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辨证论治
- 格式:ppt
- 大小:499.00 KB
- 文档页数:25
中医内伤发热(血虚,气虚,阳虚)辩证依据,分析,方药,应用血虚发热· 辨证依据1.主症:发热,多为低热2.兼症:面白少华,唇甲色淡,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多梦健忘,或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3.舌象:舌淡,苔白4.脉象:脉细或细弱血虚发热· 辨证分析血虚,阴不制阳——发热,但热势多低;血虚失荣——面白少华,唇甲色淡,头晕眼花,身倦乏力;血虚,心脾失养——心悸不宁,多梦健忘;血虚,冲任不充——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血虚发热· 治法方药治法:益气补血方药:归脾汤黄芪、党参、白术、云苓、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化滞血虚发热· 临床应用常加熟地、枸杞、阿胶——加强滋阴补血发热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鳖甲:清退虚热心悸多梦健忘——加柏子仁、夜交藤:安心神冲任不足——合四物汤:补血调经腹胀纳呆——去龙眼肉,加鸡内金、山楂、谷芽:消食导滞活动性出血——加三七粉、仙鹤草、茜草:止血气虚发热· 辨证依据1.主症: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2.兼症:精神倦怠,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胸脘痞闷,纳差,便溏,自汗、易感冒3.舌象:舌淡、苔薄白或白腻4.脉象:脉弱气虚发热· 辨证分析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发热;劳则气耗——劳累后发作或加剧;气虚下陷——精神倦怠,头晕乏力,气短懒言;中气不足,脾失健运——胸脘痞闷,纳差,便溏;气虚,卫外不固——自汗、易感冒气虚——舌淡、苔薄白,脉弱;若脾虚湿盛——苔白腻。
气虚发热· 治法方药治法:健脾益气,甘温除热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补中气之不足当归——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升阳举陷、透泄邪热气虚发热· 临床运用自汗恶风明显——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也可用玉屏风散营卫不和出现时冷、时热、汗出恶风——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胸闷、脘痞、苔白腻——加苍术、厚朴、、藿香茯苓:健脾燥湿气虚夹瘀血——加桃仁、红花、川芎、丹参:活血化瘀气虚兼外感后余热未清——加防风、荆芥、连翘:疏风解热气虚兼气郁,情绪抑郁——合逍遥散气虚兼血虚——合归脾汤:气血双补阳虚发热· 辨证依据1.主症: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2.兼症:面色恍白,头晕嗜卧,腰膝痠痛。
内伤发热辩证依据
内伤发热辨证依据
内伤发热是中医学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由于内伤因素引起的发热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种类型,而内伤发热辨证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四诊合参: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来观察、听声、询问和触诊患者,从而获得病情的较全面的信息。
对于内伤发热患者,中医医生会通过望诊皮肤是否红赤,舌苔的颜色和厚薄,脉搏的浮沉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从而进行辨证。
2. 病史调查:中医辨证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发病前后的时间、发病原因、病情变化等。
内伤发热的辨证需要注意是否有暴饮暴食、肝胆疾患、过度劳累等内伤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发热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内伤发热的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3. 闻诊与问诊:闻诊主要是通过闻听患者的呼吸声和胸腹部有无响吼声,判断
内伤发热的程度和可能的病理变化。
问诊则是医生与患者的交谈,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病情表现等,这些信息有助于中医医生判断患者体内发热的原因和病程。
4. 辩证分型:根据辩证结果,中医医生会将内伤发热分为不同的辩证类型,如
湿热内伤、气滞血热、阳明热毒等。
每个类型都有其特点和治疗方法,因此准确的辨证分型对于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总之,内伤发热辩证依据是指中医医生根据四诊合参、病史调查、闻诊与问诊
以及辩证分型等方法来准确判断患者体内发热的原因和病情表现。
这些依据对于确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辨证要点1.辨证候之虚实在确诊为内伤发热的前提下,应依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这对治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由气郁、血瘀、湿停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
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者,则既有正虚,又有邪实的表现,而成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2.辨病情之轻重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病证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轻症反之。
治疗原则实火宜清,虚火宜补。
并应根据证侯、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
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正如《景岳全书。
火证》所说:“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
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实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
”切不可——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
内伤发热,若发散易于耗气伤阴,苦寒则易伤败脾胃以及化燥伤阴,而使病情缠绵或加重。
分证论治气郁发热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
本方疏肝理脾,清肝泻热。
方中以丹皮、栀子清肝泻热,柴胡、薄荷疏肝解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
气郁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血瘀发热症状: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下,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千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
本方有较好的活血理气功效,为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剂。
方中以当归、川芎、赤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气,甘草调和诸药。
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由气血阴阳亏虚及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发热。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表现为低热,亦可表现为高热,或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不升高。
1病因病机1.1 病因1.1.1 情志内伤恼怒抑郁,所愿不遂致肝失条达,肝气郁滞,郁而化火而致发热;或忧愁思虑过度,耗伤脾气,损及心血,则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致发热。
1.1.2 饮食劳倦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或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蕴阻于内而发热,或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发热。
1.1.3 房劳过度嗜欲无度,肾之精气俱损,若肾阴亏虚无以制火则虚热内生;若肾阳亏虚,则虚寒内生,格阳于外,致虚阳浮越于外而发热。
1.1.4 痰湿停滞久居湿处,外湿内侵,湿邪困脾;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酿湿生痰;或脾虚之人,阳气不足,运化失职,饮食水谷不化精微反停滞于内,生湿化痰,以上因素均可致痰湿停留,痰气郁结日久则壅遏为热。
1.1.5 瘀血内阻肝郁气滞,气虚不运,寒凝经脉,热邪熏灼,跌打损伤以及久病入络和血证出血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瘀血内阻,气血不通,营卫壅遏而发热。
1.1.6 久病气虚血弱久病、重病或素体虚弱,耗伤元气,阳气虚弱,浮越于外则发热;各种血证慢性失血,久病心肝血虚,脾虚气血生化不足等因素均可致阴液亏损,水不制火,虚火内炽而发热。
1.2 病机1.2.1 发病上述诸因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或肝郁瘀血,或脾虚痰湿者,均可引起本病发生,一般发病较缓慢。
1.2.2 病位病位在脾、胃、肝、肾。
其中以脾肾多见。
1.2.3 病性以虚为主,常可虚实夹杂。
虚者以肝脾。
肾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实者以气滞、血瘀、痰湿为主。
1.2.4 病势总的趋势为初期病在气血,以气血亏虚及痰湿血瘀为多见,渐可气损及阳,血虚及阴,而致阴阳为病。
在脏多可由脾及肾,或由肝犯脾而渐及于肾。
1.2.5 病机转化本病临床上有虚实之不同。
因于气郁、血瘀、痰湿所致者属实,为实火、实热;因于阴阳气血亏虚所致者属虚,为虚火、虚热。
内伤发热[定义]内伤发热:凡由于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
一般以低热多见,但有时可以为高热,也有患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源流]相当于西医学的功能性发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病因病机]内伤发热的病因与劳倦、饮食、情志、瘀血、湿热及脏腑阴阳气血亏虚诸因素有关。
本病的病位涉及多个脏腑。
其病机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有关。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常在病因、脏腑病变、正虚与邪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兼杂,相互转换,使病情复杂。
1、肝气郁结2、瘀血阻遏3、内湿停滞4、中气不足5、血虚失荣6、阴精亏损7、阳气衰惫内伤发热可分为虚实两大类。
由气滞、瘀血、痰湿所致者为实证,因气血、津液郁滞,壅结阻遏而引起发热。
气血阴阳不足者属虚,多为脏腑不足所致。
[诊断]1、病史及症状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本病多病程较长,体温以低热为多,也有高热及虽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者。
2、血液生化、免疫检查、病原学检查、病理检查及X线、超声、CT、磁共振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内伤发热外感发热病因由内伤病因引起感受外邪所致病机气血壅遏,阴阳失调正邪相争虚实多属虚证多属实证起病缓急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短特点低热或自觉发热,大多高热恶寒不恶寒,怯冷,发热恶寒同时得衣被则温存在,得衣被而寒不减兼症常兼见头晕、神倦、常兼见头身疼痛、自汗、盗汗、脉弱鼻塞、流涕、咳嗽,脉浮[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依据病史、症状、脉象),2、辨轻重(病程、兼证、胃气盛衰)治疗原则原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方法:实---行气、活血、化湿;虚---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注意:禁用发散解表(耗气伤津),慎用苦寒泻火(损伤中阳,化燥伤阴)1、肝郁发热症状:内伤发热特征+气郁症分析:情志不舒,气郁化火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热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1)肝经火热炽盛——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2)肝热阴伤——疏肝清热,滋养肝肾——滋水清肝饮症状:内伤发热病征+血瘀证症状分析:瘀血阻滞,气行不畅,壅而为热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湿热证症候分析:湿阻气机,郁而化热治法:芳化宣畅,除湿清热方药:三仁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气虚证症候分析: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变证:气虚兼湿或夏季感受暑湿——健脾益气,除湿清热—东垣清暑益气汤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血虚证症候分析:阴血不足,阳气偏旺治法:益气养血方药:归脾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阴虚证症候分析:阴虚阳盛,虚火内炽治法:滋阴清热方药:清骨散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阳虚证症候分析:火不归源,虚阳外浮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内伤发热辨证施治体会内伤发热的立法施治要点: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点破虚实的辨证要领。
内伤发热的虚实之辨也必须遵循这一要领。
外感发热多系实证,内伤发热多属虚证。
外感发热,邪气方盛,正气未虚,治当用攻法。
内伤发热除瘀血内停,肝经郁热、湿郁发热三型外,多系邪气虽微,但尚未尽除:正气未绝,但只存甚微。
故内伤发热的施治原则应为:把握阴阳,首分虚实,辨明气血,归属脏腑,切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否则会造成不良后果。
阴虚发热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失眠多梦,盗汗。
阴虚发热随虚损的脏腑不同,而证候各异。
治疗当以滋阴潜阳,佐以清虚热之品,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方以清骨散或青蒿鳖甲汤为主方加减。
前方清虚热之力强,后方滋阴之力稍佳。
对于阴虚发热,可根据脏腑阴虚偏甚的不同情况选用基础方剂,如心阴偏虚者可用加减复脉汤、天王补心丹:肝阴偏虚,可用归芍地黄汤;脾胃阴虚偏甚者可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肺阴虚偏甚可用清燥救肺汤、百合固金汤;肾阴偏甚可用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然后根据发热的情况,酌加银柴胡、地骨皮、秦艽、白薇等品以清退虚热。
血虚发热血虚发热的症状,有急性大失血和慢性失血两种。
急性大失血引起者,症见发热烦躁,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渴欲饮水,脉浮大而芤等。
治疗急进补气之品以摄血。
正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急当先固”,用独参汤为主加减。
慢性失血症见面色不华,心悸怔忡,头晕失眠多梦,爪甲干黄不泽,女子月经不调,遇劳则明显加重,舌淡脉细数等。
治应养血为主,佐以补气,兼清虚热,方用归脾汤。
此外,当归补血汤、十全大补汤等均可随症酌情选用。
气虚发热气虚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高或低,伴有气短懒言,饮食不馨,腹胀便溏,面黄而浮或苍白无华,神疲乏力,苔白等。
李东垣主张用甘温除热之剂,补中益气汤为其代表方。
柯琴说:“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
黄芪护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以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活血;气乱于中,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散诸药之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