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服饰(1)
- 格式:ppt
- 大小:24.44 MB
- 文档页数:128
浅谈广西壮、瑶、苗族少数民族服饰-服设131班-韦荣中浅谈广西壮、瑶、苗族少数民族服饰学科:服装美学姓名:韦荣中学号: 201301909047专业班级:服装与服饰设计131班指导老师:蔡青2015年11月5号摘要对广西少数民族进行了调查,广西除了汉族外,还有11个少数民族。
分别为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水族、彝族、仡佬族。
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服饰印染图案更是让人赞不绝口。
本文以服装美学角度简单分析了广西壮、瑶、苗族3个少数民族的服饰。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印染图案;服装美学引言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三分靠相,七分靠装,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会穿衣打扮的人更能体现美的关系。
本文目的主要探讨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章只诠释了广西11个少数民族内的壮、瑶、苗族3个少数民族服饰。
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广西少数民族的服饰,让少数民族传统得到保留与继承。
绪论广西又称广西壮族自治区,美丽的八桂之地,是少数民族聚集地。
居住着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11个少数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艺术风格独特、民族特点鲜明、浓厚地域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反映了各民族悠久而博大的历史进程。
它记载着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理想和信念、智慧和汗水、是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象征,是历史的活化石。
一、壮族服饰1.壮族概述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
全国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和四川等省区。
据2006年1%人口抽查结果统计,壮族人口1518万,约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总人口30.8%,占全国壮族人口的90%,主要聚居在桂西和桂中地区的南宁、柳州、崇左、白色、河池以及来宾6市。
靖西县是壮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达99.7%。
2.壮族男子服饰壮族男子服装,无论在款式、装饰还是色彩等方面,都比壮族女装简单很多,而且各区域的差别不大。
壮族男子服饰图(图片源于百度)3.壮族女装服饰广西壮族占全国壮族的90%,服饰多样。
瑶族服饰研究广东省清远市连南县广东瑶族博物馆郑灶芬 513300概述:瑶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文献记载“东夷”为黄帝后裔,、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是古代东方“九黎”,又称“东夷”,瑶族属“九夷”中的一支,是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瑶族历史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深厚,瑶族服饰五彩斑斓。
瑶族民间文献记载瑶族为伏羲氏后裔(武商)盘王与帝女之后。
瑶族服饰随着中国古代各王朝的更替、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瑶族服饰在各方面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瑶族服饰在瑶族中每一个支系、每一个区域都独具特色瑶族服饰于2006年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瑶族子孙,该如何解读祖先留在服饰上的密码,现以上述瑶族服饰为例,分享个人对瑶族服饰的考察结果和观点,亟待专家批评指正错漏和不足。
关键词:瑶族身份染织技术瑶族服饰发展脉络现代瑶族服饰一、瑶族在史前的身份史上英雄人物舜,为东方东夷之人。
孔子孟子记载“夷”是商时“九夷”。
夷,最早这个字出现在甲骨文,古代的夷,他称是指人;瑶族《梅山图》“午商庚子出盘王”,“午商”即“南商(早商)”,瑶族民间文献记载盘王为德高望重之人。
盘王与帝女合婚,着商王朝礼服举行婚礼,为国婿。
盘王子孙称“我”为“夷(一音)”。
瑶语“夷”与“优”谐音,瑶人自称为“夷勉(冕)”、“优勉(冕)”,解意为夷人与着冕服的黄帝后裔,即现代瑶族勉瑶,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了夷人和王室家族的优秀文化(德礼、语言、服饰)。
隋唐至明清近1300年,赣南、湘南、粤西、粤北有大量勉瑶外迁甚至远徙国外。
粤北甚称“世界过山瑶(勉瑶)之乡”,是多数勉瑶最后的祖地。
“凤凰”,瑶语称为金鸡。
金鸡岭,坐落于广东北大门--岭南第一镇,即粤北乐昌县,为广东八大景点之一,是县城内至高美景。
“金鸡”尺寸20.8*8.4*3.8米,由三块红岩石天然堆叠而成,似雄鸡似凤凰,昂首北望,引颈欲啼,栩栩如生,瑶族女盛装大头盖与“金鸡”及其相似。
贺州瑶族服饰内容描述无标题广西贺州市地处湘、粤、桂边境五岭余脉山区,是中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区,全市有瑶族26万余人,占中国瑶族人口十分之一。
史籍记载早在唐宋时期贺州就是瑶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
具有鲜明瑶族特征的贺州瑶族服饰,在整个中国瑶族服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丰富多彩的贺州瑶族服饰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一个缩影,发掘、抢救、保护贺州瑶族服饰文化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贺州瑶族服饰分为过山瑶、土瑶、平地瑶三大类,其中过山瑶服饰以头饰区分就分为尖头、平头、包帕三类七种之多,象尖头就分为塔式、斜形、小尖头三种;平头有包锦、缠纱二种;包帕分为单帕、重帕;呈现出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特征。
贺州瑶族服饰用其独特的图案表达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大量动物纹饰和植物花纹,反映了瑶族从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渡,大量人形纹及“万”字纹,体现了瑶族的原始宗教崇拜和中国的道、佛文化对瑶族的深刻影响。
贺州瑶族服饰还反映了瑶族人民的年龄、婚否、爱情及社会的特定地位。
贺州瑶族服饰保护项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在瑶族聚居地普及推广瑶族服饰文化,培养瑶族服饰文化传承人,以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
基本内容无标题贺州瑶族的服饰样式之多,装束之奇特,同一支系而又服饰各异,为国内其他瑶族地区之少见。
据普查统计,按支系分为三大类,即平地瑶服饰、土瑶服饰、过山瑶服饰,而过山瑶服饰最为复杂,以妇女头饰为例,分为尖头、平头和包帕三类七种。
其中尖头类分为塔形、斜形、小尖头三种;平头分为包锦平头和缠纱平头;包帕分为单帕和重帕。
土瑶,自称“阴地棉”,人口7000余人,居住在八步区沙田、鹅塘两镇的明梅、大明、槽碓、金竹、新民、狮东等村的24条山冲,定居贺州近600年,属于瑶族中较原始的支系,保持着独特的习俗和社会结构。
女子穿黑色长衣,旧时穿紧身短裤,裤脚绣有图案,扎毛巾以作脚绑。
女子头饰用桐木皮制成,木帽上覆盖的毛巾上绣有情人的情歌。
描写瑶族的服饰的句子唯美(篇一)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
从传统到现代,瑶族的服饰一直以其绚丽多彩、独特华美而闻名。
以下是描写瑶族的服饰的唯美句子:1. 瑶族的服饰如彩虹般绚丽多彩,仿佛带来了世界的各种色彩。
2. 细腻雕花的刺绣,让瑶族的服饰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
3. 瑶族女性的长裙缀满了五彩斑斓的花卉图案,如同仙境中的梦幻之花。
4. 缤纷的丝带流下,点缀在瑶族女性的长发上,仿佛是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的象征。
5. 瑶族男性的服饰注重细节的装饰,绣花图案细腻而精致。
6. 瑶族男性穿着华丽的盔甲,衣着束腰,英勇的身姿仿佛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
7. 瑶族的服饰充满了原始与现代的融合,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尚的追求。
8. 纤巧的银饰镶嵌在瑶族女性的颈项和手腕上,使她们更加婉约而动人。
9. 瑶族女性用五彩丝线编制出精美的发饰,点缀在乌黑的长发间,如同一朵朵绽放的花朵。
10. 瑶族的服饰流露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11. 瑶族的服饰仿佛撒满了星辰,闪烁的亮点让人无法移开目光。
12. 瑶族服饰中的丝绸细腻如水,轻盈的触感仿佛轻拂过皮肤。
13. 瑶族女性的服饰展现了她们柔美而坚韧的内心,既温柔又不失自信。
14. 金色的装饰点缀在瑶族女性的发饰上,如同耀眼的日光,散发着温暖与光芒。
15. 瑶族的服饰是一幅幅绘画,画出了他们对自然与宇宙的崇拜。
16. 瑶族男性的服饰精致而大方,体现出他们的勇敢与无畏。
17. 瑶族女性的长裙仿佛是织就的一幅彩虹,波光粼粼,美得惊艳。
18. 瑶族的服饰带着浓郁的传统气息,为他们的文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19. 瑶族服饰中的花纹图案犹如神秘的符文,记录着他们的历史传承。
20. 瑶族女性的服饰是缀满了花朵和羽毛,如同天使的翅膀,飘动在风中。
21. 瑶族的服饰呈现出一种神秘与奇幻之美,如同仙境中的精灵。
22. 瑶族色彩斑斓的服饰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美得让人陶醉。
十分具有特色的茶山瑶服饰(金秀瑶族五个瑶族支系
服饰)
“金秀5个瑶族支系文化语言各不相同,各种服饰有36种之多,各具特色。
”一整套由头饰、胸饰、背被、腰饰、绑腿组成的红、黑、蓝、绿、白五色瑶服,配上精美的银饰佩挂,衣、褂、襟、裙、头帕还有腰带、挎包,刺绣上各种精美的图案,有花、鸟、虫、鱼,还有生肖动物,日、月、星、云……无声地表述瑶族丰富的文化。
不论是价值数万元的“百褶裙”,还是靛青染成的层层叠叠的裙面,每一套瑶服都像是一本用感性和诗意写就的书。
针线为笔,布料为纸,向人们讲述着瑶族灿烂的文化和缠绵美丽的故事……
“金秀是世界上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
5个瑶族支系盘瑶、茶山瑶、花蓝瑶、山子瑶和坳瑶各有3到5套各具特色的服饰,品种众多。
”
瑶人“衣刺绣、亦古雅”。
瑶服是用自织土布作料,染成深浅不一的靛色,折叠后用针线在裙头处串缀而成。
全手工缝制,耗时很长,工序复杂,尤其是花蓝瑶、盘瑶服饰,没有半年以上时间是缝制不出
来的。
瑶服以便于攀登和行走为主,裤裙短窄轻薄,不讲究鞋袜,注重护腿、包头等,这些都与它所处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有关。
瑶服上都绣有反映各自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和独特宗教、社会意义的绣花纹样,无不向人们展示着本族群的特征及情感符号。
由于时代的发展,让人引以为傲的瑶族服饰上的刺绣,将瑶族民间传说故事、图腾等惟妙惟肖地绣在衣服上的工艺,面临失传危机。
庆幸的是,现在金秀县相关主管部门通过举办全国性的瑶族服饰展、历史资料造册、培养传承人、扶持民间瑶服作坊等手段,对有关瑶族服饰的资料和实物做了各类保护性工作。
瑶族【民族概述】瑶族,现有人口200多万。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
瑶族以其历史悠久,迁徙频繁和文化独特而为世人所瞩目。
瑶族是一个山居民族,大部分散居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之中,少部分居住石山或半石山地区,或丘陵、河谷地带。
瑶族分布的区域较为广阔,东起广东南雄,西至云南勐腊,南达广西防城,北至湖南辰溪的山区,都是瑶族人民长期活动的地带。
五岭、十万大山、都阳山、雪峰山、罗霄山、六韶山、哀牢山等山脉横亘其境,山峦起伏,千溪万涧,纵横交错,形成若干大小不等的山麓陡坡。
大多数的瑶族集散在两广与湖南接壤的五岭南北地区,形成“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
瑶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建立村寨,一般是几户至几十户聚居成村,周围与汉、壮、傣、侗、哈尼、苗族的村落毗邻,也有不少的瑶族与其他民族同村寨居住。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由于语言支系复杂,各地语言差别较大,瑶族地区通用汉文或壮文,没有本民族文字。
瑶族房屋建筑风格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木楼。
木楼依山傍水,前低后高,坐落的方向不限。
木楼一般分为三层:吊楼下为第一层,用于圈家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储存粮食和物品。
木楼的建造无须一根铁钉,却十分坚固。
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十分舒适。
瑶族的宗教信仰因地而异,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也有图腾崇拜;还有些地区信仰巫术和道教。
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
瑶族人认为狗是自己的祖先,在重大节日时都是先有狗上桌舔食后方能食用。
相传在远古时代,两个大王之间互相打仗,其中一大王下诏,如杀死对方者将女儿许配给他,瑶族的祖先将诏文揭下,深夜潜入军中将那大王头颅咬下。
许诺的大王不好反悔,却又认为这是一只狗,于是要求他们隐居深山。
瑶族的祖先带着大王的女儿来到你四面环山之地,不料,深夜瑶族的祖先竟由狗变成人,二人结为夫妻。
瑶族服饰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云南、广长及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
瑶旗还是跨境民族,近年分布远及姜、欧等国。
瑶族主要从事农业。
一、瑶族服饰发展概述瑶族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从黄帝时期的黎”到尧舜时期的“三苗族群”以及先秦时期的“荆均与瑶族有着渊源。
《梁书张瓒传称瑶族先五色衣》,“衣裳斑斓”。
自北朝时期出现“奠德”族称,这标志着瑶族作为单一民族实体逐渐形成。
关于瑶族服饰《隋书地理志》记载:其男子但著白布棒衫,更无巾柠,其女子青布衫,斑布裙,通无鞋脐。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有一段是写“瑶斑布”的,记载了瑶族蜡染的工艺及成就:瑶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溶蜡灌于镂中,而后释板,取布投诸蓝中。
布既受蓝,煮布以去其蜡,故能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
该书还记载了当时瑶族的服饰,其男子“椎髻I临头,跣足带械,或袒裸,或鹑结,或斑布袍裤,或白布巾。
其酋Ⅲ情布紫袍。
妇人上衫下裙,斑斓勃窜,惟其上衣斑纹极细,俗所尚也”。
明代瑶族织锦已极精美,在《赤雅》卷上所述当时瑶族的贵族用锦缎有“凤裘蝶绡”,“凤裘,由白帅绿舍凤毛所织,色久愈鲜.日之避寒。
蝶绡,冰蚕所珥,织作蝶纹,服之避暑”,瑶族谚语“凤裘无冬,蝶绡无夏”。
瑶锦中还有“鹅头锦,花蕊锦、蛇濡锦簇蝶锦以熟金为之”。
从这些以“凤毛”、“冰蚕”、“熟金”为材料的织锦中可见当时瑶衣质地之纯良,做工之考究,刺绣之华美。
古籍这样记载当时瑶人贵妇的头饰“髻有英蓉,有望仙,有怀人,有双龙,有孤凤,有浓春,有散夏.有奥依,有万叠愁,有急手妆;其下者有椎髻,有垂鞭,有盘蛇,有鹿角”,其花样之繁多,令人叹为耻。
清代谢启昆《广西通志》对瑶旗各支系服饰作了详细的记载:“灵川县六都多瑶,自谓盘古之裔。
服青布短褐,樗不被糖,衣领绣花,以镶红绿为沿。
(罗城通道镇板瑶)男衣黑衣,妇人左衽,裙有五色,系古铜钱,步乎示有声。
《天阿)男子蓄发挽髻,裹以花布,妇人以长带束额,耳戴大圈。
吉首大学JISHOU UNIVERSITY学年论文题目浅析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发展作者李冬姣所属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年级10级文化产业管理指导老师赵玲霞职称助教写作时间2012年9月目录摘要 (1)一、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内涵 (1)(一)瑶族传统服饰 (1)(二)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种类及其特色 (2)1.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种类 (3)2.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特色 (6)二、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一)发展现状 (7)(二)存在问题 (8)三、原因分析 (9)四、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发展对策 (9)浅析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发展摘要:瑶族服饰是瑶族人民情感的表述和记录, 它的历史流变, 是一部瑶族人民情感积淀、凝聚、物化、释放的演变史。
瑶族民间传统服饰工艺主要有纺织、染色、刺绣、织锦等。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瑶族服饰工艺受到极大的冲击,现在这种工艺已经频临失传。
瑶族的服饰工艺是承载瑶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表述。
因此继承和发展瑶族传统服饰工艺成为保护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瑶族,服饰工艺,保护法国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在观看了我国京剧演出之后说:“这些服饰,表现了一定的民族的、历史的、人民的性格特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丰富多彩的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特征。
”瑶族服饰及其所体现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文化现象都是时代的产物,服饰艺术是在历史的延续性和本土文化条件中形成的,其艺术风格也具有历史和文化的规定性,其形式的历史也是呈动动发展规律的。
原始而古老的瑶族服饰在不断地融合与变异中发展,形成绚丽多彩具特色的服饰文化语言,它就像是一块璞玉深埋的历史的尘埃里,充满古朴自然之美。
[ 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瑶族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改善,许多本民族的风俗也逐渐被遗忘了。
随之而来的,是承载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工艺的传承频临失传。
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瑶族传统服饰工艺进行传承与开发,是保护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