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338.52 KB
- 文档页数:6
书法艺术的历史悠久,其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汉字的起源与形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八千多年前的磁山、裴李岗文化时期。
在裴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发现了较多的符号,这些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符号逐渐发展成为原始的象形字,也就是最早的文字。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到了商周时期,甲骨文和金文相继出现。
甲骨文是最早的成熟文字,最初是用于占卜和祭祀的。
而金文则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这些文字已经具备了书法的最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书体文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字体,如蝌蚪文、鸟书等。
同时,书写载体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出现了竹本简牍、帛书、石刻等。
秦统一文字与书法的艺术化: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了他国文字,统一了字体,称为秦篆或小篆。
这一时期的文字开始转变为了艺术,书法迎来了一个茁壮成长的时期。
秦代的代表书法家李斯的作品如秦泰山刻石等,都受到了历代的高度评价。
汉代至唐代的书法发展:汉代至唐代是书法艺术的辉煌时期,各种书体如隶、楷、行、草等相继出现并发展成熟。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
被人们所传颂和学习。
总的来说,书法艺术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从最初的刻画符号到如今的各种书体,书法艺术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书法简介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具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
其中中国书法是以中国文化为内涵、以汉字为基础的独特视觉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书法的特点是:一笔一画、一字一文的有机组合,浑然天成,错落有致,或刚或柔,不一而足。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即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其中以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张旭、怀素、苏轼、黄庭坚、褚遂良、米芾、最为出色。
书法的审美标准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形”包括点画线条和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要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
其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
追求神采,抒写性灵是书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书法简介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用毛笔和水墨,通过特定的笔法和艺术技巧来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
中国书法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
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成就。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注重的是形、神、意的统一。
它要求字形准确、结构有序、笔画工整,同时又要表现出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
一笔一划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雕琢,以达到墨线精细、线条流畅、形神兼备的效果。
在中国古代,书法是文人士大夫的重要修养项目,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艺术和学问。
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精神的表达。
通过观赏书法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目前,书法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中国书法家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技巧,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感。
同时,书法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的关注和学习。
书法六大种类简介
书法,是一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书法的种类很多,下面将介绍书法的六大种类。
1. 隶书:是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上的第一种书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金文,是秦汉时期主要用于官方文书的字体。
隶书笔画刚劲有力,结构简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表现力,被誉为“书法之骨气”。
2. 楷书:是中国书法的代表性书体之一,起源于东汉时期,是中国书法的基本字体。
楷书笔画平稳流畅,结构稳健,字形整齐端正,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和美感,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的书体之一。
3. 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流派,起源于东晋时期,是隶书和草书的中间形式。
行书笔画流畅自然,富有变化,具有一定的书写速度,是一种富有个性和表现力的书体。
4. 草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特殊形式,起源于东汉时期,是书法中最具有艺术性和个性化的一种形式。
草书笔画奔放激昂,结构松散,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是中国书法中最具有创新性和变化性的书体。
5. 篆书:是中国书法的古老形式之一,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
篆书笔画刚劲有力,结构简洁,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表现力,是书法中最具有古朴气息和文化价值的书体。
6. 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传统书体,因其起源于唐朝时期的御书房之隶书,故得名。
隶书笔画稳健有力,结构简明,具有极强的美感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书法中最具有古典气息和艺术价值的书体之一。
以上是书法的六种基本书体,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书法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的象征。
传统文化书法的简介嘿,各位朋友们,今儿咱们来聊聊那传统文化里头的一颗璀璨明珠——书法。
说到书法,你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龙飞凤舞的大字,或是爷爷案头上那本泛黄的字帖,对吧?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艺术,更是咱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生动展现。
书法啊,就像是咱们老百姓过日子,看似平平淡淡,实则里面藏着大学问。
你瞧那毛笔,软软的,一沾墨汁,就像是个调皮的孩子,在纸上跳起舞来。
轻轻一提,一顿,一转,嘿,一个字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眼前。
这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心境,一种对美的追求和感悟。
记得小时候,爷爷总爱在院子里铺开宣纸,拿起他那支用了几十年的老毛笔,蘸饱了墨,就开始了他的“创作”。
那时候我不懂,只觉得爷爷写字的样子特别帅,就像是在画一幅画一样。
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那不仅仅是写字,更是爷爷在跟古人对话,在传承着咱们的文化。
书法的种类多了去了,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还有篆书,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楷书就像是个规规矩矩的小学生,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和严谨;行书呢,就像是咱们平时走路,既有规矩又不失自由;草书那就更厉害了,像是狂风骤雨中的舞蹈,激情四溢,让人看了直呼过瘾。
说起练书法,那可真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事儿。
你得静下心来,一笔一划地练,不能急,也不能躁。
有时候啊,写着写着,心情就跟着笔墨一起飞扬了,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那种感觉,就像是跟自己的心灵来了一场深度的对话,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而且啊,书法还能修身养性呢。
你看那些书法家们,一个个都是气定神闲,温文尔雅的样子。
这就是因为他们长期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被那种宁静和美好所熏陶。
所以说啊,练书法不仅仅是为了写一手好字那么简单,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气质和修养。
现在啊,虽然科技发达了,电脑手机都能打字了,但是书法这门艺术还是不能丢啊。
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或者爱好那么简单了,它已经成为了咱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
咱们得把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才行啊!所以啊朋友们没事的时候不妨也拿起毛笔来练练字吧感受一下那种与古人对话的感觉体验一下那种宁静和美好。
书法艺术简介范文第1篇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
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
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简介范文第2篇楷书有两个问题难以定位:一是其名称与正书、隶书、今隶、八分书、章程书混淆而难分;二是其起源定于何时众说纷纭。
一般而言楷书的标准在于方正端齐,有别于长纵形的小篆书和横扁形的隶书,有勾起而无波挑。
笔画转折处不用转而用折等。
另外,行书的行式,甲骨、钟鼎中不固定,左右行不拘。
自秦以后,一律从右至左,无不例外。
孙过庭《书谱》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
”可说是一种概括。
自秦汉之际产生笔画至三国楷书成型,两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勃兴时期,王羲之楷书为其代表之一。
以魏楷为代表,北朝书法的勃兴是楷书兴旺的标志。
其质朴雄强的艺术风格,与南方的秀丽典雅,双峰对峙。
楷书鼎盛期在盛唐,书家辈出,风格多样,蔚为大观,以“唐楷”称之。
初唐楷书承隋楷风格之变;各书家各显其个性体貌,中唐颜真卿以雄风创新;晚唐柳公权以“柳骨”相媲美于“颜筋”,凡此三变,形成唐楷之大貌。
关于书法的介绍
一、书法的概念和起源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指用笔墨书写汉字并追求艺术美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古代的刻石、甲骨文,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书法不仅是一种文字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二、书法的分类
1. 隶书:隶书是汉字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篆书演变而来的,其特点是笔画稳健,结构严谨,适合用于书写公文和法律文件。
隶书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书法的基础。
2. 楷书:楷书是隶书发展而来的,是汉字书写的主要形式。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平稳流畅,结构工整美观,被广泛应用于书法艺术和日常生活中。
3. 行书:行书是楷书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流畅而有节奏感的书写形式。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连续,字形变化较大,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以活泼灵动的感觉。
4. 草书:草书是以行书为基础,经过简化和变形,形成一种潦草而富有艺术感的书写形式。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狂放随意,结构松散,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5. 篆书:篆书是最早的字体形式,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书法形式。
它的特点是笔画刚劲有力,结构简洁明快,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篆书常用于刻石、篆刻和印章。
三、书法的艺术价值
1. 美学价值: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传统的审美标准,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墨迹的流淌和笔画的变化,书法作品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2. 文化价值: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欣赏书法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追求。
书法小常识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西方艺术家称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因为它是用了线条表达情绪和营造氛围。
所以也是品位最高技巧最难的艺术。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
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2009年9月30日,中国书法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审批,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其项目简介为:“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
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中国古老的书法和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让我们沿着中国文字演变的过程,看看各种书法体写出的十二生肖。
中国书法历史简介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绘画、诗歌、音乐和舞蹈并列为艺术的五大门类之一。
它是一种用特定的硬笔、软笔和毛笔来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
自从发展到秦汉时期,中国书法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传统,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概述中国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青铜时代,那时候已经有毛笔和墨汁的使用。
但是,真正的书法艺术发生在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汉朝时期,书法开始成为一项真正的艺术,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形式,不仅可以记录文字,还可以反映思想和情感。
自汉代以来,中国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并形成了多个流派,如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书等。
每个时期的书法艺术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隶书是古代书法的代表,楷书则是正统的书法风格,而行书和草书则更加自由、随性和自然。
隶书隶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古老、最保守的书体之一。
它在秦代时出现,并在汉代时发展到成熟阶段。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精细、端正而规范,比较适合记录正式的文献和文件。
隶书的代表作品包括《伯远帖》、《颜勤礼碑》等。
楷书楷书是中国书法的主流书体之一。
其特点是笔画简洁、清晰、平稳,非常适合印刷和书写正式的公文和书籍。
楷书的代表作品包括《王羲之碑》和《快雪时晴帖》等。
行书行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具有艺术性和个性的书体之一。
它在唐代达到成熟阶段。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遒劲、奔放,含有较强的个人情感和艺术表现力。
行书的代表作品包括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张旭的《赵州桥》等。
草书草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具有个性和表现力的书体之一。
它在汉朝时期开始兴起,并在唐代时达到成熟。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简洁且豪放,笔画间常常呈现断续、起伏的视觉效果。
草书的代表作品包括怀素的《祭侄文稿》和王献之的《兰亭集序》等。
篆书篆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古老的书体之一。
它源于青铜器时期和商周文字,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的起源。
篆书的特点是笔画精细,具有硬朗、清晰、端庄的特征。
篆书的代表作品包括秦始皇的御书铭文和汉武帝的鼓书铭文等。
书法的起源和发展简介中国书法始于甲骨文,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
是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都表现着不同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古人为了方便记事,创造了一些符号和图画,也是汉字最早的雏形。
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阶段。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
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
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一、殷商文字——甲骨文汉字虽然产生早,但黄帝以前的文字尚属于萌芽状态,从黄帝到夏代的文字,因出土材料不足,还难以做出。
殷商文字是至今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成体型文字。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古人崇尚鬼神,凡祭祀,征伐,出行,婚嫁等,都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就将所卜之事刻写上去,所以又叫契文,甲骨刻辞;也有的根据用意,称之为卜辞。
二、西周文字——金文西周文字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主要以金文为主。
在先秦,“金”可以称铜,所以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也叫铜器铭文。
由于钟(乐器),鼎(礼器)在青铜器中具有代表性,所以全文叫钟鼎文。
三、春秋战国文字——大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五霸主盟,七国角雄,出现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各国文字也相互歧异。
六国古文显著特点是:地域性强,冲同一字的写法,各国不同,而且简体盛行,渐趋草率。
目前所能看到的大篆真迹只有石鼓文。
石鼓文是春秋或战国早期秦国刻在十个鼓形石上的四言诗。
四、秦文字——小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对文字进行了改革,小篆是秦制定的标准文字,因而又称秦篆。
它是对大篆加以整理简化而成的。
相对于大篆,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单字笔画减省;象形程度降低,符号性增强;形状结构相对固定,字形已经规范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一致,形状统一,为竖长方形,形体固定,汉字的方块特征基本形成,成了一种规范的字体。
今文字是指秦以后的文字。
书法简介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
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从字义解,书法指书写的方法。
生活中,书法一词另具备以下含义。
第一,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者所有书写作品的统称;第二,一种艺术类别,一般指书写汉字的艺术。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如日本、韩国等书法艺术也很流行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即楷书体(包含魏碑、
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
小草、大草、标准草书),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篆
书体(包含大篆、小篆)。
一、文房四宝 笔:毛笔,墨:墨条,纸:宣纸,砚:砚台。
(一)毛笔,毛笔的笔杆一般用竹管制,笔头所用兽毫分为柔(软)健(硬)两类,柔毫主要是山羊毛所制;健毫则用兔脊毛和黄鼠狼尾毛等制成,柔毫和健毫杂在一起称为兼毫。
好的毛笔具有尖、齐、圆、健四大优点。
(二)墨的出现很早,其原料不同,可分为油烟墨、漆烟墨、松烟墨,分别以桐油、生漆、松枝所烧的烟炱,加黄明胶和麝香、冰片等制成。
(三)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了麻制的纸,但很粗糙。
东汉蔡伦采用多种原料和改进制纸方法,晋安帝废除了竹木简,改为全面用纸。
唐代的造纸业非常发达,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品。
(四)砚,在西汉时期即已使用,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
二、习书方法
1、描摹:执笔姿式:首先用拇指与中指紧夹住,手掌中的空闲位置要有像4厘米左右的正方体的位置,然后用无名指和小指自然的放在毛笔后面,身体挺直,手臂要离桌子有合适的一段距离。
常用方法: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依照原来的样子去写或去画。
描红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2、临写:习书者对照书法原帖,在另外一张纸上尽可能和原作模样一模一样的书写出来。
3、背临:多次临写之后,根据头脑记忆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书写出来。
4、创作:依据不断修正的背临书写习惯和书写风格,重新选择书写内容及表现风格,写出来的新作品。
三、古代书法家介绍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其中以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张旭、怀素、苏轼、黄庭坚、褚遂良、米芾等书法家最为出色。
1、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世称“书圣”。
字逸少,号澹斋,原籍
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伟大的书法家。
代表作品有:行楷《兰亭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楷书《乐毅论》、《奉橘贴》、《黄庭经》等。
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写出的字端庄清秀,飘若浮云,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2、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北仙桃)人。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楷书《兰亭记》行书有《行书千字文》。
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称为“欧体”。
3、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中期杰出书法
家。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的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
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
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创立的“颜体”
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和
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
其《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传世墨迹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4、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
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是唐朝
最后一位著名书法家。
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
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
他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主要代表作《金刚经刻石》、《李晟碑》、《玄秘
塔碑》。
5、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今江苏苏州)人。
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
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
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
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6、怀素(725-785)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
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
幼年好佛,出家为僧。
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
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他的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字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
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
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
真是各尽其妙。
7、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
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字子瞻,又字
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祖籍栾
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北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的主要书法代表作有:《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诗帖》、《令子帖》、《怀素自序》,其中《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
四、书法的结体形式美
1、整体形态美
中国字的基本形态是方形的,但是通过点画的伸缩、轴线的扭动,也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动人形态,从而组合成优美的书法作品。
结体形态,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书法意趣的表现需要;二是书法表现的形式因素。
就后者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为书体的影响,如篆体取竖长方形;二为字形的影响,有的字是扁方形、而有的字是长方形的;三为章法影响。
因此,只有在上述两类因素的支配下,进行积极的形态创造,才能创作出美的结体形态。
2、点画结构美
点画结构美的构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指各种点画按一定的组合方式,直接组合成各种美的独体字和偏旁部首。
二是指通过将各种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各种字形。
中国字的部首组合方式无非
是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围式、半包围式等几种。
在上述两种组合方式的基础上,书家极尽技巧,组合出各种优美的点画结构来。
要使点画结构达到美的效果,就一定要遵循形式美学的原则。
这些原则主要是比例原则、均衡原则、韵律原则、节奏原则、简洁原则,等等。
这里特别要提的就是比例原则,其中黄金分割比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比例,对点画结构美非常重要。
3、墨色组合美
结体墨色组合的艺术性,主要是指其组合的秩序性。
作为艺术的书法,它的各种色彩不能再是杂乱无章的,而应是非常有秩序的。
这里也有些共同的美学原则,要求书者予以遵守。
如重点原则、渐变原则、均衡原则,等等。
书法结体的墨色组合,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背景底色的分割组合。
人们常说的“计白当黑”,就是这方面的内容。
二是点画结构的墨色组合。
从作品的整体效果来看,不但要注意点画墨色的平面结构,还要注意点画墨色的分层效果,从而增强书法的表现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