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石赋【唐】刘禹锡篇
- 格式:ppt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4
与法律有关的古诗名言如果我们的法律只是自然规律的幼芽,它毫无疑问是好法律。
这样的法律可以抑恶扬善。
从古代起,就有很多与法律有关的古诗句名言,警醒人们要尊法守法,下面是我为你分享的的内容,希望你喜欢!1) 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
――傅玄(晋)《傅子法刑》2)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吴兢(唐)《贞观政要公平》3)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欧阳修(宋)《剑州司理参军董寿可大理寺丞制》4) 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5) 政令必行,宪禁必从。
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
——王符《潜夫论考绩》6) 有治人,无治法。
——荀子7) 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8) 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
――桓宽(汉)《盐铁论疾贪》9)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10)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尚书大禹谟》11) 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慎到12) 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
——沈家本13)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
——《管子明法》14) 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
——欧阳修《魏梁解》15) 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韩非子饰邪》16) 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管子法法》17)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鬼谷子符言》18) 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苏轼19)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20) 一民之轨,莫如法。
——《韩非子有度》有关法律的诗句名言1)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唐)《砥石赋》2) 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苏轼(宋)《策别安万民六》3) 五权宪法。
——孙中山4) 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唐吴兢《贞观政要》5) 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
文言文刘禹锡传1. 文言文翻译旧唐书,刘禹锡传《旧唐书·刘禹锡传》【原文】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
世为儒。
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
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素善韦执谊。
时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
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颇冯藉其势,多中伤士。
若武元衡不为柳宗元所喜,自御史中丞下除太子右庶子;御史窦群劾禹锡挟邪乱政,群即日罢;韩皋素贵,不肯亲叔文等,斥为湖南观察使。
凡所进退,视爱怒重轻,人不敢指其名,号“二王、刘、柳”。
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
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伫。
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
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始,坐叔文贬者八人,宪宗欲终斥不复,乃诏虽后更赦令不得原。
然宰相哀其才且困,将澡濯用之,会程异复起领运务,乃诏禹锡等悉补远州刺史。
而元衡方执政,谏官颇言不可用,遂罢。
禹锡久落魄,郁郁不自聊,其吐辞多讽托幽远,作《问大钧》、《谪九年》等赋数篇。
又叙:“张九龄为宰相,建言放臣不宜与善地,悉徙五溪不毛处。
然九龄自内职出始安,有瘴疠之叹;罢政事守荆州,有拘囚之思。
身出遐陬,一失意不能堪,矧华人士族必致丑地,然后快意哉!议者以为开元良臣,而卒无嗣,岂忮心失恕,阴责最大,虽它美莫赎邪!”欲感讽权近,而憾不释。
久之,召还。
宰相欲任南省郎,而禹锡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语讥忿,当路者不喜,出为播州刺史。
诏下,御史中丞裴度为言:“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诀,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帝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
若禹锡望它人,尤不可赦。
”度不敢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终不欲伤其亲。
”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
《新唐书·刘禹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刘禹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新唐书·刘禹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刘禹锡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工文章,善五言诗。
淮南杜佑表管__,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
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
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
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
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
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
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
”度无以对。
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
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
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
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非及天下。
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
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
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
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
【辞赋精选】唐朝刘禹锡《望赋》《何卜赋》《伤往赋》《砥石赋》《山阳城赋》唐朝刘禹锡《望赋》《何卜赋》《伤往赋》《砥石赋》《山阳城赋》《楚望赋》《秋声赋》《三良冢赋》《谪九年赋》《问大钧赋》来源:天山客刘禹锡(一)禹锡字梦得,彭城人。
贞元九年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
顺宗朝擢屯田员外郎。
宪宗立,贬连州刺史。
开成中,官至太子宾客分司。
会昌二年卒,年七十一。
赠户部尚书。
◇望赋邈不语兮临风,境自外兮感从中。
晦明转续兮,八极鸿蒙。
上下交气兮,群生异容。
发孤照于寸眸,骛遐情乎太空。
物乘化兮多象,人遇时兮不同。
嗟乎!有目者必骋望以尽意,当望者必缘情而感时。
有待者瞿瞿,忘怀者熙熙。
虑深者瞠然若丧,乐极者冲然无违。
外徙倚其如一,中纠纷兮若斯。
望如何其?望最乐。
?希庆霄兮溯阿阁。
如云兮天颜咫尺,如草兮臣心踊跃。
扇交翟兮葳蕤,旗升龙兮蠖略。
日转黄道,天开碧落。
凝瑞景于庭树,掬非烟于殿幕。
望如何其?望且欢!登灞岸兮见长安。
纷扰扰兮红尘合,郁葱葱兮佳气盘。
池象汉兮昭回,城依斗兮阑干。
避御史之骢马,逐幸臣之金丸。
望如何其?望攸好。
宗万灵兮越四?奥。
汉帝仙台兮,秦皇海峤。
霓裳踊于河上,马迹穷乎越徼。
紫气度关而斐?,神光属天而照耀。
?完眷眷以驰情,耸专专而观妙。
望如何其?望有形。
视蠢蠢兮穷冥冥。
楚塞氛恶兮,萧关燧明。
晕笼孤月兮,角奋长庚。
沙多似雪,碛有疑城。
烟?非女子之气,草木尽王者之兵。
审曳柴之虚警,破来骑之先声。
信有得于风鸟,示无言于旆旌。
望如何其?望且慕。
恩意隔兮年光度。
雕辇已辞兮,金屋何处。
长信草生兮,长门日暮。
?翠华之傥来,仰玄天以自诉。
况复湘水无还,漳河空注。
泪染枝叶,香余纨素。
风萧萧兮北渚波,烟漠漠兮西陵树。
夫不归兮江上石,子可见兮秦原墓。
拍琴翻朔塞之音,挟瑟指邯郸之路。
望如何其?望最伤。
俟环?兮思帝乡。
龙门不见兮,?雾苍苍。
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
春之气兮悦万族,独含?兮子里目。
秋之景兮悬清光,偏结愤兮九回肠。
羡环拱于白榆,借驰晖于落棠。
唐·刘禹锡《砥石赋》唐·刘禹锡《砥石赋》砥石赋(并序)时在朗州南方气泄而雨淫,地慝而伤物。
媪神噫湿,渝色坏味。
虽金之坚,亦失恒性。
始予有佩刀甚良,至是涩不可拔。
剖其室乃出。
溯阳眇视,传刃蒙脊,鳞然如痏痴,如黑子,如青蝇之恶。
锐气中锢,犹人被病然。
客有闻焉,裒密石以遗予。
沃之草腴,杂以鸟膏,切劘下上,真质焯见。
踌躇四顾,逌尔谢客:“微子之贻,几丧吾宝。
”客曰:“吾闻诸梅福曰:‘爵禄者,天下之砥石也。
高皇帝所以砺世磨钝。
’有是邪!”予退感其言,作《砥石赋》。
我有利金兮,以利为佩。
遭土卑而慝作兮,雄铓为之潜晦。
如景昏而蚀既兮,与肌漆而为疠。
顾秋蓬之不可刜兮,尚何游乎髋髀之外。
利物蒙蔽,材人惆怅。
悼百汰之至精,蟠一检而多恙。
岂害气之独然兮,将久不试而然!彼屠者之刀兮,猎者之诞。
不灌不淬兮,糅错衔铅。
日鼓月挥兮,刲腴击鲜。
睨(“火霍”“火蒦”)以耀芒,滃淫夷而腾膻。
岂不以涉暑而蒙沴兮,鼎用之而成妍?有客自东,遗于越砥。
圭形石质,苍色腻理。
刬其鳞皴,滑以滫瀡。
如衣浣垢,如鼎出否。
雾尽披天,萍开见水。
拭寒焰以破毗,击清音而振耳。
故态复还,宝心再起。
即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
嗟乎!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武王得之,商俗以厚。
高帝得之,杰才以凑。
得既有自,失岂无因?汉氏已还,三光景分。
随道阔狭,用之得人。
五百余年,唐风始振。
悬此大砥,以砻兆民。
播生在天,成器在君。
天为物天,君为人天。
安有执砺世之具而患乎无贤欤!所参版本:《刘禹锡全集》瞿蜕园较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5出版底本:清朱澂《结一庐剩馀丛书》(个人整理,希方家以指以磋)附网络版《全唐文》所辑此文:砥石赋(有序)南方气泄而雨淫,地慝而伤物。
媪神噫湿,渝色坏味。
虽金之坚,亦失恒性。
始予有佩刀甚良,至是涩不可拔。
剖其室乃出。
溯阳眇视,传刃蒙脊,鳞然如痴,如黑子,如青蝇之恶。
锐气中锢,犹人被病然。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政治社会思想及精神世界摘要:刘禹锡与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与文学家,他们同为"永贞革新";中坚力量,相交相知多年,又有相似的人生经历。
本文运用对比的研究手法,从政治社会思想与个人精神世界两个角度对刘柳的宝贵思想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刘禹锡; 柳宗元; 政治社会思想; 个人精神世界;中唐时期,唐王朝政治混乱,宦官把持军政大权,藩镇割据形势严峻,而百姓苦于严苛赋税民不聊生。
面对这种现状,顺宗进行了着名的"永贞革新";,刘禹锡与柳宗元积极参与政治革新运动,成为革新派核心人物,主要改革政策有减轻百姓赋税徭役、打击宦官势力和贪官污吏、进行军队改革以压制藩镇等。
永贞革新失败后,二人均多年被贬,最终柳宗元先于刘禹锡死于任所。
刘柳从年轻时相交相知,拥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同为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与文学家,其宝贵思想值得我们进行探究与思索。
一、刘柳政治社会思想初探柳宗元与刘禹锡都有天与人对立统一的思想。
柳宗元认为,天有"生殖";和"灾荒";的功能,人有"法制";和"悖乱";的功能,天人各不相预、并立平等。
刘禹锡的《天论》三篇在继承柳宗元天人思想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发展,他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认为人用法制可以胜天,并在此基调上提出了自己的法治社会思想。
在《砥石赋》中,对西周以来的王朝更替进行总结,结论是以法治国才能政权长久。
在《华佗论》中,刘禹锡借华佗被曹操杀死一事,揭示了封建统治者执掌生杀大权,根据自己的好恶可以随意惩罚甚至杀人:"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
";在《和董庶中古散调词赠尹果毅》中,刘禹锡用上阵杀敌,真正做出好事的人"衰容蔽逸气,孑孑无人知。
";而在背后陷害忠良的小人却"一言合侯王,腰佩黄金龟。
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法律又是什么?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古代起就有很多的名言是关于法律的,以下是店铺分享的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1) 有治人,无治法。
——荀子2) 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3) 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
――桓宽(汉)《盐铁论·疾贪》4)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5)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尚书·大禹谟》6) 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慎到7) 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
——沈家本8)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
——《管子·明法》9) 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
——欧阳修《魏梁解》10) 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韩非子·饰邪》11) 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管子·法法》12)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鬼谷子·符言》13) 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苏轼14)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15) 一民之轨,莫如法。
——《韩非子·有度》16)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董仲舒17)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唐)《砥石赋》18) 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苏轼(宋)《策别安万民六》19) 五权宪法。
——孙中山20) 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唐·吴兢《贞观政要》古代关于法律的名言1) 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
——《汉书》2) 诛不避贵,赏不遗贱。
举事不私,听狱不阿。
——《晏子春秋·内篇》3) 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三国演义》4)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5)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一、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1、有治人,无治法。
——荀子2、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3、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
――桓宽(汉)《盐铁论·疾贪》4、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5、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尚书·大禹谟》6、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慎到7、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
——沈家本8、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
——《管子·明法》9、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
——欧阳修《魏梁解》10、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韩非子·饰邪》11、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管子·法法》12、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鬼谷子·符言》13、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苏轼14、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15、一民之轨,莫如法。
——《韩非子·有度》16、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董仲舒17、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唐)《砥石赋》18、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苏轼(宋)《策别安万民六》19、五权宪法。
——孙中山20、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唐·吴兢《贞观政要》二、有关法治的短古诗?1、《秋怀》宋代诗人陆游原文:颔须白尽愈落寞,始读法律亲笞榜。
讼氓满庭闹如市,吏牍围坐高于城。
译文:下巴的胡须都白了感到好落寞,开始读法律亲自打榜。
诉讼民满院子闹到市场,官吏文书围坐高在城。
2、《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宋代诗人陈襄原文:法律行随手,诗书坐满箱。
老来须向学,多病喜平康。
译文:法律行为随手而做,诗书满箱子都是。
老了需要多学习,身体疾病多非常希望健康。
3、《自尤》宋代诗人苏洵原文:此虽法律所无奈,尚可仰首披苍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