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通史》读书笔记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87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
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第一篇: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是由童之侠教授所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一本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
作者写作的背景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的著作近年来已经出版了不少,但是对国际新闻传播史方面的研究却是相当较少。
而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正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在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前人们积累了有关新闻思想、观点等方面的丰富的思想资料,它与不同阶级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部新闻史是一部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新闻传播思想发展史。
这本书对国家新闻传播史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和探究,着重论述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将学生性、思想性、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本书首先论述了新闻与国际新闻传播的概括和基本特点,然后分别论述了中国报刊、通讯、广播、电视、网络等方面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本书阐述了国际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态和特征,最后还总结了国际新闻传播的策略与技巧。
本书采用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笔法,综述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历史。
本书注重深入浅出,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作者在本书的前两章着重对一些新闻方面的基础性概念做了详细的介绍,比如:什么是新闻,新闻的基本特性,什么是传播,什么是新闻价值,什么是国际新闻价值……我觉得,这样的写作方法是很好的,把涉及到的一些新闻知识都告诉了读者,让读者对“新闻”这个名词有了系统的了解,也为接下来作者写国际新闻传播史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第三章里,作者转笔,介绍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作者首先回顾中国历史,简述中国历史进程,进而转笔介绍中国古代、近现代的新闻传播。
“新闻”一词诞生于唐代,而民间小报则产生于宋代。
近现代,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各地考生出现大量的新报刊。
而正是在五四期间,中国国际新闻开始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读后感康宗耀100303010从图书馆借来方汉奇老师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找了好久也没找到最新版,只好借来这本。
于是花了点时间翻了翻,可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只能看个大概。
从这本书中看来,中国古代的传播活动由来已久。
远古的口头传播只刚刚开了个头,作为辅助手段的媒介随即出现了,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古人奇思妙想中诞下的传播手段很快便为他们所逐一实践。
似乎是中国历史过于悠久的缘故,当人们还在西方新闻报业发展异常繁荣的年代里徜徉时,它最初的发端却总能在古老的中国展露痕迹。
公元前490年在马拉松海边发生的希波战争中雅典人获得反侵略胜利,当那个传递消息的士兵裴里庇第斯还在朝向雅典城的路上辛苦奔跑时,中国的那位周幽王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好戏。
显然,在这其中,作为传播过程中信息的重要载体,媒介的出现和发展无疑极大地提高了传播活动的效率。
这种发展并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中断,相反,却因为文字的出现和普及而使得传播手段变得更为便捷。
从两汉开始,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而此时造纸术的发明,给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此后一直延续至今的重要载体。
书中称纸张的流行始于魏晋,“竹帛废而纸大行,当在魏晋间矣”,可见即便新兴的媒介即便要在传播活动中完全取代传统媒介,也势必需要经历一个不短的历史时间。
这点可以为我们现在的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中有关网络媒体取代纸质媒体的讨论提供借鉴。
走过尚有存疑的两汉魏晋传播史,我们很快来到唐朝。
目前业界所公认的中国报纸的诞生时间即在此时。
唐朝比较出名的两种报纸即“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当然这两类都属于官方的传播活动范围,非官方的传播形式,则不能不提名满天下、誉载九州的唐诗了。
大概也从此时开始,信息的传播开始大量地出现于文学作品之中。
宋元明清时代,报纸的发行和信息的流布变和越来越严格和规范了起来。
中国新闻传播史读后感读完中国新闻传播史,就像跟着新闻业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进行了一场超酷的时空旅行。
最开始,我就像个好奇宝宝似的,看着古代那些简陋却充满智慧的传播方式。
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报纸,消息靠人们口口相传,或者是官方的文书来传递一些大事。
感觉就像一群古人围坐在一起,一个人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着远方发生的故事,这个画面还挺有趣的。
像烽火台,那简直就是古代的“紧急新闻播报台”啊,看到烽火燃起,大家就知道有大事发生了,不过这烽火传的消息也太单一了,不是敌人来了就是有紧急军情。
然后呢,随着社会慢慢发展,邸报出现了。
这就有点像早期的报纸雏形啦。
不过邸报基本上都是官方的消息,而且内容嘛,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普通老百姓可能只能通过一些小道消息来拼凑完整的社会面貌。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人要是想知道点八卦或者真实的民间情况,得多费劲啊。
到了民国时期,新闻界更是百花齐放又乱象丛生。
一方面,各种思想、各种政治势力都在报纸上发声,你能看到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就像一群武林高手过招,刀光剑影之间是思想的火花四溅。
但另一方面,军阀和反动势力又对新闻进行残酷的打压。
那些勇敢的记者们,真是在刀尖上跳舞,为了报道真相,为了正义,不怕坐牢,不怕被封杀。
他们就像黑暗中的灯塔,虽然随时可能被扑灭,但只要还亮着,就能给人希望。
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业,就像是一艘找到了方向的大船,开始稳步前行。
新闻成为了人民的喉舌,反映人民的生活,宣传国家的政策。
从黑白的报纸到现在色彩斑斓、内容丰富多样的各种媒体形式,新闻传播越来越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现在我们随便拿出手机,就能看到世界各地的新闻,和古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读完这本书,我特别感慨新闻传播的力量。
它就像一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而且它也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每个时代的模样,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的历史、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新闻就贯穿在这历史的长河之中,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推动者。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读后感
新闻自由与新闻自律并行
曾虚白在创办《大晚报》期间,在引导舆论的同时,也想尽方法提高销量。
他认为引导舆论和提高销量的功能经常矛盾,为达平衡,应由媒体、政府和公众共同承担。
一方面,媒体应自律,在媒体无法自律时,政府应协助媒体保证交流路线的畅通。
另一方面,公众力量最大,他鼓励公众将意见反映到传播事业中去,以启发新闻传播事业。
曾虚白提出,新闻自由和新闻自律相辅相成,新闻自由是新闻自律的前提,新闻自律是新闻自由的保障。
保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
《大晚报》创办时,曾虚白坚持新闻自给,并建立独立的采访网和发行网。
“《大晚报》是上海,也可以说是全国第一份自己有采访网、报道当天新闻的晚报。
”在人员招募上,曾虚白通过登报招聘外勤记者;在报纸发行上,当时上海的报纸多被“捷运公司”所垄断,而《大晚报》则将上海分成16个区,每区自行招聘1人做发报员,让他们在各自区里组织发行网。
尊重新闻价值与维护真理
曾虚白认为新闻记者中存在两种对新闻的看法:一种是新闻价值论,承认新闻本身有主观独立的潜在力量,它可以启发真理、暴露黑暗,成为社会耳目,并激发社会智慧;另一种是新闻价格论,认为新闻可以卖钱,将新闻价格凌驾于新闻价值之上,曾虚白称他们为“市
侩者”。
曾虚白认为,新闻记者最神圣的任务是维护真理,“什么是真理,我们应该先定出一个标准来。
我们以为,最简单的原则只须一句话,那就是凡是合乎人性的一定都是真理抑兽性以扬人性是人群社会伦理观念,道德标准应大众呼召而产生的历史法则。
《中国新闻事业史读后感:穿越时光的新闻之旅》我和几个新闻系的同学一起读完了《中国新闻事业史》,那可真是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各种趣事和感慨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我先嚷嚷起来:“你们说,以前的报社记者可真不容易啊。
就像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通讯设备,消息传得那叫一个慢。
” 同学阿强接话道:“可不是嘛。
我看里面提到,以前记者要跑新闻,全靠两条腿或者坐马车,哪像我们现在,打个车或者骑个共享单车就能到新闻现场。
” 另一个同学小美则好奇地问:“那他们排版印刷也很麻烦吧?” 我点点头说:“那当然了。
我记得书里写,排版得一个字一个字地排,要是不小心排错了,那可就惨了。
我就想起我小时候帮学校的报社排版,那时候用的是那种老式的排版工具,我一个不小心把字弄反了,结果被老师训了一顿,当时我就觉得这活儿真不是人干的。
不过和以前比起来,我那点小麻烦算啥呀。
”这时候,隔壁班的小李过来串门,听到我们在讨论,也加入进来。
他说:“我听说以前的报纸审查可严格了,很多消息都发不出去。
” 阿强皱着眉头说:“对呀,书里有好多这样的例子。
就像有些进步思想的报道,被各种限制。
不像现在,只要是真实客观的新闻,都能有机会传播。
我有个亲戚以前在一家小报社工作,他说他们有时候想报道一些民生问题,但是上面总是卡着,他都快愁死了。
” 小美说:“不过也正是因为以前那些新闻人的努力,不断地争取新闻自由,才有了我们现在这么好的新闻环境。
”我又想起书中提到的一些著名报人,说道:“像邵飘萍,那可是新闻界的传奇人物。
他敢于揭露黑暗,不怕得罪权贵。
我就想啊,如果我生在那个时代,有没有他那样的勇气呢?” 阿强拍着我的肩膀说:“你呀,先把现在的新闻采访课学好再说。
不过邵飘萍确实厉害,他的报道能引起那么大的社会反响,真的很了不起。
” 小李也说:“还有邹韬奋,他办的杂志影响了好多人,为民众发声。
我觉得他们就像新闻界的英雄。
”我们正说得热火朝天,老师走了进来。
老师笑着说:“看你们讨论得这么热烈,是不是对中国新闻事业史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啊?” 我们纷纷点头。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读后感哎呀,写这个作文,我得先想想,这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可真是个大块头。
我得说,读这玩意儿,感觉就像是跟一个老朋友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中国新闻业的前世今生。
首先,得说,这新闻业啊,它就像是个老酒,越陈越香。
你别看现在新闻满天飞,手机一滑,啥新闻都有,但你知道不,这新闻业在中国,那可是有年头了。
我记得读到那个部分,就是说清朝末年,那时候的报纸,那可是稀罕物,不是谁都能看得到的。
那时候的新闻,得靠人手抄,一张报纸,能传遍整个村子,那可是大事。
想想看,那时候的人,得多期待看到报纸啊,就跟我们现在期待快递一样。
然后呢,到了民国时期,新闻业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我记得书里提到,那时候的记者,那可是个危险的职业,动不动就得冒着生命危险去采访。
但你说,他们为啥还要干呢?我觉得,可能就是那种对真相的追求,对新闻的热情吧。
那时候的新闻,虽然不多,但每一条都是沉甸甸的。
再说说现在,你看,新闻业变化多大啊。
从报纸到电视,再到现在的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速度也越来越快。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说是某个地方发生了地震。
我还没来得及反应呢,朋友圈里就已经有人转发了。
这速度,比火箭还快。
但是,这新闻多了,问题也来了。
有时候,你看着看着,就觉得,这新闻怎么跟昨天的差不多啊?感觉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千篇一律。
这时候,我就特别怀念那些老报纸,虽然少,但每一条都是精心打磨的。
最后,我想说,这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读下来,真是让我感慨万千。
新闻业的发展,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的变迁。
虽然现在新闻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我还是相信,只要人们对真相的追求不变,新闻业就永远不会过时。
你看,我这作文,写得就跟聊天一样,没那么多花哨的东西,但我觉得,这样反而更真实,更有人情味。
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不也是这么轻松,这么随意吗?希望我这作文,能让你感受到那种真实和亲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精选3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精选3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中国通史》读书笔记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精选3篇)】,供你选择借鉴。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详细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
公元前23世纪,中原地区发生了水灾,帝尧派鲧去治水。
鲧死后,他的儿子禹——即大禹成功地治好了水,还教会了百姓种植庄稼,深得民心。
后来,禹又和其他几个夏后氏的族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夏朝。
由此可以发现,中华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会抗洪救灾,种植庄稼,还有了统一中国的野心。
这一点,我引以为傲!中国的历史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始了,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大臣换了一批又一批。
中国历史就在这腥风血雨,强盛辉煌中不断成长:夏朝商朝,东周西周,春秋战国,楚汉秦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
其中,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等荣华记录令我骄傲振奋;阴霾败落和悲凉杀戳等残酷烙印让我汗颜痛惜。
就这样中国王朝在历史的检验下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到了民国晚期,中国人民终于忍受不了其他国家的压迫和羞辱,总算停止了内斗,开始一致对外。
《中国通史》这本书详细的解读了中国历史的点点滴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看这本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看完《中国通史》,我认识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开创夏朝,统一中国,是夏后氏族人的骄傲;战功赫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勇善战,以一抵百,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打得匈奴闻风丧胆,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直言敢谏的魏征,他不畏强权,敢于当众挑战权威,是唐朝贞观年间难能可贵的一个好官……这些英雄是中华人民的骄傲!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不畏强权,敢于挑战权威,为国牺牲,报效国家,为民造福,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想,这通史啊,会不会特别枯燥,全是些硬邦邦的史实和理论。
还真不是!它就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老爷爷,把那些久远的新闻故事娓娓道来。
先说说古代部分吧。
原来咱们老祖宗那时候就有新闻传播的意识了。
什么烽火传军情,这就是最原始的一种新闻传递方式啊,就像现在的紧急新闻速报。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想象,那烽火台上燃起熊熊大火的时候,远方的人们得多紧张,都在等着这个“独家新闻”传递的战争消息呢。
还有古代的邸报,感觉就像是官方的内部通讯,虽然和现在的报纸差别很大,但也算是新闻业的老祖宗了。
不过那时候的邸报肯定没有现在的娱乐版,不然皇帝大臣们看着报纸还能乐一乐呢。
再说说现代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事业发展得那叫一个突飞猛进。
新闻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走进了千家万户。
广播、电视、互联网这些新媒体不断涌现,感觉新闻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
以前的人想知道点消息得等报纸,现在呢,随时随地打开手机,世界就在眼前。
不过这也有个小烦恼,就是信息太多了,有时候都不知道看啥好,就像走进了一个超级大的美食城,挑花眼了。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新闻事业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它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
从古代的简单信息传递到现代的多媒体融合,每一步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而且这新闻事业里的人也特别有趣,有那些为了理想坚持办报的报人,他们就像孤胆英雄一样,在艰难的环境里也要把真相告诉大家;还有那些不断探索新媒体技术的先锋们,他们就像一群魔法师,把新闻变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方便获取。
我感觉我现在看新闻都不是简单地看个热闹了,而是能看到背后的历史传承和时代意义。
这就像看一场精彩的电影,不仅看到了精彩的画面,还看懂了导演背后的深意。
这本书让我在新闻的海洋里畅游了一番,收获满满,也让我对这个每天都在变化的新闻世界更加充满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