本翻译中,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译文与原文出现不一致、歧义或误解的情况。
文化差异在词汇选择上会产生影响。
同一词汇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涵义或情感色彩。
中国文化中对于“家庭”和“家庭价值观”的重视,在西方文化中可能并不具有相同的重要性。
在翻译外宣文本时,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背景和接受者的文化认知,选择与原文最贴近的词汇。
文化差异还会影响到句法结构和逻辑思维方式。
一些文化可能更注重直接表达,而另一些文化更喜欢婉转、间接的表达方式。
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宣文本翻译策略研究
外宣文本翻译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传达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
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文化差异是影响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翻译人员应
该根据文本的具体语境和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来制定翻译策略。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语言难度和词汇选择问题。
在翻译一些专业性较高的外宣文本时,词汇难度和术语理解往往成为了翻译的难点。
此时,翻译人员应该注意原文的含义和目标
受众对于某些技术术语的理解程度,同时还应该尽可能准确地翻译出原文所传达的信息。
其次,需要考虑对于原文中国家形象和文化符号的准确表达问题。
一些国家的文化符
号可能在目标文化中是不被理解和接受的,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避免使用并保持原文的
意思和文化价值。
同时,一些常用的表达式和礼仪习俗也需要进行翻译和适当的调整,以
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理解。
最后,需要考虑到传播效果和意向性问题。
外宣文本的翻译旨在传达国家的宣传理念
和政策,因此需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以使翻译的内容更具有说服力
和感染力,同时保留原文的意向性。
综上所述,外宣文本翻译需要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和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来制定翻译
策略,注重语言难度和词汇选择,对国家形象和文化符号进行准确表达和适当调整,同时
注重传播效果和意向性的传达,以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宣文本翻译策略研究本文将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探讨外宣文本翻译的策略。
首先,在翻译外宣文本时,译者需要理解原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并适当进行文化转换。
其次,译者需要注重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情感色彩和修辞风格,保持文本的原意。
最后,译者需要注意在翻译过程中避免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歧义。
首先,理解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并适当进行文化转换。
外宣文本是一种文化传播文本,它所传达的信息往往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目标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文化转换。
例如,在翻译关于家庭的描写时,中文里常用的“瓦房”、“小院”等词汇不太能体现外国人对于家庭的认识,此时适当采用“low-rise apartment”、“residential district”、“humble abode”等翻译可以更好地表达出外国人对家庭的看法。
其次,注重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情感色彩和修辞风格。
外宣文本的翻译需要和原文保持统一的情感色彩和修辞风格,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注意原文中存在的隐喻、引申和词汇的多重含义等,保证翻译出的译文能够体现出原文的精髓和艺术风格。
例如,在翻译一些有革命情感色彩的文本时,有时需要采用具有同样情感色彩的中文翻译词汇,如“热血”、“壮志凌云”等词汇,来达到和原文相同的效果。
最后,注意在翻译过程中避免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歧义。
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是无法避免的。
在翻译外宣文本时,译者需要注意避免语言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误解和歧义。
例如,在一些中文中使用的成语和俗语翻译到英文时可能会显得奇怪或者无法理解,因此需要采用相应的英文翻译词语或者表达方式。
总之,外宣文本翻译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情感色彩和修辞风格、语言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误解和歧义等各方面因素。
只有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才能够更好地传达出外宣文本的意思,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外宣翻译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外宣翻译的策略。
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旨在为外宣翻译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国际交流的顺利进行。
二、跨文化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跨文化语用学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学科。
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了解不同文化间的语言差异和交流习惯,对于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外宣翻译的特点与挑战外宣翻译是指将本国信息以适当的方式翻译成外语,向国外公众传递信息。
其特点包括信息量大、受众广泛、语言和文化差异显著等。
在跨文化背景下,外宣翻译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语言转换的准确性、文化差异的处理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等。
四、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一)语言转换的准确性在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外宣翻译应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翻译人员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丰富的文化知识,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同时,应注重语言的自然度和可读性,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二)文化差异的处理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外宣翻译应遵循“文化适应”的原则。
翻译人员应了解目标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以避免因文化冲突导致的误解。
通过采用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三)翻译策略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外宣目的和受众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对于政策性外宣材料,应采用正式、规范的翻译风格;对于旅游宣传材料,应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此外,还可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翻译,提高信息的传递效果。
五、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的外宣翻译为例,该城市在推广其旅游景点时,采用了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
通过深入了解目标国家游客的文化背景和旅游需求,将景点介绍翻译成符合目标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
同时,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景点的特色和魅力。
中文外宣材料中的翻译问题及策略:功能主义视角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意义
对于一个国家的外宣工作,翻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随着中国不断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形象,越来越多的外宣材料需要进行翻译。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文材料翻译成外语时常常出现不准确、不合适的情况。
因此,研究中文外宣材料翻译问题和策略,有助于提高中国外宣材料的翻译质量和效果,增强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从功能主义视角出发,探讨中文外宣材料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中文外宣材料的翻译对象和特点,如何识别翻译对象的需求和特点
2.中文外宣材料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如何处理常见问题
3.中文外宣材料翻译策略,如何根据翻译对象的需求和特点制定策略
4.中文外宣材料翻译评价标准和方法,如何评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文献综述将研究中文外宣材料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进行梳理和总结。
实证研究将从中国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获取相关外宣材料,选取样本进行翻译,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四、研究成果及预期效果
本研究能够总结中文外宣材料翻译问题和解决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最终,本研究的成果有望在提高中文外宣材料翻译质量和效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
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外宣翻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外宣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手段,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具有将国家形象和文化价值触达其他国家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间的差异,外宣翻译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基于跨文化语用学视角,探讨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一、跨文化语用学的概念和特点跨文化语用学是语言学和翻译学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际行为和交际策略,涉及语境、语言使用和交际目的等方面。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性:跨文化语用学关注多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际行为,研究对象包括西方文化、东方文化、非洲文化等各种文化背景。
2.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语言和交际的理解和使用存在差异。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用特点,并通过语言转换和信息传递等手段进行研究。
3. 应用性: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翻译、外宣、国际交流等领域,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提供指导和借鉴。
二、外宣翻译策略的意义和挑战外宣翻译是将国家或组织的形象、文化价值和政策等信息传递给其他国家或组织的过程。
它在促进国际交流、增进文化互鉴、拓展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外宣翻译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 语言差异:不同语言间存在丰富而复杂的差异,包括语法、词汇、表达方式等。
译者需要准确理解源语言信息,并灵活运用目标语言表达,以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2. 文化背景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差异,这也将影响到外宣翻译的效果。
译者需要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尽可能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文化背景信息。
3. 传播效果差异: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传播效果也会因为翻译策略的选择而有所不同。
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提高传播效果。
功能主义视角下外宣英语跨文化翻译策略
【摘要】:外宣指中国用外语向世界介绍自己的一切活动。
随着现代化和国际化在中国迫切需求的不断增加,英语外宣活动已经被中国政府和媒体有意识地、或者被其他用英语经商、旅游和教学的人们无意识地进行着。
在这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外宣活动中,汉译英对外宣的效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巨大作用的时候,外宣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知名度和软实力。
因此,如何能够提高英语外宣中汉译英的水平无论是对中国政府还是对普通的英语使用和学习者都至关重要。
为此,本研究选择“功能主义视角下外宣英语跨文化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虽然汉译英在中国早有历史,但是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开始出现以外宣为目的的汉译英。
多年的汉译英实践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翻译家认识到对外宣材料只靠逐字翻译是不能够取得良好的对外跨文化交流的效果的。
如今,中国的外宣英语翻译暴露出好多问题,比如缺乏文化意识、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缺乏高水平翻译人才和缺乏系统的研究。
鉴于外宣翻译的作用和现实意义,本论文旨在唤起人们在外宣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寻求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途径。
为此,本论文第一步简要回顾中国的外宣翻译历史,介绍目前主要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文化障碍一直是外宣翻译的瓶颈。
第二步本文引入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是个统称,包含了很多不同学者提出的理论,其核心就是试图解决翻译中语言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本研究选取了一些具有代
表性的理论,比如Reiss和Vermeer’s的行为主义理论、目的论、Nida的功能对等以及同化和异化理论。
因为他们都对我们研究跨文化翻译的问题有所启发。
这些看似零散的功能主义理论告诉我们,除了严格遵守语法规则之外,我们应该对目的语和本土语潜藏的意义更加关注。
有功能主义理论的支持,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因素外宣翻译的影响,并寻求减少文化障碍的途径。
论文第三步进一步分析在外宣英语翻译中文化障碍产生的原因和表现。
最后,本论文结合最近一年政府外宣英语材料中语料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几条原则:即目的原则、读者原则、简明英语原则、中国英语原则。
它们可以对外宣翻译实现令人满意的效果有所启示。
此外,本论文还将归纳外宣英语中具体的解决文化问题的一些翻译方法。
【关键词】:功能主义外宣汉译英文化翻译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
【目录】:Acknowledgments6-7Abstract7-9摘要9-14ChapterOneIntroduction14-171.1Backgroundandnecessityofthestudy 14-151.2Purposeofthethesis15-17ChapterTwoLiteratureReview17-262.1E
arlyresearchonC-Etranslationofforeignpublicity17-192.2Perspectivesonrel atedfunctionalisttranslationtheories19-242.2.1Actiontheory202.2.2TheSk opostheory20-212.2.3Nida’functionalequivalence21-232.2.4Venuti’sDomesticationandForeignization23-242.3Developmentoffunctionalistthe oriesinChina24-26ChapterThreeUnderstandingForeignPublicityMaterials 26-313.1Definitionofforeignpublicity26-273.2Classificationofforeignpubl icitymaterials273.3Featuresofforeignpublicitymaterials27-293.4Functions offoreignpublicitymaterials29-31ChapterFourProblemsofC-ETranslationo fForeignPublicityMaterials31-414.1ProblemsofChina’sforeignpublicitytranslation31-334.2Translationerrorsfromfunctionalists’perspective334.3CulturalbarriersinC-Etranslationofforeignpublicitymateri als33-404.3.1Definitionofculture33-344.3.2Cultureandtranslation34-364.
3.3PeculiaritiesofChineseculture36-38
4.3.4Chinglish38-404.4Summary4 0-41ChapterFivePossibleSolutionstoC-ETranslationofForeignPublicityM aterials41-53
5.1Macro-Principlesforforeignpublicitytranslationfromfuncti onalistperspective41-465.1.1Purpose-orientedprinciple42-435.1.2Readers -orientedprinciple43-445.1.3PlainEnglishprinciple44-455.1.4ChinaEnglis hprinciple45-465.2Micro-strategiesusedforforeignpublicitytranslation46-525.2.1Deletion46-485.2.2Addition48-495.2.3Analogy49-505.2.4Interpre tation50-515.2.5Rewriting51-525.3Summery52-53ChapterSixConclusion 53-56
6.1Sum-upthethesis53-546.2Limitationofthepresentstudy54-556.3S uggestionsforfurtherstudy55-56References56-60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