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32.76 KB
- 文档页数:4
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髓系白血病患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效果探究摘要目的对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髓系白血病患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60例老年髓系白血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抗感染治疗,研究组患者则于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利奈唑胺药物治疗,比较两组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治疗,对照组患者中痊愈6例,显效9例,进步8例,无效7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研究组患者中痊愈16例,显效7例,进步6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观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心、肝、肾功能异常以及严重过敏反应情况等不良反应。
结论临床治疗老年髓系白血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于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利奈唑胺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可积极推广。
关键词利奈唑胺;老年髓系白血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随着临床抗菌药物耐药率增加,临床治疗老年髓系白血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时需给予一定的重视,而相较于常规的抗感染治疗,于常规抗菌药物使用同时采用利奈唑胺药物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疾病治疗效果[1]。
本文通过比较常规抗感染治疗、常规抗感染联合利奈唑胺药物治疗老年髓系白血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疗效,以探究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髓系白血病患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髓系白血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年龄均>60岁。
患者均经本院血液科诊断确诊为老年髓系白血病患者,经化疗治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减少情况,经诊断确诊为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主要包括菌血症、软组织感染、皮肤感染以及下呼吸道感染。
排除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或有精神疾病及既往史患者。
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
引言:利奈唑胺是一种广谱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寄生虫感染和真菌感染等疾病。
本文旨在对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进行详尽的介绍和分析,从药理学、临床试验和副作用等角度,全面了解利奈唑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概述:利奈唑胺是一种季唑类抗真菌药物,可以选择性地抑制真菌细胞膜内的呼吸链酶,从而导致真菌细胞的死亡。
利奈唑胺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皮肤真菌感染和肺部真菌感染等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利奈唑胺显示出了良好的抗真菌活性和良好的耐受性。
正文:1.利奈唑胺的药理学机制1.1抗真菌作用机制:利奈唑胺通过选择性抑制真菌细胞膜内的呼吸链酶作用于真菌细胞,从而阻断真菌细胞的生存机制,导致真菌细胞的死亡。
1.2药代动力学特性:利奈唑胺经口给药后在体内吸收良好,可达到有效浓度。
它的半衰期约为10小时,适合每日一次的给药方式。
2.利奈唑胺临床试验的研究进展2.1念珠菌感染: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利奈唑胺可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并展现出了高效的抗真菌活性。
2.2皮肤真菌感染:利奈唑胺在治疗皮肤真菌感染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真菌感染部位的症状和体征有显著的改善。
2.3肺部真菌感染:利奈唑胺可以作为一线药物用于治疗肺曲霉病和肺念珠菌病,临床试验表明其治疗效果较好。
3.利奈唑胺的副作用及安全性评估3.1轻微副作用:利奈唑胺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轻微不良反应,但大多可以耐受。
3.2严重副作用: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严重副作用。
临床上需进行鉴别和监测,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4.利奈唑胺的临床推广和应用前景4.1临床推广:利奈唑胺作为一种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
4.2应用前景:利奈唑胺在治疗真菌感染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随着技术和研发的进步,利奈唑胺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总结:利奈唑胺作为一种广谱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抗真菌活性和耐受性。
基于群体药动学的利奈唑胺个体化给药研究进展
邱红玉;荣礼;谢梦圆;孔令提
【期刊名称】《中国药房》
【年(卷),期】2023(34)5
【摘要】利奈唑胺是一种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目前在临床广泛使用。
但其在患者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按说明书常规剂量给药较难获得最佳疗效。
因此,有必要对利奈唑胺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并利用群体药动学(PPK)和药效学原理指导和优化其抗菌治疗方案。
本文总结了利奈唑胺在各种人群中的PPK变化及个体化给药研究进展,建议临床使用利奈唑胺时,应通过TDM将患者稳态血药浓度保持在2~8 mg/mL;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适当降低利奈唑胺给药剂量,而对于肥胖、烧伤、儿童患者应适当增加利奈唑胺给药剂量,并在用药过程中提供药学监护,以促进合理用药。
【总页数】5页(P636-640)
【作者】邱红玉;荣礼;谢梦圆;孔令提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蚌埠医学院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1
【相关文献】
1.利奈唑胺全身给药后在人非炎性玻璃体中的药动学
2.利奈唑胺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研究进展
3.利奈唑胺个体化给药研究进展
4.中国成年患者利奈唑胺治疗群体
药动学研究5.含利奈唑胺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期间利奈唑胺调整的危险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奈唑胺在大鼠血液、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利奈唑胺在大鼠血液、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方法:选用清洁型SD大鼠65只,采用利奈唑胺(53 mg/kg)单次注射大鼠尾静脉后,针对大鼠不同时间点相应脑脊液、脑组织及血当中相应利奈唑胺药物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实施测定,并就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给与计算。
结果:注射(0~18)h后,利奈唑胺在大鼠脑组织峰浓度为5.10 μg/ml,血的峰浓度为31.38 μg/m l,脑脊液则为23.96 μg/ml;血的消除半衰期时间为2.66 h,脑组织为2.41 h,脑脊液为1.98 h;血、脑组织及脑脊液在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则为134.54 h?g/ml、28.22h?g/ml和136.42 h?g/ml。
结论:利奈唑胺能在脑脊液较好进入,实现其抑菌效果的有效发挥,其在组织穿透性及药代动力学特征方面均较好。
关键词:利奈唑胺;大鼠;药代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2-0072-02利奈唑胺作为一种抗菌性药物,其实属为砥唑烷酮类,经结合于核糖体50S亚基,对核糖体和mRNA之间连接给与抑制,且对70S起始复合物相应形成进行阻止,进而对细菌蛋白质相应合成予以抑制,就利奈唑胺而言,此种在结构及作用机制方面较为独特药物,其往往和其它抗菌药物在交叉耐药方面不易发生具有决定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用试药分别为利奈唑胺对照品(甲醇和乙腈);仪器为微量进样器、TG16-WS台式高速、WD-9415型超声清洗器、SIL-20A自动进样器及CTO-10ASUP柱温箱等。
所选用实验动物为65只雄性SD大鼠,平均体重为(200±14)g。
所选取65只大鼠依据随机方式划分为13组,且对自身对照实验设计予以运用,采用利奈唑胺就实验动物单次尾静脉注射,而后就脑组织、脑脊液及静脉血分别予以采集,以此就利奈唑胺在具体的脑组织、脑脊液及血方面相应动力学过程予以对照研究。
临床治疗中利奈唑胺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进展
王国建;陈建
【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
【年(卷),期】2013(038)010
【摘要】利奈唑胺有很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组织穿透力,给药间隔内几乎在所有器官(血液、皮肤软组织、脂肪、肌肉、骨关节、肺部、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腹腔等)均能渗透达到有效的抑菌浓度,肝肾功能影响较小.利奈唑胺可以广泛用于各种敏感菌所致的感染.本文简述利奈唑胺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进展.
【总页数】6页(P730-735)
【作者】王国建;陈建
【作者单位】杭州市西湖区第二人民医院,杭州310024;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杭州3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
【相关文献】
1.利奈唑胺全身给药后在人非炎性玻璃体中的药动学 [J], Horcajada JP;Atienza R;Sarasa M;曹国英
2.利奈唑胺在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药动学及药效分析 [J], 王晓娜
3.利奈唑胺骨水泥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治疗中应用的系列探索研究之一--利奈唑胺骨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J], 孙长鲛;柴伟;潘勇卫;周勇刚
4.颅脑外伤合并侧脑室外引流患者脑脊液中利奈唑胺药效学研究 [J], 周鹏;厉世笑;夏爱晓;林忠;马凯昀
5.利奈唑胺组织穿透性及在感染组织中的药效学 [J], 李春杏;付强;朱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奈唑胺的研究进展曲俊兵【摘要】通过相关资料文献,从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综述利奈唑胺的研究进展.利奈唑胺是具有给药途径优势的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0(019)001【总页数】2页(P60-61)【关键词】利奈唑胺;唾唑烷酮类抗菌药物;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者】曲俊兵【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相关治疗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导致治疗MRSA感染的有效药物品种数量变少。
因此,除优化给药方案、减少耐药菌产生、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寿命外,开发新的有效抗菌药物是当务之急。
具有新型结构的抗菌药物利奈唑胺的开发和应用,为治疗MRSA感染提供了新的选择。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利奈唑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 化学结构及抗菌机制利奈唑胺为化学合成的唑烷酮类抗菌药物,不仅化学结构与其他抗菌药物不同,作用机制也具有新特点。
利奈唑胺主要与细菌50 s亚基上核糖体RNA的23 s位点结合,阻止形成70 s始动复合物,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发挥抑菌作用,而以往的抗菌药物均未将此阶段作为抑制细菌蛋白合成的靶位。
由于利奈唑胺具有独特的作用位点和方式,不易与其他抑制蛋白合成的抗菌药物发生交叉耐药性,体外也不易诱导产生耐药性,使其对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MDRSP)等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2 药代动力学[1]利奈唑胺化学性质稳定,可通过静脉滴注或口服途径给药。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表明,口服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与静脉给药相近,因此临床采用静脉滴注序贯口服给药方案时无须调整剂量。
食物对利奈唑胺的吸收影响较小,口服给药可不考虑进食时间。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已成为临床棘手问题[1]。
糖肽类抗生素曾被认为是治疗革兰阳性菌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由于其严重的耳肾毒性和较差的组织穿透率,再加上近年来其对部分球菌的敏感性有所降低,使糖肽类的使用受到限制。
口恶唑烷酮类新药利奈唑胺(linezolid)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糖肽类轻微,主要作用于翻译的起始阶段,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单位结合,阻止70S复合物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蛋白的合成。
由于作用机理不同,利奈唑胺不易与其他抗菌药物发生交叉耐药性。
体内外研究证实该药对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等革兰阳性菌,包括多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DRSP)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与糖肽类作用相仿或更优[2]。
近年还发现利奈唑胺对多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也有良好的抗菌活性[3]。
本文主要对利奈唑胺的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 PPK/ PPD)研究方法及结论进行综述。
1 PPK/PPD基本概念和原理1.1 PPK/PPD传统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PK)和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PD)的研究对象常为相对均一的健康受试者。
然而,临床患者在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基础疾病及合并用药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别,其PK、PD值均可能有较大变异,给药方案常需个体化,不能仅根据传统PK参数制定。
PPK/PPD是将经典PK、PD或PK/PD链式模型和统计学模型相结合,分析PK/PD特性中存在的变异性,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群体规律、PK/PD参数的统计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PPK/PPD只需零散的血药浓度数据,易于被患者接受,是新药研究和治疗药物监测(TDM)的有力工具。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药物开发指南中明确提出,2000年以后的新药申请必须报告PPK 参数。
・综述・利奈唑胺抗结核作用的研究及其最新进展唐神结 肖和平 近年来,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multi唱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MDR唱TB)和广泛耐药结核病(extensively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XDR唱TB)的流行与传播引起了全球学者的极大关注[1]。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药物,耐药结核病的治疗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结核病防治工作者[2]。
利奈唑胺(linezolid)为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是继磺胺类和喹诺酮类后上市的又一类全新合成抗菌药物,该药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良好的抗菌活性而备受关注。
该药主要用于控制耐万古霉素革兰阳性球菌所引起的感染,最近研究显示,利奈唑胺具有良好的抗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作用,对耐药菌株也显示了强大的抗菌活性,不少医师采用利奈唑胺治疗MDR唱TB和XDR唱TB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总结介绍如下。
一、作用机制利奈唑胺抗MTB的作用机制为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在翻译的早期阶段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利奈唑胺作用的靶位点为23SrRNA、核糖体L4和L22、Erm唱37甲基转移酶以及whiB7调节蛋白等。
由于该药独特的作用特点,故与其他的蛋白合成抑制剂间无交叉耐药发生。
在体外也不易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2唱5]。
二、体外抗菌作用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利奈唑胺具有较强的抗分枝杆菌作用,其抗MT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0畅125~1mg/L,对敏感菌株和耐药菌株具有同等的抗菌活性,对快速增殖期和静止期菌群均有抗菌作用[6唱8]。
Alcalá等[6]采用比例法和E唱test法测定了117株敏感和耐药MTB菌株对利奈唑胺的敏感性,结果发现,其抗敏感和耐药MTB菌株的MIC值为0畅125~1mg/L,MIC50为0畅5mg/L,MIC90为0畅5~1mg/L,显示了强大的杀菌活性。
成人危重患者利奈唑胺个体化用药的研究进展作者:张明李国飞孙浩来源:《中国药房》2022年第12期关键词利奈唑胺;成人危重患者;药动学;治疗药物监测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种恶唑烷酮类合成抗菌药物,对链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结核菌等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可用于临床治疗危及生命的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及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且有效性、安全性良好[1-2]。
利奈唑胺的药品说明书推荐成人标准剂量为600 mg(q12 h,静脉注射),即便是肝/肾功能损害或行脏器功能替代治疗的患者也无需进行剂量调整。
目前,精准用药理念日益深入,考虑到危重患者个体病情差异大、基础疾病重、脏器功能差、用药品种及数量多等因素,标准剂量的利奈唑胺可能并不适用[3]。
为此,本文拟综述近年来成人危重患者使用利奈唑胺的相关研究,分析该类人群的药动学特征,归纳危重患者常见生理/病理改变对药物的影响,旨在为利奈唑胺的个体化应用提供参考。
1 药动学特征对于非危重患者,利奈唑胺的口服吸收相对完全;而对于危重患者,由于其不能口服或口服吸收的不确定性,临床常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
利奈唑胺具有高亲脂性,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1%,在几乎所有组织和细胞中都具有良好的渗透性,组织穿透能力强,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為30~50 L[4]。
有研究指出,该药约有35%以原型通过尿液排出,另50%则通过非肝药酶代谢转化生成两个非活性代谢产物经尿液排出,药物半衰期(half life,t1/2)为5~7 h,清除率(clearance,CL)为80~138 mL/min[5]。
目前,学界公认以利奈唑胺血药谷浓度(minimum concentration,cmin)和浓度- 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curve,AUC)与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比值作为预测其治疗效果的最佳指标,以cmin≥2 mg/L和AUC/MIC>100作为确保疗效的理论阈值[6]。
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利奈唑胺(Lenalidomide)是一个口服的免疫调节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
它是一种靶向多种细胞因子的药物,通过抗炎和免疫调节机制来发挥作用。
利奈唑胺不仅可以直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生存,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力。
早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利奈唑胺在多发性骨髓瘤和低级别非霍奇金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利奈唑胺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通过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达到治疗效果。
此外,利奈唑胺还能够诱导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从而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这些作用使利奈唑胺成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药物。
近年来,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利奈唑胺已成为标准的一线治疗药物。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在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中,疾病进展的风险降低了50%,生存期也明显延长。
类似的结果也在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滤泡性淋巴瘤中观察到。
除了单一应用,利奈唑胺还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联合治疗方案中。
例如,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利奈唑胺通常与地塞米松和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联合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期。
与此同时,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应用领域。
最新的研究显示,利奈唑胺在实体瘤如黑色素瘤和肺癌中也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这为进一步扩大利奈唑胺的应用范围提供了新的思路。
尽管利奈唑胺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长期使用利奈唑胺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造血抑制和肠道反应。
此外,一部分患者对利奈唑胺的治疗反应较差,需要进一步研究发现新的预测因子和治疗策略。
总之,利奈唑胺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免疫调节剂,已在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深入探究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以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利奈唑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于多种细菌感染的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奈唑胺属于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独特。
与传统的抗生素不同,它并非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或者抑制核酸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而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达到杀菌效果。
这种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得利奈唑胺对于一些耐药菌也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在临床应用中,利奈唑胺常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感染。
比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等。
对于这些耐药菌感染,传统的抗生素往往疗效不佳,而利奈唑胺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治疗肺炎方面,利奈唑胺展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特别是对于由MRSA 引起的肺炎,其疗效较为显著。
研究表明,利奈唑胺能够快速渗透到肺部组织,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从而有效地杀灭细菌,缓解患者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在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治疗中,利奈唑胺也有出色的表现。
对于那些由耐药革兰阳性菌导致的复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如蜂窝织炎、脓肿等,利奈唑胺能够有效地控制感染,促进伤口的愈合。
然而,利奈唑胺在临床使用中也并非毫无问题。
首先,其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常见的包括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还可能出现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如血小板减少等。
因此,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等指标。
另外,长期使用利奈唑胺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为了延缓耐药性的出现,临床上应严格掌握利奈唑胺的使用指征,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
关于利奈唑胺的药物相互作用,也需要引起重视。
它可能会与一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其疗效或者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例如,与某些抗抑郁药、降压药等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5-羟色胺综合征等不良反应。
在临床研究中,对于利奈唑胺的剂量和疗程也在不断探索和优化。
不同的感染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都可能影响利奈唑胺的最佳使用剂量和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