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病人恢复期期间躁动原因及处理
- 格式:pdf
- 大小:242.54 KB
- 文档页数:1
全麻术后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术后躁动是全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由于受麻醉外科手术原有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麻术后恢复早期是患者情况多变的高危时期,加强这一阶段的观察,可以降低麻醉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2008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观察了710例全麻术后患者,其中342例出现烦躁,经过严密观察与综合分析,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治疗及护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75例,女335例;年龄7岁~75岁,平均42岁;其中胆囊切除术113例,食道癌根治术56例,股骨骨折138例,胃癌根治术35例,均为全麻气管插管术后患者。
1.2 方法术毕病人入麻醉恢复室时,保留气管内导管者,根据患者有无自主呼吸及强弱判断是否接呼吸机辅助。
若患者自主呼吸尚可,则普通吸氧,流量1~2L/min,否则接呼吸机行间歇同步指令通气,同时连接心电监护;未保留气管内导管的患者吸普通氧气1~2L/min;并唤其名字,要求患者睁眼,握手,检测肌力;若肌力基本恢复,则拔气管导管,否则不能拔管,予小剂量咪唑安定镇静,继续呼吸机辅助或普通吸氧;已拔管的患者躁动,询问是否伤口痛或其他原因,并进行镇痛、镇静、吸氧等对症处理,适当安慰。
1.3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麻醉经过顺利,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效果满意。
有342例发生不同程度的术后躁动,占48.2%,各种不良刺激所致术后躁动的发生比例主要为伤口疼痛占45.3%;气管导管的刺激占23.7%;尿管刺激占11.5%;心理应激占7.9%;其他原因如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药物作用、反复吸痰、体位不适等占5.6%;术后躁动者男性(27.8%)明显多于女性(14.3%)。
2 原因分析及处理2.1 心理问题患者术前心理内稳态失衡,可能与麻醉苏醒期烦躁有关。
术前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对病愈的渴望导致严重的心理冲突,常严重干扰其心理内稳态,并随手术的临近而加剧,再加上手术的生理干扰,可共同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紊乱[1]。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全身麻醉术中,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会进入苏醒期。
在苏醒期间,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躁动的表现,这种情况被称为苏醒期躁动。
苏醒期躁动指的是患者在麻醉后恢复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激动、暴躁或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的状态。
苏醒期躁动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麻醉药物的代谢: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代谢过程可能导致其在体内的浓度下降,从而引起苏醒期躁动。
这可能是因为患者在苏醒过程中感觉到疼痛或不适,而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效果减弱。
2.生理反应:苏醒期躁动也可能是患者对手术刺激或麻醉过程中引起的生理反应的结果。
手术刺激可能会引发患者的生理紧张,甚至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症状。
3.环境因素:苏醒期躁动也可能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有关。
例如,手术结束后,患者可能感觉不适、失去方向感,并且周围的光线、声音或其他感觉刺激可能会导致焦虑或激动。
4.其他因素:苏醒期躁动还可能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疾病状态、术后药物的影响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对于苏醒期躁动的处理,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
如果患者的躁动不太严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手术室、恢复室等环境的安静和舒适。
降低噪音、减少刺激性光线或其他感觉刺激。
2.家属的参与:允许患者的家属陪伴患者,给予关心和支持,以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感。
3.镇痛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以减轻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交流与指导: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指导,解释手术的过程和相关的恢复情况,以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
如果患者的躁动非常严重且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护理,可能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控制。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和丙泊酚等。
总之,苏醒期躁动是全身麻醉的一种并发症,可能有多种原因引起。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提供舒适的环境、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家属的参与和合适的药物治疗等。
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躁动原因,如何护理?全麻手术是目前临床上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在麻醉苏醒期许多患者容易出现躁动症状,其临床表现不一,是一种不良的术后应激反应。
麻醉苏醒期躁动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造成意外伤害,甚至影响手术成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了解其发病原因并积极预防护理,对患者安全以及手术成功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出现躁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临床中又该如何护理呢?本篇文章就带大家探索和分析该问题的相关情况。
一、什么是全麻手术麻醉复苏期躁动?全麻复苏期躁动,简称EA(emergence agitation),是全麻手术患者在术后复苏期期间特有的一种常见术后并发症反应。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麻醉复苏期躁动多发生于拔管后15分钟左右,目前在我国的发生率为22.5%左右,且以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学龄前儿童为主)居多。
迄今为止,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机制尚未明了,这也是我们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
全麻复苏期躁动的临床症状不一,主要为躁动、兴奋、定向障碍等,大体可分为六类,即:①心率增快,呼吸浅慢,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②患者对气管导管的刺激不耐受,有呛咳,企图拔除气管导管;③出现明显的焦虑和躁动,或兴奋、极度烦躁、挣扎;④多动、谵妄,有的患者试图坐起;⑤出现剧烈的不协调“拍击”样运动;⑥患儿常表现为激惹、持续哭闹、无法安慰等。
二、全麻手术麻醉复苏期出现躁动的原因?(一)麻醉原因手术前以及诱导维持期所使用的麻醉药物可能会导致复苏期发生躁动。
例如,阿托品容易导致出现谵妄;东莨菪碱可导致术后发生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等;依托咪酯、咪达唑仑、氯胺酮、硫喷妥钠也可致复苏期出现躁动。
可挥发吸入类麻醉药物也是诱发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术后快速苏醒,拔管时机掌握不合适,导致气管导管刺激加重也是造成躁动的原因之一。
此外,术后止痛干预不完善,生化及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等都容易引起躁动。
全麻恢复期躁病人动原因及护理要点围术期护理是指患者从手术开始到术后康复全过程的护理,而麻醉恢复期是围术期护理的重要环节。
躁动是全麻恢复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虽然躁动不安只是短暂的,但确可引起意外性伤害等严重并发症,若处理不当,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
现对其躁动原因及护理要点进行分析如下。
1 全麻病人复苏期间发生躁动的危害全身麻醉结束后麻醉药停止使用,患者体内的麻醉药经过自身代谢和排泄或使用拮抗药使得体内麻醉药物浓度不断下降,病人逐渐苏醒,大部分病人在苏醒过程中都能平静渡过,但也有部分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现象,严重者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手术创面出血、各种管道的脱落等风险,使得麻醉医生和复苏室护理人员感到处理棘手。
然而躁动的发生从精神生理学来讲是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虽然有些患者在安静下来或者完全清醒后不能回忆发生躁动的感受,但患者在意识不清、嗜睡、定向模糊的情况下出现躁动不安、体动挣扎等现象都是由于自身不舒适而发生的。
2 发生躁动的原因婴幼儿和老年人全身麻醉恢复期间躁动的发生率较儿童和成年人低,这可能与婴幼儿和老年人对外界反应能力差有关,出现躁动的原因有:疼痛,由于麻醉中使用短效镇痛药如瑞芬太尼但没有采取术后镇痛治疗,或过早停用镇痛药或使用阿片类拮抗药,使得患者在苏醒期间出现疼痛不适,或者在麻醉苏醒期由于镇静剂和肌松药的残留,导致苏醒期意识不能完全清醒而且感到动弹不得而产生恐惧心理;气管插管刺激咽喉气管导致咽喉胀痛、咳嗽恶心不适;导尿管刺激使患者感觉到有尿意或尿道疼痛不适;手术中特殊体位安置后导致四肢或躯体麻木或酸痛不适;联合椎管内麻醉时下肢麻木不能运动感到不适;苏醒时进行吸痰等不良刺激;患儿清醒时不能及时见到亲人等等,都能直接导致患者在全身麻醉恢复期间躁动不安。
3 应对措施患者出现全麻恢复期间躁动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出现意外,首先排除有无呼吸道梗阻或缺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因素,如有则立即纠正,使用束缚带限制病人活动,避免坠床使软组织损伤、治疗管道脱落等,呼唤患者使其尽快完全清醒以恢复其自控能力,清醒的患者询问其不适原因并进行解释和相应处理,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曲马朵、氯诺昔康(可塞风)可防治全麻苏醒期躁动,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给予丁丙诺啡超前镇痛,术后镇痛能有效地预防苏醒期由于疼痛导致的躁动;小剂量丙泊酚或芬太尼应用于严重的躁动不安可以迅速制动和镇静,必要时可重复用药直至患者再次清醒时不再躁动。
试论麻醉恢复患者的躁动原因及护理摘要: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有可能造成术后的意外伤害,因此对麻醉恢复室患者躁动原因进行探析,并且加强护理,使得患者的舒适度提高。
分析了患者麻醉恢复期由于疼痛,尿管,气管插管等不同原因造成的躁动,并提出了护理决的措施,从而为因为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造成的意外伤害降低。
关键词:麻醉恢复期;躁动;护理引言对于全麻后的一种非常常见的并发症,术后躁动指的是手术患者在麻醉恢复期出现的表现为兴奋,定向障碍或者躁动的不恰当行为。
患者手术以后出现严重的躁动,那么就会引起诸如血压升高,手术创面出血,心率加快,增加脑血管意外,各种管道脱落,心肌梗死以及坠床等意外伤害。
对于麻醉恢复室而言,无疑是手术患者麻醉后顺利平安恢复,确保手术患者安全的场地。
基于此,对恢复室躁动患者加强观察,同时对其躁动的原因进行查找,进而采取科学的措施使得麻醉患者能够安全的度过全麻的恢复期,意义重大。
一.麻醉恢复期疼痛刺激引起的造成及护理措施1.1麻醉恢复期疼痛刺激引起躁动的原因患者手术以后,当麻醉的作用消失以后,一方面患者会立刻感受到手术切口的疼痛,另外一方面,患者因为气管的插管,导尿管,胃管,胸腔闭式引流管以及血管内置管等插管都有可能引起患者的疼痛,疼痛感会使得患者出现紧张,烦躁不安,恐惧等一系列的不良的行为以及情绪反应。
1.2麻醉恢复期疼痛刺激引起躁动的护理措施麻醉恢复期对于配合的患者,应该进行鼓励与安慰,从而使得患者对于疼痛的恐惧消除,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让患者进行深呼吸,对其伤口周围的皮肤进行轻轻的抚摸,使得患者的疼痛降低。
对于不配合的患者,应该根据遗嘱对其给予相应的镇痛的药物,对于严重的躁动不安患者,可以使用小剂量的芬太尼或者丙泊酚从而能够实现镇静的目的,对于躁动严重的患者,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重复的用药,直到患者清醒不再躁动。
为了预防全麻手术以后患者出现躁动,可以在手术结束以前,给患者注射氯诺昔康或者曲马多,需要注意的是,曲马多有可能造成呕吐,恶心等的肠胃道的反应。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全麻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麻醉方式,通过药物使病人丧失意识和疼痛感,以便进行手术。
在手术结束后,病人需要逐渐恢复清醒,这个过程称为苏醒期。
在苏醒期,有些病人可能会出现躁动的情况,表现为焦虑、不安、兴奋或其他不适感,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了解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1.麻醉药物的作用:全麻使用的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苏醒期出现精神不稳定的情况,包括焦虑、兴奋等。
2.手术刺激:手术刺激对病人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刺激,导致苏醒期出现躁动的现象。
3.恢复环境:苏醒期时的恢复环境可能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不适,比如光线、噪音等,也可能是导致躁动的原因之一4.术后疼痛:手术后可能会有一定的疼痛感,导致病人出现焦虑和不安等情绪。
5.术后药物的副作用:部分术后药物可能会带来不适的副作用,导致病人出现躁动的情况。
二、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处理1.环境的调整:保持手术室内的安静,减少光线刺激和噪音等,让病人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恢复清醒。
2.情绪疏导:在苏醒期出现躁动的情况下,护士可以通过安抚、倾听和理解的方式,帮助病人缓解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3.疼痛管理:及时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控制术后疼痛,减少病人出现躁动的可能性。
4.药物干预: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抗焦虑药物或镇静剂来帮助控制病人的情绪,减少躁动的发生。
5.沟通交流:与病人及病人的家属保持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了解病人的需求和想法,以便及时处理问题,减少苏醒期出现躁动的可能性。
6.协助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帮助病人进行适当的活动,如翻身、搓手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焦虑和躁动的情绪。
综上所述,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护士需要及时有效的处理,以减少对病人和护理工作的影响。
通过调整环境、疏导情绪、疼痛管理、药物干预、沟通交流和协助活动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躁动的发生,给病人提供一个平静和舒适的恢复环境,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全麻病人恢复期期间躁动原因及处理
发表时间:2013-10-31T09:12:28.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9期供稿作者:胡杨杨函[导读] 呼吸道分泌物多时应立即吸痰;无明显痰液时不必反复吸痰,减少刺激性躁动。
胡杨杨函(绵阳市中心医院综合ICU 621000) 【中图分类号】R78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9-0200-02
【摘要】目的探讨全麻术后病人躁动的原因及护理。
方法通过统计2012年4月本科室出现的全麻苏醒期躁动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
结果麻醉用药、手术部位、术前教育和患者本身是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
结论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护理,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对病人所造成的危害避免不必要的危害。
【关键词】麻醉全身恢复期躁动
全麻苏醒期躁动为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出现不适当行为,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
(1)术后躁动分度-轻度:在吸痰等强刺激下发生躁动,一旦刺激停止,躁动即停止;中度:无刺激情况下即发生躁动,淡无需制动;重度:需药物和物理方法制动的不自主运动。
术后躁动发作严重时,可引起意外伤害等不良后果,若处理不当,甚至危及生命。
1 临床资料
自2012年4月我科出现麻醉后躁动共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5岁平均年龄45岁。
手术类型为头颈、胸腔、胃肠、肝胆、骨骼、泌尿外科病人。
其中经静脉麻醉35例,吸入麻醉5例,静吸复合麻醉10例。
2 原因分析
2.1术前用药
抗胆碱类药物的应用与麻醉后的兴奋有关。
2.2术后止痛的不完善
各类病人对麻醉药物的反应不一,不同个体存在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某些生理,病理以及药理因素会影响脑组织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常规的用药不能满足所有病人的要求,麻醉复苏期的大多数病人诉伤口疼痛是比较明确的引起躁动的原因之一。
2.3呼吸循环系统的不稳定
气道梗阻、低氧血症、低血容量、酸中毒等均可引起躁动或谵妄。
2.4病人本身的因素
2.4.1病人的年龄发生率以小儿和老年人多见。
2.4.2术前的焦虑状态术前过度紧张,对手术及麻醉风险过度担忧。
2.5其他原因
管道的刺激、低温等。
3 护理
3.1一般护理
全麻术毕后转入我科给予氧气吸入和机械通气,连接多功能监护仪,给予合适的体位必要时加用约束带,向麻醉医师了解术中用药及病人的情况以及患者的术前情绪,向手术医生了解术前及术中情况,以便了解有无可引起麻醉复苏躁动的原因。
3.2 维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分泌物多时应立即吸痰;无明显痰液时不必反复吸痰,减少刺激性躁动。
出现舌根后坠的情况,可出现鼾声,氧饱和度下降,可托起下颌或应用口咽通气导管。
3.3稳定循环系统
严密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低血压常因血容量不足和残余麻药作用引起,应及时补充血容量,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及引流物的色、质、量以及伤口的渗出情况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4防止意外损伤[2]
用麻醉剂后患者在麻醉恢复过程中往往出现明显的兴奋期、意识模糊,出现躁动、幻觉,相应地带来许多不安全隐患,易发生坠床。
此时应有专人守护,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防止自行拔除各种导管而造成伤口裂开、出血、窒息等意外伤害,可按医嘱给予镇静止痛剂 3.5疼痛治疗
及时应用镇静、镇痛药:确定患者躁动是由疼痛引起后,应立即给予镇痛药物。
术后疼痛是恶性刺激,可使机体应急性增高、代谢增加、氧耗量增加,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可出现情绪改变、心率、脉搏增快、血压上升及出汗时应向患者解释,减轻焦虑,并协助麻醉医师采用静脉应用镇痛药或者进行镇痛泵处理。
3.6心理护理
神志清醒者术前应告知手术麻醉方法和麻醉后恢复期的感觉,使患者有心理准备,配合医生的处理。
对各种反射正常,神志清醒,生命体征正常者可尽早拔掉气管导管,摘除氧气面罩,以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小结
现在全身麻醉已广泛用于临床,而对全麻苏醒期烦躁患者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观察与护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保证患者的安全,加快患者的周转,平稳地渡过麻醉苏醒期及早康复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自智萍,易亚玲,王琦等.全麻患者恢复期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吉林医学,2005,26(5):463-464.
[2]喻宏.全麻术后躁动患儿的安全护理50例.当代护理,2003, 19(5):32.
[3]周家琼.《中国医药卫生》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