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的变革思想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68.13 KB
- 文档页数:2
龚自珍的政治思想一、概况龚自珍,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盦(an);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
汉族,浙江(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
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从小勤奋好学,15岁开始写诗,但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做了几任小京官。
他对清朝的思想统治不满,不愿和统治者合作,终于在鸦片战争前一年辞官回家。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著名的是《己亥杂诗》共350首。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生于杭州城东马坡巷小采园(今有纪念馆于此),是龚家的长房长孙。
6岁随父母租居北京绳匠胡同、潘家河、门楼胡同、手帕胡同和城外上斜街等处。
祖父病逝后与家人回杭州守孝。
两年后返京,租住北京法源寺南。
二十七岁为举人。
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
九年,始成进士。
官至礼部主事。
十九年,弃官南归。
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
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
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影响甚深。
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弃绝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
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他的思想为后来康有为等人倡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开了先声。
中年以后,虽然志不得伸,转而学佛,但是“经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
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
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
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
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并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
龚自珍社会改革思想刍议
龚自珍改革思想的经典论述显示,他强调要建立一个实现公平,公正和发展的“社会工匠技术”的改革技术体系,他的思想一直被传承到今天。
首先,龚自珍提出了“拓宽资源结构”的畅通改革思想。
他敦促政府要完善资源分配机制,改善社会财富结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使弱势群体有更好的生活。
其次,他还提出了“激发劳动力”的发展改革思想。
他认为要想实现社会发展,在鼓励民众多创造财富的同时,还要通过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劳动报酬来促进劳动力活力的发展。
第三,他还强调“规范治理”的改革思想,他倡导政府要健全政府管理制度,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完善和落实社会公平,公正原则,以达到公平,公正,发展的目标。
最后,他还强调要“提升社会观念”,他主张培养文化精神,宣传理想信仰,提高全民素质,建立公正,自由,和谐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龚自珍改革思想对社会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观点深刻而又切实可行,回溯历史,他的思想可以作为我们理解改革的重要范本。
新旧一人——龚自珍摘要:龚自珍是在清代的统治由盛转衰之际,也是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历史转折时期,涌现的一位具有超前意识的启蒙思想家。
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社会批判思想上。
本文就龚自珍社会批判思想的种种方面进行概述并且整理归纳了从清代到近代以来的人物评价,并就此提出自己的一些拙见。
关键词:龚自珍;社会批判思想;评价龚自珍年少时喜欢读《汉书》,并且他喜欢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据记载“少好读王介甫《上宋仁宗皇帝书》,手录凡九通,慨然有经世之志”,笔者认为他长期阅读史书和对王安石的崇拜,是他关心政治,对社会有敏锐的思考的原因之一。
再加上他青年时期未入仕途,使得他得以从较为独立的地位来审视他的时代,这对于他的思想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龚自珍社会批判思想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他对当时社会基本形势的判断,定为“衰世”。
从他的《乙丙之际箸议第九》可以看出“衰世”的特点:类似治世。
但是类似治世只是表面上人们的自欺欺人,而本质已然发生了变化。
龚自珍的敏锐之处在于当人们处于声音笑貌依旧时,他看到了清王朝即将衰败的本质。
笔者认为他的社会批判思想是围绕“衰世”展开的,包括对皇权的批判和对官僚制度的批判。
而人们对他的评价与他的社会批判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从他的思想展开分析。
一、批判皇权和官僚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对思想文化的统治,以清代最为酷烈。
清政权大规模禁毁书籍,无非是为了统一思想,打击有不同政见、未足驯良的知识分子,推行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
[1]P132龚自珍在《明良论四》中以传说中的“神技”为喻,指出如今“约束之,羁縻之”的情况,强烈抨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对人才的束缚与扼杀。
龚自珍指出疱丁、伯牙、后羿、宜僚四个人毫无办法施展他们的神技了,然后类比现在的情况,又是约束,又是牵制,朝廷中的一二品大臣,早上见到皇帝要摘帽请罪,晚上见到皇帝也要摘帽请罪,议处、察议官员的命令,在京报上不断出现。
各部的大臣只是善于统计核对这类琐碎事务,吏部议处各部官员,都察院弹劾吏部,这些互相牵制的事情,没有一个停止过。
中国近代改革思想的先驱——龚自珍
靳丰龄
【期刊名称】《当代社科视野》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清朝封建统治进入19世纪已经逐渐走向腐朽没落,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从中央到地方,贪污腐败,昏聩无知,恪守陈规,一片死气沉沉。
在这令人窒息的气氛中,有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写下"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靳丰龄
【作者单位】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龚自珍社会改革思想刍议 [J], 罗进;向梽柯
2.浅谈龚自珍更法改制的社会改革思想 [J], 段燕
3.龚自珍社会改革思想刍议 [J], 罗进;
4.龚自珍社会改革思想研究 [J], 陈鹏鸣
5.龚自珍社会改革思想评议 [J], 田汉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试析龚自珍《己亥杂诗》的思想内容龚自珍,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浙江仁和(在今杭州)东城马坡巷,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终年五十岁。
龚自珍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七岁以前为第一阶段。
主要活动是读书、应考和著述。
二十八岁到四十七岁为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龚自珍步入官场,于腐败、黑暗的宦海里孤军奋战。
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后,在朝廷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等职。
参加了国史馆重修《清一统志》的工作,充任校对官。
此间,他广泛结交要求改革时弊和主张严禁鸦片的朋友,在政治、经济、边防等方面发表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文章。
在文学上致力于诗文、词的创作。
四十八岁到终年为第三阶段。
道光十九年(1839年),他四十八岁,由于他“动触时忌”,愤然辞官南归。
在南归途中,创作了组诗,后集成《己亥杂诗》;以后回乡任江苏丹阳云阳书院、杭州紫阳书院讲席。
他的诗现存的约有600多首,词100多首。
他的诗词,以充实的内容和卓异的风格,彻底扭转了清代中叶诗坛形式主义、复古主义的逆流,在近代诗坛首开风气的,成就最高。
《己亥杂诗》是中国诗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诗,共有三百一十五首,占他现存诗文的一半以上,都是七绝(有些是不那么按照格律的古绝)。
这一大型组诗写于道光十九年己亥(公元一八三九年)龚自珍辞官返家之时,由当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开始写起,至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止。
这一年龚自珍往返九千里,其详细情形大抵是这样的:已亥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出北京,行前向一些老朋友告别,然后沿陆路南行。
五月十二日抵达江苏省袁浦(现江苏省清江市),再南行至扬州,沿路再见一些友人,渡长江到镇江,历江阴、秀水、嘉兴,于七月初九日抵达杭州。
在杭州稍作停留,与旧友相见,大约八月底回到昆山县的羽琌别墅,住到九月十五日再出发北上迎接妻儿。
九月二十五日重到袁浦,十月初六日渡河北上,在山东曲阜稍作停留,然后在河北省固安县等候妻儿出都。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经济思想简析作者:赵俊爱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37期【摘要】龚自珍生活的时代处于封建社会危机逐渐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威胁不断加剧的过程中。
社会环境和他个人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学术在许多方面都朝着与传统封建主义道路不同的方向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开启新的学术风气的先驱人物。
文章从他的农业经济思想、对商品和货币的认识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龚自珍农业经济思想“农宗” 商品货币龚自珍有关经济、政治问题的著作,主要是议论国内问题。
他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较为尖锐,但他的社会改革主张并不具体细致;他特别重视农业问题,而对商品货币经济的态度比较消极。
他把历史分为治世、乱世、衰世三个阶段;又以早时、午时、昏时比喻三个世代。
他从财富分配状况探寻治乱兴衰的原因,认为一个朝代的兴衰取决于贫富悬殊的状况。
上述观点说明龚自珍的历史观中具有合乎唯物主义的要素,但他否定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只是慑于农民起义,才提出改革主张;而改革的关键在于改革人心,特别是在位者人心;认为人心变,世俗才能变,才能拨乱反正。
因此,其历史观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仍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
农业经济思想龚自珍的农业经济思想,具有浓重的农本主义色彩。
他认为农业生产十分重要,“天下之大富,必任土”。
他之所以特别重视农业生产,一方面与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农本思想有关,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财富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这是从生产物的使用价值的认识出发的;另一方面,当时农业危机十分严重,失地农民不断增加。
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特别是流民问题,他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农宗”,二是移民开发边疆土地。
“农宗”方案。
龚自珍制订“农宗”方案的思想前提是反对农业中剧烈兼并和“大不相齐”,而“小不相齐”则是合理的。
这一方案的基本点是,以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在封建土地所有制范围内,实行封建大土地所有者和中小地主阶级之间的再分配。
他想借此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保住中小地主阶级的土地,由于土地兼并的迅速进行,不仅广大农民大量丧失土地,就是中小地主阶级的土地也经常有被侵吞、兼并的危险。
论龚自珍的社会批判思想作者:王敏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5期摘要龚自珍生活在中国巨大的历史转折关头,作为一个进步的爱国思想家,他敏锐的预感到危机的沉重和“衰世”的到来。
他首先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进而从官场政治、科举制度、封建经济以及儒家“君权神授”等方面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大胆辛辣的批判。
关键词龚自珍社会批判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17-02龚自珍生活在嘉庆、道光年间,当时清王朝度完了它为之骄傲的“康乾盛世”,正衰败腐败,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各种矛盾异常尖锐。
土地兼并、贫富分化严重、吏治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清王朝统治集团麻木不仁,死气沉沉、愚昧顽固、腐朽堕落。
面对行将死亡却又文熔武恰的清王朝,龚自珍展开了对扼杀民族生机的专制主义和束缚人们头脑的腐朽文化的猛烈批判,批判和揭露是龚自珍文化思想的最大特色,给当时的思想界带来强烈的震撼力量,梁启超曾讲述自己的切身体会:“语近世界自由之向导,必数定庵,吾见并世诸贤,其能为现今思想界放光明者,彼最初率崇拜定庵,当其始读定庵集,其脑识未有不受其激刺者也”“晚清思想解放,定庵确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永者,大率从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
”龚自珍在近代思想史上所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他对于封建末世的深刻有力的批判。
他利用“衰世”说对清王朝的种种社会弊端进行了猛烈抨击,并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君主专制制度。
作为一位敏感的启蒙思想家,在文化思想界的大多数人还沉醉于“康乾盛世”的余风之中时,龚自珍已感受到社会危机的来临,他借用公羊“三世说”来观察当时的社会。
他说:“吾闻深于《春秋》者,其论史也,曰:书契以降,世有三等......治世为一等,乱世为一等,衰世为一等”,并且他断言封建统治到了“衰世”无疑。
在《乙丙之际著议第九》中,龚自珍认为,在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社会已经变成了最下等的“衰世”,他把当时的社会比喻为“将萎之华,惨于槁木”。
浅论龚自珍的诗歌创作邵阳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3级李海燕【摘要】:龚自珍是我国近代史发轫时期一位著名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和爱国主义者。
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创作,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对后世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论述龚自珍的诗歌创作。
首先,从他的生平、时代背景入手分析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着重分析佛学思想及经史研究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然后以他的部分诗歌为例,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龚自珍诗歌的主题。
接着又从语言、风格、意象、诗歌形式四个方面探索龚诗的艺术新质。
最后,简要阐述龚诗在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龚自珍;诗歌;主题;艺术新质On Poetic Creation of Gong ZizhenGrade 2003,Chinese Department and Chinese and Literature Major,Shaoyang UnivercityLi HaiyanAbstract:Gong Zizhen is our country modern history commences a venture a time renowned progressive thinker, the writer and the patriotism.His literature creation, the poetry creation, has in particular obtained the huge achievement in at that time the literary arena, also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later generation literary arena. 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s Gong Zizhen's poetry creation.First, from his biography, time background obtaining analyzes it to the poetry creation influence, analyzes the Buddhist studies thought and after the history research emphatically to the poetry creation influence.Then take his partial poetries as the example, analyzes the Gong Zizhen's poetry specifically from three aspects the subject.Then from the language, the style, the image, the poetry form four aspects explores Gong's poetries the artistic new nature.Finally, elaborates Gong's poetries brifly in the literary arena status and the influence.Keywords: Gong Zizhen; Poetry ; Subject; Artistic new nature龚自珍在清代诗坛上是一个异军突起的人物。
衰世中的哀歌——浅谈龚自珍的文学思想龚自珍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文学家。
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封建社会走过了2000年的历史行程,到了龚自珍生活的十九世纪上半叶,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即将面临没落崩溃并且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新阶段,这已经是走上了穷途末路的“衰世”,封建专制统治的反动、腐朽和黑暗也已暴露无遗。
作为时代的探索者和时代情绪的表达者,龚自珍敏锐且深切地感受和认识了那个时代,把他的目光所及、探索所得,写成了慷慨悲愤、瑰丽情深的诗文,对黑暗现实进行了尖锐深刻的揭露、批判、诅咒和嘲骂。
自鸦片战争以后的七八十年间,有不少对社会起过进步作用的政治家、文学家,都或多或少地收到龚自珍的影响。
或者从他的思想中吸取某些有益的养料,或者借鉴某些斗争的方法,或者借以寄托精神上的朦胧的向往。
而在文学方面,龚自珍所开创的一代诗风、文风,影响尤为深远。
他是首先打破清中叶思想界、文学界沉寂局面的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他的文学主张,不仅在当时给人以振聋发聩之感,并且对后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启示。
一、龚自珍的“尊情说”龚自珍主张“尊情”,这是他的文学思想的核心。
在《宥情》中,他通过甲、乙、丙、丁、戊的辩论,批判了对“情”的种种片面看法,进一步阐明了“情”的含义,认为“情”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是区别人与铁牛、土狗、木偶等物不同的标志,而它来自于生活,是人所共有的,有“情”才有文学。
由此,他提出了“尊情说”:“情之为物也,亦尝有意乎锄之矣;锄之不能,而反宥之,宥之不已,而反尊之。
龚子之为长短言何为者耶?其殆尊情者耶?”(《长短言自序》)龚自珍的“尊情”思想的出现,是受到晚明文学解放思潮的影响,但是他的“尊情说”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时代特色:即闪烁着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个性解放的色彩,响彻着思想解放和文艺解放的呼声。
他要求作品中所抒之情都应是真情,自然流露,能够打动人。
他认为要“尊情”,就必须“尊其心”(《尊史》);要“尊其心”,就必须做到“善入”、“善出”,就是要深刻地了解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掌握全面丰富的事实;要如实的描写生活本身的各个侧面;要有“高情至论”,即对社会生活作出自己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龚自珍实学思想刍议作者:张义祥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20年第9期文/张义祥【摘要】龚自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独特地位的实学家、思想家。
作为一个满怀经国济世之志的启蒙思想家,他以独特的风格和犀利的文字,批判了封建统治和旧社会的种种弊端,主张“更法”“改图”。
他的批判、经世思想和启蒙意识得到了同时代以及后人的肯定,其实学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龚自珍;实学;批判;经世龚自珍,初名自暹,字爱吾,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晚年又号羽琌山民。
宋代时龚家随朝廷南渡,后定居于浙江仁和(今杭州),龚自珍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杭州出生,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去世,他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巨大转折,一心想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却终未得志,但他的思想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
一、龚自珍实学思想的形成(一)时代的呼唤清朝末期,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而腐败的清政府却难有作为,促使一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也是晚清时期公羊学盛行的历史需求。
中国人除弊图存的呼声四起,龚自珍正是其中的一分子。
(二)儒学的熏陶在龚自珍的时代,“儒”成为了知识分子的代名词,而不只是儒家思想学派的专有名词,而儒学的地位也是极其尊崇的。
自先秦以来,儒家就强调“道统”,即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包含着治国平天下的美好初心。
而明清之际实学之所以重实,则主要是出于化解现实的民生危机和民族危机的需要,故其重实的意义是在于追求“吾儒经世致用”。
正是在这种儒学思潮的学术环境下,龚自珍传承了先辈的经世观念,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实学思想。
(三)佛学的影响中国学术思想史在不断的演进和变迁过程中,宗教的影响也不可小觑,特别是儒学发展至宋明理学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释道理论。
龚自珍的家乡杭州自唐宋以来就是佛教胜地,汇聚了大量的古寺、高僧,加之当时士大夫阶层普遍流行诵读佛典,因此龚自珍自幼也在礼佛的环境中熏陶长大。
浅谈龚自珍更法改制的社会改革思想段燕【摘要】龚自珍是清代的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文尽显“更法”、“改制”,揭露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龚自珍的更法改制思想主要围绕三个领域展开:经济上,对于土地兼并之风的改革;政治上,对于君臣权力权重的改制;思想文化上,对于学术与政治关系的建议.面对着封建末世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龚自珍没有浑浑噩噩以了此一生,而是提出了对后世影响重大的改良思想.文章就此谈论龚自珍为何会产生更法改制的思想,哪些方面以及怎样体现了他的改革思想,对其更法改制思想的评价.深受龚自珍思想的影响,在学术方面,要精于研究,为国家政治服务.现代社会,我们的学习应走向社会,走向国家.【期刊名称】《广东蚕业》【年(卷),期】2018(052)002【总页数】2页(P117-118)【关键词】龚自珍;更法;改制;思想【作者】段燕【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51农民起义持续发生,白莲教起义更是反反复复。
大规模、小规模的起义事件敲打着朝廷。
而那些身居高位、思想僵故的权贵大臣们,仍固执的相信着“天朝上国,举世无双”。
他们对清王朝的衰落视而不见。
甚至加上一笔以推波助澜。
经济上,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贫富差距悬殊。
农民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无奈起身反抗,负伤累累。
政治上,吏制腐败、官僚堕落、贿赂公行,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的为官之道。
这让那些满腔热血、为国操劳,希望在政治上一展宏图的寒门子弟,心灰意冷,亦随波逐流。
军事上,武备松弛、军队腐朽,国防虚弱。
长期的和平环境和特权,使军队丧失了强悍骁勇的作风,士兵的身体素质下降,整个军队变成了一只吃禄收租的寄生集团。
为军奉行这般道理,士兵何来战斗力,何来保家卫国的能力。
这也不难以想象,1840年的一场战争,中国军队输的一塌糊涂,败得惨不忍睹。
龚自珍爱国主义思想探析摘要:龚自珍作为清中后期封建社会的有志之士,心系社会,对社会忧虑,并深刻总结社会的优点,同时将自身的目光不断投射至社会的各个角落,具备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从天下苍生“万千哀乐”与国家兴衰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心史纵横自一家”角度,龚自珍的思想具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能够为新时期发展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爱国主义;人才龚自珍作为清中后期深刻的思想家,时时刻刻心系国家,具备强烈的爱国意识。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随着龚自珍自身阅历的不断增加,龚自珍不断加深着对于时局的判断,并对清朝的未来担忧。
而他对于清王朝的判断中,不仅有犀利的深刻剖析,而且不失文学色彩,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反对殖民主义侵略。
时代的潮流、民族的正气,孕育了龚自珍这样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
当整个官场腐败成风,龚自珍出淤泥而不染,直面社會的腐朽与凋敝,奔走疾呼,发出了当时社会的最强音。
一、龚自珍爱国主义思想在社会关切上的表现龚自珍的爱国主义思想,一方面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担忧,龚自珍在青年时期曾作《明良四论》。
在这四篇文章中,从浅层次看,他是在探讨封建时期“明君良臣”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这一关系,从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说,他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批判封建社会,从文章里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的社会充满失望。
同时在文章中,他还不断借用古代来反讽他所在时代的没落。
总之,文章站在了“探世变”这个角度,揭示了社会的本质的危机,并陷入了深深的忧思,这表现了年轻时期的龚自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由于年纪的不断增长和社会阅历的丰富,龚自珍对于社会的认知也在不断增加。
《行路易》的完成,体现除了龚自珍开始借用“衰世”这个词语来描绘当时的社会。
龚自珍根据当时社会的现象和特点,提出了“衰世”的社会状态。
“衰世”的提法,不仅是对社会形态的总结,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
而对于“衰世”的定义,龚自珍是这样呈现的:“衰世者,文类治世,名类治世,声音笑貌类治世,黑白杂而五色可废也,似治世之太素;宫羽淆而五声可铄也,似治世之希声;道路荒而畔岸堕也,似治世之荡荡便便;人心混混而无口过也,似治世之不议。
【文献综述】龚自珍文学思想研究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龚自珍文学思想研究龚自珍是我国步入近代时期最杰出的的一位开风气的思想家。
关注现实民生是其思想的特色所在,他的文章中有经世致用、变法、托古改制等思想。
我们深入发掘,就可以发现作者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所表现出的超于时人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又具体体现在其作品的字里行间、其对儒典的看法以及强烈的批判精神中。
通过对龚自珍的文学思想的具体研究可以进一步说明其对于近代中国思想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近几十年以来,关于龚自珍的思想研究都是史学界的热点课题,因此,也在这个领域中有了明显的进展,本综述对此做一个总结,来理清以后写论文的思路和明确以后的研究方向。
一.关于龚自珍文学中的社会批判思想龚自珍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表现在他具有忧患意识,对传统的天人感应论、五行传以及儒者的天命论以及儒家的人性观的批判。
他勇于揭露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猛烈批判官场腐朽、贪婪的风气,抨击朝廷腐朽的用人制度,甚至大胆指斥“一夫为刚,万夫为柔”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后人的普遍好评。
陈蕴茜等认为龚自珍的社会批判思想批判超越了黄宗羲、顾炎武等人。
他对传统社会的批判是空前全面的,从政治制度到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并切人了近代的主题—对传统社会压抑人性的揭露,从而使其社会批判思想提升到近代的高度[1]。
冯天瑜则谨慎地指出,龚自珍所责难的只是君主专制走向极端所造成的君臣、君民关系紧张,以及士大夫人格与权利的失落,而绝不是否定君权,他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并没有超越传统士大夫的眼界,就其“低诽专制”的总体水平而言,甚至并没有达到黄宗羲及唐甄曾经达到的高度,就是与鲍教言和邓牧相比亦多有不及之处[2]。
另外,龚自珍所谓的“山中之民”到底代表那个阶级,至今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传统观点肯定“山中之民”为农民阶级。
胡思庸则认为,“山中之民”决非农民阶级的代表,而是像龚自珍那样的封建士大夫的化身[3]。
陈其泰认为,“山中之民”是什么人,龚自珍并没有明说,实际上应包括隐于野的有不满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数量众多的农民群众[4]。
龚自珍文学思想虽然很多近代思想史、文学史都把龚自珍作为开端性的人物,但实际上,学术界对龚自珍历史定位的判认并不那么一致。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章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在这部著作中,龚自珍被归入“清代中期”,作为乾嘉时期的文学家,而不是“清代后期”(相当于一般所谓“近代”)文学家来叙述的。
这个处理未必仅仅一家言,它可能代表了史学界、文学史学界一部分人的看法。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著者黄修己就在该书《序言》中以带点嘲讽的口吻说:龚自珍在鸦片战争爆发第二年就去世了,仅仅因为19世纪没有重要的作家和值得重视的变化,各种《近代文学史》才把龚自珍拉来充数。
而把这类观点表述的最明确的,或许要算赵慎修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1,他认为在戊戌变法以前,整个文学思潮都没有发生近代意义的变化,并且重点举出龚自珍,认为他的思想、包括文学思想“没有近代意义”。
理应说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龚自珍思想和文学观的“近代性”问题,而且提出这个问题并非没有道理。
考察一下此前关于龚自珍的评论,绝大多数论者重视的主要是龚自珍的社会批判言论和政治、经济改革主张,但是已有很多论者论证,龚自珍的批判虽然尖锐激烈,他呼吁“自改革”也有首倡意义,但无论其批判的深度还是其具体改革主张,都没有超出他的前辈。
龚自珍自己也说过:“药方只贩古时丹”。
换言之,当我们只注意从直接的政治、经济斗争方面考察龚自珍,把他这方面的言论看作其思想的主要部分甚至全部,那么我们或许能够证明其思想的准确性(虽有局限)甚至进步性,却未必能说明其“近代性”。
梁启超在总结清末思想演变源流时,曾多次说:“数新思想之萌蘖,其因缘固不得不远溯龚、魏”,“语近世思想自由之向导,必数定庵”2,“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3。
这些话经常被人们引用,但大多用来证明龚自珍影响之巨大广泛,却似乎忽略了梁启超反复强调的龚自珍思想的时代价值之所在:“思想解放”!“思想自由”!的确,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龚自珍思想中更具“近代最初”意义和启蒙性质的,是——“人”的意识的觉醒和精神解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