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艺术建筑篇
- 格式:pptx
- 大小:89.93 MB
- 文档页数:119
佛教与中国艺术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犹如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可以说,佛教的传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再创造,它扩展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范畴,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内容。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影响与贡献,它主要表现在雕塑、书法、建筑、绘画等领域。
一、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和贡献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如红山文化的彩塑女神头像,三星堆文化的青铜人像;到后来有比较著名的妇好墓雕刻,最著名的有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
有文字记载以来,著名的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和西汉霍去病墓大气磅礴的石刻,都是中国本土雕塑艺术的体现。
东汉明帝时,佛教东来,洛阳白马寺中出现了从印度带来的佛像,从此佛教雕塑艺术开始在中国传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主要表现为北方佛教造像为代表的佛教石窟艺术与南方以殿塔为代表的寺庙建筑。
著名的有南北朝时期开始建造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隋唐时期的修德寺、光宅寺、法门寺,五代的镇国寺,以至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寺院内的佛教群像,均为中国佛教造像典型。
隋唐时期,雕塑最为辉煌的时代,佛教雕塑在武则天时达到高潮,具有代表性的是唐高宗时建的龙门奉先寺和武则天时开凿的大型摩崖像龛。
其他重要的石窟有后来的有新疆拜克孜尔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云南大理剑川石窟和浙江杭州飞来峰造像等等。
其中敦煌、云冈、龙门是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还有泥塑佛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本土化的雕塑手法,基本制作方法是先以木竹等为骨架,其外涂以厚土。
于里层土中,杂以粗糙纸草;再在表面混以云母土,达到细致匀称的效果。
手指耳朵等细腻部分以金针卷上麻丝,作为中心而制成。
目录摘要 (2)1、佛教艺术起源及对中国艺术影响 (3)1 .1 佛教艺术的起源 (3)1.2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4)2、佛教对中国雕塑的影响 (4)2.1 佛教雕塑的发展历史 (4)2.2 佛教雕塑的特征 (5)3、我国雕塑发展的历史轨迹 (6)3.1 我国各朝代雕塑的特征 (6)3.2 我国雕塑的缺陷 (8)4、历史的借鉴与启迪 (8)4.1 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9)4.2 树立公共艺术的观念。
(10)4.3 保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10)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以及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介绍了中国各个朝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雕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
从佛教展开的心理审美与宗教审美相融合,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
经过对这些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雕塑作品回味和研究,形成了对现代雕塑艺术的思考和感悟。
关键词:佛教文化影响雕塑艺术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1、佛教艺术起源及对中国艺术影响1 .1 佛教艺术的起源佛教基于教义的构架精妙及深邃的含义而成为世界闻名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艺术起于公元前3世纪,是在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
如今我们看到的孔雀王朝所遗留的雕塑艺术,距离现在已经超过了2400年,其精妙的技艺,丰富的内涵,绝美的形式,无一不让人为之惊叹,后人为之倾倒。
目前世人可以欣赏的有关阿育王时代所立的现存较完整的石柱还有十几处,上面刻以不同的动物形象雕塑,其中刻以辨认的包括柱顶的狮子、大象、骏马以及牛等,朴实而不失精美、简单而不缺内容。
不仅如此,在当时还建立了许多的石塔,大量精美的浮雕装饰了石塔的围栏,其中的推山奇大塔不仅保持最为完整,而且历史十分悠久,广被世人熟知。
1.2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佛教文化的引入不仅推动了中国工艺文化的发展,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范畴及内容。
探索中国的佛教建筑嵩山少林寺的壮丽之美嵩山少林寺是中国佛教建筑的瑰宝,融合了佛教教义、武术文化和建筑艺术。
其壮丽之美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上。
嵩山少林寺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脚下,始建于东晋时期,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达摩的道场,被誉为“中国佛教禅宗发源地”和“武林圣地”。
嵩山少林寺不仅是宗教圣地,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佛教信徒和游客前往参观。
嵩山少林寺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寺庙建筑的典型特征。
整个寺庙群落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布局合理有序。
前院以山门为入口,石狮子和铁狮子保护着大门两侧,展现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中院是传统的寺庙建筑群,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楼等,建筑形式宏伟,雕刻精美。
后院则是武术表演区,也是嵩山少林寺武学的发源地,整个院落更显得神秘且壮观。
除了建筑风格上的美,嵩山少林寺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寺内收藏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和珍贵的历史文献,其中包括经典佛经、佛像、贴画等。
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嵩山少林寺还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融合了佛教禅宗和武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嵩山少林寺的壮丽之美也体现在其历史韵味上。
作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在长时间的历史沉淀中,嵩山少林寺承载着世代僧众的智慧和信仰,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
值得注意的是,嵩山少林寺虽然美丽迷人,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加强管理、采用科学的观光模式,是保护嵩山少林寺的重要途径。
在我看来,嵩山少林寺的壮丽之美不仅在于其建筑的外在魅力,更在于其内在的精神世界。
它不仅是信仰的圣地,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通过探索和欣赏嵩山少林寺,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辉煌历史,感受到佛教禅宗的智慧和武学的精神。
浅析中国佛教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摘要: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佛教属于外来佛教,但是,佛教不仅作为宗教信仰在中国深入传播扩散,同时它所带来的是文化的新血液——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注入了中国。
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至今已两千余年,其间几经兴衰、沉浮、变化、融合,直至现在成为中国国学文化的三大脉络之一。
佛教建筑、符号、绘画等元素都在中国艺术史上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汉传佛教;佛教建筑;佛教形象本土化中国佛教的传播,有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支。
在当时,佛教的艺术事实上是为佛教教义的传播所服务的,在进入中原后,特别是北传佛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汉传佛教,它将中国原有文化融入其中。
它在中国的影响最为广泛,如对我国的政治、文化影响最大的禅宗、净土宗;如我们所熟知的鸠摩罗什、达摩祖师、唐玄奘等著名佛教人物大都来自汉传佛教。
无论是佛教建筑还是绘画层面,汉传佛教也是融入汉文化最多最典型的一个派别。
佛教的艺术载体也与其他世俗艺术所不同,例如:道场、壁画、寺庙、石窟等,这些带有浓烈宗教色彩的艺术载体,它是与其他艺术所呈现的表象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艺术形式。
其中寺庙应是最能体现中国佛教本土化的一个方面,而且寺庙作为佛教美术的载体,比石窟、道场等更接近于统治者乃至信徒的真实生活环境。
东汉时期,白马寺成为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座寺庙,后来官邸舍为寺的形式慢慢出现。
佛教在中国本土开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座寺庙。
在那个时期,还处于以塔为中心,立塔为寺的阶段。
到了西晋时期,由于中国进入了一个长期混乱的时代,统治者及人民都将安定生活,国泰民安的希望寄予佛教信仰,所以在当时,南北都出现了大量兴造佛像和佛寺的举动。
这时,便出现了以佛塔、讲堂为主,附有其他建筑形式的佛寺形态。
在那个时期,译经也成为了佛教传播的主要活动之一,所以对于佛教建筑而言,满足更多的居住容纳功能的需求,成为当时改变汉地佛教建筑的主要依据。
《法苑珠林》记载,北齐沙门僧苑于邺城显义寺讲堂讲经,“至华严六地,忽有一燕飞下,从浮屠东顺行入堂,并对高座,伏地听法,讲散徐出,还顺塔西,而乃翔逝。
敦煌石窟艺术与中国佛教0甘肃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
其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
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00莫高窟佛像雕塑莫高窟壁画00(一)、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公元前三世纪中,阿育王弘宣佛教,佛教艺术自印度兴起。
公元一世纪时,希腊式佛教艺术出现于犍陀罗,并向各国传播。
二世纪时从阿富汗传入新疆于阗,在南路的民丰汉墓中发现有汉代希腊式菩萨像和中国的龙图案,诺羌的寺院遗址中发现有须大本生故事画,与此同时在以龟兹为中心的北路,克孜尔石窟里出现了巴米扬石窟一派艺术,当它与龟兹风土人情相结合后,就形成了龟兹特有的菱格故事画。
但龟兹艺术中仍然包含着印度艺术成分、阿富汗特色和波斯影响,而更重要的是汉画因素,因而形成了多元型的西域风格。
0敦煌的石窟艺术在刚刚开始的时期,表现的内容大致的些佛陀说法、释迦生平事迹——佛传故事、佛陀前生舍己救众生的善行——本生故事、佛陀渡化众生的事迹——因缘故事、还有静坐参禅的千佛。
主要表现修持六度以成佛道的悲剧性静穆境界。
敦煌的壁画,一开始就赋予了更多的汉文化因素,如阙形龛、人字形窟顶、组画形式、笔意豪放等,但基本上仍然保持西域风格。
高昌自晋以来一直是汉人政权,汉文化根深蒂固,西方传来的裸体艺术受到儒家思想的抵制,裸体人物、菩萨的性别特征被冲淡了,佛陀和圣众多变成了无性天人。
绘画形式与中原汉画有更多关系,因而真正中西艺术交流的第一站是在这里。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
隋唐二代,虽说儒释道齐头并进,但佛教毕竟是最强大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思想界的骄子。
至于宋明理学,?ldquo;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建构方式?ldquo;明心见?rdquo;的修行方式等方面,都明显吸收了佛教的思维成果。
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哲学,就很难理解魏晋以后中国哲学的具体形态。
当然,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ldquo;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辩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另外,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总是在同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在这方面也确实发挥了反面教员的作用?/font>在文学领域,佛教留下的印痕更显深刻。
许多汉译佛经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ldquo;为文学计,《法华经》、《华严经》不可不读?rdquo;随着佛经的流传,许多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汉语的日常用语,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
佛教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一方面是伴随佛教而传入印?ldquo;声明?rdquo;(语言学中的音韵学、训诂学),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从而促进了魏晋玄言诗、南北朝的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
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给诗歌内容以强烈的刺激、渗透,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为绚烂多彩。
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以来,在佛教传播过程中,说唱佛经故事的说唱形?mdash;—“变文”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变文”的内容不断发展,由说唱佛教故事扩展到说唱中国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由此推动六朝小说的发达。
此后,中国小说的发展和变迁,形式和内容,取材和观念,也都深蒙佛教的影响。
我国佛教与建筑艺术————从佛教看艺术作者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罗宗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就是一段艺术的发展史。
从人类开始认识到文明起,便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
在人类文化的起源中,艺术作为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文明的的出现和发展。
艺术在其发展历程中,它的形式、素材、源泉是广泛的,而佛教因其深奥的经教义理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古至今,它不仅丰富了传统艺术的内涵,甚至佛教本身也称得上是一块光彩夺目的艺术瑰宝。
佛教之于艺术,就如同砖块之于房屋,细流之于江河,它在推动艺术多样化上可以说是其它任何元素都不可取代的。
佛教对艺术内涵的丰富是包罗万象的,无论从传统的文学、建筑、雕塑、工艺、绘画、服饰,还是现代流行的音乐、舞蹈、戏剧都体现着佛教的艺术魅力。
佛教是很重视美学的宗教,以建筑之美、经文之美、音乐之美和佛像之美,来映照人格之美、佛法之美。
本文将从我国佛教与建筑艺术方面来讨论佛教对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筑的原理是由生活中的经验累积而成的智慧,从古代人类祖先巢居树上,穴居山洞,到今日的高楼大厦,金碧辉煌,建筑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化,记录了世代迁移的轨迹。
建筑既是物质建设,也是一种文化建设,尤其在精神层面的宗教信仰上更离不开建筑,佛教建筑主要有寺院、佛塔、石窟等。
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规模极为宏大。
东南亚诸国均有同类建筑。
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崖壁大佛像,都是闻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
各国的佛教建筑常因各地人文及地理因素而各有其特色。
从佛教的建筑、雕刻以及不胜枚举的壁画,不仅显示出佛教具有庄严的仪式、精微的教义,更具有艺术的特质。
在许多艺术家与考古专家的眼中,佛教的建筑是具有丰富、多变与美感特色的艺术创作,实在是世界建筑界的一大资产。
中国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传入而发展起来的。
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为石窟寺,是根据古印度佛教造型艺术,结合中国传统的形式建筑的。
佛教建筑艺术之中国佛教建筑赏析作者:陈晓霞宗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不断地从民间及域外建筑中吸收营养,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风貌。
宗教建筑包括佛教寺院、道观、清真寺、石窟、古塔等,他们建在中国的山川大地上,以大量的木构、砖、石建筑体系,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无论是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还是在繁华热闹的都市村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红墙青瓦的佛殿和高耸入云的宝塔。
这些佛教寺院建筑大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我们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佛教是世界闻名的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佛教寺院作为佛教信徒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供奉佛祖与菩萨的神圣的殿堂,还是曾任居住,修行之地,由此可见,佛教寺院同时具有供养、祭拜、念经、修行和僧人居住、生活等多种功能。
佛教传入中国,大致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白马寺的建立,标志着佛教正式的传入,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将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一大批接触的佛教人士,他们是佛教流传更广,影响更大,把佛教更详尽的传播到中国,为佛教在中韩国的推广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的信徒日渐增多。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基于朝野对佛教的普遍信仰和频繁的译经,讲经等佛事活动,中国的佛寺开始大规模的兴建。
相传东汉明帝时(公元一世纪),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应邀来到洛阳,住在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节的鸿胪寺中,因为鸿胪寺不便久住,就在洛阳西门外另建一座房屋,专供两位高僧居住以及安置佛像和经书,并以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命名,取名白马寺,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僧人的修行和居住之地,称为“寺院”,也称“寺庙”。
中国的佛教寺庙大都建在远离繁华都市的幽静秀美的自然名胜处。
寺院主要除了从事主要佛事活动的殿堂外,还设有塔院、禅房、僧舍等多处附属建筑,组合成建筑形式丰富的佛寺建筑群,并且每座院内,大都分别供奉着佛像,以表达多他们的忠诚,而且还方便对佛教交易的阐述。
52佛教艺术简析陶然西安美术学院一、佛教艺术的传入中国文化因为佛教艺术的传入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我国艺术史上佛教艺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
佛教思想以新颖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宗教信仰和传统观念。
佛教艺术为了适应中国的儒家思想,无论是从形象或是观念上都重新塑造。
在中国,观音菩萨被奉为能普度众生的救星,大概从唐朝开始,观音菩萨就从中性变为女性,于是人们有称她为送子观音。
如同中西结合,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相辅相成。
中国文化开始想佛教文化注入儒家思想,是的佛教文化中国化。
然后佛教文化向中国文化注入它的特点,丰富了中国文化,使得中国自己的本土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二、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一)佛教建筑1、石窟石窟是开凿在悬崖峭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印度佛教有两种石窟形式,有一种是精舍形式的和尚房,正方形的小石洞,里面每个面都有小龛,提供给僧人可以坐在里面,还有一种是支提窟,洞里面积特别大,还有一个佛塔竖立在里面,佛教信徒会在这个佛塔前聚在一起拜佛,大概在南北朝的时候石窟才来到中国,尤其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一路上出现石窟。
特别有名的有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它们大多聚集在黄河中游和我国的西北地区,最繁盛的是北魏到唐朝,宋代以后逐渐衰败。
2、石塔佛塔本来是佛教信徒膜拜的对象,可后来又出现了经塔,墓塔等。
因为佛教的传入宗教建筑也传入中国,最开始的形式是木塔,像洛阳白马寺塔就是我国最早期的塔,它有九层可是在短短几十年就逐渐被摧毁了。
洛阳永宁寺塔位于山西省应县,特别高的木塔。
它有着十分结实的结构,完美的外表和多少个春秋的见证被全世界建筑师称赞为建筑瑰宝,并且还被叫作“天下第一塔”,说的就是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伽塔。
,因为最早是印度健陀罗,所以中国的石塔受它影响很大,最后因为一直被中国文化的同化也发生了形式上的改变,改变形成了以下的种类: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等。
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刘敦桢世界上无论何种民族之建筑,在中世纪以前,其发达之主要精神原因,皆不出政治与宗教二者。
然政治势力,究不若宗教之富于普遍性,故就沟通各民族之文化,影响于建筑方面言之,则政治恒难通及宗教。
此现象非但欧洲如是,即印度与中国,亦无不同出一轨。
我国古代宗教虽以释、道并著,然道教在历史上素以式微不振见称,其与我国文化发生密切关系者,当推佛教为最。
佛教自西汉末期,经西域诸国辗转传来,至东汉、三国之际,渐就萌葱。
晋元康以降,群雄割据,战乱相寻者,前后近三百年。
史称当时人民,相与祝发出家,假托沙门,以图幸免锋镝徭役之苦。
故自晋安、肖齐以后,佛教之发达,几如水之赴壑,其势不可复阻,降及隋、唐,号称全盛。
在此时期内,营造寺、塔之风,披靡全国。
此等建筑之外现,大都采引印度与西域式样,以表现宗教之特有形式。
然时间既久,泽布风遍,其影响遂不仅限于此。
故自佛教东来以后,我国建筑受此文化之浸濡,实甚深广。
虽然,中国建筑受佛教影响究竟至何程度,此洵为不易解决之问题。
盖建筑学在古代中国,数千年来恒视为卑不足道之匠技,除北末李明仲所著《营造法式》三十四卷与清雍正间所颁《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七十四卷外,几无专门纪述之书。
至于秦、汉以前之建筑,久已沦为尘壤,化作烟风。
今之幸存者,大都为六朝以后之造物,然亦任其支撑于荒烟蔓草间,剥落颓圯,迄乏系统之调查。
兹篇所述,系以现有资料为准,暂分装饰、雕刻与构造二类讨论之,挂一漏万,在所难免,祈阅者谅焉。
(一)装饰、雕刻建筑之起源,肇于人类之庇护躯体,故上古时代建筑,祗求祗御凛冽之气候与凶猛之野兽。
《易》所谓:“上栋下宇,以俟风雨”者是也。
其后人群演进,1踵事增华,始于建筑之表面,涂以色彩,描以画图,裏以锦绣,垂以幕帷。
然以上种种,俱属平面之装饰,至于利用雕刻等立体形象,以文饰建筑物者,其时代则远在上述各项艺术昌明以后。
我国秦、汉以前之建筑,亦大抵利用色彩与图绘者多,面采取雕刻诸技艺者少。
儒释道思想文化下的中国建筑艺术探析作者:徐群英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6期摘要: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思想的核心却是科学技术无法替代的,每一件建筑作品的背后是思想文化在起主导作用,思想观念成为建筑艺术行动目的的烙印。
中国建筑艺术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依据儒学、佛学、道家思想及西方思想文化为指导宗旨而形成的独特的建筑语言,独特的建筑语言里蕴含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本文打破传统的思维观念,用文本分析、关键词分析的方法去探析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从熟悉的误区中走出来,还原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成的真实观念。
关键词:建筑艺术;儒学;佛学;道家0 引言历史上的建筑是四维艺术,它占有三维空间,又经历时间历练,它是过去人生活模式的一种物质表现。
其特定的建筑语言背后的历史行动是如何发生的,了解建筑事物产生的动机并清晰社会背后支持的行动观念是建筑领军人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经。
历史自然的发展是随着自然的天性而发展的,是人观念目的的行动,物质可以保留下来,物质的形成与人的观念目的不可分。
建筑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应人的观念及历史文化内涵。
一件古建筑艺术作品如为世人皆知,必定有着极大的精神磁场,如诗人王勃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的诗词中对“腾王阁”作了建筑评论,还原了建筑与人,建筑与大环境的关系。
又如杜牧笔下的中国古桥梁,“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诗的结构和神韵中蕴含出桥梁的性灵和个性。
它们的建造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界完美的平衡关系,突出了时代的建筑文化和地域特点。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思想的核心却是科学技术无法替代的,每一件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作品的诞生无不是时代思想文化与时代艺术、技术的相融,思想观念成为建筑艺术行动目的的烙印。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成就了中国建筑艺术的繁荣昌盛,中国自古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吸收糅合造就了中国建筑的独特艺术魅力。
以下文用案例剖析了受儒释道思想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形成。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均有显著的影向,兹分述于后:(一)对思想界的影响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
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
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亦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触而融和,后讲老庄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
至于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转向佛,致使当时卫道者辟佛,但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的优美,当时一流儒者,无不学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门,及非空非有之中道义,作为调和甚至领导儒道之根据。
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
因为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旨在参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发明--明心见性,方可论学。
当时学术界受禅宗影响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
例如:周命门人参究‘孔子颜回所乐为何事’?程亦命门人观察‘喜怒哀乐末发前之气象’而且主张半日读经,半日静坐,皆受佛教禅宗参究‘生从何来,死从何往?’或‘父母末生我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之思想所影飨。
至于宋之陆象山,更进而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明之王阳明,亦取禅宗方法,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
总而言之,周程朱子等之理学,及陆象山、王阳明等之心学,无一不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彼等本乎佛理,加以所学,而建立一套学术思想与理论,此即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宋明理学,凡研究中国哲学史者,想必有同感。
(二)对文学界的影响佛经翻译的中坚时代,是晚汉至盛唐六百年间,佛教大藏经中,五六千卷的经典,皆是此时的产品,宋元以后,虽间有所译,但已微不足道矣。
中国南北朝至惰唐之间,大师辈出,翻译的人物,不下数百,其中最杰出,而对中国文学贡献最大的,当推罗什与玄奘。
罗什是旧译时代的泰斗,玄奘则是新译时代之俊杰;奘译卷帙,虽富于罗什,而什译之范围,却广于玄奘,两者智等誉齐,势均力敌。
建筑文化论文建筑风水学论文建筑艺术鉴赏论文中国古建筑论文佛教及佛教建筑【摘要】:本文通过对佛教文化以及佛教建筑相关内容的阐述,分析其对于人们生活和城市布局的各方面影响,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对于佛教这一宗教建筑的重视和保护。
关键词: 佛教; 佛教寺院; 舍宅为寺1.佛教产生的原源及保护佛教建筑的重要性在我国古代曾出现过多种宗教,比较重要的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其它还有摩尼教、袄教、天主教、基督教、本教……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多样,有宫殿、庙宇、住宅、祭祀和宗教建筑,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形式,意义和作用等。
当然这些对我们认识和掌握古代建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有关佛教及佛教建筑的了解和认识很有必要,加大宣传和教育以保护现存佛教建筑。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古印度,传入中国,大约是在汉朝,很快受到广大百姓的信奉,也受到传统者的重视与扶持,朝廷组织专人传译经书,讲习教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5-6世纪)形成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第一高潮。
佛教主张“普渡众生”的思想,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盛期,几代帝王都崇信佛教,他们在京都设立伊经院,聘请国内外高师,培养了大批高僧学者;在各地兴建宫寺,使其逐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佛寺建筑因而也成了中国古建筑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西藏大约在10世纪后期形成了富有特征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密宗佛教特别讲究仪规,对设坛、供奉、诵咒、授戒等都有一套严格规定,内部管理与组织也十分严密,佛寺中不仅有总管和尚,而且还设有管纪律,查违法,领众颂经,管理学经,辩论,考试等方面的专职喇嘛。
由于实行政教合一,不仅寺院中僧职也起到官职作用,总管还代表寺院出席地方政府的重要会议。
密宗佛教的节日有正月的祁愿法会,四月的佛诞生,六月的雪场节,七月的望果节,这些节日由于与当时民间的传统节日相结合,因而持续时间长,参与的人数多,在西藏几乎全民信教,这些佛节也几乎都成了全民的盛大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