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磁实验报告(地大)
- 格式:doc
- 大小:15.89 MB
- 文档页数:57
实习报告报告日期:[[报告日期]]报告人:实习生实习单位:XXX公司实习内容:重磁电震一、实习背景作为一名实习生,我有幸参与了XXX公司的重磁电震项目。
该项目是一项地质勘探技术,主要用于寻找地下资源,如油气、矿产等。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深入了解了重磁电震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二、实习过程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数据采集:在野外进行重磁电震数据采集,使用专业的仪器设备,按照预定的测线进行测量。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操作仪器,处理数据,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重磁电震数据进行处理,提取有用信息,制作成果图。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滤波、叠加等操作,提高了数据的质量。
3. 资料解释:根据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资料解释,判断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重磁电震数据,识别地下地质体的性质和分布特征,为后续的勘探工作提供依据。
4. 报告编写:将实习过程中的成果整理成报告,包括数据处理结果、资料解释结论等。
通过编写报告,我对实习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了专业技能: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重磁电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2. 增强了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拓宽了视野:通过实习,我了解了重磁电震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4.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四、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对重磁电震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明确的定位。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地质勘探事业做出贡献。
(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姓名:陈亮班级: 061132学号: 480指导老师:杨宇山目录一、地质任务3二、工区概况3三、数据整理4一、重力资料数据整理4二、磁场资料数据整理6四、材料图4五、研究区重磁异常分析10六、重磁资料数据处理131、重力场延拓132、磁场化极处理 163、重力场的分离 174、磁场的分离185、重磁资料导数换算处理20七、局部重磁异常分析25八、学习总结25一、地质任务(1)将布格重力异常Δg和磁异常ΔT整理出来,计算布格重力异常和磁异常的总精度。
(2)利用surfer绘制测点点位图(即实际材料图),布格重力异常平面图,磁异常ΔT平面图。
(3)根据密度统计表分析研究区的物性特征。
(4)分析研究区重磁异常特征。
(5)对重磁资料进行处理(化极、延拓、导数换算等并绘制结果图件),并进行断裂构造分析。
(6)提取与矿有关的局部重磁异常(绘制结果图件),并进行对应分析,区分矿与非矿异常、磁铁矿与磁铁矿的可能分布范围。
(7)撰写报告。
二、工区概况研究区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北纬°—°,处在我国非常重要的铁多金属矿成矿带西段。
在以往地质、物探工作基础上,2015年3月人们在研究区中部完成了面积为5km²(×2km,线距50m,点距20m,测向方位角0度)的1:5000地面重磁扫面工作。
此次重力施工设计精度为50μGal,磁测施工设计精度为5nT,共完成了3116个测点,检查点159个,重力观测误差为μGal,磁测观测误差为;重力近区地改范围0~20m,在野外完成,采用差分GPS(RTK)进行8方位方形域测量,检查点59个,误差为μGal。
点位测量采用RTK差分GPS进行测量,检查313个点,高程测量误差为,平面位置测量误差为。
研究区铁矿赋存于燕山期早的中酸性岩与三叠系地层的接触部位,研究区经历了后期的构造变动,断裂构造发育,浅表磁铁矿经历了风化和淋滤作用后,形成了50%以上的高品位赤铁矿。
重磁资料采集与处理实习一、实习目的(1)通过本次实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熟悉Grapher和sufer以及matlab软件的使用,会进行基本的操作和数据处理。
二、实习内容(1)重磁数据的光滑、拟合、插值和网格化1、利用Grapher软件实现磁异常曲线的光滑、拟合与去噪上图红线代表线性光滑后的结果,可见磁异常在局部呈锯齿状,很可能地下分布有基性的喷出岩;蓝线代表10阶多项式拟合后的结果,可以反映区域场的变化情况。
将原始曲线改为散点图,可看出光滑后的效果。
2、利用Surfer软件实现磁异常数据的网格化与显示测区内测点分布图如下:打开sufer,点击Grid中出现Data,然后选中目标文件进行网格化,将网格化的文件在sufer中显示如下:(2)组合长方体重力异常计算与分析1、计算出多个长方体的重力异常,并将结果导出为GRD格式Model 1:X1 = -100; %长方体X方向起点坐标X2 = 100; %长方体X方向终点坐标Y1 = -100; %长方体Y方向起点坐标Y2 = 100; %长方体Y方向终点坐标Z1 = 10; %长方体Z方向起点坐标Z2 = 55; %长方体Z方向终点坐标经过matlab运行后导出mod_1.grdModel 2:X1 = 120; %长方体X方向起点坐标X2 = 180; %长方体X方向终点坐标Y1 = 120; %长方体Y方向起点坐标Y2 = 180; %长方体Y方向终点坐标Z1 = 1; %长方体Z方向起点坐标Z2 = 20; %长方体Z方向终点坐标经过matlab运行后导出mod_2.grdModel 3:X1 = -75; %长方体X方向起点坐标X2 = -125; %长方体X方向终点坐标Y1 = -75; %长方体Y方向起点坐标Y2 = -125; %长方体Y方向终点坐标Z1 = 1; %长方体Z方向起点坐标Z2 = 20; %长方体Z方向终点坐标经过matlab运行后导出mod_3.grd2、利用Sufer软件绘制重力异常平面等值线图Model 1:Model 2:Model 3:3、合并生成多个长方体组合模型的重力异常利用surfer中grid中的math进行组合。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重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2. 掌握重磁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利用重磁法进行地质勘探。
二、实验原理重磁法是利用地球磁场和重力场在地球表面的异常分布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球的磁场和重力场是由地球内部磁性物质和密度不均匀分布引起的。
通过测量地磁异常和重力异常,可以推断出地壳结构和岩性变化。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重磁测量仪器:高精度磁力仪、重力仪。
2. 数据采集设备:笔记本电脑、数据采集卡。
3. 测量工具:测绳、测锤、罗盘。
四、实验步骤1. 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地形,确保测量区域的平坦度和稳定性。
2. 仪器准备:将磁力仪和重力仪放置在测量区域,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3. 数据采集:a. 按照设计好的测线进行测量,记录每个测点的磁力值和重力值。
b. 利用罗盘确定测点的方位角。
c. 使用测绳和测锤确定测点的高程。
4. 数据整理:a. 将采集到的数据导入笔记本电脑,进行初步处理。
b. 根据实验要求,对数据进行滤波、平滑处理。
5. 结果分析:a. 利用重磁数据处理软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二维、三维可视化。
b. 分析地磁异常和重力异常分布规律,推断地壳结构和岩性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磁力异常分析:a. 通过磁力异常图,可以看出测区内的磁性物质分布情况。
b. 磁性物质的分布与地壳结构和岩性变化密切相关。
2. 重力异常分析:a. 通过重力异常图,可以看出测区内的密度不均匀分布情况。
b. 密度不均匀分布与地壳结构和岩性变化密切相关。
六、实验结论1. 重磁法是一种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可以用于地质勘探、资源调查等领域。
2.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重磁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学会了利用重磁法进行地质勘探。
3. 实验结果表明,重磁法在地壳结构和岩性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应用地球物理—重磁电读书报告姓名:***学号:***************攻读专业:固体地球物理学课程成绩:前言重力勘探是测量与围岩有密度差异的地质体在其周围引起的重力异常﹐以确定这些地质体存在的空间位置﹑大小和形状,从而对工作地区的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作出判断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磁法勘探是通过观测和分析由岩石、矿石(或其他探测对象)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异常,进而研究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或其他探测对象)的分布规律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二者有广泛的应用,如研究地壳深部构造;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划分成矿远景区;掩盖区的地质填图,包括圈定断裂﹑断块构造﹑侵入体等;广泛用于普查与勘探可燃性矿床(石油﹑天然气﹑煤);查明区域构造,确定基底起伏,发现盐丘﹑背斜等局部构造;普查与勘探金属矿床(铁﹑铬﹑铜﹑多金属及其他),主要用于查明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和岩体,进行间接找矿;也常用于寻找大的﹑近地表的高密度矿体,并计算矿体的储量;工程地质调查;如探测岩溶,追索断裂破碎带等。
随著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微处理机的广泛应用,测量磁场3个分量及其梯度的高精度航空磁力仪已经制成。
加上高精度的导航和数据处理,绘图和资料解释推断的自动化,今后航空磁法勘探将代替部分地面磁法勘探,并在工作过程中自动作出解释,绘出磁性体空间分布图。
利用这些图件,再结合其他资料,能可靠地对工作地区的地质构造作出推断,供找矿﹑找地下水﹑工程建设和地震预报等方面应用。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重磁勘探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测量精度方面大大提高。
由于重磁法勘探应用广泛,成本不高,因此在勘探领域一般是其他勘探方法之前的首选方法。
由于地球区域复杂,通常要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各种处理,以去除各种无关影响,提取所要的结果。
同时根据处理结果对其进行解释,其中解释又分为定性解释与定量解释。
在本次课程中,重力和磁法方面,我们主要学习了重磁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重磁异常的反演方法以及重磁资料的地质解释和在勘探中的应用等。
重磁实验二《重、磁资料处理与解释》上机实验报告实验二:频率域位场处理和转换实验姓名:学号:专业:地球物理学指导教师:王万银、纪晓琳完成时间:2017.1.10目录1 基本原理 (3)2 输入/输出数据格式设计 (3)2.1 输入/输出数据文件名 (3)2.2重要变量名 (3)3 总体设计 (4)4 测试结果 (4)5 结论及建议 (5)附录:源程序代码 (6)1基本原理当已知实测平面的异常时,换算场源以外的异常称之为延拓,分为向上延拓和向下延拓。
半空间狄利克莱问题解析解:[][][]),,(),,(),,(),,()(222ζζ??πy x W F e y x W F z v u Y z y x Q F z v u ?=?-=-+- 其中:)(222z v u e -+-?π称为延拓因子,ζ为计算面Z 坐标,Z 轴向下为正方向,[]),,(ζy x W F 为计算面频率域位场,[]),,(z y x Q F 为延拓面的频率域位场。
2 输入/输出数据格式设计2.1 输入/输出数据文件名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文件名均保存在“parameter.txt ”中。
第一行为输入的低高度观测面数据文件;第二行为输出的高高度观测面数据文件;第三行~第四行依次为输入的扩边比例因子和延拓高度。
A20_mag.grdA53_mag.grd1.53.32.2重要变量名filename_Field:低高度观测面数据文件filename_Conti:高高度观测面数据文件Field(m,n): 低高度观测面数据Conti(m,n): 高高度观测面数据error: 延拓后的均方误差factor_x: 扩边比例因子(>1.0)height: 延拓高度(>0:向上延拓,<0:向下延拓)Factor_Conti: 延拓因子point: 点数line: 线数m: 扩边以后总点数(满足2的幂次方)n: 扩边以后总线数(满足2的幂次方)3 总体设计4 测试结果图1 低高度观测面位场等值线图5 结论及建议(1)由高高度观测面位场等值线图(图2)可以看出,向上延拓的效果较好,能清晰地反映磁异常位置,等值线光滑,均方误差仅为1.660418。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重磁勘探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勘探方法,在矿产资源调查、地质结构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次实习旨在让我们了解重磁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参加了为期一周的重磁勘探理论知识培训,学习了重磁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通过培训,我们对重磁勘探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实习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 实习过程实习过程中,我们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块实习区域。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实地观测、数据采集和处理、成果解释等工作。
(1)实地观测我们使用了重磁仪、经纬仪等设备,按照预定的测线进行了实地观测。
在观测过程中,我们认真记录了各项数据,并注意观察地磁场变化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2)数据采集和处理观测结束后,我们利用专业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了重磁异常图。
通过对异常图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出地下矿产资源和地质结构的特点。
(3)成果解释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地质资料,对重磁异常进行了解释。
通过解释,我们了解了实习区域的地磁场分布、地质结构、矿产资源分布等情况。
三、实习收获及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重磁勘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重磁勘探的基本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同时,实习过程中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巩固了理论知识实习过程中,我们将所学的重磁勘探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我们对重磁勘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提高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观测、数据处理和成果解释等环节,我们熟练掌握了重磁勘探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实践能力。
3. 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实习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工作,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学会了沟通、协调和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4. 增强了问题解决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如数据异常处理、地质结构解释等。
勘查技术与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它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放射性和地热等勘探方法。
在石油、天然气勘探中,前四种勘探方法应用最广。
任何一种物探方法的有效性都受到地质、地球物理条件的限制。
或者说每一种物探方法所能解决的问题和提供的有用信息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然而,每种有活力的物探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物探工作所面临的地质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如何发挥各种物探方法的特长来为找油、气服务,已成为各国物探工作者共同研究的课题。
因此,无论从方法的有效性还是从经济成本都必然导致重、磁、电方法在油、气勘探领域的复苏,这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普遍性。
此次实习是在完成《普通物探》课程的学习,了解掌握了电法、磁法、重力勘探的基本理论勘探方法后展开的实地的实习。
通过此次实习的机会我们得以理论联系实际并用实践以检验所学理论。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依据《普通物探综合实习》实习指导书有条不紊的展开实习活动,勘探的范围是针对整个校区。
实习的过程是先进行理论的学习和仪器的认识使用,而后再进入实习场所进行相应方法的勘探。
在老师的带领及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实践所要求的所有内容。
通过几天的实践学习,根据三种勘探方法所得到的实习数据进行整理处理,整合成此实习报告,并对报告中的每个部分进行详细的论述,从而达到此次实习的最终目的。
本次实习由尹兵祥、周家惠、徐凯军、唐杰四位老师带队。
在此,向以上四位老师表示感谢。
一、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1)二、实习任务的分配 (3)三、实习过程及数据采集 (5)四、实习数据分析与解释 (19)五、实习总结 (41)六、建议 (42)七、参考文献 (42)附录一实习掠影 (43)附录二实习数据 (45)一、实习目的和意义这次实习的目的是要我们通过本次实习,了解重力、磁法和电法等地球物理观测的工作方法;培养实验技能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掌握常用重、磁、电仪器的工作原理、并学会操作和使用;掌握各观测方法的基本数据分析和处理技能。
实验名称:环境磁测量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XX大学地球物理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了解环境磁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磁化率、磁化强度等基本磁学参数的测量技术。
3. 分析环境磁学参数在地质、环境、考古等领域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环境磁测量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附近区域磁性物质分布、磁化强度和磁性结构的一种方法。
实验中,利用磁化率、磁化强度等参数来描述磁性物质的性质。
实验原理如下:1. 磁化率(χ):磁化率是描述磁性物质在外部磁场作用下磁化程度的物理量。
其定义为:χ = M/H,其中M为磁化强度,H为外部磁场强度。
2. 磁化强度(M):磁化强度是描述磁性物质在外部磁场作用下所获得的磁矩总和。
其定义为:M = (m1 + m2 + ... + mn) / n,其中m1、m2、...、mn为各磁性物质的磁矩,n为磁性物质的个数。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磁化率仪:用于测量磁性物质的磁化率。
2. 磁化强度仪:用于测量磁性物质的磁化强度。
3. 样品盒:用于放置磁性物质样品。
4. 磁场发生器:用于产生外部磁场。
5. 数据采集器:用于采集实验数据。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选取适量磁性物质样品,将其放置在样品盒中。
2. 磁化率测量:将样品盒放置在磁化率仪上,调整外部磁场强度,记录磁化率数据。
3. 磁化强度测量:将样品盒放置在磁化强度仪上,调整外部磁场强度,记录磁化强度数据。
4.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磁化率和磁化强度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样品的磁性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磁化率测量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样品的磁化率χ。
分析样品磁化率与磁性物质的关系。
2. 磁化强度测量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样品的磁化强度M。
分析样品磁化强度与磁性物质的关系。
3. 磁学参数应用分析:结合地质、环境、考古等领域的研究,分析磁学参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通过磁化率、磁化强度等参数的测量,成功掌握了环境磁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探究磁学现象,加深对磁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二、实验原理磁学是研究磁场、磁体以及磁现象的科学。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通过观察磁铁的相互作用、磁场的分布、磁感应强度等,来探究磁学的基本规律。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磁铁(N极、S极)2. 磁场计3. 磁场分布图4. 实验记录表5. 直尺6. 毫米笔四、实验步骤1. 观察磁铁的相互作用,记录实验现象。
2. 使用磁场计测量磁铁周围的磁场强度,记录数据。
3. 分析磁场分布图,观察磁场的变化规律。
4. 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探究磁场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磁铁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当两个磁铁靠近时,若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则它们会相互排斥;若异名磁极相对,则它们会相互吸引。
2. 磁场强度测量使用磁场计测量磁铁周围的磁场强度,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表明,磁场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且磁场分布呈对称性。
3. 磁场分布图通过分析磁场分布图,我们可以观察到磁场的分布规律。
磁场线从磁铁的N极发出,进入S极,形成闭合回路。
磁场线密集的区域表示磁场强度较大,稀疏的区域表示磁场强度较小。
4. 磁场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我们可以探究磁场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当物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从而改变其运动状态。
六、实验结论1. 磁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 磁场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磁场分布呈对称性。
3. 磁场对物体运动有影响,当物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从而改变其运动状态。
七、实验反思本次实验让我们对磁学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然而,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实验数据不够精确,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 实验过程中,部分操作不够熟练,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重-磁联合工艺回收某白钨矿试验报告本次试验旨在通过重-磁联合工艺回收某白钨矿,并对回收效果进行评估。
1. 实验方案依据矿石性质和实验设备,本次试验方案如下:(1)磁选工艺:采用干式滚筒磁选机,对矿石进行强磁性分离,分别获得磁选尾矿和磁选精矿。
(2)重选工艺:采用重选桌,对磁选精矿进行重选,分离出重选尾矿和重选精矿。
(3)评估:对磁选尾矿、重选尾矿和重选精矿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显微镜观察,评估回收效果。
2. 实验操作(1)矿石选取和样品制备从某白钨矿石样品中,按照矿石性质选取100g样品,粉碎至-2mm粒度,制备成干燥的试样。
(2)磁选实验将试样加入干式滚筒磁选机中,设置磁场强度为2.5T,转速为30r/min,进行磁选实验。
磁选尾矿收集后,磁选精矿进入重选桌。
(3)重选实验将磁选精矿加入重选桌中,设置水流速度为0.6L/min,倾斜角度为5°,辊速为200r/min,进行重选实验。
重选尾矿和重选精矿分别收集。
(4)化学分析与显微镜观察对磁选尾矿、重选尾矿和重选精矿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显微镜观察,评估回收效果。
3. 实验结果与分析(1)化学成分分析经化学成分分析,磁选尾矿中白钨酸钙含量为12.59%,重选尾矿中白钨酸钙含量为26.48%,重选精矿中白钨酸钙含量为68.93%。
(2)显微镜观察经显微镜观察,磁选尾矿中白钨矿颗粒大小均匀,但颗粒尺寸较小;重选尾矿中白钨矿颗粒大小不均匀,颗粒尺寸较大;重选精矿中白钨矿颗粒大小均匀,颗粒尺寸较大。
(3)回收效果评估通过回收白钨酸钙含量的变化和颗粒大小的变化,可评估重-磁联合工艺对于回收某白钨矿的效果。
磁选工艺可以分离出部分白钨矿,但回收率较低;而重选工艺可以分离出大部分白钨矿,且回收率较高。
重-磁联合工艺可以综合利用两种工艺的优势,提高回收效率和纯度。
4. 结论通过本次试验,证明了重-磁联合工艺可以有效地回收某白钨矿,并且具有较高的回收效率和纯度。
这对于钨矿石的开采、加工和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地球物理综合实习重磁勘探实习报告实习地点:辽宁省兴城市夹山地区实习内容:重磁勘探学生姓名:程兵学号: 2012300424指导老师:黄艳辉2015年 09月 21日前言一实验目的1、掌握Z400石英弹簧重力仪的操作要领与操作步骤,明白建立基点网和基点网的意义和方法,会进行基点网的条件平差和精度评价。
能够进行纬度,高度,地形和布格改正并计算精度。
2、了解XZM-5质子磁力仪的基本原理,明白建立基点和日变站的目的,意义,方法和要求。
绘制剖面图,平面剖面图和平面等值线图。
3、加深对重力勘探和磁法勘探知识的理解,将基本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进一步验证、加深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4、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观察问题及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实习任务1、了解重力仪和磁力仪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2、了解建立基点网和日变站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建立基点和日变站的方法与要求。
3、能会用仪器在野外进行数据采集、记录。
并能在室内进行资料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与解释。
4、熟练使用Excel、surfer等软件进行绘图,并进行分析处理。
三实习要求1、了解重磁勘探野外工作设计的方法2、掌握XZM-5质子磁力仪和Z-400石英弹簧重力仪的基本原理、结构、操作方法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3、了解测网布置原则,掌握布设测网工作步骤和方法。
4、独立完成测区的数据采集工作,准确获得每个测点的原始数据。
5、认真填写各种观测记录,确保实测数据真实可靠。
6、学会数据的计算整理,改正,掌握数据的处理流程,完成实验区野外数据的处理工作,完成各种成果图件的绘制。
四任务完成情况及主要成果1、对磁力仪和Z-400石英弹簧重力仪的基本原理、结构组分、使用方法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2、完成对93—100号测线的磁异常数据的采集,并对建立基点网和日变站的目的和意义有着深刻认识,掌握了建立基点和日变站的方法与要求。
地磁场测定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目的在于测定地球磁场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并了解地磁场的基本特性。
2. 实验仪器和原理本次实验使用的仪器为磁力计,利用磁力计可以测定地磁场的强度。
地球磁场可以被分解为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其中水平分量由地表向北的磁场分量组成,垂直分量由地表向地心的磁场分量组成。
通过测定地磁场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可以得到地磁场的特性参数。
3. 实验步骤(1)调节磁力计至水平位置,并记录下仪器的读数;(2)通过旋转磁力计将其指针与地磁场方向平行,记录下相应的读数;(3)旋转磁力计至垂直位置,记录下仪器的读数;(4)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地磁场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5)对比计算结果并分析。
4. 实验数据通过实验,测得地磁场水平分量为X,垂直分量为Y,根据计算公式可得地磁场的强度为Z。
5. 实验结果分析经过计算和分析,可以得出地磁场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的数值,以及地磁场的总强度。
地磁场的变化会受到地球结构和活动的影响,而地磁场对于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6.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测定地磁场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得出了地磁场的特性参数,并对地磁场的基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磁场,为地球物理和地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7. 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仪器的准确校准,确保实验环境的稳定性,避免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同时,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8. 参考文献【1】Smith J., et al. (2010). Study on Earth's Magnetic Field.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2】Johnson R., et al. (2005). Measurement of Earth's Magnetic Field. Earth Sciences Review.。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油气勘探事业的不断发展,重磁电震勘探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我校组织了一次重磁电震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重磁电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在实际勘探中的应用,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习内容1. 重磁勘探(1)实习目的:了解重磁勘探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及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2)实习内容:- 重磁勘探原理及仪器设备介绍;- 重磁数据采集与处理;- 重磁异常解释与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2. 电震勘探(1)实习目的:掌握电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及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2)实习内容:- 电震勘探原理及仪器设备介绍;- 电震数据采集与处理;- 电震异常解释与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3. 联合勘探(1)实习目的:了解重磁电震联合勘探的原理、方法及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2)实习内容:- 联合勘探原理及方法介绍;- 联合勘探数据处理与分析;- 联合勘探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实例。
三、实习过程1. 重磁勘探实习(1)实习地点:某油气田重磁勘探基地。
(2)实习过程:- 了解重磁勘探的基本原理和仪器设备;- 参观重磁勘探现场,学习重磁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参与重磁异常解释,分析油气勘探潜力。
2. 电震勘探实习(1)实习地点:某油气田电震勘探基地。
(2)实习过程:- 了解电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仪器设备;- 参观电震勘探现场,学习电震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参与电震异常解释,分析油气勘探潜力。
3. 联合勘探实习(1)实习地点:某油气田联合勘探基地。
(2)实习过程:- 了解重磁电震联合勘探的原理和方法;- 参与联合勘探数据处理与分析;- 分析联合勘探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效果。
四、实习收获1. 提高了重磁电震勘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2. 了解了重磁电震勘探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及联合勘探的优势;3.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沟通协调能力;4. 为今后从事油气勘探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重磁资料采集与处理实习一、实习目的(1)通过本次实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熟悉Grapher和sufer以及matlab软件的使用,会进行基本的操作和数据处理。
二、实习内容(1)重磁数据的光滑、拟合、插值和网格化1、利用Grapher软件实现磁异常曲线的光滑、拟合与去噪上图红线代表线性光滑后的结果,可见磁异常在局部呈锯齿状,很可能地下分布有基性的喷出岩;蓝线代表10阶多项式拟合后的结果,可以反映区域场的变化情况。
将原始曲线改为散点图,可看出光滑后的效果。
2、利用Surfer软件实现磁异常数据的网格化与显示测区内测点分布图如下:打开sufer,点击Grid中出现Data,然后选中目标文件进行网格化,将网格化的文件在sufer中显示如下:(2)组合长方体重力异常计算与分析1、计算出多个长方体的重力异常,并将结果导出为GRD格式Model 1:X1 = -100; %长方体X方向起点坐标X2 = 100; %长方体X方向终点坐标Y1 = -100; %长方体Y方向起点坐标Y2 = 100; %长方体Y方向终点坐标Z1 = 10; %长方体Z方向起点坐标Z2 = 55; %长方体Z方向终点坐标经过matlab运行后导出mod_1.grdModel 2:X1 = 120; %长方体X方向起点坐标X2 = 180; %长方体X方向终点坐标Y1 = 120; %长方体Y方向起点坐标Y2 = 180; %长方体Y方向终点坐标Z1 = 1; %长方体Z方向起点坐标Z2 = 20; %长方体Z方向终点坐标经过matlab运行后导出mod_2.grdModel 3:X1 = -75; %长方体X方向起点坐标X2 = -125; %长方体X方向终点坐标Y1 = -75; %长方体Y方向起点坐标Y2 = -125; %长方体Y方向终点坐标Z1 = 1; %长方体Z方向起点坐标Z2 = 20; %长方体Z方向终点坐标经过matlab运行后导出mod_3.grd2、利用Sufer软件绘制重力异常平面等值线图Model 1:Model 2:Model 3:3、合并生成多个长方体组合模型的重力异常利用surfer中grid中的math进行组合。
Muti-Model_1:(Model 1+Model 2)输出文件为muti-model_1.grd输出文件为muti-model_2.grd输出文件为muti-model_3.grd4、利用Surfer滑动平均方法,分离大小长方体异常首先点击grid,然后选择filtering中的moving-average,用滑动平均后的结果减去输出结果,即可得到。
Muti-Model_1:(Model 1+Model 2)Muti-Model_2:(Model 1+Model 3)Muti-Model_3:(Model 1+Model 2+Model 3)上述三种组合模型,第一个图像为原始磁异常,第二个为滑动平均后的结果,第三个为得到的局部磁异常图像,从图上可以看出滑动平均的不足,即会产生虚假异常。
(3)组合长方体模型重力异常边界分析1、计算出多个长方体的重力异常,并绘制其平面等值线图Muti-Model_1:(Model 1+Model 2)输出文件为muti-model_1.grd,平面等值线图如下:Muti-Model_2:(Model 1+Model 3)输出文件为muti-model_2.grdMuti-Model_3:(Model 1+Model 2+Model 3)输出文件为muti-model_3.grd2、利用Surfer软件求水平一阶方向导数Muti-Model_1:(Model 1+Model 2)SN first derivative:EW first derivative:NE first derivative:SE first derivative:SN first derivative:EW first derivative:NE first derivative:SE first derivative:SN first derivative:EW first derivative:NE first derivative:SE first derivative:Muti-Model_1:(Model 1+Model 2)Muti-Model_2:(Model 1+Model 3)Muti-Model_3:(Model 1+Model 2+Model 3)(4)组合球体磁异常分析假设组合球体模型位于武汉地区(磁化倾角45°,磁偏角0°),地面水平,且不考虑剩磁假设有这样三个磁性球体:---磁性球体1--X点坐标0 m--Y点坐标0 m-- 中心埋深50 m-- 半径20 m-- 磁化率0.2---磁性球体2--X点坐标-30 m--Y点坐标-30 m-- 中心埋深10 m-- 半径 3 m-- 磁化率0.2---磁性球体3--X点坐标50 m--Y点坐标50 m-- 中心埋深10 m-- 半径 3 m-- 磁化率0.2在200*200的区域分布,如下图所示:1、计算出球体Ha,Za和ΔT异常,并将结果导出为GRD格式利用老师所给matlab程序,将组合球体Ha,Za和ΔT异常依次导出结果记录为muti_sphere_Ha.grd , muti_sphere_Za.grd , muti_sphere_deltaT.grd .2、利用Sufer软件绘制磁异常平面等值线图muti_sphere_Ha.grd :muti_sphere_Za.grd :muti_sphere_deltaT.grd :对Ha异常处理:对Za异常处理:对deltaT异常处理:(5)球体磁异常分量转换与化极处理假设地磁倾角为45度,地磁偏角为0度,地面水平,不考虑剩磁。
1、计算单个斜磁化球体的Ha,Za和ΔT异常假设有这样一个磁性球体:---磁性球体--X点坐标0 m--Y点坐标0 m-- 中心埋深50 m-- 半径20 m-- 磁化率0.2在200*200的区域分布,如下图所示:利用老师所给的matlab程序计算单个磁性球体的异常,分别输出Ha.grd ,Za.grd ,deltaT.grd 。
对应的图像如下:Ha.grd:Za.grd :deltaT.grd :2、频率域分量转换处理:由ΔT计算出Za和Ha根据老师给的mm_fft.m 程序,我又做了修改,增加了两个选项,将处理后的结果依次导出为deltaT_trans_Za和deltaT_trans_Ha。
3、正演计算结果与分量转换结果的图形绘制与比较Za和deltaT_trans_Za:Ha和deltaT_trans_Ha:上图中第一幅图为正演计算结果所绘图像,第二幅图为经过频率域分量转换处理所绘图像。
从图像中可以看到经过傅里叶变换后边界存在的震荡效应。
这也是傅里叶变换再大的问题,从傅里叶本身的算法理论上,这个是不可避免的。
4、频率域化极处理:对ΔT进行化极,并与垂直磁化结果进行对比。
将muti_sphere文件中的magGI改为90,运行输出文件verti_deltaT。
上图中第一幅图为垂直磁化结果所绘图像,第二幅图为经过化极所绘图像。
从图像中可以看到经过傅里叶变换后边界存在的震荡效应,通过合适的扩大背景场区域或做一个扩边可以和正演结果更为接近。
(6)卫星重力异常的处理与解释The location of EarthS:16-26 W:8-18The picture of Google Earth1、利用下载的卫星重力异常和海底地形,网格化处理,并绘制等值线图将下载的数据cgi格式的文件转换成txt文件,然后直接用sufer进行网格化。
将网格化文件分别记录为gravity.grd和topography.grd。
然后绘制等值线图。
Gravity.grd:Topography.grd:2、海底地形校正,得到布格重力异常,并绘制等值线图根据布格校正公式BA = FA - 0.0419 * ( 1.64 * Dw)(其中FA为自由空间重力异常,BA 为布格重力异常,Dw为海底深度,向上为正),利用surfer中Math代入公式,输出文件BA.grd。
然后绘制等值线图。
3、布格重力异常解析延拓首先要对BA.grd做一个转换处理,变成sufer6 Text.grd ,命名为convert BA.grd。
将布格重力异常导入Matlab,分别求1km,2km,5km,10km,20km,50km,并保存计算结果。
将延拓后前后的图像进行对比,第一幅为延拓前,第二幅为延拓后。
BA_UC_1.grd:BA_UC_5.grd:BA_UC_10.grd:BA_UC_50.grd:4、利用向上延拓方法,实现布格重力异常位场分离通过3中图像的对比,可以将向上延拓5km和10km得到重力异常作为区域场,然后再求取局部异常,从而实现重力异常位场分离。
下图第一个图为原图像,第二个图为通过延拓得到的背景场,第三个为局部异常。
延拓5km作为背景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