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
- 格式:doc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I l新书新声2〇21/2詞阄知现实问题、复线结构和知识增量—读《中国新闻史学史》□周航屹【摘要】《中国新闻史学史》是目前中国新闻史学史领域的最新成果,可称了解中国 新闻史近百年来学术图景和发展进路的一部力作。
本文从选题依据、叙事结构、观点创新三 个方面对该书进行评介,该书的研究问题源于中国新闻史学科的现实性困惑,采用纵横交织 的复线结构展开史学史叙事,通过提炼特征和刻画细节呈现出知识增量。
该书为中国新闻史 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值得相关研究者研读。
【关键词】《中国新闻史学史》;新闻史学史;书评《中国新闻史学史》一书[1],是目前中国 新闻史学史领域最新成果,标志着该领域研究 的新进展和新高度,可称了解中国新闻史近百 年学术图景和发展进路的一部力作。
本书是赵 战花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其导师 方汉奇对该书有高度评价,认为该书“在前人 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研究、分析和评价了中 国新闻史学科近百年的研究成果,厘清了其源 流,分析了其局限和得失,总结了其成就与不 足,条理清晰,脉络清楚,考订精详,文笔美 畅”(序,第2页)。
除“绪论”和“结语”夕卜,本书共6章,分 述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五个发展阶段:起步(1833年至1949年)、革命史范式确立(1949年至1978 年)、再次起步(20世纪80年代)、审慎转型 (20世纪90年代)、多元图景渐现(2000年至 今),以及其他国家的中国新闻史研究概况。
展 阅该书,不仅能理清中国新闻史学史发展的源流 和脉络,也能藉此体味博士论文运思、书写的创 作过程;此二者在该书中实现了较好统一,可同 时进行观照。
本文对该书的评介,从选题依据或 提问角度、本体脉络和复线结构、观点创新或知 识增量三个方面展开,不仅关注它作为学术著作 “说了什么”,也措意其作为博士论文“如何言 说”,结合相关史学理论,初步展示该书之于新 闻史学史研究的有益启迪。
【作者简介】周航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日本爱知大学,中国研究科,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〇X N H ll8)项目成果。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一)一,简答题1,简述宋代官报系统革新的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但主要是朝廷控制的官报和邸报。
在宋代,由于官报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首次出现了另一种形态的报纸——小报,可以称之为中国早期的民营报纸。
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这些改革使得唐代时隶属朝廷的新闻媒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中央政府不再将发布新闻的职责交由地方行政机构,而是直接垄断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即“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
换句话说,在宋代时,已经出现了一个类似于今天的通讯社一样的机构,但这个通讯社只能有一个,而且隶属国家。
宋代的官方新闻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实际上是把唐代的所有进奏院合并到一起,后来直接称作进奏院。
进奏院负责的发布官方文书,而在进奏院任职的地方官员负责挑选并摘抄与自己所负责地方有关的内容,然后将其交给地方官员或是中央相关机构。
他们摘抄的内容只是朝政信息、皇帝谕旨和大臣奏章,宋代不许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抄录并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被成为邸报。
在如此严格的规定下,新闻审核制度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北宋真宗时,皇帝下诏要求进奏院将准备发布的文书每五天向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报备,由枢密院审查批准才能发布。
到了南宋,我国做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诞生。
在南宋,邸报的编定由最高国务机关门下后省负责,门下后省官员官员“判报”后出“定本”(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样报)后才能发布。
知道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后,定本制度才被取消。
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的最大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末年临安已经出现以卖邸报报为生的人,南宋的临安更有卖邸报的店铺。
邸报成了面向社会广大受众的商品,可见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日益增长。
虽然邸报允许公开发售,但卖报的人或是店铺都是由官方认可指定的,甚至还要特派地基官员为报纸担保,一旦报纸内容出现问题,这些担保人立刻受到惩罚。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题(5个20分)1、孙樵,晚唐时期。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
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
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
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国新社”——国际新闻社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导师:徐宝璜邵飘萍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二、名词解释:(4个20分)1、进奏院状:进奏院状是指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称为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重点知识概要拟写者:新闻学部孙铁本篇资料根据张老师圈画,由本人整理。
但由于一些局限性,答案不尽完整,若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我会予以改正,再及时通知大家。
一、填空1.中国第一个新闻记者:黄远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2.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3.新青年的创办人:陈独秀4.《晋察冀日报》的主笔:邓拓5.国民党三大新闻机构:《中央日报》、中央社、中央广播电台6.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7.《时务报》主笔:梁启超8.古代报纸产生于哪个时期:唐代9.《申报》副刊:“自由谈”10.邹韬奋主办的什么报刊:《生活》周刊11.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12.《大公报》的著名记者:范长江(萧乾、杨刚、子冈、徐盈、孟秋江、朱启平等)13.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4.中国古代合法民间报纸:《申报》、《新闻报》、《循环日报》、《新青年》。
15.《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范长江16.新闻学三大奠基之作:《中国报学史》、《新闻学》、《实际应用新闻学》17.客里空是谁?客里空”是苏联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色——前线特派记者。
“客里空”原文意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绕舌者”。
后来,“客里空”就成了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恶劣文风的代名词了。
18.“竖三民”是哪些:于右任创办的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
二、名词解释1.邸报:“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是古人对封建官报最经常使用的一种称呼。
2.邵飘萍: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最早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
其辅助手段有结绳,图画,雕刻,标示,烽烟,旗鼓等。
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
两汉的传播载体仍然以竹简,木简,绢帛为主。
中国著名学者戈公振在他的名著《中国报学史》中首先提出汉代有邸报的说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而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则有童谣和谣言。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是经由进奏官发给各藩镇的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
最早关于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的《读开元杂报》。
其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两份最早的报纸,现在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东方及印度部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是1907年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
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代,宋代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官报实行统一管理。
宋代为了加强对邸报传播活动的控制实行“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邸报样本。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的报纸。
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介主要是“小本”。
明代邸报抄传和发行的三个环节是通政司,六科,提塘。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有姓名可考的和邸报发行活动有关的人是何甥,名光烨。
《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是《急选报》,是雕版印刷,其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年间就已经有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是全世界最早的自称是“报”的印刷品。
清代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统称京报。
露布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载体。
中国报纸开始出现在唐朝,是中国开始有新闻事业的朝代。
专题一:新闻教育史:(三大时期:五四,北伐,内战)中国新闻传播史学发展历程:1.《新闻纸略论》1834年1月发表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是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等专著3.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新河(胡乔木主持召开了中国报刊史大纲讨论会)4.港澳台及海外地区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状况5.4运动时期中国最早的新闻学研究发轫于1918年(10月14日)北大成立的“新闻学研究会”,该研究会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
学会会长为北大校长蔡元培,有两位导师:一位是《京报》记者——邵飘萍,一位是北大文科教授——徐宝璜(副会长)。
大革命时期——即北伐战争时期1.大学新闻系的创建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创办了“报学系”,这是我国大学中正式设立新闻学系的第一家。
继圣约翰大学之后,我国南方也兴起一些新闻学系,如:1921厦门大学的“报学科”,1922杭州之江大学开设“英文报学”科目等。
其中,上海地区新闻教育事业呈现一时之盛。
北方,新闻教育以北京为中心,北京大学的“新闻学研究会”在1923年才真正发展起来。
1923年,北京平民大学成立报学系,由徐宝璜创办,是国人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系。
2.新闻学研究的发展早在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报纸上,出现过一些论述报纸的文章。
到了二十世纪,新闻学研究才真正发展起来,产生了一批由国人撰写的新闻学专著,和国人翻译的译著。
徐宝璜的《新闻学》是我国新闻学者撰写的最早一部新闻学专著,蔡元培称其为“在中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任白涛的《应用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吴超的《新闻学大纲》等皆是这个时期我国国人的新闻学研究成果。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还经常有外国新闻界和国内新闻界的业务学术交流,“请进来”与“走出去”对当时的新闻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报纸上还出现了最早的新闻学研究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1.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报刊:马礼逊,米怜《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补充:a,《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葡萄牙文)报纸b,《杂闻篇》马礼逊,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2,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3.1919,徐宝璜《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
4.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5.1931年10.23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新闻学研究会》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学术团体。
6.《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斯诺7.反映陕甘宁边区的情况的通讯录《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的作者:范长江8.《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5日创刊于香港。
9.《民报》同盟会的机关报,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10.1918年成立于北京的新闻编译社创办人是11.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主办的报纸中最有影响力报纸是《新华日报》1938年10.26出版,至1947年2.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
12.1919年7月14日,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毛泽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
毛泽东为创刊号撰写创刊宣言及长短文二十余篇,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揭露和抨击。
13.《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7月21日在天津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任主编。
对开大张日报,有时发行号外。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设有“主张”、“时评”、“新思潮”、“新闻”、“国民常识”、“函电”、“文艺”、“翻译”等8个栏目。
其宗旨是:宣传新思潮,报道与评论国内外时事和全国学生运动,指导革命青年学生的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14《.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2023年第6期总第432期VIEW ON PUBLISHING 知识共同体:《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辑出版实践文/刘义昆王一鸣“知识服务”是近年来出版领域的研究热点。
伴随着数字时代出版实践边界不断拓展,学界以“出版领域知识服务”为主题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方向包括技术变革与出版知识服务创新、出版知识服务产品、依托专业特性的出版知识服务实践、出版领域知识服务人才培养、出版单位知识服务发展策略等[1]。
有学者通过考察出版源流,提出出版的本质是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出版转型就是要回归出版的本质,重新发现出版将个人知识社会化、无序知识有序化的核心价值”[2]。
毋庸讳言,“知识服务”这一视角的转变,为数字时代出版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撑。
不过,这一视角似乎更多地指向“知识传播”而忽视了“知识生产”,或导致对“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出版本质的遮蔽。
探讨出版的本质,可以通过历史考察,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
本文尝试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为例,探讨数字时代的出版实践及其本质。
2016年至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已出版七部。
作为编辑部成员,作者对该年鉴的编撰出版有着细致的观察与深入的了解。
除参与式观察外,经验材料还包括编辑部成员与年鉴作者的编辑手记、回忆以及年鉴书评等二手文献。
2022年12月31日,首届年鉴编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召开,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和“双一流”高校的校院负责人在内的二十位专家,对年鉴编撰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这些专家的发言也将成为本文重要的参考文献。
年鉴作为一种大型工具书,相较于期刊和著作有其独特之处,可以为探讨出版实践及其本质提供以往被忽视的知识。
通过对年鉴编辑出版实践的描述与解释,本文尝试回应如下问题:编辑出版如何进行知识生产,如何助力学科发展?编辑出版的知识共同体如何形成、维系与发展?编辑出版如何提供知识服务,如何提供知识传播平台?如何在数字时代想象编辑出版的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希望能够对“作为知识共同体的出版”作出更深层次的理解。
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年会综述作者:叶鑫张波来源:《新闻论坛》2022年第04期2022年5月28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2022年会在贵州大学举行。
本次会议由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承办,围绕“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展开学术探讨。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等5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学者相聚云端进行交流,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历史与现实、内挖与外拓、延续与更新等层面进行思想碰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命题提供了理论思考与现实启示。
一、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历史与现实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实践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区域会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征。
不少与会学者进入历史深处,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实践进行事实层面的打捞和文化层面的溯源。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分析了昆仑文化的前世今生,指出其不仅仅对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对亚洲文化的发展具有研究意义,有利于赋予中华文化的国际性,构建周边命运的共同体。
昆仑文化与华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发展,因此对于昆仑文化与周边传播问题的研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娟认为,“多元和合”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异质元素协调一致、共同作用、良性运行下形成的“统一有机体”。
因此,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处理好文化层面多样性与同一性问题,在保护多元文化积极因素的同时构建跨族群共同文化元素。
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袁爱中认为,清朝将西藏、新疆、蒙古地区纳入官方报纸管理体系,体现了清朝报刊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历史的进步性。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吕强和硕士生陶奕冰认为,1933年后出版的53种进步报刊,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交流,同时也为红色新闻出版事业在新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行业基础。
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王灿以新西兰华侨在抗战时期创辦的《中国大事周刊》为例,指出该刊使得更多的中国人在文字与图像所构建的“跨境”之间流移,并且在这种“跨境中华”的媒介环境中逐渐增强了对于中国的情感认同,这种远程民族主义想象为新西兰华侨宣传抗战起到重要作用。
民政部公告第169号――关于全国性社会团体成立登
记、变更登记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民政部
•【公布日期】2010.03.09
•【文号】民政部公告第169号
•【施行日期】2010.03.0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民间组织管理
正文
民政部公告
(第169号)
关于全国性社会团体成立登记、变更登记公告全国性社会团体成立登记公告
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下列社会团体准予成立登记,现予以公
以上社会团体,自公告之日起一个月内到民政部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办理相关手续。
全国性社会团体变更登记公告
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下列社会团体准予变更登记,现予以公
以上社会团体,自公告之日起一个月内到民政部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办理相关手续。
民政部
二〇一〇年三月九日。
中国新闻史学会组建新一届常务理事会方汉奇任名誉会长赵玉
明任会长
周定泰
【期刊名称】《新闻研究导刊》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正>4月24日至25日,中国新闻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河南开封市河南大学举行。
会议通过了学会《章程》修改草案,组建了第三届常务理事会。
新一届常务理事会经协商推举中国人民大学方汉奇教授任名誉会长,北京广播学院赵玉明教授
【总页数】1页(P61-61)
【作者】周定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9.2
【相关文献】
1.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新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名单 [J],
2.心念心在报史亦庄亦谐人生——记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教授 [J], 王晓玮;钟华友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保险理论研究,深入开展保险知识宣传上海市保险
学会积极为上海保险市场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上海市保险学会召开第七届会员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孙国栋当选名誉会长,张俊才任新一届理事会会长,潘涨潮任理事会秘书处秘书长 [J], 梁慧萱
4.心念心在报史亦庄亦谐人生--记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著名教授方汉奇 [J], 辛华;徐蕾;吴清华
5.心念心在报史亦庄亦谐人生--记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著名教授方汉奇 [J], 辛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
2018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
会议日程
开幕式
时间:9月23日08:30-09:30
地点:广州华工大学城中心酒店三楼南华厅
主题演讲时间:9月23日09:30-11:45
地点:广州华工大学城中心酒店三楼南华厅
分论坛议程
分论坛第一场:地方报刊与历史记忆
时间:2018年9月23日14:00-15:40
地点:广州华工大学城中心酒店三楼南岭厅
时间:2018年9月23日14:00-15:40
地点:广州华工大学城中心酒店三楼南海厅
时间:2018年9月23日14:00-15:40
地点:广州华工大学城中心酒店三楼南山厅
分论坛第四场:文本与媒介话语
时间:2018年9月23日14:00-15:40
地点:广州华工大学城中心酒店三楼南湖厅
分论坛第五场:历史与文化阐释
时间:2018年9月23日16:00-17:40
地点:广州华工大学城中心酒店三楼南岭厅
时间:2018年9月23日16:00-17:30
地点:广州华工大学城中心酒店三楼南海厅
时间:2018年9月23日16:00-17:40
地点:广州华工大学城中心酒店三楼南山厅
分论坛第八场:现场与话语再现
时间:2018年9月23日16:00-17:30
地点:广州华工大学城中心酒店三楼南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