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拳松柔的表现

太极拳松柔的表现

太极拳松柔的表现
太极拳松柔的表现

太极拳松柔的表现

太极拳松柔的表现

首先,从意念上来讲,思想要放松,只有大脑中枢神经充分放松了,肢体、内脏等,全身处处才有松柔的可能,这是松柔的最主要的前提。

第二,从动作的静态来讲,太极拳要求是要稳,要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屈膝圆裆和泛臀等等。

以上动作,经常被提及,需要大家熟练的掌握它们的练法。

这些要领,实质上反映了身体各处自然放松、自然松沉,从而形成了上下一条线,上虚下实的姿势。

这个姿势,贯穿于动作的全过程,无时无处都不能被破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动作动态中的静态,在动作中要自始至终,保持这个静态。这就运用了物理学中的重心稳定原理。

这一原理是说,在动作步法转换的过程中,人体重心始终要落在底盘之中,人体才能稳定。

因此,当提腿迈步或退步的时候,重心仍要控制在支撑腿上,当迈步或后退的脚跟或脚尖着地时,重心才能缓缓移动,这样迈出或后退的腿,就能放松、轻灵,体现出“迈步如猫行”。

同时,由于身体稳定,整个身体才能自然松沉。所以重心稳定原理,是保证静态,达到放松的重要条件。

第三,从动作的形态来讲,要求要圆,就是在腰脊的带动下,

螺旋运转,决无直来直去。

很多人都有这样体会,沿着一条直线跑步到时候,要是突然改变了跑步的方向,就需要较大的力。

要是沿圆弧改变跑步的方向,就感到很容易,省力的多。

也就是说,在圆弧运动中改变方向惯性力容易克服重力,省力,放松和柔和。

第四,从动作的速度上来讲要缓慢便于放松。

第五,从动作的用力程度上来讲,要求要轻。太极拳不可能不用一点肌肉的收缩力,要是不用一点力的话,动作就无法维持。

但是,动作中要用的力,只是用来克服各肢体的重力,而保证动作的运行,不至于用多余的力,这样用力轻,从而达到松柔。

太极拳的基本功松柔

松柔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初学太极拳要求做到松柔,到了高级阶段仍是松柔,离开松柔,便失去了练拳的意义。

于外是在意念的虚领下节节松开;于内是五脏六腑之安舒、经络气血之通畅,毫无死硬僵固之意。松而不散,松而不乱,松中有意气穿领。太极拳所有的基本功法和圆活、轻灵、浑厚的状态,以及知觉功夫和内劲功夫,都离不开“松”和“柔”。

有些人认为不用力就是松,这是不准确的。松是指精神上和形体上全面、彻底的放松,达到“松净”状态,不存半点拙力笨劲。松的境界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的,否则适得其反。

放松是一个无限升华的过程,可见松是无止境的,人在练功前,关节僵硬,拙力恒生,很难放松,即使有了一定的功夫,也没有真正的做到松的要领。

如对敌之时,或因急于求胜,心浮气躁,在动作上强压于人;或因怕处于被动,强拔硬挺,就会出现“顶牛”现象。松柔功夫高深者对敌时能随屈就伸,做到“舍己从人”。

有些人教拳或学拳,一开始就从“用”入手,实属不当。正确的练法应当从“松”入手,自始至终,在每招每式中悉心体会“松”的感觉。这种练法虽然在某一阶段看起来进步很慢,但这才是真正太极功夫的开始。

相反,不正确的练法会把人引向歧途,以致于“学拳容易改拳难”。松则灵,松得越好,灵敏度越高,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同时,只有“松”得好,才能“沉”得好。

现代人练习松柔的好处非常多,当今,人们的死亡率为什么那么高,就是因为长期的压抑自己,练太极拳松柔可缓解精神疲劳。

若有邪横硬力未除,则会出现凹凸、断续之病,消减太极内力的发挥。有些人认为,“松”只有“化”的功能,这是不全面的。“松”不仅是“化”的前提,同时也是“发”的必备要素。

旧时用人力打夯,几人同时用力将夯高高举起,然后用全身之力带动手臂往下松抖,类似拳法上的松肩坠肘,以丹田之气发生催力,贯于夯体,其冲击效果远远大于用手机械地将夯体硬压下去。

在“松”的基础上,通过内在意识统领,使整体协调一致,便可产生“柔”劲,犹如竹条,根根纤维将其他组织均匀地串联起来,使其整体富有良好的弹性。

所以说,真正太极功夫上的“松”和“柔”,是在内意引领和

内力灌充下的“松”和“柔”,无丝毫滞重,无刹那间断,外观如行云流水,内察却柔韧刚强。

太极拳的3种松腰秘籍

太极拳的3种松腰秘籍 腰部通过训练,能松动如弹簧、灵活如柳条、通畅如江河,如是则肾的功能就会增强,人的精力就会旺盛,腰主宰一身活动之职能也会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力发于足,主宰于腰,行于四肢”的太极运动真正实现“气遍周身不稍滞。”很多人学习太极拳觉得松腰是一个门槛,松腰非常的难学,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太极拳最简单实用的3种的松腰方法。 上下蹲起 上下蹲起法(亦称面壁蹲墙法)是太极拳松透形体的关键一环,是一项全身性的均匀运动,也是保持良好身心状态的便捷之法。基本动作:面壁而立,两脚并拢,周身中正,全身放松,会阴上提,脚尖顶墙根,两肩前扣,含胸收腹,腰后突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彻底蹲下后再缓缓上起。如此反复多次。下蹲时,可先想一下脚底涌泉穴,同时注意全身放松,腰向后突,使脊柱逐节放松下落;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或先想一下蓝天,然后再将脊柱逐节抻起、拉直。 特别说明:刚开始,有很多人做不到位,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身体的姿势和两脚的距离。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如年纪大或行动不便者,可以两脚尖离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甚至还可扶住树、床架,拉住门把手等支撑物往下蹲。 一开始,动作不标准不要紧,关键是要坚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脊柱、腰部松动程度的提高,就能顺利下蹲、上起了,此时就可以按照要求去做了——两脚并拢,脚尖抵墙,完成上下蹲起动作,每次下蹲以30个为一组,每天至少要蹲一组以上,多多益善。 直腿坐 直腿坐松腰法主要目的是打开命门之窍,进而帮助我们尽快松腰。基本姿势:坐在硬板床上(铺一层褥子或盖一层薄被),两眼微闭,两腿伸直,两脚并拢,脚尖内翘(两脚竖起来),身体要直着,躯干和大腿之间的角度应小于90°。腰要向后放松,但骨盆和腰又不能斜着向后去,下颔回收,玉枕微上提,这样头就比较正了。这些就是对外在形态上的要求。 特别说明:直腿坐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注意一个穴位——腰俞(在骶骨裂孔处)即骶椎和尾椎交界处,那里是腰的气血流注的地方。在身体弯曲的时候,一吸气,腰要向后放松后凸,一呼气放松之后,再注意骨盆中的股骨头、髂骨向外张,骶骨往后凸。还要注意胯关节,即腿部肌肉作内旋或外旋用力,然后放松,体会哪块肌肉在动。 另外要注意大腿股四头肌使劲往回一缩再一放松,再配合着会阴一缩一放,脚尖还可以配合着一跷一点。经常这样做,一方面了加强会阴收缩向腰部集中的力量;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大腿根部的肌肉群放松。 行走松腰 行走人人都会,但是,通过行走松腰,则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行走松腰法,可有

太极拳松功十法纲要

太极拳松功十法纲要---黄震寰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练拳又练功道艺两相丰 太极泰斗吴图南老师说:“根据我的体会,太极拳的功可概括为四种:一、松功;二、着功;三、劲功;四、气功”。吴老师一再告诫我们:“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练好太极拳松功”。因此,松功是太极拳的基础。 松功修炼就是说要集中练养“神形”,“放松,入静”,而后练养“沉气,通空,圆融,虚灵”。通过这样用功,就可心定气和,周体四肢百骸,关节,肌肉,韧带无不柔和,无不松沉,无不轻灵。“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遂”。 太极拳要求一松到底,放松入静,毫不含糊地进行“大松,大静,大柔,大软,大虚(空)”。只要神虚领(灵)不丢,就不会懈、塌和丢。 松要先心松、神松、意松、气松。而后形松。形松要达内松(五脏六腑)和外松(筋骨皮)。全体九大关节要节节松开,如九曲珠,又要节节贯串,通体无间,无微不至而周身一家。 松的意义是松展、松开、松柔、松软、松沉、松圆、松通、松空、松灵,这样练法就不会松懈,松塌和松瘪。 松要排除身上刚气、躁气、浮气、僵气而存积真气、元气、中气。

从而能卸僵、弃木、化柔、转活、轻灵而富弹性。 松功的目的要排除病气、养炼神气、积储内气、增长内功。 本功法的特点要求气沉涌泉,神领到顶,养时神气相合,练时神气相分,一举一动立足消除“力学效应”,而求内气鼓荡。 全套功法可以集中练,分散练,也可选择一式练,每一式可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要想功夫长得快,就要下苦功。 身形要求神虚领,脊正,沉肩垂肘,尾闾中正,虚实相分,动静相间,开合相寓,阴阳相生,上下相随,左右相应,八面支撑。 本套功法总结实践了十几年,对防治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低血压,五脏失调,关节炎,腰椎,颈椎,肩周炎,腰肌劳损等有效。对沉气通络获得“定功”来得较快。主要贯彻了“动静相兼,养练结合,形神双修,内外兼练”的养生练功法,同时遵循“养生中寓有技击基础,技击推手中求养生”的宗旨。以“用意不用力”的法则来修炼“神气相合和神气相分”,从而能够卸僵化柔,积柔蕴刚,调柔堪能。 第一法:无极桩静功――要求两会(百会、会阴)一点(涌泉联线中点)一垂线(中垂线)。 第二法:松肩带腕功――起于涌泉,气贴背。 第三法:沉气荡手功――气沉涌泉,荡双手。 第四法:擎指功 1.单指擎天理脾胃2.双指擎天理三焦3.双指前擎通大椎4.双指横擎气贴背 第五法:太极开合功――心开胯开形于手

台湾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

台湾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中说拳的越来越多,而且对于很多人练是为了说。鄙人虽功夫一般,但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至少还积累了点浅见。这几天对孙门争论的挺激烈,其实真是浪费精神。老一辈的拳家我还是见过不少,如杨松山、杨奎山、刘志清、郝家俊、马礼堂、李天骥、沙国正、何福生、周元龙、顾留馨、万籁声等等,不一一枚举了,提起孙禄堂先生,老练家子们没有一个不服的,皆认为孙禄堂先生是绝顶的功夫。这本来就是早已盖棺论定的事。就象多少年后,人们争论当年贝利、马拉多那会不会踢足球一样,吵的天翻地覆,简直是太无聊了。据我多年的见识,孙门的情况正如周元龙先生所说:真正的传人极少。因为孙氏拳多少年来都是师选徒,而不是徒找师。记名弟子很多,但不教你真东西。这与钱无关,全在缘份。真正得孙氏拳真传的,据说除了孙存周外,上海只有支燮堂。支燮堂有个弟子寿关顺,功夫确实超凡。上海还有一位老中医程大夫,是孙门传人,注意是姓程而不是陈。程传给了原浙江省武术队教练、省传统武术挖整负责人凌耀华孙氏八卦盘根和孙氏太极拳。凌得孙氏拳之一鳞半爪,功夫脱俗。此外,北京的孙剑云据说尚有其先人的形迹,至于其内容如何不得而知。天津的张烈,也许是他太聪明了,他的拳理与孙氏拳的拳理大相径庭,完

全是他自己的一套。功夫到也有一些,但是未能脱俗。与张烈谈拳,他最得意的似乎是如何使用胡椒面外加钢丝锁。黄万祥真正的师傅是万良,万良解放后一直被管制。黄万祥是有功夫的,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是按照我的体认,也只能算是俗中佼佼、庸中铮铮。谈不上超凡。安徽的余永年很难算是孙门的正宗传人,至多只能算是旁系。余永年有功夫,但保守的很。其他的如白普山,人很软,推手马马乎乎。童旭东在研究历史方面狠下些功夫,有人说他胡吹,倒也不是,我和他见过几面,他确实掌握不少资料。不过他几乎没有什么功夫,当老板的人,尽忙他的项目了。张振华以前就认识,天生不是练拳的料,根本不懂拳。以前有个小刘还行,也是很一般。开封还有几个练孙氏拳的,小魏、小马、小时,名字忘了。不过那时他们几个还是真有些功夫。如果练拳一直没仍下,现在够得上人物了。这是我了解的孙门的大致情况。我说这些话,孙门的人要骂我,一门心思要贬低孙门的人也要骂我,笑骂随他便,反正这是我的亲身经验。下面再谈谈杨氏的情况。有人说杨氏到了杨澄甫先生时,就没真东西了。这是胡说八道。杨澄甫先生的功夫是非常厉害的。散手、推手都行。当年杨澄甫先生去广州,李济深不仅借给他一幢小洋楼,还送给他两个小姐(相当于现在的二奶)。没真功夫,哪能有这种待遇。这事不是我胡说,广州的朋友马志斌也知道的很清楚。根据我的体会杨氏太极练的好的还是

太极拳教学大纲

《太极拳》课程简介 1.课程名:《太极拳》 2.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教材:《武术》.高谊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学生参考书:《武术》.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 《国术概论》.吴图南著,中国书店,1984. 《太极拳术》.顾留馨,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与学》.李德印李春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任课教师姓名、职称:陈少洲讲师 4.学分:1 5.学生选课前应具备条件: 选课的同学无需武术功底,最好是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一定的兴趣,并希望通过太极拳的学习来增强体质,增进自身武术修养。 6.课程内容简介: 武术运动主要是通过身体直接参与各种活动,并且与思维紧密地相结合,因此,练习武术是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活动过程。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堪称中国武术的代表作。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运动形式,健身防身等多种功能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太极拳的健身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太极拳是把攻防技击动作演化为柔缓均匀的动作,因其与导引术养生方法相似,故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价值。 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轻灵,非常适合女同学练习。同学们在紧张学习的同时,难免会感觉身心疲惫,体力不支,练习太极拳,会使你感到身心舒畅,有缓解身心疲劳、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还可以配一段舒缓的乐曲,进行练习,效果会更好。当你早晨起床或晚饭后、课间休息时、学习感到疲劳时、练习太极拳可以使身体的血液循环得以顺畅,疲劳得以恢复。7.考核方式: 技术评定40%+素质考试30%+平时20%+理论考试10%

《太极拳》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太极拳 面向对象:本科大二学生 学分:1 课程性质:综合职业能力模块 先修课程:大二体育选项课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一)课程的性质 大学二年级开设太极拳选项课,是以学院的SPT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三个核心能力”培养为依据,以学生“三自管理”的能力培养为目标而开设的具有越秀特色的体育公共选项课程。此课程主要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学生适应社会,形成良好竞争能力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选择和设计。 武术是以技击的攻防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同时注重培养意志品质和增强体质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大学生对武术的爱好与追求,除了表现在学习武术的技术和方法上,还应该对武术内涵及其文化渊源有更高的追求与理解,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体验练习武术、欣赏武术、运用技法以及创编武术套路的艰辛与乐趣,用身心感受武术带来的快乐,用心灵体验武术的博大精深。大学生练习武术一定要树立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观念,通过习武修德将把自己锻炼成为身心健全的优秀SPT外语人才。(二)课程的地位 当代大学生是将中国武术发扬光大并推向全世界的最有力的智慧团体,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因此,本课程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包括目标的设计、内容的设计、实施方案的设计和课程评价的设计,并通过系统的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让学生熟练掌握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意志,提高竞争与合作意识;陶冶体育文化情操,把体育作为自身学习、锻炼、休闲和交流的手段之一。具体包括: 1.通过太极拳课程的开设及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机能水平,主要提高速度、力量和耐力及心血管系统等几个方面的健康水平,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一:缩胯缩胯是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如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矩。 缩胯运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后推,及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二:落胯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灵顶劲)。落胯要沉稳,要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 落胯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会习惯本能地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境界,外力进来时不是被吞入身体,而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 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三:坐胯坐胯是在落胯的基础上,臀

部再加点下坠的意思。臀部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保持下落,不能挺出去。坐胯时要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脚尖有回扣之意,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 坐胯用于揽雀尾、搂膝拗步等动作中。 太极拳的松胯13法四:塌胯塌胯与顶头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练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 弓箭步的后腿膝关节应微屈,膝关节僵直不对,但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弓箭步后腿粗看似直非直,其实胯根撑开而松沉,后腿似弓膝微屈。松腰塌胯,目的是求得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求得在立身中正下身体的灵活。 小腹是人体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有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求得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是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势。 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极推手教练员学习班上说:

论太极拳的基点要点和难点

论太极拳的基点、要点和难点 论太极拳的基点、要点和难点第一:太极拳的基点——松静心一想,便可知,太极拳的诞生,是一件大事,是一项奇迹。各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的技击术(武术)与导引术,在新诞生的太极拳里得到了融合。我一直在想,太极拳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最近的某一天,我忽然悟到,源远流长的技击术与导引术的交融点,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个字:“松”。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打太极拳的人,谁不知道要“松”,但等我悟到技击术与导引术的交融点 在“松”,也可以说太极拳的精髓在“松”(我所领悟到的太极拳的精髓),才知道我们过去理解到的“松”与作为太极拳精髓的“松”,其实有着很大的层次差别。促使我悟到这一点的,是 我亲眼所见的一件事,尽管领悟是在这件事发生的一段时间以后。在我公园里结识的打拳朋友里,有一位姓金,一位姓沈。金先生与沈先生都有几十年的拳龄,两人看上去年龄、个头、体型也相差不多。相比之下,金先生年轻些,将近七十,身体稍清癯些。沈先生年长些,年过七旬,身体精干些。金先生练太极拳,一直是走松静一路的;沈先生除了太极拳,还练过多种外家拳,两臂敲过树,练过排打等硬功。这一天,沈先生与几个人在交流击打与排打功夫,金先生也在一旁听,听到后来,不知怎的来了兴趣,主动向沈先生提出,要他在

自己背上敲两下试试。金先生没有练过排打,对自己是否抗得住沈先生那一击心中没底,故事先打招呼,第一下轻一点,如果我抗得住,叫你加,你再加。金先生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沈先生则是恭敬不如从命,就抡臂敲了第一下。金先生挨打后,脸不改色,说:“你加!”沈先生加力打了第二下,金先生说:“再加!”沈先生又加力打了第三下,金先生说:“再加,你加足!”不料沈先生收手不打了,而且跑了开去。过了一会儿,有人跑来说,沈先生的手腕肿了起来。一条经过锻炼、敲过树干的手臂,打在没有练过排打,当时也绝无作布劲准备的背上,结果却是手臂肿了起来,这就像石头去敲鸡蛋,结果碎裂的是石头,若不是亲眼所见,我是无论如何难以相信的。我这个人有个优点,就是见到了与经验常识相背的事实,不肯轻易地放过,或仅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一直在琢磨其中的道理,终于有一天忽然开悟,这里的奥妙,其实就是一个“松”,而此“松”,正是发明太极拳的前贤找到的使技击术与导引术、防身与养生相交融的那个点。我们从技击术方面说,因为太极拳首先是拳。在太极拳以前,技击对抗,是没有“松”这一概念的。人对应击来的外力,自然反应就是“硬”,就是“紧”。肌肉在受击刹那间,会绷紧,受过训练的,会绷得非常紧,硬如铁蛋。这种紧张,是为了保护骨骼不受到外力的冲击。就像腰间盘突出,或胸椎与腰椎压缩性骨折,腰背肌会绷紧、铁硬一样,目的是减少椎骨的受力。医学上称

太极拳入门——初学太极拳者必看内容

太极拳入门——初学太极拳者必看内容 河北邯郸,太极之乡,杨武氏太极拳发源地。【taijiyunshui】来自班侯直系后人,做最好的太极拳艺及文化推广。传统杨氏太极拳,健身、养生、娱心、益智。邯郸市长兴太极拳培训中心欢迎您!学习太极拳不能心急,要打好基础,基本功的训练很重要。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拳,到老练不全。尤其零基础学习者学太极拳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容易学好。 第一、端正。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注意姿势正确,特别是身体中正,不能东倒西歪。其它部位也要按照动作要领做到位。初学阶段要抓住姿势“端正”这一环节,不可贪多求快,潦草从事。这样做开始阶段可能刻板一些,初练起来灵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第二、稳定。要使上体端正舒适,必须首先保持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既是姿势当中的一部分,又是整个姿势的基础。经验证明,很多人下盘不稳,并不完全出于力量不足,而多数是由于步型、步法不当。如果步子过小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以及变换动作时虚实不清,势必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初学者必须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单练各种桩步和步法,先把身体重心

的变换找清楚。这样既利于培养下肢的支撑力量,又能把主要步型(弓步、虚步、独立步等)、步法(进步、退步、侧步、跟步等)的要领掌握好。 第三、舒松。初学时,在姿势动作中要注意舒松自然。舒松不是绵软无力,而是按照规矩,尽量把动作做得舒展大方。任何运动总是松紧、张弛交替进行,太极拳也是如此。但是太极拳的特点是轻缓柔和,沉着自然,要求“运劲如抽丝”。初学者往往理解不了这个要求,容易使用拙力,造成不必要的紧张,甚至僵硬,破坏了姿势动作的端正、稳定。初学打基础时必须由舒松柔和入手,把不必要的紧张和生硬的僵劲去掉,姿势动作力求舒展大方,自然柔和。 第四、轻匀。为了较快地掌握太极拳轻缓、柔和的运动特点,初学时注意动作要慢、要柔,用力要轻、要匀。当然,快和慢是相对的,不是越慢越好。一般说来,初学者动作慢一些,用力轻一些,易于使动作准确,速度均匀,消除拙力。初学时如果动作不熟练,可以在姿势之间稍有停顿,体会一下要领,边想边做。但是动作熟练之后,就要努力保持匀速运动,起落转换不可忽快忽慢、忽轻忽重。

太极拳让全身放松的六个方法

第一、要思想入静。 心静才能体松,体松便于心静。两者互为其根,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如果练拳时边练边说话,不仅会使动作紊乱,内气外散(“内练一口气”),而且身体也很难放松,既达不到养生目的,也不利于技击。因此,练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准备,从预备式开始,就要屏弃一切杂念,物我两忘,将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镇定、沉着,专心致志,静心演练。 第二、要用意识引导行动,这是太极拳的运行法则。 拳论说:“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意是一身的统纲。前辈讲:“没有意,只有形,就 是体操。”因此,行拳中一切动作都应由意念支配,以意领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才可得到彻底放松和舒展。 第三、要顺应阴阳,顺应自然规律,阴阳相和。 一切动作都应是自身本能的“天然自动”,而非故意做作。动静相兼,虚实结合,曲直互用, 蓄发互孕,刚柔相济。每个动作都应在规律的架构内活动,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超越其界限。要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不能随心所欲或反序乱序,务使动作平常自然,轻松愉快, 圆润和谐。 第四、要动作轻灵。“听之至细,动之至微”。 轻起轻落,慢起慢落,点起点落。真正做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身体不能“硬邦邦的”,落脚不“扑腾扑腾”的响。 第五、要“慢中求功”,这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一个重要区别。 演练时一定要以缓慢的速度进行,不急不躁,没有对快速、猛烈的追求,不仅不以'速度取胜',而且还应'以慢制快',只有这样,才容易便身心放松,没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才能不用僵力、拙劲、犟劲,使肢体像春风杨柳一样,绵绵不断地向前行进。 第六、要适量运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实效,不要负重锻炼。

太极拳实战之松肩开胯论

太极拳实战之松肩开胯论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太极拳实战之松肩开胯论》的内容,具体内容: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不仅有神奇的养生功效,还具有很强的实战功能。太极拳的特点是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练习起来得心应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阅 读!...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不仅有神奇的养生功效,还具有很强的实战功能。太极拳的特点是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练习起来得心应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阅读! 在太极拳实战中,经常会看见有的练习时间很长的人,不能做到松肩开胯,更不能体会肩胯相合。 太极拳是心脑意识拳,因而凡习拳起步就是从意道进行研习的,不然,仅仅做了一些简单的体操运动而已。太极拳用意,宜清宜淡,以至于无。拳之真意既不是有意,也不是全然无意,而是介于有意无意之中,是一种潜意识的、自动化的、不期然而然的、自然而然的状态。这当中是一种极高的哲理,是辩证法。 练习太极拳要节节贯穿,太极拳运动要求以腰带动四肢,然后将身体各个部位,以及筋骨肉全部活动起来。 松肩开胯,是说要松肩关节,松胯关节,使关节周围筋腱、肌肉、软组织、神经系统等放松,让关节运动幅度加大,气血畅通,气机自然,内劲

贯通无滞。如何松?不是每个人都会明白的。 我们经常说,上阴下阳、内阴外阳、前阳后阴。比如,手臂平展,手心向下,则整个手臂上面为阳面下面为阴面,外侧为阳面内侧为阴面。再如,两脚虚虚一站,前面为阳面而后面为阴面,外侧为阳面内侧为阴面。 这一阴一阳是自然存在的,然而,要使之阴阳相通,即阴阳相吸相合为一,意念无偏。也就是说,两手同一、两脚同一、手脚同一,单从一只手与一只脚而言,上面与下面同一,外侧与内侧同一。 修炼太极拳贵在坚持,很多人初学太极拳都想一蹴而成,一蹴而成的功夫会伤身,对身体很不好。 同一就能相通,同一就是一体、一个,意念均匀弥漫在它们的皮表,故内在空通为一。因此,如果肩上面(阳)肌肉紧了,意念转至腋下(阴),则会松;如果胯外侧(阳)紧了,意念转至会阴周围,则会松。 所谓阴阳相合为一,自有道行。当然,此意要清要淡,不能刻意、着意,下重意,即似有似无状态。肩松后,仿若吊挂在锁骨外缘下的;胯松了,仿若胯是吊挂在髌骨下的。 把肩部放在拦杆上,肩不着力着意,也会松;胯部坐在小凳子上,胯不着力着意,也会松。这就是体会。 从全身来看,意在涌泉外皮,脚盘会松;意在命门外皮,腿脚全松;意在百会外皮,全身会松。眼神外视远去,去而不迷,意念放空,则内外相融,身如尘埃般自然松荡,全身空空。为了防止出现偏差,意念不必离身,就附着在自身皮表与外界相融。 只有肩松胯松,肩胯才会自然相合为一,否则,永远分离各自为阵甚至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到底是谁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到底是谁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建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而最近对于杨式太极拳正宗人有了新的质疑,那么,杨式太极拳的正宗传承人究竟是谁呢? 杨澄甫出生于1883年,到1917年其父杨健侯去世,已经35岁了。按照陈炎林的说法,杨澄甫年近弱冠开始学拳,即从1899年起,到1917年,拳龄已是18年了,这个年龄对于杨氏太极拳承上启下的责任来讲,应该是“完整准确”地继承了杨氏拳法的成熟年龄了。 可是,杨澄甫的拳法为什么与其父的拳法就不一样呢?难道是杨健侯没将太极拳传给儿子吗?依据封建社会的传拳理念,这绝不可能!难道是杨澄甫笨而惰学吗?据陈炎林讲,杨澄甫练拳是绝顶聪慧的天才。然而事实上,父子两代所传之拳,无论是拳架、练法上,还是在理法、心法、劲法上的差异,简直判若两派,这是怎么回事呢? 杨澄甫并未继承其祖其父的拳法 杨氏太极拳包括本体和应用两大部分内容。本体指拳架套路,应用指拳式的使用法和破解法。两个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内功。而内功的训练和培养是靠太极拳的理法、心法和劲法。杨澄甫究竟是否继承了祖辈、父辈的拳法,本文将其父与他的拳架、内功理法、心法和劲法做个比较就清楚了(笔者:杨健侯的拳法,以汪永泉所著《杨式太极拳述真》及其弟子魏树人的著述为准,杨澄甫的拳法以其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及其弟子的著述为准)。 先谈拳架。杨健侯在京溥伦贝子府教授的拳架是老六路共89个拳式。杨澄甫在上海教拳据1925年出版的《太极拳术》记载,其拳架共80个拳式;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中,记载的拳架共78个拳式;1933年,杨澄甫将自己创编的拳式定型为85个,分三节九个套路,并将其中快速的技击性招式,改为健身性舒缓动作,遂出版《太极拳体用全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定型”,是杨澄甫给自己创编的拳架套路定型,并非给杨氏太杨拳拳架套路定型。 据魏树人大师所著《太极拳内功理法》之《拳苑记事》里披露,汪永泉大师在向杨健侯学拳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坚持杨健侯所传的老六路拳架及其练法,并将其一并传给京都一脉的众多弟子。这种拳架及练法与杨澄甫定型拳架及练法根本不同。由此可见,杨澄甫的拳架本体与其父杨健侯的拳架本体根本没有传承关系。 确定传承人,不应该从形式上认定,只注重名份,更重要的是看他继承了谁的拳理拳法。这是实质上的内容。从汪永泉所传授的拳架本体和应用来看,他已经继承了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两代人的拳理、心法和劲法,并且在劲法上,从学习杨少侯劲法经验和自己揉手实践的结合上,又作出了重大贡献。 太极拳界近五十年来普遍认为,杨氏太极拳到了杨澄甫第三代,才趋于完善成熟。“三代研习而定型”这种说法,实质上是认为这两代人的拳法是不成熟的,从而否定了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父子两代人的研习成果。 我们应当破除迷信,求真务实,从对宗师的迷信中解脱出来。杨澄甫不是杨氏太极拳第三代正宗传承人,就是笔者不讲,也总会有别人去讲的。陈炎林早在1943年就说过:杨澄甫“年将弱冠,才开始从父学拳。父在世时,并未深研拳中奥妙,父亲去世后,顿起觉悟,日夜苦练,终负盛誉。其各种功夫自研而得。”陈炎林在那时只是讲得含混,没捅破这层窗户纸而已。

练太极拳的十个技巧与歌诀

练太极拳的十个技巧与歌诀 太极是一项极好的健身运动。太极拳拳法源远流长,拳理博大精深。初习拳探理,多半一知半解。然久而习拳则颇有体感。“十个技巧”细细品味,令人身心舒畅。 太极拳技巧一:松。练拳不修松,到头一场空。要心松,意松,神松,体松。五脏六腑 松,四肢百骸松,节节松,周身松。一动一虚实,一动一松柔,松而不懈,刚柔相济,用意 不用力。 太极拳技巧二:静。从预备到收式,都要心静,意静,神静。外静,排除一切干扰,于 世事而不见,听而不闻,神不外弛,意念贯注。内静,神气内守,意导行随,气随行走,意 气力合。 太极拳技巧三:空。心空,意空,神空,体空。中空道通,全身透空。以心行意,以意 导气,以气运身。全身气息充盈。 太极拳技巧四:连。太极拳套路从起势到收势均为连贯系列动作,立身中正安舒,以腰 为轴,动作如行云流水,均速连绵不断。 太极拳技巧五:缓。气沉丹田,动静相间,思绪高度贯注,一招一式,缓慢匀速,意气 合一,悠缓流畅。 太极拳技巧六:合。上下相合、左右相随、内外相应。外: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 足合。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眼身法步要合,神形意气功要合。开合自然 流畅,全身协调和合。 太极拳技巧七:通。心通,意通,神通,全身通。五脏六腑、四肢百体一通无有不通。 一动无有不动,动则根松摧,中通畅,稍发透,气行通达无滞处。 太极拳技巧八:乐。即是含笑意。且发自内心之,是内含笑意,外示安逸,笑则气降体 舒神畅。 太极拳技巧九:圆。太极即是圆,阴阳各半,互为包容。一动一圆,一静一圆。无论是 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还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均以弧形、圆形动之。 太极拳技巧十:柔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棚而不架,松而不 散。动如棉中裹铁,屈伸轻灵柔缓,从容、安舒、柔合。 “松,静,空,通,乐,圆,柔,连,缓,合”为统一整体,乃太极之真境界!

太极真功紧与松

太极真功紧与松 - 松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既是基本要求,又是终极的追求。松在太极拳中不是为松而松,松的目的是用,即为了更好地紧。拳中的松,不仅有说着容易,做着难的特点,更有做着容易,说亦难的感觉。即便是你明白了,做好了用活了,但真要把松说清说透更非易事。松在拳中虽有严格的要求,却无绝对的客观尺度,主要还是靠感悟,松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拳中的松,是与紧相对的,松与紧相生相系,交替转换,没有松就没紧,没有紧亦没有松,所谓“阴阳相济,阴阳不离”。松在太极拳中,只能凭感悟看结果,中间的过程千变万化、瞬息万变,很难说清,不同情况变化不同。所以,在太极拳中就有“一层功夫一层松,层层松功有不同,刻意求松松不成,功成不松自然松”之说。不同的人对松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层次的拳者,对松亦有不同的认识和体悟,人们的认识和感悟很难一致,这也是很正常的。拳中的松,与常人理解的松和所做的松是截然不同的。拳中的松,拳论中说得很清楚,即“似松非松”,乃是不紧不松,不松不紧,可紧可松的一种自然融和的、可变的(包括渐变与瞬变和渐瞬突变等多种变化)中和的松紧状态。在看了2005年《武魂》第一期上刊发的张方先生“怎一个‘松’字了得”的文章后,感慨颇多。同一个题目,在笔者的脑海里亦转了多年,总想写点什么,但每每提笔,却又每每顿笔,无论你想得怎么好,任凭你怎么写,总觉得写出来的不是那个意思,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今借张先生所论之题,就自己对太极拳中松的体悟,谈一点粗浅认识和看法与同好共研。 笔者自十七岁开始,学练姚馥春先生在乡所传的姚氏传统太极拳,至今已三十余载。此拳由太白山道人授予河北清苑人汤士林先生,汤先生十一岁被太白山道人携往山中,授太极拳及太上道决,在山八年艺成,下山后又拜定州许占鳌先生为师

体弱多病练哪种太极拳 原来这种太极拳效果最好

体弱多病练哪种太极拳原来这种太极拳效果最好太极拳是很多中老年人比较热衷的健身运动,但是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太极拳学习方法,到底哪种太极拳能够改善人体体弱多病的状况,大多数人并不是很了解。其实杨氏太极拳是能够增强人体体质,改善体弱多病的状况的。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过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太极拳的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气沉丹田,能够对五脏六腑有着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等有著一定的医疗作用。这是无可推诿的事实!

养生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兼修的练拳健身运动。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气血,以提高阴阳自和能力——即西医所说的抗病康复能力和免疫力。 练养生太极拳有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达到维持健康、提升气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练太极的十个基本要求

一、调息 调整呼吸。根据个人的体质、病情和日常习惯,保持呼吸自然,不要因为练功而引起呼吸急促,该呼就呼,该吸就吸,不要憋气。首先要使呼吸保持从容不迫,舒适自然,并且注意循序渐进。使吸起呼落,开吸合呼,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太极功系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收腹提肛,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这种呼吸方式适合动作的要求与生理需要,能提高排浊吸清量,使膈肌与腹肌的力量加强,加大腹压的变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体内淤血,同时易于做到“气沉丹田”。进一步就是练精化气。 二、凝神 凝神就是精神集中。《内经》谓之“精神内守”,孟子谓之“不动心”,孔子谓“定而后静”。刘纬祥先生说的“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猛虎啸于后而不惊。”静时要如此,动时也要如此。人体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所以精神集中对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就有良好的保健意义。不但“无极式”如此,每一动作都要注意精力集中,由心而眼神、四肢、躯干上下照顾完整,一气不能散乱。《拳经》云“手眼身法步,内外紧相随”“心意为元帅,气血为先锋,拳脚为兵丁。”眼神的贯注,有助于精神的集中,心神不乱就能提高运动的效果,所以《拳论》也主张“眼为先锋”。对病弱的人、眩晕病人或极度神经衰弱者,可以“眼若垂帘”,似睁非睁,似闭非闭。对体内气血变化的感觉较为明显,并能促精神内敛,注意精力集中。对大脑活动起到良好的训练作用。 三、肌肉放松 太极功与其它武术运动、体操运动不同,定式也好,动式也好,全身肌肉都要放松,连骨骼关节也要使之放松毫不用力。在行功之前,要求人体的脊柱呈自然形态直立,使头、躯干、四肢等部分都要进行松散舒适的活动。所以我们在练太极功之前,往往要作洗髓金经,以活动筋骨关节。因为放松自如,真气易于流通。孟子日:“持其志,勿暴其气”,又说:“蹶者趋者则动其气矣。”这里所指肌肉放松,就是《拳经》所云:“纯任自然,毫不用力”,“肌肉松地,如肉欲坠。” 四、头顶云领 《拳经》云:“头如泰山压顶,领如高着浮云”,又有“头顶悬”、“虚灵顶劲”、“提肛吊顶”。这些要求都是说明头向上顶,颈项竖直,要避免颈项僵直与头的自由摇晃,更不能左歪右斜,任意动作,而要随着身体的转动,方向变换与躯干旋转连贯一起,协调动作。因为头顶项竖,真气才能由督脉上升。项竖直,下颏微向后收;口轻闭舌上卷舔上腭,才能能行功时舌下生津(即金津玉液)。此乃人体五脏精华随脾气上升而产生,“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历代养生家都很重视,称它为“甘露”。 五、含胸拔背 一、行功时不能挺胸,也不能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背部肌肉要自然舒展,胸部肌肉也自然松弛,不能紧张,两臂下垂,两肩微向前扣,胸部自然,稍有内含

太极拳的松肩

太极拳的松肩 太极拳的松肩 太极拳无论是走架还是推手,放松至关重要。这是因为能松才能沉,能沉才能柔,能松柔采能轻灵,能轻灵才能练就虚无气势,从而步入太极拳的上乘境界。因此,全心全意的去想松、去放松,使全身肌肉和关节没有任何一点拘滞之力,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由稳静松柔登向轻灵虚无,是修炼太极功夫的途径和方向。 太极拳的架势也是一套引导动作。通过心意、身势的一开一合、开合交替,引导气血畅流全身,从而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要充分达到这一效果,必须让身心完全放松,使气血运行丝毫不受阻滞,就推手而言,只有大松大软,松得彻底,才能练出灵觉,练好听劲,练就“一羽不能加,绳虫不能落”的知人功夫;也只有大松大软,松的干净,才能在发劲时候不致受到任何牵连,不致受到身上僵力的束缚,也就才能形成确定方向的整劲,达到无坚不摧的效果。这就是《十三势行功论》所说的“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 为了做到放松,首先要求心意完全放松,由心意的完全放松,通过意念的作用,让全身肌肉、关节统统放松,这就是所谓的“由内在的心意放松”,进而达到外在的形体放松”。只有这样去松,才能松得整,松得净,松得均匀,松得一致。松肩在放松要领中

占有极为突出得地位。松肩除引导意气下沉并使力下聚于肩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内容和作用。 上肢三大关节肩、肘、腕。上肢的放松,肩关节的放松起着主导作用。事实上,肩松才能肘松、腕松,才能有整体上肢关节、肌肉的放松。而且,肩松自然肘松、腕松和整个上肢松。在太极拳的走架中,手(上肢)不可以自动做出动作,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它全靠身腰来引动。所以有“太极拳不动手,动手非太极”之说。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松开肩关节,在意念的引导下,让臂与肩象松脱开了似的,这样,当身腰转动时,让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去牵动手旋转;当身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动手沉降;当身腰前进或后退时,让前进或后退的惯性带动手的向前或移后;如此等等,需要提一下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尚应借助地对脚的反坐力,让这个反坐力由脚而腿而腰传递而手。身势的进退、升降、旋转均应如此,不然就会懈。要做到松而不懈,这是关键。 在太极拳的走架中,一般说来两肩的放松不完全是均衡的,往往是应略微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略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 太极拳无论是走架或推手,求得自身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就做不到沉稳、轻灵、或者就会因身势不稳而为人所制。这里,实质是如何控制自身的重心问题。在太极拳的走架中,重心不断在两脚之间的上方变化。当重心偏靠在那只脚的一边,该只脚就为实,而另一只脚则虚;当重心完全位于一只脚的正上方,则该只脚就实到极点,而另一只脚则虚到极度。太极拳脚的虚实变化,实质上就是身体重心在两脚上方的往复变动。在太极拳的走

关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辩析

关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辩析 王志远著傅声远审核 关于“单鞭”按后抹转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问题,引带出杨式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长期争论,甚至杨家门人、传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张“虚腿(脚)转”说者,其主要理由是“实脚磨转法练久可能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会造成膝关节痛。并说虚腿(脚)转“这种练法是杨家祖传。”而持“实腿(脚)转”说者,认为,”实腿(脚)转的负担是重的,正因为负担重,多练后增强了腿部力量,从而增强了体质。”两说争持,因杨公澄甫124张铜版照片及《体用全书》均无此照此说,似成了“无头公案”。笔者就“虚实腿(脚)转”说,客观而慎重地进行了多年的了解、考证、研究和实验,赞成“实腿(脚)转”说。 一九六三年三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校的“杨式太极拳”一书,此书是傅老师受人民体育出版社委托,为了继承杨澄甫精湛的太极拳术而编写的,自1961年5月开始编写,直到1962年8月完稿,历时年余。此书一出,即引起“十八图风波”。因为傅公钟文老师平时教学生是“实腿(脚)转”的,而且经常强调,“实腿(脚)转,多练才能增强腿部力量,功夫才能上身。不能贪方便、贪懒,不能虚腿(脚)转。”而书中18图“单鞭”按后抹转,恰恰画成虚腿(脚)转的,

弟子、学生都问傅老师,傅老师这才发现问题,这一下可焦急了,为此而寢食不安。怕此书广泛发行流传,误人子弟,并影响杨家太极拳以至杨公澄甫的声誉。就主动联系负责审校的顾老,慎重的提出要求更正,顾老当时面有难色,此书因种种原因而不能纠正,成了傅老的一块心病。傅顾之间亦因此而有些小芥蒂。后顾氏在《太极拳术》等著作中,纠正了“虚腿(脚)转”的错误。(见顾氏著《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15页图22-26)。顾氏师从杨家传人武汇川,且受杨公指教,是当代对太极拳有研究、有影响的人物,他的纠正是有所据的。傅老师很开心,他曾说:“不管谁纠正都好,可以消除以前的坏影响。”傅老以后在自己的《杨式太极拳、刀、剑资料汇编》、《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1989年11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等著作中亲自纠正了“单鞭18图虚腿(脚)转”的错误,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他说:“我以后可以坦然去见杨老师了。”我被傅老的高度的责任心及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感动,我看到了老一辈太极宗师的赤诚之心。 关于“虚实腿(脚)转”的问题,笔者曾专门请教过傅钟文老师,为什么要“实腿(脚)转”?有人说“虚脚转是杨家祖传。”傅老师反问:“练太极是为了什么?杨家拳祖传给了谁?我自9岁起随杨老师习拳,直至其逝世,一直追随左右,与杨老师朝夕相伴,经杨老师精心指教的,总不至于连实脚转虚脚转都搞不清楚,杨

太极拳社团活动纲要

太极拳社团活动纲要 活动目标: 力争通过两个学期的习练,让参与的同学学会杨式太极拳二十四式完整套路,并使大家在习拳过程中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强健体魄,增强体质,缓解各种慢性疾病。 加入方式:本校各班同学均可报名加入。 活动开展:每周五一次集中教学活动。 具体活动安排: 9月完成第一节套路教学(第一式至第四式) 10月完成第二节套路教学(第五式至第九式) 11月完成第三节套路教学(第十式至第十四式) 12月完成第四节套路教学(第十五式至十九式,余下待续) 教学设想: 在本单元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始终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响应国家新课改,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通过对二十四式太极拳知识、理论和动作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太极拳的知识、理论;了解太级拳的健身、防身、养性、益智功能,知道太极拳是祖国文化长河里的一朵奇葩,是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一项健身运动;理解太极拳动作的攻防含义;掌握太极拳的动作形式及运动风格;掌握学习太极拳的方法。 (二)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记住24式太级拳的动作名称,100%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提示下完成太极拳套路练习,8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套路。35%以上的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攻防技术;85%以上的学生能够认真地完成“课课练”练习;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究民族传统体育的热情,加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武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勤学苦练、自尊自信、尊重爱护同伴等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相互帮助、乐于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能够运用所学的太极拳技能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教材分析: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显著的健身效果而享誉于世。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全面、均衡、合乎人体生理规律。其内容精练,套路编排合理,动作规范,易学易练,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通过练习,对外能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太极拳的松肩方法一、静功法 太极拳是一个练意的运动,静功法是先静意。再由意带动作,这个原则是贯彻始终的。此式全身的要求与太极拳的无极桩相同,双脚平展与肩平,肩、胯与足外踝呈一直线,唯手臂自然下垂,两肩后平展、微沉且对拉开,两掌心斜相对,收视内听,自然呼吸,意想周身松,站10至15分钟。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二、倒挂法 接上式,两臂舒展由体侧缓慢上举至头顶,注意两臂不要用力,仅腰部用力下弯,两臂随之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弓身成90度,头仰,意想大椎与尾间成一直线。用腰带动,荡双臂前、后、左、右及划圆各20次。注意周身不要用力,尤其双肩,唯腰部成一动点。由其带动双臂,不要弯膝,双腿伸直。 当然,有相关疾病的人此方法不宜使用,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三、旋肩法 双腿横开比肩宽,腿伸直,腰下弯,脊柱尽量成垂直,头部要松弛,意想大椎与尾闾成一线垂直于地面。两手呈抱球状,由腰催动,以右肩为起点,引领上身及双肩同时顺时针划圆弧5次,逆时针以左肩引领划圆5次。此动作幅度大,注意肩颈松弛,不要用力,随腰转。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四、拍击法 1.两腿略开窄于肩,收尾闾,微屈膝,以腰际为轴左右旋转。左旋时将左臂伸直以右手拍打左肩,反之亦然。注意以腰带动,旋转时不要拧膝,甩头,腰部以下勿动,勿昂头。 2.站姿同上,唯旋转时两臂亦同时左右甩动,像两条鞭子般拍打身体各部位,由颈、肩、胸到腰。注意两臂甩动的力量是由腰际带动而起,非转动肩膀而出,勿昂头。 用力需注意均匀,切忌用力太猛。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五、伸缩法 站姿同静功法,双手握拳在腰侧,向斜上60度方向直线快速冲拳,左右单式练习各5次。此式要求松肩、肘,出拳快速,像弹簧一样弹出,收回。注意用肩、肘、拳的整体一线,非单纯用肘力。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六、隔位法 当人想某部位放松时,会有越想越紧的感觉,这时用隔位冥想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用升降桩松肩时,不想肩井穴,而想肘部的曲池穴,肩部自然会放松。以此类推,灵活运用,收效显著。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七、甩肩法 站姿与静功同,以肩头侧为动点.以腰部催动后甩手臂划正、反立圆。要先慢后快,周身其它部位不用力,仅以腰部催动后,用其惯力在体侧划立圆。先左后右、先正后反地交替练习各10次。 太极拳的松肩方法八、松抖法 站姿与静功同,注意双足完全平实踏地,平均受压,立身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