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置换术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脑脊液置换操作方法
脑脊液置换(CSF)是一种医学过程,用于通过移除脑脊液并替换新的脑脊液,以治疗某些疾病或调节体内的压力平衡。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脑脊液置换操作方法:
1. 术前准备:解释操作过程和可能的风险,获取患者的同意。
提供合适的镇静和止痛药物。
2. 患者体位:将患者放置在侧卧位,头稍微下降。
确保患者舒适,并防止感染。
3. 皮肤准备:在脊椎区域用抗菌溶液清洗皮肤,并盖上无菌布。
4. 局麻麻醉:使用局部麻醉药物麻醉脊椎区域,通常是在L3/L4椎间隙。
5. 穿刺:使用脊椎穿刺针(通常是长脊针)穿刺脊椎。
将针插入脊椎穿刺点,直到脑脊液开始流出。
6. 脑脊液采集:将收集脑脊液的容器连接到脊针,并收集足够的脑脊液用于后续置换。
7. 脑脊液置换:一旦采集到足够的脑脊液,从容器中取出新的脑脊液,并将其通过一根导管连接到脊针,使新的脑脊液进入患者的脊髓。
8. 监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以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9. 收尾:将脊针从患者的脊椎移除,并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
清洁操作场地,并消毒。
10. 后续护理:监测患者的反应和恢复情况,提供必要的护理和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脑脊液置换是一种复杂的医疗过程,仅由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进行。
操作过程可能因患者情况的独特性而有所不同。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有效方法。
方法: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86例原发性sah患者。
结果:86例患者经过治疗,头痛、脑膜刺激征在短期内均明显好转,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脑梗死及交通性脑积水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
结论: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能迅速改善症状,降低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血脑脊液置换疗效观察资料与方法2004~2007年12月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原发性sah患者86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二次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
男56例,女30例,年龄40~71岁。
均为首次发病,于入院后经腰椎穿刺检查及颅脑ct检查确诊,并排除血液病、传染病、肿瘤等因素。
均为活动状态下起病,入院时均有剧烈头痛;16例有颈痛,18例有恶心呕吐,26例血压高于正常,20例血压正常;66例意识清醒,20例浅昏迷;86例均有颈抵抗。
头颅ct表现为双侧外例裂、脑沟有广泛积血60例,单纯外侧裂密度增高16例。
均做腰穿检查,全部为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压力300~500cmh2o。
治疗方法:给予脱水、止血、对症治疗的同时,于入院当天开始用20%甘露醇注射液125ml脱水降低颅内压,05小时后做腰穿:患者取侧卧位,背部与床面垂直,俯胸屈膝,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尽可能弯曲呈弓形,以第3~4腰椎间隙或第4~5腰椎间隙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皮肤后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用2%利多卡因2ml作局部浸润麻醉,麻醉生效后,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与背部垂直,针尖向头部的方向稍斜,缓慢刺入,进针深度在成人为4~6cm,在儿童为2~4cm。
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可见脑脊液流出,放脑脊液前先接上测压管测量压力(正常压力70~180cmh2o),撤去测压管,缓慢放脑脊液5~10ml,然后注入09%生理盐水4~8ml,再放脑脊液5~10ml,再注入生理盐水4~8ml,如此反复4~5次,最后注入地塞米松注射液5mg。
脑脊液置换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观察和研究脑脊液置换术在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5月间接收的58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随机将5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治疗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在进行脑脊液置换术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住院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比对照组要低,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结论:针对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术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率,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脑脊液置换术【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1-0102-02脑出血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临床治疗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出血量大的可采用手术治疗[1]。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脑脊液置换术在针对脑出血的治疗上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上。
本研究针对我院接收的脑出血的患者实施脑脊液置换术做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在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5月间接收的58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随机将5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经过相关检查确诊为脑出血。
58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的年龄为26~79岁,平均年龄(47.5±6.3)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上不存在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的是常规治疗的方式,在患者入院后让其保持充分的休息,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降压、止血等。
脑脊液置换技术是一项简单实用的临床应用技术,目前教科书也只是对这项技术很简单的介绍,这给临床的正确应用,带来很多不便。
我们科从2001开始应用该项技术,主要针对下列病例:1蛛网膜下腔出血(SAH),2原发性脑室出血、脑半球出血并血肿破入脑室,3、颅内感染如化脑、流脑、结脑患者,进行临床该项技术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摸索出了较为实用的方法。
适应症: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原发性脑室出血、脑半球出血并血肿破入脑室颅内感染如化脑、流脑、结脑患者注意:脑出血患者意识障碍明显(颅内感染除外),可能导致脑疝,慎行脑脊液置换疗法动脉瘤患者需要主意小心操作,病情稳定及时介入治疗。
颅内压明显增高可现用甘露醇静滴后操作积血部位在中脑周池、桥池、环池或脑表面有积血块(特别是颞叶)的SAH,行置换术要谨慎。
对颅后凹有结核性脓肿形成者,则不宜行脑脊液置换。
一定要注意无菌观念。
速度一定要慢。
方法:出血性疾病:常规腰穿术,穿刺成功后测初压,如果脑血过高,在可适当给以脱水剂如甘露醇或速尿静推后再行操作。
对高颅压者宜采用减量置换技术,即置换最后注入比换出的少8—10ML;对颅压正常者宜采取等量置换技术,即注入的和换出的相等;对于颅压低的可采取增量置换技术,即最后注入的量比置换出的多8—10ML。
最后注入蛛网膜下腔地塞米松5—10MG。
感染性疾病:操作基本和出血,一般为减量置换技术(因为大部分颅内压较高)最后注入蛛网膜下腔地塞米松5—10MG加抗生素。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常规取左侧膝胸位,选L34为进针部位,以2%利多卡因做皮下至硬膜外逐层麻醉,以9或12号腰穿针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后测初压,后留取3ML常规送检,以5ML的注射器接腰穿针,如颅压高,采取减量置换术,第一次让脑脊液自行滴下(这样比较安全,如果滴得较快,则针芯半插)2ML,以4ML的生理盐水(加温至体温)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停留2分钟左右,第二次脑脊液自行滴下5ML,注入4ML,如此反复4至6次。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作者:李有运张天霞朱德清【关键词】脑脊液置换;蛛网膜下腔出血;地塞米松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SAH[1]。
本病以青壮年多见,典型病例临床诊断并不困难,根据突发剧烈头痛及呕吐,脑膜刺激症阳性以及腰穿发现血性脑脊液或者头颅CT扫描发现阳性改变等即可明确诊断。
SAH常并发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是导致高残疾率及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
国内外学者认为3 d内行DSA检查,发现病灶早期行手术治疗是最好方法,由于多种原因3 d内未行DSA检查,多数病人需在神经内科度过急性期。
此期治疗相当关键。
我科从200006~200906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及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SAH 5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SAH患者100例均系我科200006~200906住院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标准。
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龄45.4(18~71)岁。
患者在发病后48 h内入院,均经CT或者腰穿确诊为SAH。
为准确评定疗效,我们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抽样分为2组。
对照组(按常规治疗)50例,男3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4.6(18~69)岁。
置换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脑脊液置换)50例,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6.2(20~71)岁。
2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基本相同,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绝对卧床休息,常规给予脱水剂降颅压,调控血压,止血,应用脑保护、钙离子拮抗剂及抗生素防止感染等治疗,置换组在上述治疗方法基础上观察发病24~48 h后,无呼吸困难及脑疝征象,应用脑脊液置换。
具体方法:(1)术前1 h给予20%甘露醇 250 ml静滴或呋塞米20~40 mg静推降颅压,对头痛剧烈、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止痛剂。
.;. 脑脊液置换术(一)作用原理通过腰穿反复排行脑脊液,同时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注入蛛网膜下腔,以加快蛛网膜下腔积血的清除,降低颅压,减轻对脑膜和神经根的刺激,促进血管活性物质的排除,能迅速缓解头痛和脑膜刺激征,减少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
同时因注入生理盐水,使颅内压保持相对稳定,又稀释了脑脊液,如果还向椎管内注入地塞米松,可起到减少渗出,预防蛛网膜粘连,有助于减轻脑水肿的作用。
(二)操作方法一般在发病后1~5天内进行,实施步骤:①术前半小时先给甘露醇和/或速尿降低颅内压;②常规腰穿;③腰穿成功后先测初压,而后缓慢放出脑脊液5~10ml,再向椎管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或人工脑脊液5~10ml,如此间隔2~3分钟重复一次,使置换总量达到20~30ml,根据需要可达50~60ml,最后1次注入地塞米松或抗生素生理盐水。
每隔1~2天置换一次,一般不超过7次。
亦可进行不等量置换,即注入总量较放出总量少5~10ml。
(三)注意事项1.基础治疗要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置换,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的镇痛、脱水降颅压、抗纤溶药物及抗感染等。
2.灭菌消毒除严格无菌观念外,熟练操作,变换穿刺部位以减少同一椎间隙的穿刺,可以防止和减少感染,也有利于防止脑脊液漏的发生。
3.体位注意轻度缓慢转变体位,身体尤其头颅不宜过度弯曲。
4.放液速度用细穿刺针(7号),放液速度宜慢,放液过多过快时,易导致低颅压,影响颅内环境的稳定。
5.置换量一般等量置换,一次置换量不宜超过50~60ml。
椎管内注射也要缓慢。
6.术中监测术中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大小,一旦病情恶化,立即停止放液。
(四)适应症及禁忌症1.适应症①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头痛剧烈,脑膜刺激征明显,一般止痛剂无效;②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意识障碍在发展而又无偏瘫体征时;③脑室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出血,尤其中脑导水管以下积血时。
2.禁忌症①深昏迷、呼吸困难、高热的患者。
脑脊液置换术
(一)作用原理
通过腰穿反复排行脑脊液,同时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注入蛛网膜下腔,以加快蛛网膜下腔积血的清除,降低颅压,减轻对脑膜和神经根的刺激,促进血管活性物质的排除,能迅速缓解头痛和脑膜刺激征,减少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
同时因注入生理盐水,使颅内压保持相对稳定,又稀释了脑脊液,如果还向椎管内注入地塞米松,可起到减少渗出,预防蛛网膜粘连,有助于减轻脑水肿的作用。
(二)操作方法
一般在发病后1~5天内进行,实施步骤:①术前半小时先给甘露醇和/或速尿降低颅内压;②常规腰穿;③腰穿成功后先测初压,而后缓慢放出脑脊液5~10ml,再向椎管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或人工脑脊液5~10ml,如此间隔2~3分钟重复一次,使置换总量达到20~30ml,根据需要可达50~60ml,最后1次注入地塞米松或抗生素生理盐水。
每隔1~2天置换一次,一般不超过7次。
亦可进行不等量置换,即注入总量较放出总量少5~10ml。
(三)注意事项
1.基础治疗要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置换,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的镇痛、脱水降颅压、抗纤溶药物及抗感染等。
2.灭菌消毒除严格无菌观念外,熟练操作,变换穿刺部位以减少同一椎间隙的穿刺,可以防止和减少感染,也有利于防止脑脊液漏的发生。
3.体位注意轻度缓慢转变体位,身体尤其头颅不宜过度弯曲。
4.放液速度用细穿刺针(7号),放液速度宜慢,放液过多过快时,易导致低颅压,影响颅内环境的稳定。
5.置换量一般等量置换,一次置换量不宜超过50~60ml。
椎管内注射也要缓慢。
6.术中监测术中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大小,一旦病情恶化,立即停止放液。
(四)适应症及禁忌症
1.适应症①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头痛剧烈,脑膜刺激征明显,一般止痛剂无效;②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意识障碍在发展而又无偏瘫体征时;③脑室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出血,尤其中脑导水管以下积血时。
2.禁忌症①深昏迷、呼吸困难、高热的患者。
②有颅内血肿、占位病变、中线移位或脑疝表现者。
③首次腰穿压力低于正常、头痛剧烈者,提示枕骨大孔疝的可能,不宜采用。
④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五)并发症
按照严格的操作方法,掌握好适应症,通常是安全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①颅内感染,如脑膜炎等;②偶有诱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暂时性截瘫甚至脑疝死亡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