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引 唐 刘禹锡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秋风引·何处秋风至翻译赏析《秋风引·何处秋风至》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前言】《秋风引》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其妙处在于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而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
【注释】⑴引:一种文学或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⑵至:到。
⑶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晋陶潜《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雁群:大雁的群体。
⑷朝:凌晨。
庭树:庭园的树木。
⑸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
汉焦赣《易林·损》:“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孤客,为心作毒。
”这里指诗人自己。
闻:听到。
【翻译】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
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
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
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鉴赏】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意。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Org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唐代-刘禹锡《秋风引》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长时期的贬谪生活。
这首诗作于被贬期间。
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有感而作。
原文:
秋风引
唐代-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翻译: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注释:
〔引〕一种文学或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至〕到。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晋陶潜《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雁群〕大雁的群体。
〔朝〕凌晨。
〔庭树〕庭园的树木。
〔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
〔汉焦赣《易林·损》“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孤客,为心作毒。
”这里指诗人自己。
〔闻〕听到。
秋风引全文赏析刘禹锡《秋风引》是刘禹锡的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诗《秋风引》抒发诗人刘禹锡想念家乡的情感,诗作中透露的感情真挚,让人读之忍不住的落泪。
《秋风引》作者:刘禹锡hé chù qiū fēnɡ zhì,何处秋风至,xiāo xiāo sònɡ yàn qún 。
萧萧送雁群。
zhāo lái rù tínɡ shù,朝来入庭树,ɡū kè zuì xiān wén 。
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意。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秋风引唐朝·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
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
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
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
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
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
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翻译】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
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
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
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鉴赏】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刘禹锡秋风引古诗带拼音版
刘禹锡秋风引古诗带拼音版
qiū fēng yǐn
秋风引
táng dài:liú yǔ xī
唐代:刘禹锡
hé chù qiū fēng zhì ?xiāo xiāo sòng yàn qún 。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zhāo lái rù tíng shù ,gū kè zuì xiān wén 。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扩展资料
刘禹锡秋风引翻译
译文
不知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
早晨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羁旅他乡的孤客最先听到了秋声。
注释
引:一种文学或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至:到。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雁群:大雁的群体。
朝:凌晨。
庭树:庭园的树木。
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
这里指诗人自己。
闻:听到。
刘禹锡秋风引《秋风引》反映了刘禹锡长时期的贬谪生活,以及诗人心中的孤独还有郁闷的心情。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秋风引》,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1)至:到。
(2)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译文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
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
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
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赏析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亿。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秋风引》刘禹锡唐诗鉴赏【作品介绍】《秋风引》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其妙处在于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而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
【原文】秋风引⑴何处秋风至⑵?萧萧送雁群⑶。
朝来入庭树⑷,孤客最先闻⑸。
【注释】⑴引:一种文学或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⑵至:到。
⑶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晋陶潜《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雁群:大雁的群体。
⑷朝:凌晨。
庭树:庭园的树木。
⑸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
汉焦赣《易林;损》:“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孤客,为心作毒。
”这里指诗人自己。
闻:听到。
【白话译文】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创作背景】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长时期的贬谪生活。
这首诗作于被贬期间。
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有感而作。
【赏析】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进一步推寻思索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
“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结合前两句诗,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1~3年级刘禹锡的诗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1、《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译文: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
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2、《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3、《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到今天我们可以沿着黄河径直到银河,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4、《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5、《堤上行》唐刘禹锡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译文:酒旗相望着在大堤的上头,堤下船连船,堤上楼挨楼。
天色将晚,行人急忙争渡,桨声幽轧轧,船儿满中流。
刘禹锡《秋风引》阅读答案及赏析刘禹锡《秋风引》阅读答案及赏析(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进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风哪些特征?(2分)2、后人为什么说“孤客最先闻”中“最”字用得好?请联系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作简要分析。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秋风”是理解本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1、(2分)答:秋风刚至或萧索凄凉的`特点。
(学生用诗歌中的“萧萧”答复,也得分)2、(2分)答:表现了孤客对物候变化的敏感,写出了孤客羁旅漂泊思家念归的心情。
3:同意。
“秋风”是诗人吟咏之物,由秋风的到来“雁群”,由“雁群”引出庭树,由秋风中的“雁群”引起诗人“孤客最先闻”的共鸣。
整首诗的意象和情感都是在秋风中展开的,所以说,“秋风”是理解本诗的关键。
⑴至:到。
⑵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
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
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清楚已经尽在庭园。
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意。
这首诗外表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慨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眼群。
朝来入庭村,孤客最先闻。
遗爱诗唐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
瀑布唐施肩吾
豁开青冥颠,浑出万丈泉。
如栽一条素,白日悬秋天。
雪唐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过故人庄》【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城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古别离唐孟郊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江行无题唐钱起
万木以清霜,江边村事忙。
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
湖口望庐山瀑布唐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红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岳阳楼记唐范仲淹
予观夫巴陵胜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荡荡,横天际渥。
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爱莲说宋周敦颐
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溢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龄。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过野叟居唐马戴
野人闲种树,树老野人前。
居止白云内,渔樵苍海边。
呼儿采山药,放犊饮溪泉。
自著养身论,无须忧暮年。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泊。
送梁六自洞庭山唐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
心随湖水共悠悠。
边词唐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
正是长安花落时。
鱼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学不可以已荀子ㄍ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田家唐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犁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菊花唐黄巢
待到秋来旭人,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题乌江亭唐朝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溪居即事唐朝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碛中作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离思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登幽州台歌》作者: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古别离唐孟郊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岭上逢久别又别唐权德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
峰。
惊雪唐陆畅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牧竖唐崔道融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江行无题(其四)唐钱起
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
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