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贫血的病原
- 格式:pptx
- 大小:70.89 KB
- 文档页数:7
鸡传染性贫血的病理学及其防治摘要:鸡传染性贫血是一种由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病,主要影响鸡类的造血系统和免疫功能。
本文通过对鸡传染性贫血的病理学及其防治的研究进行综述。
病理学方面,鸡传染性贫血主要表现为骨髓和脾脏的萎缩、红细胞减少和贫血、淋巴组织的变性等。
防治方面,针对鸡传染性贫血的防治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合理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控制等。
综合来看,加强对鸡传染性贫血的病理学机制和防治策略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鸡传染性贫血;病理学;防治;引言传染性贫血是目前家禽行业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影响了鸡类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对鸡传染性贫血的病理学及其防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既可进一步探索其发病机制,又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
本文将对鸡传染性贫血的病理学特点以及目前主要的防治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鸡传染性贫血简介鸡传染性贫血(Infectious Anaem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Infectious Anaemia Virus)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感染家禽中的鸡类,并对其造血系统和免疫功能造成损害。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给家禽生产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具有很高的变异性和传染性。
病毒通过污染的血液、器官和排泄物进行传播,主要通过蚊子、虱子、蜱等媒介昆虫传播。
感染后,病毒会定植于淋巴组织,特别是脾脏、骨髓和肺部,导致多种病理变化。
鸡传染性贫血主要影响年龄在3-16周的鸡群,尤其是生长发育期的鸡。
感染后,鸡往往出现食欲减退、发育迟缓、生长受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病鸡体内出现贫血现象,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水平下降,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易于合并其他感染,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鸡传染性贫血是一种严重影响家禽生产的传染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加强对其病理学特点及传播途径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将有助于提高鸡传染性贫血的防治水平,保障家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养殖厂乌骨鸡传染性贫血的预防与控制范文: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养殖厂乌骨鸡成为了许多家庭的选择。
然而,养殖厂乌骨鸡传染性贫血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为了保护家禽的健康和群体的利益,预防和控制传染性贫血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传染性贫血的原因、症状及其预防与控制策略,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传染性贫血的原因1. 病原体感染:传染性贫血是由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
病毒可通过携带病原体的饮食、空气传播等方式传播给健康骨鸡。
2. 不良饮食习惯:饲养员不注意养鸡的饮食搭配,缺乏全面均衡的营养,导致鸡的抵抗力下降,易受病毒感染。
二、传染性贫血的症状1. 羽毛蓬松不齐:患有传染性贫血的鸡的羽毛质量差,蓬松度不高,常常看起来不健康。
2. 食欲减退:病鸡会出现食欲不振、减少进食的情况。
3. 单侧眼失明:感染传染性贫血病毒后,鸡常常会出现单侧眼失明的情况。
4. 活动能力下降:感染传染性贫血的鸡会因为全身症状而活动能力下降,甚至不能站立。
5. 蛋产量下降:传染性贫血会影响鸡的生殖系统,导致蛋产量明显下降。
三、预防与控制策略1. 加强饮食管理:饲养员应合理搭配鸡的饮食,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增强鸡的免疫力,提高抵抗病毒的能力。
2. 强化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减少病毒滋生的机会;加强饮用水的消毒处理。
3. 疫苗接种:根据病毒的特点,及时为鸡接种相应的疫苗,增强鸡的抵抗力。
4. 加强病情监测:饲养员应定期监测养殖场鸡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传染性贫血的病例,防止病毒扩散。
5. 隔离保护:对于病毒感染的鸡只,应及时隔离,防止传染给其他鸡只。
四、预防与控制的建议1. 饲养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增加疫病防控知识的学习,提高防控意识,减少传染风险。
2. 养殖场在购买新鸡时,要选择经过检疫的健康鸡苗,减少传染性贫血的潜在风险。
3. 学会观察鸡只的身体状况和行为习惯,及时发现异常迹象。
4. 养殖厂应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控制度,明确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强监管,确保养殖场内动物的健康。
鸡传染性贫血―病原CIAV在分类上属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
病毒呈球形,无囊膜,病毒粒子平均直径约25nm26.5nm。
核衣壳呈正二十面体,由32个壳粒组成,为典型的5、3、2次轴对称。
CIAV在CsCl中的浮密度为(1.33 1.34)g/ml。
CIAV的基因组为单股、负链、圆环状、共价连接的DNA,由2300个碱基组成。
基因组有3个部分或完全重叠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种蛋白质,VP13。
VP1为CIAV 唯一的结构蛋白(衣壳蛋白)和主要免疫原蛋白,分子量为52KD;VP2分子量为24KD,是CIAV的非结构蛋白,参与感染的某些阶段病毒的装配;VP3又称凋亡素,可诱导感染细胞的凋亡,分子量为13KD。
血清交叉中和试验表明不同国家的CIAV分离毒株均属于同一个血清型,但不同毒株之间在致病性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异,而且它们感染特定细胞系的能力也不同。
MDCC-MSB1细胞广泛用于分离和培养Cux-1类型的CIAV毒株;然而,一些分离株在MDCC-MSB1细胞上不能生长或复制频率发生改变。
病毒可在细胞培养和鸡胚中增殖和复制,但不致死鸡胚。
本病毒能在培养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及某些白血病病毒的肿瘤细胞系上增殖,但不同分离株对不同细胞系的敏感性不同。
目前,最常用的是MDCC-MSB1(MSB1)和MDCC-JP2细胞系,并产生细胞病变。
CIAV感染的MSB1细胞作成超薄切片,经免疫组化染色可显示核内包涵体。
病毒对氯仿和乙醚有抵抗力。
耐酸,pH3.0作用3h仍然稳定;耐热,对56℃或70℃1h和80℃15min作用有抵抗力,但80℃30min则部分失活,100℃15min完全灭活。
对90%的丙酮处理24h也有抵抗力。
病毒在50%酚中作用5min,在5%次氯酸37℃作用2h可失去感染力。
福尔马林和含氯制剂可用于消毒。
鸡传染性贫血病鸡传染性贫血病又名出血性综合症或贫血性皮炎综合症,是由鸡贫血病毒引起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身淋巴组织萎缩、皮下和肌肉出血、骨髓萎缩变色为特征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疫病。
(一)病原鸡贫血病毒可在鸡胚中繁殖,也可在MDCC-MSB1细胞系上生长繁殖。
病毒能耐受50%氯仿处理15分钟、50%乙醚处理18小时、pH3.0处理3小时,对热有较强的抵抗力,用5%酚处理5分钟病毒即失去其感染性。
(二)流行病学自然条件下只有鸡对本病易感,不同品种的鸡都能感染本病。
随着年龄增加,本病对鸡的易感性明显减少。
主要发生在2~3周龄内的雏鸡,1~7日龄雏鸡最易感,其中以肉鸡尤其是公鸡更易感染。
本病主要通过蛋垂直传播,水平传播一般不引起发病,但有抗体产生。
病愈鸡可产生中和抗体。
带有母源抗体的雏鸡一般不感染发病,但抗体水平低或母源抗体水平正常而混合其它病原体感染或继发感染均可能发病。
与马立克氏病毒混合感染,会造成鸡的早期死亡,与法氏囊病毒混合感染会大大提高鸡的死亡率。
该病也可能是造成鸡新城疫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1日龄无母源抗体无特定病原的雏鸡经口接种病毒,一般10~16日龄开始发病,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为50%。
(三)临床症状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贫血,一般在感染后10~12天症状表现最明显,病鸡表现精神沉郁、消瘦、苍白、翅膀皮炎或蓝翅,体重减轻,全身或头颈部皮下出血、水肿,2~3天后开始死亡,死亡率不一致,通常为10%~50%。
本病导致鸡体骨髓造血细胞形成紊乱而产生贫血症状。
感染鸡血稀如水,血凝时间延长,血细胞容积可降低到20%以下,红、白细胞数量减少,可分别降到100万/毫升和5000万/毫升以下。
(四)病理变化剖检可见肌肉、内脏器官及全身苍白贫血,肝脏肿大,脾、肾肿大,腺胃粘膜、肌肉、皮下都可见有出血斑,胸腺和法氏囊明显萎缩。
最特征的病理变化是骨髓的萎缩性病理变化,小鸡股骨的骨髓从正常的深红色变为脂肪色、淡黄色或浅红色。
鸡贫血病毒病又称鸡传染性贫血、“蓝翅病”、贫血性皮炎综合征、出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征。
本病以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身淋巴组织萎缩、皮下和肌肉出血为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1病原、流行与病机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直径为25nm,单链,无囊膜的二十面体病毒,DNA基因组为环状,是圆环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唯一成员。
基因组编码3个病毒蛋白(VP)。
VP1是衣壳蛋白,但需要骨架蛋白VP2才能正常折叠。
VP2还具有双重特异性蛋白磷酸酶(OSP)活性,基因变异可影响DSP活性,导致体内病毒复制能力减弱。
VP3(又称为凋亡因子),是一种非结构蛋白,能引起感染细胞发生细胞凋亡。
虽然已在日本鹌鹑中检测到抗体,但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只感染鸡。
经血清学和病毒分离证实,目前在世界上广泛存在该病毒。
商品化养鸡的大多数国家都有本病的描述。
CAV的水平传播是经粪便-口腔途径,也可经呼吸道和羽毛囊传播。
当血清学阴性母鸡受到感染时,可出现垂直传播,并一直持续到出现中和性抗体为止。
感染种蛋孵出的雏鸡可发生病毒血症,使CAV由感染鸡迅速水平传播至母源抗体阴性的易感雏鸡。
公鸡通过精液排毒是CAV垂直传播的另一个途径。
建议在产蛋之前给血清学阴性鸡群接种疫苗,以防止垂直传播。
母源抗体阴性的雏鸡,在1~2周龄很容易感染和发病。
相比之下,母源抗体阳性的雏鸡可避免发病,也可能会避免感染。
雏鸡在约1周龄时,开始出现疾病的年龄抵抗力,但不是针对感染。
免疫抑制性病毒,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病病毒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的并发感染,可以克服年龄抵抗力。
许多SPF鸡群在性发育期间或开产后,可产生抗CAV抗体。
来源于CAV污染鸡胚或细胞培养的疫苗可能会造成病毒的传播。
给1日龄易感雏鸡肌内注射CAV,可在24h内发生病毒血症。
接种后35d内,可从大部分器官和直肠内容物中再次分离到病毒。
CAV的主要复制部位是骨髓的原始血细胞、胸腺皮质的前体T细胞以及脾脏的CD8细胞。
CATALOGUE目录•鸡传染性贫血病概述•鸡传染性贫血病临床症状及病变•鸡传染性贫血病诊断方法•鸡传染性贫血病防治措施•鸡传染性贫血病饲养管理要求•鸡传染性贫血病案例分析鸡传染性贫血病(CIA)是一种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引起的传染病。
CIAV属于痘病毒科,是一种副黏病毒,能引起鸡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免疫抑制。
定义及病原流行病学特点鸡是唯一自然感染的宿主,各年龄段均可感染,但6-14周龄的鸡最易感。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本病可全年发生,但冬春季更常见。
危害及影响临床症状鸡传染性贫血病是由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引起的,以雏鸡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和骨髓造血组织损伤为特征的传染病。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苍白、消瘦、生长发育迟缓和机体免疫力下降等。
病鸡会出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羽毛蓬乱,拉稀等症状,且容易感染其他疾病而死亡。
病理变化及病变特点临床诊断030201实验室诊断与其他贫血疾病鉴别与其他传染病鉴别鉴别诊断疫苗接种及使用方法疫苗选择在鸡1日龄或7日龄时进行首免,3-4周后进行二免。
对于种鸡,需要在产蛋前一个月进行免疫。
接种时间接种方法预防用药治疗用药药物防治及治疗方案做好生物安全措施防止野鸟进入鸡舍,并定期对鸡舍周围进行消毒处理。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鸡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加强饲养密度控制,避免过度拥挤。
建立健康种群使用健康的种蛋和种鸡进行繁殖,避免引入带有病毒的种蛋和种鸡。
预防及控制措施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理鸡舍,清除粪便和垃圾,防止细菌传播。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定期对鸡舍、器具等进行消毒,杀灭病原菌。
保持鸡舍内环境干燥、通风,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提高鸡群免疫力合理制定鸡群的营养摄入,保证饲料的质量和营养均衡。
定期接种疫苗,提高鸡群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的感染和传播。
定期检查及监测案例一:某鸡场鸡传染性贫血病的发现与防治发现经过01防治措施02总结03流行情况控制措施总结案例二:某地区鸡传染性贫血病的流行与控制诊断过程案例三:某鸡场鸡传染性贫血病的诊断与治疗治疗措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