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北大研究生班中国新闻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987版)

[ 2006-5-31 10:39:23 | By: 雕刻时光]

邸报

中国古代的报纸,通常指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的官报。在古代文献中,又被称为邸钞、阁钞、朝报等等。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邸报是诞生于唐朝进奏院状报。邸报的内容以皇帝谕旨、皇室动态、朝廷法令、大臣的奏章以及任免事项为主,所有稿件在发布之前,都必须经过主管机关和当权大臣的检查,重要稿件的取舍往往由皇帝亲自决定。邸报的发布方法,各朝代不尽相同,主要由各地驻派首都的进奏官负责向地方传发。它只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阅,并不公开发行。邸报最早为手抄,北宋后开始采用印刷的方式。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变成了中央报纸。(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

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小报”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关于小报的最早的记载,以及《朝野类要》的中说法。小报的特点:

1、属于不定期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

2、有职业人士经营。

3、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衙署吏员、书铺人员。

4、内容真实性差,甚至多有伪撰、妄传者。

5、或者手抄,或者刊印。

6、内容引人注目,读者庞杂。

时务文体

梁启超改革和发展了王韬开启的报刊政论文体,并形成鲜明的风格,一脱古文的古奥矜炼,自由奔放、平易流畅,饱含忧国忧时之情。

人称“报章体”或“时务文体”(“新文体”)。它始于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变法通论》,成于《新民丛报》。特点

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

②平易畅达,词汇新颖、生动

③笔锋常带感情,很有感染力。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②最早的广告《告贴》;

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时务报》

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旬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维新变

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

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

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该报发行量最高达1.

7 万份。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新文体):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②平易畅达,词汇新颖、生动;③笔锋常带感情,很有感染力。

《时务报》的影响:《时务报》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创刊时的3000多份增加到1.2 万份,最高达1.7 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新华日报》

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周恩来任董事长。社长是潘梓年,总编辑先后是华岗、吴克坚、章汉夫、总经理熊瑾玎。

《新华日报》的创刊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发展中的最重

要的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①它们直接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了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

②向广大人民群众声讨了日寇法西斯暴行

③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地同国民党顽固分子反共进行了斗争

④旗帜鲜明地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⑤不断地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人民军队抗战的成绩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

《大公报》

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宣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和外来侵略。。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言论上基本倾向于国民党政府,主张“国家中心”;对

共产党兼有污蔑和客观报道。抗战时期总的态度是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妥协腐败。内战时期总的态度是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反对内战。1948年11月10日港版发表社论《和平无望》,转变拥蒋态度。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人大和北大笔记整理)

《解放日报》

1941年抗战时期在延安创刊的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它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在整风改革中走在了新闻界改革的最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的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以后是寥承志。历任总编是杨松、陆定一、余光生。经过1942年开始的整风改革,《解放日报》的工作有了显著的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报的工作人员不为名,不为利,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大大发扬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