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4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讲义:诗歌鉴赏之情感鉴赏01 考点解读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领域里的瑰宝,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课标》对古诗词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1、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并能理解运用。
2、阅读古诗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3、领悟并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
4、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5、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把握古诗词情感”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写作风格、诗词类别、诗词情境、关键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领会人物精神、体会蕴含的感情基调及作者的情绪。
02 考查方式古诗词情感考查的方式通常有: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这首诗的某一句或某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03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中,品味作者思想感情题型就是根据整首诗歌大意及意境,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抒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关注题目,推知情感。
诗歌题目有时明确了写作的目的、背景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背景,往往能够提示抒发什么情感。
诗题形式上的标志词有:思、别、送、谪、行、咏、登、寄、赠、感、遇、访、题......关注诗歌题目、知晓诗歌内容,可以推知诗歌情感:1.“题”、“访”,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咏”、“感”,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3.“谪”,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包括离别之事,迁谪之事等。
4.“行”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5.“送”、“别”,送别诗,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对友人的祝愿、牵挂......二.明确题材,分析情感。
高考常考查的诗歌类型(按题材分类)包括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咏物诗、讽喻诗等。
考生对古诗词不同的题材表达的具体情感内涵先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考生在鉴赏具体诗歌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读懂一首诗词,必须从整体上抓住诗词内容的六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景、何情(何理)。
当然,把握一首诗词的思想感情,不仅要准确分析字面信息、隐喻用典,还要把握字面背后隐含的信息,知人论世等。
一、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
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二、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如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故园情”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三、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
如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送别诗、写景诗、闺怨诗、羁旅诗等。
不同类型的诗歌具有特定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山水田园诗的宁静闲适、恬淡快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送别诗的离情别恨、深情厚谊、劝勉激励,爱情诗的绵绵思念、款款深情,闺怨诗的思远怀人、控诉战争,羁旅诗的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念亲思乡等。
因此,能够辨明诗的类别,了解同一类别诗词的“共性”,无疑对解读诗歌内涵、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大有帮助。
当然,即便是同一类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是有差别的,这就需要结合诗意来确定。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前者是悲苦伤感的离别,后者是满怀激情的送行,诗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明显不同。
四、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第六讲如何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Ⅰ如何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一、理解、感悟情感的要领及其方法精要点拨1.整体感知这一点与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是一致的(如看标题、理层次、联作者、借注释、论人世等)。
在整体感知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从标题和正文中寻找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以及蕴涵作者情感的意象。
直接揭示情感的词句会在标题、正文里的首句(联)及尾句(联)中,要会重点盯住这些“情感”部位。
2.局部精读对整体感知后仍不能理解的局部要用咬文嚼字的精读方法来突破。
精读时一要利用上下句间勾连关系相互推求理解,二要遵循古诗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
古诗语言首先是文言文,因此要熟记古诗文中常出现的字词的意思,才能消除文字隔阂。
又因受平仄限制或表意需要,古诗中常出现倒装句和省略句,语言具有一定的跳跃性,这就要求解读时要有还原语序和补充字词的意识。
3.品读关键词语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
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其基本义。
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
弄清上述隐性关键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就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二、理解、领悟情感的三种路径:形象、手法、题材1.形象→情感精要点拨诗总要具体描绘形象的,在描绘出的形神兼备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主观情感,间接地表情达意。
品读诗歌情感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在品读诗歌时,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等是非常重要的。
这有助于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词语和表达方式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2. 把握诗歌的整体情感:在阅读诗歌时,要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欢乐、悲伤、愤怒还是思念等。
这可以通过对诗歌的整体印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来得出。
3.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诗歌中常常运用意象和象征来表达情感。
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 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氛围。
5. 结合个人经验进行联想:品读诗歌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进行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这有助于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品读诗歌情感需要综合运用以上几个步骤。
通过对诗歌的背景、整体情感、意象象征、节奏韵律以及个人经验的综合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得到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9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考点讲义一、考点解读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包括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在历史的发展变革中,辩证地认识诗歌所反映的内容、主题、思想以及感情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此考点以概括分析类考题和综合其它考点考查较多,即使真正涉及评价类试题也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
二、知识储备情感概述(一)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1.理想道路古代文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即仕途失意,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达”即仕途通达,建立功业,功成名就。
文人墨客往往在仕途的顺与不顺之中身不由己,也在“儒”与“道”两大思想流派中的一次次碰撞中完成自我选择和自我救赎。
古人云“文章憎命达”,作为诗人,大多难以“功成名就”,因此他们在理想道路的选择上往往有三种:其一,愤世嫉俗,愤懑郁结,忧国忧民,如屈原、杜甫,这些诗人往往信奉儒家;其二,无奈退隐,悠然闲适,乐情山水,如陶渊明、孟浩然,这些诗人更倾向于道家;其三,忧愤难平,心有不甘,饱受煎熬,这些诗人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王维、苏轼。
古往今来的很多文人墨客,往往在功业未成的无奈痛苦中和坚守自身的执着不屈中,寻找平衡点。
2.悲喜缘由欢喜愉快的缘由主要是: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一年四季的独特感受;隐逸生活自由、闲适;政治得意,功成名就;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友团聚,回归故乡;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悲伤愤怒的缘由主要是: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人生短暂,逝者如斯;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羁旅异乡,孤独寂寞;人生无常,伤春悲秋;彼此思念,不得相见;依依惜别,离愁别绪,忧心友人境况;昔盛今衰,王朝更替;抒怀自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批判统治者昏庸等。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六类情感1.离愁别绪:多在送别诗中出现,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的《雨霖铃》;表达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2.思乡怀人:诗人或诗歌中主人公多客居他乡或在渡口、舟中、驿站、边塞、闺中等。
诗歌鉴赏方法三、鉴赏诗歌情感主旨: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诗人往往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抒发感情。
因此,对那些咏怀、咏史、感遇的作品,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
在鉴赏诗词时应展开联想、想象,分析作者笔下客观物象的特征,找到它与现实世界、作者的主观世界的联系。
古人习惯托物抒怀、言志,笔下的景物或多或少包孕了作者的情感。
所以,鉴赏时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或相关背景,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言外之意。
“诗言志,歌咏言。
”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不仅仅表现于抒情诗中,就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是饱含情感,以情动人。
诗歌抒发感情的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如:《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情景交融)(2)体现的思想情趣: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如何体现的: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一)明确主旨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主旨,首先要弄清楚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一般说来,诗歌主要是抒情,言志,阐理。
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如何准确理解古典诗词的思想情感一、揣摩标题有的标题就点明诗词的情感基调。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喜”字就奠定了全诗喜悦的感情基调。
有的标题则表明了全诗的思想主旨。
如李白《行路难》中一个“难”字,一语双关,不但“路”难,而且人生路也难。
有的标题虽然不能明示诗歌的思想情感,但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峨眉山月歌》标题点示了地点与景物,结合全诗,我们明白峨眉与一位友人有关,“山月”成了友谊的象征。
又如《春夜洛城闻笛》标题点出了时季、地点、事件,事件“闻笛”传达了诗歌要表达的故园情。
再如《客至》这一标题,点出了事件,同时也带出了迎客的喜悦这一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还如《登岳阳楼》一看标题,就知道这是一首咏物诗,从时空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诗要表现的诗人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总之,诗歌标题是诗词的眼睛,包含了大量的重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中,有的就是情感密码。
所以揣摩标题,我们可以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线索、情感基调、作品类型等诸多信息,或感知诗人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等情感,或领悟诗人对生命、生活、社会的某种见解,还可理解诗人所寄予的某种理想、抱负等。
二、知人论世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同诗人的人生经历、思想抱负以及所处的时代有关。
如前面所列的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学生之所以误读,就在于就诗品诗,没有知人论世。
试想若学生们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有如下了解,也不至于闹笑话。
陆游,爱国诗人。
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
这首诗时是陆游由南郑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下的。
由战地到大都市,明摆着去危就安、去劳就逸,可这并非陆游这位爱国志士的理想所在。
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是陆游如下情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只好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扩写的同学没有把握准此诗的情感,用悠闲形容陆游是大错特错了。
高中语文如何鉴赏诗歌情感及思想内容【考点阐述】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
它是诗歌的生命。
古人云:诗言志。
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
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
在高考试题中,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角度设题也是一个重点。
具体来说思想主要是指作品所反映的思想、立场、人生态度、好恶等,情感主要是指作品所反映的向往、感慨、思绪、情感、心情等。
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
诗歌按照选材来分,可以分为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咏史诗、咏物诗、军旅诗等。
这些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大体可以分为这几种: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活杂感等。
【考情分析】一、考查方向(一)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
所谓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某一句,要求考生分析这句诗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根据所选句子的特点,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设题:1. 借景抒情。
抽取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
2.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比较含蓄,有时理解不一定到位,而扣住直抒胸臆句分析作者的情感则比较简单。
3. 含蓄直露兼有。
这种题型虽比较复杂,但只要掌握了方法,做好它还是比较容易的。
4. 托物言志。
古人写诗喜欢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某个事物上,通过对这个事物的吟咏表达自己的情怀,这就是所谓的托物言志。
命题者在考查时往往让考生分析作者借某个特定的物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题时一般要知人论世,找作者情感与所托之物的共同点,实现人与物的对接,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把握诗中的情感。
所谓整体把握情感,往往要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其难度比理解某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要大得多,要求考生必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地解读出其中的内涵。
如何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讲义
Ⅰ如何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
一、理解、感悟情感的要领及其方法
精要点拨
1.整体感知
这一点与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是一致的(如看标题、理层次、联作者、借注释、论人世等)。
在整体感知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从标题和正文中寻找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以及蕴涵作者情感的意象。
直接揭示情感的词句会在标题、正文里的首句(联)及尾句(联)中,要会重点盯住这些“情感”部位。
2.局部精读
对整体感知后仍不能理解的局部要用咬文嚼字的精读方法来突破。
精读时一要利用上下句间勾连关系相互推求理解,二要遵循古诗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
古诗语言首先是文言文,因此要熟记古诗文中常出现的字词的意思,才能消除文字隔阂。
又因受平仄限制或表意需要,古诗中常出现倒装句和省略句,语言具有一定的跳跃性,这就要求解读时要有还原语序和补充字词的意识。
3.品读关键词语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
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其基本义。
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
弄清上述隐性关键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就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二、理解、领悟情感的三种路径:形象、手法、题材
1.形象→情感
精要点拨
诗总要具体描绘形象的,在描绘出的形神兼备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主观情感,间接地表情达意。
如借助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来抒发感情。
(这一点可参考本专题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2.手法(抒情方式)→情感
精要点拨
理解、领悟思想感情需要注意其抒情方式。
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
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
它主要体现在: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
3.题材→情感
相同的题材,其情感也有共同之处。
根据题材特点可以理解、把握其情感。
Ⅱ如何重点理解、领悟景中情
精要点拨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
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
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
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
从理论层面,从诗的整体角度要把握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和处理方式。
情与景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作者处理情与景的方式(或叫安排)有三种:①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②前景后情——触景生情;③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从技术层面、操作角度,要做到:
①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
(见前面的“隐性关键词”内容)
②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