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最新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教案优秀范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下面是小编Wie大家收集了以下渡荆门送别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领读.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名作品有《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著有《李太白集》.4、选自《李太白集》.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5、学生齐读、背诵.三、细读品味: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本是诗人乘船顺流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教案优秀范文二一、导入师:同学们,在我国唐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下面老师就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猜这位诗人他是谁.(课件1出示)看来大家对李白非常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渡荆门送别》(课件2展示课题).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课件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1],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大家把它读出来.通过背景,你获得了那些信息?(第一次出蜀、看到了长江沿岸的美景、心情兴致勃勃、五言律诗)三、整体感知1、现在请大家欣赏这首诗的配乐朗诵,注意听清字音和节奏.(播放录音)2、下面老师再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诗.(老师读)3、请同学们学着录音或者老师的样子读这首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情感.(学生读)4、谁来试着给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诗.(抽生读,其余学生评价)5、学生齐读.(看来集体的力量就是强大,大家读得非常好!)6、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这首诗,在读的过程中解决大屏幕上给出的三个问题.开始.(学生读、翻译)(翻译: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地漫游.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沿着旷野奔流,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似海市蜃楼,气象悠悠.无限爱恋我的故乡山水情意深深送我万里行舟.主要内容:这首诗写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首联:交待行程和目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教案优秀范文三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研读与赏析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游山西村》陆游导入新课南宋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教案优秀范文相关文章:。
《渡荆门送别》备课资料课文研讨整体把握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王夫之《唐诗评选》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
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
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对“送别”的不同理解:这两个字历来解释不一:一说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一说赠给送别的友人。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唐汝询《唐诗解》疑“送别”二字为衍文。
教学建议一、要指导学生朗读这五首诗,要求能正确背诵、默写。
二、教学古诗,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作繁琐分析。
三、关于古诗教学的建议。
性情的涵养和想像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项目……涵养和培植必须有所凭借,而最好的凭借便是诗歌。
……让他们(指学生)与古人的所思所感接触(那所思所感虽是古人的,可是历久常新,仍然使后人感到亲切),涵养和培植的收效自当更多。
……一些不易了解的词语,当然要由教师先给讲明;其余的最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诗歌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单就字面解释,就同胡乱嚼橄榄一样,没有多大滋味;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隽永。
渡荆门送别送别诗鉴赏一、教学目标:1.体会《渡荆门送别》的意境美及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2、了解送别诗常用的意象、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及送别诗中作者不一样的情感。
3、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古诗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探讨法、想象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 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
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 长途旅行,比如李白年轻时就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一直在四川生活,他在25岁时第 一次离开四川出门远游。
他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外驶去,目的 是到湖北、湖南一代楚国故地游玩,《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就写于这次出游途中。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来学习如何鉴赏 送别诗。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1、展示诗歌内容,齐读诗歌渡荆门送别李白2、解题:本诗从体裁和题材来说,分别是什么类型的诗?体裁:五言律诗题材:送别诗3、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归某地”、“留别(别)、“赠4、既是送别诗,那谁送别谁呢?通过哪一句诗可以看出来?通过“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看出,是“故乡水”送别诗人。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 依不舍,留恋故乡的感情。
6、我们为什么可以通过“故乡水”不远万里送“我”远别故乡就体会出诗人对故乡的留恋之情呢? 那是因为诗歌中的意象所营造出的意境可以让我们体会出诗人的情感,那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呢?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一、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李白和其作品的背景知识;2.理解《渡荆门送别》的情境、含义、艺术特点、文学价值等;3.熟悉本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并能巧妙运用于写作中。
2. 教学内容1.李白和《渡荆门送别》的背景知识;2.《渡荆门送别》的情境、含义、艺术特点、文学价值;3.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介绍李白的诗歌创作概况,让学生对李白和《渡荆门送别》有一个大致认识,并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正文1.讲述《渡荆门送别》的情境、背景和文学价值;2.解析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如夕阳、春风、念奴娇、泪湿罗巾、芳草、行舟等;3.通过在班级中分发李白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4.通过挑选几个写作题目,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3)总结通过学生的写作训练,让学生自己分析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让学生总结课堂所学的知识点。
4.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评估学生在写作训练中的表现,以及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估。
二、知识点1. 李白和《渡荆门送别》的背景知识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广泛、风格独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写于公元759年,描绘了李白离别家乡陕西长安的心情,以及他漫游川西和巴蜀的行程。
2. 《渡荆门送别》的情境、含义、艺术特点、文学价值等《渡荆门送别》通过对自己的离别和旅行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豁达之心和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暗示,如“夕阳”、“泪湿罗巾”,并且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诗歌富有韵律感和艺术感。
3. 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课文中出现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和词语,例如“夕阳”、“春风”、“惟见长江天际流”、“飞花狂暴”和“悠悠生死别离,情怀犹系天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评课稿一、引言《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诗人杜牧在渡过长江时离别亲友的心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本文通过对《渡荆门送别》的评课,旨在探讨该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渡荆门送别》,使学生能够: - 了解杜牧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 理解诗人的离别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和表达技巧; - 理解诗歌的意境及其表达方式。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 - 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思考的能力; - 培养诗歌欣赏和表达的能力; - 培养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 培养美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导读在课程开始时,通过简短的导读,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和诗人杜牧的简介。
引导学生理解《渡荆门送别》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2 阅读理解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展开课堂阅读。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和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诗人对离别和人生的思考,并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3.3 诗歌欣赏通过朗读和欣赏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节奏、抑扬顿挫和音韵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
同时,通过导读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4 表达与创作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创作和表达。
通过分组合作或个人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作一首类似主题或意境的诗歌,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通过互评和分享,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4.1 合作学习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通过集体讨论和展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车村二中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诗四首》课时编号47 主备人刘伟
备课时间12.17 授课时间:审核人
班级:姓名:小组:组长签名: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使至塞上》这两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1、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陶渊明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
他不愿在黑暗的官场上生活,回到了农村田园。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
2、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一读诗歌──字词积累
自学指导:
1、认真朗读《归园田居》、《使至塞上》,力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背诵并翻译课文,完成自学检测。
【自学检测】
1、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荒huì()荷.()锄草木长.()塞.上()
候骑.()帘.jīng() xǐ( )倚吴shǔ( )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
有感情朗诵《归园田居》、《使至塞上》,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学习《归园田居》,完成以下问题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习《使至塞上》,完成以下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合作探究】
三读诗歌《使至塞上》——佳句赏析
1、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的理解。
【当堂训练】
完成基础训练86页课内阅读(一)(二)。
车村二中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诗四首》课时编号48 主备人刘伟
备课时间12.17 授课时间:审核人
班级:姓名:小组:组长签名: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这两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1、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被尊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tà)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2、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自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
南迁之后,经
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一读诗歌──背诵默写
自学指导:
1、认真读课文,结合工具书,背诵并翻译课文,完成自学检测。
【自学检测】
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2)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3)李白《渡荆门送别》句子是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
(4)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二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有感情朗诵《渡荆门送别》,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思考:1、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法指导:有感情朗诵《登岳阳楼》(其一),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思考: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三读课文——佳句赏析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词语运用贴切,说说它们的妙处。
【当堂训练】
完成基础训练87页课内阅读(三)和类文阅读(一)(二)。
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8分)
荒秽()荷锄()候骑()燕然()
荆门()帘旌()徙倚()
二、解释下列加粗词语(10分)
1.荷锄:
2.草木长:
3.荒秽:
4.凭危:
5.征蓬:
6.长河:
7.大荒: 8.仍怜:
9.夕阳迟: 10.徙倚:
三、文学常识填空
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
字_______ ,世称_______ ,
本诗作于诗人的第二年,选自《__ ______》。
2.《使至塞上》选自《____ __》,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 ,____朝著名(派别)诗人,与并称为“王孟”。
本诗选自《__ ______》。
3.《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诗人。
字,号,有之称。
本诗选自《__ ______》。
4.《登岳阳楼》的作者是,朝诗人。
字,号。
本诗选自《__ ______》。
四、按要求用原文回答
1.《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 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 __。
”
2.《渡荆门送别》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诗句是“ ,
___ _____”。
用拟人手法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 _____,___ _____”。
3.《使至塞上》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 ,
___ _____”。
描写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 _____,____ ___”。
4.《登岳阳楼》表达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的句子是“ ,
___ _____”。
诗中“_______ ,_______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五、拓展延伸(22分)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中有两个字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春天山花怒放的勃勃生机,你知道是哪两个字吗?
2.仔细品读诗歌,说说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散”改为“传”好不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