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解剖与临床综合征
- 格式:ppt
- 大小:4.28 MB
- 文档页数:61
经典及少见脑干综合征脑干梗死是指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中脑、脑桥或延髓缺血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脑干梗死占脑梗死的9.0%~21.9%。
不同病因的脑干病变引起其内部的多个神经结构受损,出现具有特异性临床表现的脑干综合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了解脑干综合征相关知识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脑干梗死综合征的病因目前对脑干梗死综合征的研究根据TOSAT病因分型分为4种类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粥样硬化为脑干综合征最重要的病因,高血压病及糖尿病致大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干梗死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通常发生管径大于400μm的大中动脉。
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载脂动脉阻塞穿支开口最为常见,其次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率下降以及混合性。
➤心源性栓塞根据栓子的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的,其中以心源性栓塞最为常见。
常见的栓塞部位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小动脉病变最常发生于脑桥,小动脉的管径多为200μm以下,且多为终末动脉,缺乏侧支循环。
基底动脉穿支病最常见于基底动脉旁正中支。
➤动脉夹层颅外椎动脉夹层是青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占25%〜30%。
椎动脉夹层的病因多与动脉粥样硬化、颈部外伤或按摩、肌纤维发育不良、感染、偏头痛、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耽氣酸血症等有关。
最常见的症状为头晕或眩晕,后颈部或头部疼痛;也可能是无痛的,发病前通常无明确的创伤史。
➤少见病因临床上少见病因起病表现为不同的脑干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如病毒、细菌、结核、螺旋体、脑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神经-白塞病)、纤维性肌营养不良、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等。
经典脑干综合征经典脑干综合征中Wallenberg综合征较为常见,而其他综合征较不常见,近些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统计报道存在差异性,且对经典的脑干综合征病因的报道不尽相同,临床患病率和不同病因统计见表1,其中闭锁综合征及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死率高、预后差。
脑干的解剖及病损表现一、选择题1、脑干上与间脑,下与脊髓相连,包括()、()和()。
内部结构主要有神经核、上下行传导束和网状结构。
[单选题]*A、中脑、间脑、延髓B、中脑、脑桥、延髓√C、间脑、脑桥、延髓D、丘脑、间脑、延髓2、脑干网状结构的一些核团接受各种信息,传至丘脑,后传至大脑,维持人的意识清醒,若出现病损,可出现()[单选题]*A、感觉异常B、语言障碍C、肢体偏瘫D、意识障碍√3、脑干中轴内弥漫性分布的()和()交替排列的“网状”区域,称网状结构。
[单选题]*A、胞体纤维√B、神经核突触C、神经胞体D、神经核纤维4、()病变多见于血管病、肿瘤和多发性硬化等。
[单选题]*A、脑干√B、脑桥C、中脑D、间脑5、患者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提示()损害。
[单选题]*A、展神经B、动眼神经√C、前庭神经核D、锥体束6、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提示()损害。
[单选题]*A、桥脑B、中脑C、丘脑D、延髓√7、延髓梗死患者常见症状不包括()[单选题]*A、眩晕B、眼肌麻痹√C、吞咽困难D、交叉性感觉障碍8、脑干的分为()、()和()。
[单选题]*A、中脑间脑延髓B、中脑脑桥延髓√C、间脑脑桥延髓D、丘脑间脑延髓9、一侧()大脑脚脚底损害:可出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束,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多见于小脑幕裂孔疝。
[单选题]*A、中脑√B、延髓C、间脑D、脑桥10、脑干的内部结构主要有()、()和()。
[多选题]*A、神经核√B、上下行传导束√C、网状结构√D、核团11、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损的患者常见临床表现()[多选题]*A、眩晕恶心呕吐√B、吞咽困难√C、构音障碍√D、病灶侧共济失调√12、脑桥腹外侧核病损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多选题]*A、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B、对侧中枢性偏瘫√C、对侧偏身感觉障碍√D、周围性神经麻痹√13、脑干是维持呼吸、循环等基本生命活动的“生命中枢”,是除()外,所有感觉信息传至中枢的必经之路。
该文件内容是本人在网上收集的,整理的!其中解剖部分的内容与《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解剖、生理、临床》一书的相关章节一致!!前几天逛园子时,看见有战友寻找此书,现将其贴出共享!!!第一小节后循环血管区脑组织的解剖结构后循环的血管即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是从胸腔内的双侧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进入颅内后合并为一根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最终延续为双侧的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Artery,PCA)。
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所供应的脑组织,总体上包括了大脑半球的后半部(双侧枕叶及颞叶的内、下侧面)、间脑、脑干及小脑。
在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首先搞清楚后循环的血管解剖及其所支配区域的大脑结构的解剖,是最关键的步骤。
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准确诊断,依赖于对后循环脑血管及其支配区的脑组织解剖结构的熟悉。
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定位诊断主要包括3个方位:①嘴尾位:也可以说为脑组织的矢状位。
即确定病变于延髓、脑桥、中脑、丘脑、大脑半球的后部或小脑的位置;②背腹侧位:即判断病变是位于脑干的顶盖、被盖、还是基底部;是小脑的上部还是下部,或多部位并存;②内外侧位:在脑干,就要确定病变是位于其内侧(中线附近)还是外侧,是单侧还是双侧,或两者均存在。
病变在小脑时,就应明确其定位是在小脑内侧(蚓部)还是外侧(半球),或两者均有。
位于丘脑及大脑半球后部的病变,应明确其病变是位于左侧还是右侧,或双侧均有;在单侧时,就要明确其病变是位于内侧还是外侧,最好明确具体位置。
有了上述3个方位的立体定位后,再确定病变区的供养血管就很容易了。
而确定病变血管,是搞清脑缺血的病理及脑缺血发生机制的第一步。
另外,在作出定位诊断时,应本着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原则,因为就某一脑神经核团(如脑干的10对脑神经核团)而言,是局限在某一部位,但其上下传导通路及其与周围结构相连系的旁路,则涉及到了大脑的多个部位。
系统解剖脑干实验报告引言脑干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结构之一,位于脑的底部,与脑血管相连,负责调节人体的许多重要功能。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脑干的结构和功能,我们进行了一次系统解剖脑干的实验。
材料与方法材料- 一具离体人脑(从合法途径获取)- 解剖刀具- 显微镜- 实验室配套设备方法1. 将离体人脑放置在解剖台上,并进行外观观察,记录脑的整体结构及外形特征。
2. 使用解剖刀具进行小脑蚓部分解剖,将小脑蚓暴露。
3. 切开小脑蚓,观察并记录小脑的细微结构。
4. 将小脑蚓两侧的小脑半球分离,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5. 切开脑干,剥离出脑干的各个部分,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记录各个部分的结构和特征。
6. 利用显微镜对脑干的细微结构进行观察和记录。
7. 结合理论知识和观察结果,深入讨论脑干的功能和相应神经途径。
结果与讨论脑的整体结构与外形特征观察离体人脑具有灰白质交替排列的特征。
整体上呈现椭圆形,前部突出(前脑区域),后部圆润(小脑区域)。
脑表面有许多起伏,称为脑回,这些脑回对增加脑的表面积起到重要角色。
小脑的结构观察小脑呈叶片状结构,位于脑干底部。
小脑蚓是小脑的中部,为纵向结构。
小脑蚓切开后,可以观察到细密的细胞层次排列和结构,这些细胞负责控制人体的运动协调。
脑干的结构观察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通道,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
延髓位于脑干的最下方,是脑干的最宽处,也是重要的生命支持区域。
脑桥位于延髓的上部,具有重要的中枢功能。
中脑则位于脑桥的上方,是脑干最上部的部分。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可以看到脑干内部有许多神经纤维。
同时,延髓含有很多生命支持中心,如心率和呼吸调节中心。
脑桥在神经纤维交汇的区域,负责控制眼底肌肉和面部肌肉的运动。
中脑则具有视觉和听觉反射的重要功能。
脑干是人体调节许多生理功能的中枢,通过神经纤维和核团的连接和协调来实现。
结论通过系统解剖脑干的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脑干的结构和功能。
脑干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控制和调节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呼吸、心率、眼睛和面部肌肉的运动等。
脑干的临床应用解剖脑干(brain stem)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位于颅底内面的斜坡上,上方以视束为界,下方经枕骨大孔与脊髓相连续。
脑桥和延髓的背面与小脑相连,它们之间的室腔称为第四脑室。
第Ⅲ~Ⅻ对脑神经附着于脑干。
一、脑干的外形(一)脑干的腹侧面1.延髓(medulla oblongata)长约3cm,是脊髓到脑的过渡部,上端借横行的延髓脑桥沟与脑桥为界,下接脊髓并与脊髓的沟、裂相连。
延髓腹侧面正中线上的纵裂称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裂的两侧各有一条纵行隆起,称锥体(pyramid),它是由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构成。
在锥体下端绝大多数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decussation of pyramid)。
交叉后的纤维在脊髓外侧索内下行。
在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是橄榄(olive),两者之间隔以前外侧沟(anterolateral sulcus),舌下神经由此沟出脑,在橄榄外侧的后外侧沟中,从上向下依次排列着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根丝,三者根丝之间的界限不明显。
2.脑桥(pons)位于脑干的中部,其腹侧面膨隆称脑桥基底部(basilar part of pons),是由大量横行纤维和部分纵行纤维组成,基底部正中有纵行的基底沟(basilar sulcus),容纳基底动脉。
基底部向两侧逐渐缩细,移行为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在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有粗大的三叉神经根。
脑桥下缘借横行的延髓脑桥沟(bulbopontine sulcus)与延髓分界,沟内自内向外排列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角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pontocerebellar trigone),前庭蜗神经根恰好位于此处,因此该部位的肿瘤除造成听力障碍和小脑损害的症状外,还可压迫位于附近的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脑干出血的问题----a988b11e-7163-11ec-b18d-7cb59b590d7d脑干出血临床上较少见,约占全部脑出血的10%[1]。
该病发病急、病情重,愈后较差,病情凶险,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
由于发病原因不是十分明确,临床症状复杂,临床上常易漏诊、误诊,治疗效果欠佳。
近十几年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脑干有了新的认识,从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明显进步。
现就脑干出血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疗、预防作一综述。
1病因1.1原发性脑干出血高血压是脑干出血的主要病因,国内有资料报道为78.1%[2],少数患者血脂增高或有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等病史,这些因素均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联,故脑动脉粥样硬化为脑干出血的次要原因[3]。
其他还有与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凝血功能障碍、口服避孕药及抗凝有关[4]。
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其原因可能与病前个体生活习惯如抽烟、饮酒、重体力劳动及健康状况有关[5]。
1.2继发性脑干出血继发性脑干出血的发生与脑干周围组织对脑干压迫的速度,及周围组织病变的部位、大小、性质都有关系。
继发性脑干出血多发生于中脑及脑桥上段。
约半数患者继发于大脑半球深部出血。
脑梗死继发脑干出血:脑梗死后由于脑水肿等导致脑干受压、变形、移位致使脑干内微小穿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被牵拉、破裂而出血。
2病理脑干的大体解剖部位:原发性脑干出血桥脑出血占90%以上,中脑出血少见,延髓出血罕见,从临床病历分析桥脑出血病历最多,一般认为旁正中动脉是桥脑出血源动脉,此动脉呈直角从基底动脉发出,且其血流方向与基底动脉血流方向相反,故易受血压之影响而破裂出血。
根据出血部位可分3型:(1)被盖基底型;(2)基底型;(3)被盖型[6]。
3病变时主要表现的机制3.1锥体束受累的表现脑干病变时,典型的表现是病变同侧的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的中枢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交叉性麻痹,并出现一系列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