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千秋功过秦始皇
- 格式:ppt
- 大小:5.45 MB
- 文档页数:37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千秋功过秦始皇秦统一的原因1.客观条件(1)根本原因:顺应了统一的历史趋势(2)社会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联系加强了历史的必然趋势(3)人心所向: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2.主观条件(1)商鞅变法:使秦实力最强(2)赢政个人素质,雄才大略,正确的统一方略秦统一的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2)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3)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主要措施政治:(1)皇帝制度(2)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3)地方建立郡县制文化:统一文字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重农抑商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疏浚鸿沟,开凿灵渠军事: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南征南越暴政主要表现(1)焚书坑儒<1>焚书范围<2>后果:摧残文化,钳制思想(2)严刑酷法:“囹圄成市”“赭衣塞道”(3)繁重的徭役和兵役<1>修长城(目的、基础、起止点)<2>大兴土木、建宫殿、陵墓<3>北伐匈奴、南征百越暴政的影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秦朝二世而亡秦始皇功过是非评价功:(1)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愿望(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3)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4)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过:(1)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2)严刑峻法,徭役赋税沉重,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秦朝灭亡总评:功大于过,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一位暴君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主观上(1)吸收隋之教育(2)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客观上(1)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2)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贞观之治的内容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影响: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加强中央集权法律:重视法制,颁布《唐律》影响:化重为轻,惩治贪赃枉法科举: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影响:选贤任能扩大统治基础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影响:复苏唐初经济民族:战争、设置机构、册封、和亲影响:巩固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结论:有利于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评价贞观之治(1)有利于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2)阶级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3)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19最新人民版历史选修4《千秋功过秦始皇》教案一千秋功过秦始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探讨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
通过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统一战争中的作用,在评价人物时引导学生注意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
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过程与方法方面:从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绩当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点和性格,理解秦始皇与其时代的关系,从而深刻感悟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收集有关秦王朝留下的历史遗迹的图片和相关的文字研究资料,并能透过秦始皇去感受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秦始皇的了解,认识到作为古代一个极具特点和争议的人物,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既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一面,也有着偶然性的因素在起作用。
秦始皇崇信严刑酷法,以为这样能够使他子孙万世相传,但在广大民众的反抗怒涛中,这也仅仅是一个幻想而已。
从长远的历史发展看,是否顺应民心是政权稳固的基础,而民众则是真正主宰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教学重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辩证地评价秦始皇。
【教学方法】投影、影视作品【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兵马俑在哪里?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是怎么制成的?是怎么被发现的?兵马俑有哪些特点?是陪葬谁的?都牵涉到一个著名的人物——秦始皇。
(提出问题)投影:战国秦世系表材料一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
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吕不韦列传》云:“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
子楚从不韦饮,见而悦之,因起为寿,请之。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专题教材分析: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以源源流长、连绵不绝而著称。
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创建、盛唐气象和“康乾盛世〞是中华文明承继、繁盛的关键阶段。
这三个鼎盛时期的形成与出现,尽管有着诸多的社会历史原因,但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三位历史人物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无可否认的。
在他们身上,浓聚着彼时彼地的时代特性,他们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促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时代性代表人物。
专题教学策略:评价古代中国历史人物,首先需要了解其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把握其政治活动的主体脉络,注意观察其超出他的前代人之处以及对后来历史的影响,以此来揭示这个历史人物一生政治活动的规律,直至对他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
专题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史料教学法第1课千秋功过秦始皇课标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统一战争中作用;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自主地开展人物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结合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来把握社会变革的特点,把握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与中华文明发展、嬗变的关系,以及历史人物重大活动的本质特性性;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对比分析,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运用史料,力避空泛、片面、主观和机械的人云亦云的所谓“历史分析〞,从而达到科学、全面、客观地探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编 DIYIBIAN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和东西方初期思想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千秋功过秦始皇1.阅读资料,达成以下要求。
资料一韩欲疲秦人 ,使无东伐 ,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 ( 劝秦开凿沟渠 )中作而觉 ,秦人欲杀之。
郑国曰 :“臣为韩延数年之命 ,然渠成 ,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嬴政 )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资料二(韩人计策被觉察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略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请全部逐客。
”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 今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雠 ,内自虚而外结怨于诸侯,求国无危 ,不行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1)两则资料所反应的事件中 ,秦王分别作出了什么决议 ?秦王的决议致使了什么结果 ?(2)假如你是客卿 ,你会留在秦国为秦王嬴政效劳吗?请说明原由。
思路分析第(1) 问注意依据资猜中的重点信息进行判断,其结果要联合所学知识剖析。
第(2) 问能够选用随意一种看法睁开阐述,注意要史论联合。
参照答案 (1)决议 : 坚持达成郑国渠的开凿 ; 不采用“逐客”建议。
结果 :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田地获得浇灌 ;留住和吸引了大量人材 ;秦国日趋强盛 ,最后灭掉六国。
(2)留。
原由 :秦王重点时辰采用客卿建议 ,说明他重视客卿作用 ,在这样的环境里 ,客卿能发挥自己的才华,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不留。
原由:秦王一度气度狭小,郑国一度险象环生,秦国一旦统治稳固 ,留在秦国就很危险 ,不如走开秦国另寻实现志向的地方。
2.阅读资料,达成以下要求。
资料一皇帝之功 ,勤奋本领。
上农除末 ,黔首 (指老百姓 )是富。
普天之下 ,抟心揖志 (专心一志的意思 ),器材一量 ,同书文字。
日月所照 ,舟舆 (指船和车 )所载 ,皆终其命 ,莫不喜悦忧恤黔首 , 朝夕不懈。
举错 (同“措”)必当 ,莫不如画。
——《史记》资料二1973 年 8 月 5 日 ,毛泽东作《读<封建论 >呈郭老 (指郭沫若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议。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探讨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掌握运用历史唯物观,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从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绩当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点和性格。
2、理解秦始皇与时代的关系,从而深刻感悟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辩证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2、从秦始皇的严刑酷法认识是否顺应民心是政权稳固的基础,而民众则是真正主宰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教学重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全面客观地评价秦始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学生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文科A班的学生,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喜欢探究,有较高的参与意识。
本节内容为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节,基于必修一、二、三学生都已经学习过,因此有较充沛的知识储备,但是学生对于如何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还没有正确的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秦始皇,学生在之前必修课中学习和掌握了秦始皇的相关史实。
因此,这节课可以更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本节课重点知识主要通过学生探究、小组讨论自主完成;对于秦始皇的评价由教师引导学生,以模拟法庭审判秦始皇的方式完成,更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学媒体与资源】1、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形象的向学生展示史料;2、学生以完成提前设计好的导学案和小组探究的自主学习方式完成本节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设计与秦始皇相关的史实,以“猜猜他是谁”的问题设置悬念,导入本节内容。
2、当学生都判断出这个历史人物是秦始皇之后,播放《秦始皇的机密》片段从而引入第二个话题——我心目中的秦始皇。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人民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一、秦始皇的功绩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有着极高地位的帝王之一,他统一了中国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
其一,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达四百多年的割据局面,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事业创造了基础。
秦始皇创立的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得以世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官制的基础,这样一套制度的建立,对中国的下次统一和国家治理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二,秦始皇开创了中国的历史学,他编纂了《史记》,奠定了中国历史学的基础,为后来的历史记录开创了先例。
秦始皇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三,秦始皇在文化领域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他把古代的汉字优化改良,统一了汉字的规范,为后来的文字改革奠定了基础。
他还大力的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如修建长城、修缮大运河等,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贡献。
二、秦始皇的遗憾秦始皇生前的一些政策和行为引发了历史事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反面教材和政治干预的极端例子。
其一,秦始皇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压。
秦始皇严禁私人拥有各种古籍文献,焚书坑儒,这些的行为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巨大损失,史称焚书坑儒事件。
其二,秦始皇的统治方式是以暴力和高压镇压政治反对派,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不注重。
如“无劳之民,俱走避”和“一人失道,全家出走”的政策,导致百姓生活异常困苦。
其三,秦始皇的统治方式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他的政策过于专制,过于峻厉,朝政的高度集中以及官僚体系的等级化所引发的社会负面效应。
尤其是制定分封制、缩小封地和征发劳役,都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三、秦始皇的启示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帝王,他的成就和失误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启示。
首先,中国的分裂和统一历程显示,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因此各个时代都有努力追求全国统一的人物。
而建立系统的制度是实现统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