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置换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脑脊液置换操作方法
脑脊液置换(CSF)是一种医学过程,用于通过移除脑脊液并替换新的脑脊液,以治疗某些疾病或调节体内的压力平衡。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脑脊液置换操作方法:
1. 术前准备:解释操作过程和可能的风险,获取患者的同意。
提供合适的镇静和止痛药物。
2. 患者体位:将患者放置在侧卧位,头稍微下降。
确保患者舒适,并防止感染。
3. 皮肤准备:在脊椎区域用抗菌溶液清洗皮肤,并盖上无菌布。
4. 局麻麻醉:使用局部麻醉药物麻醉脊椎区域,通常是在L3/L4椎间隙。
5. 穿刺:使用脊椎穿刺针(通常是长脊针)穿刺脊椎。
将针插入脊椎穿刺点,直到脑脊液开始流出。
6. 脑脊液采集:将收集脑脊液的容器连接到脊针,并收集足够的脑脊液用于后续置换。
7. 脑脊液置换:一旦采集到足够的脑脊液,从容器中取出新的脑脊液,并将其通过一根导管连接到脊针,使新的脑脊液进入患者的脊髓。
8. 监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以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9. 收尾:将脊针从患者的脊椎移除,并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
清洁操作场地,并消毒。
10. 后续护理:监测患者的反应和恢复情况,提供必要的护理和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脑脊液置换是一种复杂的医疗过程,仅由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进行。
操作过程可能因患者情况的独特性而有所不同。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有效方法。
方法: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86例原发性sah患者。
结果:86例患者经过治疗,头痛、脑膜刺激征在短期内均明显好转,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脑梗死及交通性脑积水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
结论: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能迅速改善症状,降低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血脑脊液置换疗效观察资料与方法2004~2007年12月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原发性sah患者86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二次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
男56例,女30例,年龄40~71岁。
均为首次发病,于入院后经腰椎穿刺检查及颅脑ct检查确诊,并排除血液病、传染病、肿瘤等因素。
均为活动状态下起病,入院时均有剧烈头痛;16例有颈痛,18例有恶心呕吐,26例血压高于正常,20例血压正常;66例意识清醒,20例浅昏迷;86例均有颈抵抗。
头颅ct表现为双侧外例裂、脑沟有广泛积血60例,单纯外侧裂密度增高16例。
均做腰穿检查,全部为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压力300~500cmh2o。
治疗方法:给予脱水、止血、对症治疗的同时,于入院当天开始用20%甘露醇注射液125ml脱水降低颅内压,05小时后做腰穿:患者取侧卧位,背部与床面垂直,俯胸屈膝,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尽可能弯曲呈弓形,以第3~4腰椎间隙或第4~5腰椎间隙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皮肤后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用2%利多卡因2ml作局部浸润麻醉,麻醉生效后,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与背部垂直,针尖向头部的方向稍斜,缓慢刺入,进针深度在成人为4~6cm,在儿童为2~4cm。
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可见脑脊液流出,放脑脊液前先接上测压管测量压力(正常压力70~180cmh2o),撤去测压管,缓慢放脑脊液5~10ml,然后注入09%生理盐水4~8ml,再放脑脊液5~10ml,再注入生理盐水4~8ml,如此反复4~5次,最后注入地塞米松注射液5mg。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摘要】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脑脊液置换后的疗效。
方法对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脑脊液置换后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1例经脑脊液置换后头痛迅速缓解,1例好转,10例治愈出院。
结论脑脊液置换可明显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自觉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脑脊液置换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病。
该病起病急,病情重。
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
治疗上常规采用止血、脱水、降低颅内压、防止脑血管痉挛的方法。
患者自觉症状减轻缓慢。
我院自2000年2月~2003年2月对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术,可明显减轻患者自觉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18~60岁,平均39岁,均为首次发病。
11例均经头颅CT及腰穿确诊,有高血压病史3例。
临床表现:头痛11例,呕吐11例,颈项强直11例,克尼格征11例,神志清4例,嗜睡5例,烦躁2例,血压高3例,双侧瞳孔缩小2例。
活动状态发病6例,休息状态发病5例。
11例均无肢体瘫痪。
头颅CT:枕池、侧裂池伴第四脑室积血3例,枕池、侧裂池积血6例,蛛网膜下腔广泛积血2例。
1.2 方法全部病例入院后即绝对卧床休息,给适当脱水、降颅压、止血、钙离子拮抗剂等治疗。
发病1~4天开始治疗,颅内压高者先给20%甘露醇125ml快速静脉滴注。
1h后常规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腰穿,穿刺成功后测量颅内压,针芯半堵针孔,控制滴速、缓慢放出脑脊液4~5ml,再缓慢注入等量新启用的无菌生理盐水,1~2min后再缓慢放出。
如此反复多次,共置换20~25ml脑脊液,每次腰穿放出脑脊液总量多于注入生理盐水总量5~6ml,最后注入地塞米松5mg,术后嘱患者去枕平卧6h,术中术后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血压、呼吸、脉搏、瞳孔变化。
每周置换2次。
2 结果
5例嗜睡,3例置换后第1天清醒,2例第2天清醒,2例烦躁当天安静,7例患者清醒后仍有头痛,再行脑脊液置换即感头痛明显减轻。
如此每次置换后头痛均减轻至逐渐消失。
2例治疗1次后,1例治疗3次后,5例治疗6次后,2例治疗7次后头痛完全缓解、精神正常,住院15~48天,痊愈出院。
l例治疗3次后仍有头痛,因经济困难,好转出院,追踪观察1年后生活自理。
脑脊液改变:颜色由血性逐渐变为淡黄色澄清。
细胞学改变:红细胞(++++)转为(-)。
生化改变:蛋白质量由升高恢复至正常。
压力改变:首次治疗压力均高,渐至正常。
3 讨论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多由于出血后颅内压增高及血液对脑膜、动脉刺激所致。
单纯采用止血、脱水、降低颅内压、防止血管痉挛等治疗,不能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等症状减轻缓慢或难以减轻,已有报道认为[1]腰穿放出脑脊液,再用等量生理盐水置换可迅速降低颅内压,清除大量血液,并能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减轻脑膜刺激
征,使头痛明显缓解。
曾收治1例22岁女性患者,妊娠9个月,在活动中突感剧烈头痛伴呕吐2天入院。
入院后给卧床休息、脱水、降低颅内压、止血治疗4天,症状无明显改善,第5天,给予行脑脊液置换,术后7h头痛明显减轻,不再呕吐。
以后每周行2次置换,病情稳定,1个月后足月顺产下1男婴,治愈出院。
脑脊液置换可避免因血性脑脊液的吸收引起蛛网膜颗粒阻塞而发生迟发性交通性脑积水,有利于康复。
避免了长期使用脱水剂导致的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等一系列副作用[2]。
注入生理盐水,可保持颅内压相对稳定,稀释含血性脑脊液,减轻有害物质刺激。
注入地塞米松,具有抗炎、减少渗出,预防蛛网膜粘连,减轻脑水肿作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宜采用持续大量脑脊液引流,持续大量脑脊液引流后,蛛网膜下腔塌陷,血性脑脊液不能被冲洗掉,与脑血管痉挛有关化学物质滞留于动脉周围,易引起脑血管痉挛所致脑梗塞发生。
同时颅内压低时,脑脊液分泌增多,吸收减少,可能诱发脑积水,我院采用间歇性放液,每次5ml~20ml,取得良好效果。
置换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优于传统疗法,是一种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积血消除的有效办法,而且简单易行,适用于基层医院[3]。
参考文献
1 丛志强.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1995,15(11):694.
2 黄晓新,张稳定,徐聪楠,等.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治疗8例脑室出血体会.中国神经疾病杂志,1998,24:245.
3 吴雨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脊液置换疗效观察.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