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炮制学第三章 炮制的作用

中药炮制学第三章 炮制的作用

中药炮制学第三章 炮制的作用
中药炮制学第三章 炮制的作用

第三章炮制的作用

药物各自具有一定的性能,经过炮制引起这些性能产生不同的变化,这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关于这一问题,祖国医学传统认为与药物的性味功能有关;用现代科学分析研究,则属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范畴。为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使它更好地指导实践,现在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炮制对药物性味功能的影响

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炮制经验,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阐明了炮制所产生的作用,主要是对药物性味功能的影响。

(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四气五味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反应,以及通过味觉器官的辨别而作出的归纳。每一种药物都存在着气和味。这种气味又各自具有一定的作用,从而形成了药物的功能。炮制对药物的气味是有影响的。因而对药物的功能也是有影响的。某些药物的性味功能可以因为加热而改变,如生地黄味甘性寒,经过蒸制,消除了寒性,变成了甘温补血的药物。生川乌性温有毒,口尝有麻辣味,经过煮制,消除了麻辣味,减低了毒性。某些药物由于与辅料的性能具有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如醋味酸能收,五味子用醋蒸可增强五味子的收敛作用。某些药物由于与辅料具有拮抗作用而缓和偏性或改变性能,如蜂蜜味甘性缓,麻黄用蜜炙可缓和麻黄的辛温发汗作用;胆汁味苦性寒,天南星经胆汁制后,不仅消除了毒性,还将天南星苦辛温燥的性味变为苦凉,在固有的疗效上,增加了清热的作用。

(2)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趋向。药物由于气味、质地、药用部分的不同,作用于机体的趋向亦随之而异。在炮制过程中,由于辅料性味的作用,导致药物改变或增强原来的趋向。如黄柏原系下焦药,经过甘辛大热具有升提作用的酒炒制,便产生了清降头部虚火的作用;黄芩能走上焦,用酒炒制,增强了上行清热的作用;川楝子能走下焦,用盐炒制,增强了下行治疝的作用。

(3)炮制对药物归经的影响:归经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一定范围。不同的药物都有各自的作用范围。由于“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不同的辅料,对脏腑经络也具有一定的选择作用。因此,某些药物用归经相同的辅料进行炮制,可以增强药物在一定的脏腑经络的疗效。如甘草蜜炙,可以增强补脾作用;补骨脂盐水炒,可以增强补肾作用;莪术醋煮,可以增强入肝经消积的作用。

上面所述,主要是炮制对药物性味的影响。这是根据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以及归经等中医理论进行论述的。这些理论一直在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也还存在不少的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应用现代科学对炮制作用进行研究,使之不断提高。

二、炮制对药物成分的影响

药物的炮制方法是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的需要而定的。药物的性质决定了药物的理化作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和加入不同的辅料,对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治疗作用有着不同的影响。中药经过炮制以后,由于温度、时间、溶剂以及不同辅料的处理,使其所含的成分产生不同的变化。如有些成分被溶出,有些成分被分解或转变成新的成分,有些成分也有增

加或减少的现象,所有这一切,对于中药的药性和疗效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对于探讨中药炮制的原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大多数中药炮制的研究还不够系统,积累的资料还不多。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正在开展。因此,只能就已知的一般的化学成分结合现有的实际作一讨论。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是很复杂的,就某种具体的中药材来说,其中所含的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的化学成分,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可能是起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也可能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成分。尽管目前对于大多数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还不十分清楚,然而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在中药材中可能起生理作用的化学成分,主要在下列几类成分中:生物碱类、甙类、挥发油、树脂、有机酸、油脂、无机盐等。经炮制以后,它们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现分类如下:

(1)生物碱:是一类复杂的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味苦,具碱性,对人体一般都产生强烈的或特殊的生理作用,是药材中十分重要的成分。可见于一百几十个科中,以豆科、防己科、毛茛科、夹竹桃科、茄科、石蒜科植物含量较高。当一种中草药含有生物碱时,很少只含一种,往往含有几种甚至至几十种之多,由于生长地区不同、采集季节不同,它们的生物碱含量也往往有很大差别。

大多数生物碱为无色晶体,又有少数是油状液体。液体的生物碱能在常压或减压条件下被蒸馏。游离的生物碱大多能溶于有机溶剂。由于生物碱多呈碱性,所以能与酸生成盐。生物碱的盐类大多能溶于水,不溶于苯、氯仿、乙醚等非极性溶剂中,例如延胡索经醋制后,使游离的生物碱与醋酸作用生成醋酸盐,从而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各种生物碱具有不同的耐热性,随着温度的高低可以产生不同的变化。如马钱子经沙炒、油煎等方法炮制以后,使其中所含的番木鳖碱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达到了马钱子去毒的要求。槟榔中的槟榔碱能溶于水,是槟榔驱虫的有效成分。有的药厂为了切制饮片的方便,在水中长时间浸泡,这种方法显然是不恰当的,为了避免有效成分的大量损失,应尽量缩短在水中的浸泡时间。对于有效成分容易在水中溶解的药物,应尽量采取少泡多润的方法,以达到提高药物疗效的目的。

(2)甙:它是一种由糖或非糖(甙元)物质组成的复杂化合物。甙大多数为无色、无臭的结晶性物质,具有苦味,多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有些甙也可溶于乙酸乙酯和氯仿,但难溶于醚或苯。含有甙类成分的药林,通常同时含有各种专一分解甙的酶,在一定温度或湿度下,酶即产生活力,促使各种甙类化合物的分解。如苦杏仁在水中浸泡时,由于苦杏酶的作用,可使苦杏仁甙最终分解为苯甲醛与氢氰酸。因此,为了使甙美化合物不致分解而失去药效。利用炒、烘、蒸的方法,基本上可达到破坏酶而保存甙的目的。如白芥子经炒后增加了温胃祛痰的功效,降低了辛辣味,使所含分解白芥子甙的酶大部分受到破坏,则白芥子甙不致于被酶分解成白芥子油而挥发损失。一切酶都有不同的耐热性,一般加热至60℃以上,酶即失去活力。这对保存甙类化合物有重要的意义。实验证明:黄芩经蒸、煮以后而破坏了酶,从而保存了黄芩甙。因此,含甙类药物在炮制时应注意遇水分解或流失。

(3)挥发油:通常也是一种具有治疗作用的成分,具有特殊气味和辛辣感,在常温下能挥发,加热挥发更快,是随水蒸气蒸馏,大多数比水轻,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并能溶解在冰醋酸及水合氯醛水溶液中。因此,在炮制过程中,由于加热等处理,常可使药材中所含的挥发油显著减少。据报道,含挥发油的药材经炮制后,挥发油的含量有如下变化:炒炭减少约80%,炒焦减少约40%,煨或土炒减少约20%,醋制、酒制、盐水制、蜜制、米泔水制及麸炒损失约10~15%。因此,对含挥发油及芳香性的药物应根据需要进行妥善的处理和保管。但是也有些药物炮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某些药物的挥发油的副作用,以

达到治疗的目的。如炒乳香、没药就是为了除去部分挥发油,以减少副作用。如麻黄的发汗作用主要是挥发油,蜜炙后挥发油损耗二分之一,致使发汗力减低,而蜜能润肺止咳,从而增强了止咳平喘的作用。药物经过炮制后,其中的挥发油不但量上起了变化,而且理化性质也有所改变,在药理作用上也不一样。例如生肉豆蔻的挥发油对肠道有刺激作用,煨肉豆蔻的挥发油减少,对家兔离体肠管的蠕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医疗实践中,有的药物需要挥发油以保存疗效,有的药物则要减少或除去挥发油以消除副作用。故在炮制过程中,应根据医疗需要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

(4)鞣质(单宁):是一类复杂的酚类化合物,广布植物药材之中,具有涩味和收敛性。在医疗上常作为收敛剂,用于止血、止泻、抑制伤分泌和防止发炎,有时也可用于生物碱及重金属中毒的化学解毒剂。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成分是有影响的。有的鞣质减少,如生地于炒炭后鞣质减少;有的鞣质增加,如槐花炒炭后鞣质增加四倍。鞣质能溶于水,特别是易溶于热水,生成胶状溶液。故水制含鞣质类的药材时,应尽量采取少泡多润的方法,也要注意不用热水淘洗含鞣质的药物。鞣质同时能溶于乙醇中,故辅料炮制时多用酒制,以增强疗效。炮制鞣质类药物还要注意,应尽量避免使用铁器,在炮制含鞣质类药材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临床及理化试验,合理地进行炮制,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5)树脂:是一类极为复杂的混合物。它在植物体内常是一种透明或棕黄色的液体,当流出体外或暴露于空气中,往往逐渐变成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固体,有时则为稠厚的液体。树脂不溶于水,可溶于酒精和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中。酸性树脂能溶解于碱性溶液中。但当加酸酸化后,又会沉淀出来。固定的树脂质脆,受热先变软,然后溶解成液体。树脂在医疗上有防腐、消炎、镇静、解痉、止血、利尿等作用,并可作硬膏的基础。炮制对含树脂类的药物是有影响的。如乳香、没药经过炮制以后,可去掉部分芳香油和树脂,缓和其药性,牵牛子经炒后可缓和利尿作用,因牵牛子树脂受热被破坏所致。据报道:五味子的补养作用是一种树脂类物质。树脂一般溶于酒而不溶于水,故酒制可增加溶解度,提高滋肾的疗效。

(6)油脂: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脂,存在于各种植物的器官中。尤其是种子药材含量最高。油脂通常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如蓖麻油能刺激肠道,使其蠕动而有泻下的作用。苡仁酯具有抗癌作用,郁李仁、火麻仁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在医疗上,为了防止油脂润肠致泻的作用过猛,或者临床上根本不需要润泻,因此,对不同的药物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工炮制,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柏子仁去油制霜,降低滑性或渗泻作用。巴豆去油使其含油量不超过10%,以减低毒性并缓和峻泻作用。

(7)有机酸:广泛存在于植物界,酸味的果实中含量较多。有机酸大多能溶于水和乙醇,特别是低分子的有机酸能大量溶于水,故水制时应尽量少泡多润。对含有有机酸一类的药材多用酒制。有机酸对金属有一定的腐蚀性,所以在炮制含有机酸较多的中草药时,不宜采用金属容器,以防容器腐蚀,药物变色、变味,失去疗效或产生副作用。如:含抗坏血酸较多的药材可用来防止维生素C的缺乏症,提纯的枸橼酸、酒石酸,常用于清凉饮料的制备。植物中的有机酸,可由加热炮制而破坏。如山楂炒焦后有机酸破坏68%,酸性降低,刺激性也随着减少,增强消食积的功效。

(8)无机盐:在植物、矿物及贝壳类药材中均存在,如夏枯草中含有水溶性无机盐为氯化钾等,绿矾含有硫酸亚铁,胆矾含有硫酸铜,石膏含有硫酸钙,朴硝含有硫酸钠,牡蛎、海螵蛸含有碳酸钙等等。炮制对含有无机盐成分的药物是有影响的。如夏枯草就不宜水制,因夏枯草所含大量的钾盐易溶于水,若经水泡洗,会使有效成分流失而影响疗效;炉甘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经煅制后变为氧化锌,除去了有机杂质,变得更纯,从而增强

了消炎、生肌的作用。矿物类药多用煅后醋淬以增强疗效,因醋淬后往往可产生醋酸盐,如赭石煅后醋淬可生成醋酸铁等。

此外,炮制对含消化酶的药物也是有影响的。如神曲、麦芽、谷芽不宜炒焦,因其中含有消化酶,易受热破坏而影响疗效。

综上所述,药材经过各种方法炮制后,其理化性质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些变化已被我们了解,但是绝大部分还待今后作深入具体的研究。药材所含成分的分解或破坏,以及某些新的成分的产生,通常都是为了达到某种医疗的需要,说明中药炮制具有极为丰富的科学内容,也说明化学成分的变化与中药药性和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里也启示我们,在研究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时,必须紧密结合中药的理论与实践,同时必须配合中药的药理试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探讨中药炮制的原理。

三、加热和用水

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一般都离不开一定的温度和水。加热、用水的程度、数量和时间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炮制的质量,是炮制中的重要问题,也是炮制学的基本内容。

(1)温度:常用的有气候温度和人工温度两种。

气候温度:即指自然界四时气候。这种温度与水制法有密切的关系。如洗法、浸法、漂法和润法都是借助气候温度使药物比较容易吸入水分,溶去毒性物质及杂质,达到软化药物,便于切制,减低毒性,去掉杂质的目的。此外,发酵和发芽也是利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使其产生酶或增强酸的活性。春秋二季温度最为适宜,有利于用水炮制药物。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都存在着不利于水制的方面。制药必须适应客观规律,选择适当的地方存放用水泡制的药物。如:夏季选择阴凉的地方,冬季选择温暖的地方。这样,便可充分利用适宜的温度,配合水制法进行炮制。

人工温度:即燃烧燃料和通电所产生的热。燃烧燃料加热按温度高低,习惯有微火、文火、武火的分别。武火火焰大,火力强;文火火焰小,火力较弱;微火无焰,力更弱。这是分别温度的传统经验。用温度计测量,对于温度的掌握更为准确方便,目前多已采用。这种温度可以用人工调节,能适应炮制的需要,广泛应用于火制法和水火共制法中。如煅法需要武火(可达240℃以上),才能将矿物类药材煅至红透松脆:清炒法中的炒黄,一般用文火(90℃以下),达到干燥药物的目的。

通电加热可以随人的意志固定它的度数,比燃烧燃料加热更为便利,烘箱、电炉等加温方式已应用于火制法和水火共制法中。

(2)水量:炮制中用水量的多少,必须根据具体制法的需要而定。药物与水的比例,可分数倍水量、相等水量和少量水等几种。

数倍水量和相等水量为水制法中的淘法、洗法、浸法和漂法及水火共制法中煮法的用水量。淘和洗必须将药物放在数倍于药的水中,才能在水中进行翻动和擦洗药物的操作,使其洗涤充分,达到清洁或软化药物的目的。浸、漂、煮的过程中,缸内或锅内的水,一般以能淹没药物为宜,以利药物吸入水分或液体辅料,均匀地受热或溶出毒性物质或杂质,达到柔软药物,便于切制,减低毒性,增强药效的目的。

少量水为水制法中的喷洒和浸润的用水量。在药物上面喷洒少量清水,或将药物放在少量液体辅料中,经常翻动,使水分或液体辅料全部吸收。这样便可以在保存有效成分和节约辅料的情况下,达到软化,便于切制的目的。

(3)加热、用水的时间:由于具体炮制方法的不同,药物质地、体积的差异,以及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于加热、用水在时间方面的要求也就不一样。因此,必须根据这些情况,处理好加热、用水的时间。

根据具体制法的需要进行加热、用水。如火制法中的盐水炒比麸炒加热的时间长。因为盐水炒要求将辅料炒干,麸炒只要求将药物的表面熏黄。水制法中的漂法比洗法用水的时间长,因为漂法要求漂去内部所含的有毒物质或杂质,洗法只要求洗去表面所附的灰土。

根据药物的质地进行加热、用水。如炒炭时,根及根茎比花叶炒的时间长,因为前者比后者坚实,不易炭化。浸制时,木本植物的根比草本植物的根浸的时间长,这也是因为前者比后者坚实,水分不易渗透到内部。

根据药物的体积进行加热、用水。同属一种矿物,用火煅制时,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煅的时间长,因为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受热缓慢。同属一种植物,用水浸制时,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浸制的时间长,因为水份渗透到深部,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缓慢。

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进行用水。夏季温度高,药物体积涨大,水易渗透,洗、浸、漂、润的时间应相应地缩短;冬季气温低,药物体积缩小,水不易渗透,水制的时间必须相应地延长。

总而言之,加热、用水的程度、数量和时间,必须与炮制的需要、药物的质地、体积、气候的变化相适应,以保证炮制的质量,使药物充分发挥效用。

四、常用辅料

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加入共制的其他物质称辅料。辅料是炮制药物的条件之一。辅料的作用,除了构成炮制的某些作用外,还有火制法中用某些辅料作中间体,使药物受热均匀;水制法中用某些辅料作防腐剂,防止药物在水漂时腐烂等作用。常用辅料有固体辅料和液体辅料两类。

(一)固体辅料

(1)麦麸:取干燥麦麸10斤,熟蜂蜜2斤,清水1斤,先将蜜水混合均匀,然后喷洒在麦麸中,边喷洒,边揉搓,并用半米筛筛一次。如有粘结的小团,再揉搓过筛,置锅内用小火炒干水分取出,冷后加盖储存备用。本品性味甘平,具和中作用,炒焦后有芳香气,能健胃矫臭,常用于制健脾胃及有刺激性、腥臭气味的药物,如:炒白术、炒僵蚕、炒肉豆蔻。

(2)米:以粳米、糯米作辅料。粳米性味甘平,能益气除烦、止泻止渴,多用于制健脾胃药物,如:米炒党参。糯米性味甘温,益气止泻,制斑螯有解毒作用。

(3)大豆:以黑大豆作辅料,性味甘平,能补肾解毒,多用于制补肾及毒性药物,如:制首乌、制川乌。

(4)豆腐:以豆腐作辅料,性味甘寒,具清热作用,制硫黄、藤黄有解毒作用。

(5)炒:先用半米筛筛去粗炒,再用清水洗去灰泥,晒干置锅内炒热,加少量植物油拌炒,至炒稍带黑色,并现光滑时取出,储存备用。每次炒药前,须加少量植物油拌炒。炮制坚硬药材,用砂作中间体,能使药物受热均匀,达到酥脆易碎,便于制剂和溶出有效成分,如:制马钱子、制龟板。

(6)土:灶心土、黄土均供制药用。灶心土系土灶中的焦土,以久经火炼者为佳(燃煤的灶中的土不能用),为紫色或黑褐色块状物,坚硬如石,性味辛微温,能温中和胃,

止血止呕。黄土,即山地挖掘的洁净黄色土,性味甘平,能止痢、止血、解毒。均须碾粉备用。多用于制补脾胃药物,如:土炒白术。

(7)滑石:系单斜晶系鳞片状或斜方柱状的天然矿石,质地滑腻,经验以白而带绿色为优,带黄色或灰色质量较差。拣去杂质,碾细水飞用。性味甘寒,利水通淋,清热解暑,作中间体砂药,能使药物受热均匀,多用于炒制韧性强的动物药,如:制玳瑁。

(8)海蛤粉:为海产蛤类的贝壳所制成的白色粉末,性味苦咸平,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作中间体砂药,能使药物受热均匀,多用于炒制胶类药物,如:炒阿胶。

(9)明矾:为三方晶系明矾石的加工提炼品,无色透明,外面被白粉,能溶于水,性味酸寒,能收敛燥湿。生明矾具解毒防腐作用,常用以煮制或浸制毒性药物,如:制半夏。

(二)液体辅料

(1)蜂蜜:为白色或淡黄色至深黄色的稠厚液体,新鲜时半透明,日久色变暗,并析出颗粒状结晶。以白色或淡黄色半透明,粘度大,气味香甜者为佳。如蜂蜜内有杂质,须用铁丝筛过滤,气温低时可加热炼制,再进行过滤。本品性味甘平,具滋补作用,多用于制润肺止咳及补脾药物,如:炙紫苑、炙甘草。

(2)酒:有黄酒、白酒之分,均可供制药用。用量比例,黄酒量大,白酒量小酒为淡黄色或无色的澄明液体,气味特异,有刺激性,性味苦甘辛大热,能升提药力,通经活络,多用于制行上焦及通经络药物,如:酒炒黄芩、酒洗当归。

(3)醋:为黄棕色或深棕色的澄明液体,有特异气味,性味酸苦温,能引药入肝,解毒消痈肿,多用于制入肝经及有毒药物,如:醋炒五灵脂、醋炒芫花。

(4)米泔水:米泔水按次序可分头泔、二泔,以二泔为佳,为灰白色或灰黄色的悬浊液体。本品具吸附作用,用于泡制含有油质的药物,能除去部分油质,降低燥性,如:漂苍术。

(5)生姜汁:取鲜生姜洗净泥土,捣烂,用布包好,压榨取汁,剩下的姜渣,加入同量清水,再捣烂压榨取汁,并入第一次的净汁中和匀备用。本品为黄白色液体,表面可见悬浮的油珠,有香气,性味辛微温,能止呕、散寒、发汗、解毒,多用于制止呕及寒性、毒性的药物,如:姜汁炒竹茹、姜汁炒黄连等。

(6)甘草汁:系甘草切片加水煎煮而得,为黄棕色至深棕色液体,气微香,性味甘平,能补脾、泻火、解毒、缓和药性。多用于制毒性药物,如:甘草水泡吴茱萸。

(7)胆汁:系猪牛的新鲜胆汁,以黄牛胆汁为佳,系棕绿色或暗棕色的粘稠液体,有特异臭气,性味苦寒,能除热明目。天南星用牛胆汁制后,可去其燥性,并具清热熄风作用。

(8)盐水:每500克药用盐6~15克,用开水100~150毫升溶化,性味咸寒,能引药下行入肾,多用于制入肾经及行下焦药物,如:盐水炒杜仲、盐炒橘核等。

五、炮制的工具

中药炮制工作是一种复杂的科学技术工作,操作方法很多,应用的工具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工具的选择、准备是炮制工作中一项主要的物质条件,为此,现将工具及应用范围分述如下。

(一)手工操作工具

(1)切药刀:配合切药刀的工具有切药用的竹把子、单切用的虎头钳、螃蟹钳、拦药的刀方、接药的药斗、擦刀的油帚子、水帚子。

(2)片刀:式样与菜刀相似,刀片薄,刃口为两面,呈弧形,具切、削、片、劈多种作用。

(3)锉:为木质、角质药材锉末的工具。

(4)铁锤:药材破碎用。

(5)碾槽:系生铁铸成。

(6)冲筒:为临时捣碎工具。

(7)乳钵:研粉用。

(二)制药机械

应用机械制药,劳动强度小,生产效率高,具有很多优越性,为中药炮制的发展方向。现在有轧粉用的粉碎机,切制饮片用的切药机,各地式样较多,这里不赘述。

中药炮制学(重要资料)

中药炮制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 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雷公炮炙论》刘宋南北朝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多用“修事”。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正文中设有“修制”专项。 《修事指南》张仲岩清朝以“修事”作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 3. 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此种分类方法基本能反映出炮制的特点, 但对饮片切制及切制前的洁净和软化处理等未包括其中。) 火制:煅、炮、炙、炒 水制:渍、泡、洗 水火共制:蒸、煮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 4. 制则(定义、举例) 1)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酒制大黄】 2)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资,有资助之意。【盐制知母】 3)相畏为制:指用某种辅料(含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生姜制半夏】 4)相恶为制:指炮制时可以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麸炒枳壳、煨木香】 5)相喜为制 5. 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 6. 炮制对重要毒性的影响:炮制对中药的影响是通过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 体的伤害,其主要途径: 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 2)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干漆等。 3)加入具解毒作用的辅料。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可降低毒性的辅料:甘草、生姜、醋、明矾、石灰、黑豆等。) 7. 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部位,如生诃子偏入肺经,长于清金敛肺利咽,用于治疗咽痛失音,肺虚久嗽。煨诃子炮制后使涩敛之性增强,专入大肠经,增强了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老人久泻久痢及脱肛症。 炮制可以调整某些药物的一药多经,使其作用专一。如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更好地治疗肝经疾病。小茴香、益智仁、橘核等经过盐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肾经,能更好地发挥治疗肾经疾病的作用。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中药炮制学重点知识(学习相关)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三、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 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雷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 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 四、炮制的历代称谓。 炮制的历代称谓有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 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反制: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从制: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 ②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酒炒升,姜汁散,醋炒敛,盐水炒则下行 ③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心:童便、朱砂肝:醋、鳖鱼脾胃:姜、米、麦麸、土 肺:蜂蜜、姜汁胃:盐、黑豆汁、羊脂油 ④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毒的概念:①早期的“毒药”通常是药物的总称 ②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 ③后世医药著作中所称“毒”则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与现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 六、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2例说明。 ⑴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如乌头生品毒大,外用,水浸、蒸煮后降毒,供内服;巴豆去油制霜,降毒,缓和药性。 ⑵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由寒转温,如生地黄与地黄;由温转凉,如天南星与制南星;缓和药性,如麻黄与蜜麻黄;产生新疗效,如生石膏与煅石膏。 ⑶增强药物疗效。如羊脂炙淫羊藿可以增强补肾壮阳;醋制延胡索可以增强活血止痛。 ⑷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如酒制升提—大黄生用治下焦实热,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莱菔子—生用升散,涌吐风痰,炒制后主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⑸改变药物作用等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醋制入肝,如柴胡、香附醋炙引药入肝;盐制入肾,如小茴香、砂仁盐制引药入肾。 ⑹便于调剂和制剂。体长的药材—紫苏、藿香;个大的药材—葛根、乌药;质地坚硬的药材—羚羊角、珍珠、磁石、自然铜、龟甲、鳖甲。 ⑺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药材常见杂质或非药用部位:根及根茎类—泥沙、杂药、芦头、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 (1)资料

中炮复习思考题总结 第一章炮制绪论 ⑴中药炮制、中药炮制学及中药饮片的释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今多用“炮制”和“炮炙”。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⑵简述中药炮制的起源及发展概况。 ⑶我国古代炮制专著有几部?写出其成书年代及作者。 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制)专著。 明·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 清·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⑷中药炮制的相关法规有哪些? 《国家药品标准》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炮制规范》是中药饮片炮制必需遵循的法规。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1、叙述中药炮制的制则与制法。举例。 2、炮制对中药性能影响的内容有哪些?举例。 3、简述中药辅料作用的理论。 1.酒制升提; 2.姜制发散; 3.盐制肾软坚; 4.醋制入肝住痛; 5.童便制除劣性降下; 6.米泔制去燥性和中; 7.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 8.土制补中; 9.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 10.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11.蜜制甘缓增益元阳;12.黑芝麻制润燥益阴; 12.麦麸皮制抑酷性和胃(健胃);13.乌豆汤、甘草汤解毒缓性,14.矾汤制去辛烈减毒、安胃; 15.糯米制润燥而择土。 方法理论: 1.炙者取中和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 2.炒以缓其性,泡以剖其毒,浸能滋阴,炼可助阳; 3.炭药止血; 4.煅者去坚性。 4、举例说明饮片生熟异用的理论。 生熟理论是总结生熟饮片性能变化、功效异同。 生品(生药):净制或切制的中药加工品; 熟品(熟药):加热、加辅料、发酵制霜等处理的加工品。 生熟理论的主要内容: 1.生清(泻)熟补:如地黄、甘草、何首乌; 2.生峻熟缓:如大黄、麻黄、巴豆等; 3.生毒熟减:如乌头、附子; 4.生行熟止:如蒲黄、益智仁、木香。 5.生升熟降(气厚味薄者):如莱服子; 6.生降熟升(味厚气薄者):如苦寒药,大黄、黄连等。 1.如何理解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 组方用药的要素。依据整体观念及辩证施治的原则。 综合考虑病情的性质、个体以及气候环境的差异。中药一药多效的药性作用特点。 2、炮制对中药性能影响的内容有哪些?举例。 1)根据病情需要,通过炮制对中药性能和作用进行调整,以适应临床治疗的要求。 (1)益智仁生品辛温燥烈,温脾止泻、摄涎唾(益智散)。 (2)盐炙后则主入肾经,温肾涩精、缩尿(缩泉丸)。

中药炮制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我国古代第三部炮制专著是(E) A、《本草纲目》 B、《省农本草经》 C、《雷公炮炙论》 D、《炮制大法》 E、《修事指南》 2、中国炮制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是(E)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E、清代 3、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B) A、陈嘉谟 B、缪希雍 C、李时珍 D、雷斅 E、张仲言 4、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炮制的专目是(E) A、修事 B、修拣 C、炮炙 D、炮制 E、修治 A、修治 B、制造 C、炮炙 D、修事 1、《本草蒙筌》中指出药物炮制称(B) 2、《本草纲目》药物正文炮制项称(A) 3、《雷公炮炙论》药物正文中炮制称(C) 4、《修事指南》药物正文中炮制常称(D) 1、雷公炮炙十七法不含的方法是(BE) A、镑 B、润 C、炙 D 、炮 E、泡 2、《本草纲目》记载的炮制方法有(ABCDE) A、火制 B、制霜 C、加辅料制 D、制曲 E、水火共制 1、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了中药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2、《雷公炮炙论》的作者是雷斅,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期,载药300种。 3、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包括净洗加工、饮片切制、炮制。 4、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药力反失。” 5、中药炮制的起源经过中药的发现和应用、火的发明和应用、酒的发明和应用、陶器的发明和应用。 1、“秫米汤”中的制半夏是经修治过的半夏。对 2、《素问·缪刺论》中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当今的血余炭。对 3、“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始载于《本草经集注》。错 4、《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对 5、古代炮制十七法就是雷公炮炙十七法。对 1、简述中药炮制及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需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科学。 2、中药炮制的发展时期及其特点。 中药炮制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制理论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 年至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扩大应用时期;现代(公元1911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第二章中药炮制及临床疗效 1、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药物的毒副作用称为(C) A、相反为制 B、相资为制 C、相畏为制 D、相恶为制 E、相从为制 2、“炮制不明,药性不准,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记载于(A) A、《修事指南》 B、《金匱玉函经》 C、《本草蒙筌》 D、《医学入门》 E、《炮炙大法》 3、姜汁制栀子可称为(B) A、从制 B、反制 C、相恶制 D、相杀制 E、相资制 A、制其形 B、制其性 C、制其质 D、制其味

中药炮制学

第一讲讲稿 授课时间:2014-2-24,第1~2节。 教学内容: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点:掌握中药炮制和中药炮制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炮制的特点和中药炮制学的任务;了解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和发展。 二、能力培养:提高阅读本草文献的能力;培养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增强法制意识;强调学科交叉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为中药炮制的概念和特点;中药炮制学的概念和任务。难点为中药炮制的特点:独特性、古老性和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第一节概述 1、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 重点讲解:中药炮制和中药炮制学的概念。 2、中药炮制的特点 先讲中药使用的特点,再讲中药炮制的特点。 中药使用的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一药多用;需要调剂、制剂;需要炮制。 中药炮制的特点:独特性;古老性:起源、理论体系和生产方式都具古老性;合理性。 3、中药炮制学的任务 紧紧抓住中药炮制学的概念来逐项讲解。 炮制原理;炮制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发展方向。 二、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和发展 1、中药炮制的起源: ①中药炮制起源于中药发现和使用的实践,有了中药就有了中药炮制; ②中药炮制的产生与火的利用密切相关; ③中药炮制的产生与饮食相关; ④酒的发明促进了中药炮制的发展。 2、中药炮制的发展:

①春秋战国至宋代: 炮制技术的发展和积累阶段,技术出现—随方注脚—专章论述—专著出现—法定技术。(《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新修本草》、《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雷公炮炙论》)。 ②金元时期: 炮制理论的形成阶段,伴随着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中药炮制理论迅速发展。(《药类法象》、《汤液本草》)。生升熟降、生泻熟补等。 ③明清时期: 炮制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总结阶段。(《本草蒙筌》、《本草纲目》、《炮炙大法》、《修事指南》)。 ④现代时期: 振兴和发展时期。管理-生产-教育-科研-著作。

中药炮制学_精华版(简答+大题+重点药)

中藥炮制學(加粗字體為重點)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名詞解釋)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名詞解釋) 一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净制①除去杂质②除去非药用部位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③除去一些外形相似的其他有毒药物 2.加工切制切制的目的是提高煎药质量或有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 3.加热炮制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和煅制应用最为广泛。 制药原则: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偏性或改变药性。如酒制大黄 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疗效。如盐制知母 相畏(或相杀)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南星毒 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如米泔水制苍术 二具体方法 制其形:改变外形、药用部位制其性:改变性能制其味:调整五味或矫正劣味制其质:改变质地和性质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四气:寒凉温热(平性)五味:辛、甘、酸、苦、咸(淡、涩)有三种情况: 一是―反制‖,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如姜栀子 二是―从制‖,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如胆黄连 三是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如生地为清营凉血之品,而制成熟地后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毒性和偏性(副作用),炮制能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中藥炮制的目的:毒去效存最主要的目的是减毒增效,满足临床需要。 1.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 2.改变或缓和药性 3.增强药物的疗效 4.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趋向 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6.便于调剂制剂 7.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 8.利于服用 炮制对药物化學成分的影响 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1有效成分①性质稳定—可加热或用辅料处理,如醋元胡;②不耐热—生用,应避免或少加热,如石榴皮、山豆根; ③水溶性大—少泡多润,如槟榔、苦参; 2有毒成分通过炮制,转化成毒性较小的成分,如川乌 二、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 1有效成分:①破坏分解酶,如槐花、黄芩、苦杏仁;②避免醋制;③采用少泡多润的方法,如秦皮、大黄等;2非有效成分:通过水洗、在酸性条件下处理加以破坏。 三、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 1有效成分:水处理不宜浸润、闷润,要抢水洗热处理时,最好在500C以下或以阴干为主。 2有毒成分:加热处理引起量变或质变,如苍术、荆芥。 本教材采用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这种分类方法 液体辅料(包括药汁) 1.酒黄酒,白酒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臭矫味、引药上行、增加溶出等 2.醋作用: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增加有效成分溶出等。

完整版中药炮制学 整理笔记.doc

》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①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②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情况,熟悉重要的中 第一节概述 中药:以天然药物为主要来源,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分三种商品形式: │①中药材:中药的原药材;②中药饮片:经过切削、炮制供煎汤剂的中草药。③中成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 ┝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我国医药学独有的制药术语。 │┌在古代是指制药总称,在现代多指单味药材加工成饮片。炮制的同义词,历代有炮炙、修治、修制、修合、修事、治削、合和、合药、饮片加工等。 │└“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制”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不同专著的炮制名称: ┍张仲景《金匮玉函经》┇炮炙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雷敩《雷公炮炙论》┇书名以“炮炙”,正文多用“修事” └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缪希雍《炮炙大法》┇炮炙 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陈嘉谟《本草蒙筌》┇制造 ◆中药炮制的起源:┝李时珍《本草纲目》┇修治 ┍起源于用药实践,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张仲岩《修事指南》┇书名以“修事”,正文用“炮制” ┕中药炮制产生的前提条件┌①中药的发现和应用;②火的出现和应用,炮生为熟,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火制); ◆中药炮制发展本草著作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 春秋战国~宋代 (B.C.744~A.D.127 9) 炮制技术起始和形成1《五十二病 方》 是我国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止出血者燔发” 2《黄帝内 经》 \战国至秦 汉 ①从中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治半 夏” ②“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口父咀”~当时的切制饮片 3《神农本草 经》\ 汉代 (东汉末 年) ①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经验 ②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③对药物的产地、采集、药物真伪鉴别有些概括 ④书中总结了四气五味、七情配伍等基本原则,初 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4《金匮玉函 经》 张仲 景 东汉①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②阐明了药物 粒度与药效的关系 5《本草经集 注》 陶弘 景 南北朝(梁 代) (502-536 年) ①第一次系统归纳炮制技术,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 ②首创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法;又创诸病通用药 ③7卷,载药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 菜、米食、有名未用 ④记载了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等 内容 6《雷公炮炙 论》 雷敩南北朝(刘 宋) ①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 产生,载药300种 ②创建了炮制新方法,概括炮制作用,广泛运用辅 料炮制药 《新修本 草》 7《唐本草》 李绩 苏敬 唐代 (公元659 年) 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②全书54卷,载药850种,新增药114种 ③全面总结唐以前的药学成就,图文对照开创了世 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本草拾陈藏唐代 (741①10卷,收载《唐本草》未载药物692种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全

绪论 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一章 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其含义?各举3例说明。 传统的制药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 具体方法为: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酒炙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白矾、石灰、皂荚制半夏、南星;蜂蜜、童便、黑大豆、甘草、豆腐制川乌。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如米泔水制苍术:麸炒枳实;煨木香。 制其形:是指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白芍切片;当归和甘草分根梢入药;莲子分莲子肉和莲子心。 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能。升提的酒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同相反为制”) 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紫河车酒炙,乳香和没药醋,矫味矫臭。而且紫河车酒制增加了辛温之性味,温肾壮阳之力更强;乳香、没药增加了酸味,更专入肝经。制其质:即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如穿山甲砂炒至酥泡,龟甲、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卒等,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或易于粉碎。何首乌黑豆汁拌煮后,味转甘而性转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 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反制: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从制: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 ②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中药炮制学课程标准

中药炮制学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课适用专业:中药学 授课教研室:中药(营养)教研室学时: 72 编写执笔人:蔡纪平审定负责人: 编写日期:2013/2/24 审定日期: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 《中药炮制学》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独特的制药技术,是中药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应在学习中医药基础概要、中药方剂学、药用植物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等课程后开设本课程。本课程在中药类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具有必需的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熟练进行中药炮制操作的基本技能;具备在饮片生产企业从事中药材炮制加工、质量检测、储藏保管的职业能力;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成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技能。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共包括中药炮制技术概述、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和贮藏保管、净选加工、饮片切制、炒法、炙法、煅法、蒸煮燀法等14个学习项目,这些学习项目是以现行版药典药材炮制通则中的中药饮片炮制工艺为线索来设计的,项目的确定以行业专家对中药专业所覆盖的岗位群所进行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和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照中药炮制工艺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训和实际操作,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掌握从事中药炮制生产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药材的炮制加工技术;熟悉现代新技术、新设备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中药炮制学(本)复习过程

中药炮制学(本)

中药炮制学(本) 交卷时间:2019-12-03 12:36:42 一、单选题 1. (2分)欲清热除烦时,脾胃较虚弱者可选用() ? A. 栀子 ? B. 炒栀子 ? C. 焦栀子 ? D. 栀子炭 ? E. 麸炒栀子 得分:2 知识点:中药炮制学(本) 展开解析 答案C解析2. (2分)下列炮制品中属于“从制”的是() ? A. 酒炙黄连 ? B. 姜炙黄连 ? C. 吴萸炙黄连 ? D. 黄连炙吴萸 ? E. 胆汁炙黄连 得分:2 知识点:中药炮制学(本) 展开解析 答案E解析3. (2分)炮制西瓜霜的辅助性药物是( )

? A. 白矾 ? B. 芒硝 ? C. 甘草 ? D. 生姜 ? E. 石膏 得分:2 知识点:中药炮制学(本) 展开解析 答案B解析4. (2分)西瓜霜的功效是() ? A. 消肿清火 ? B. 泻热通便 ? C. 润燥软坚 ? D. 消导 ? E. 下气通便 得分:2 知识点:中药炮制学(本)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5. (2分)麸炒时,麦麸一般用量为每100公斤药物,用麦麸() ? A. 5公斤 ? B. 10~15公斤 ? C. 20~25公斤 ? D. 30公斤 ? E. 40公斤

得分:2 知识点:中药炮制学(本) 展开解析 答案B解析6. (2分)烘法的操作方法为() ? A. 药物置近火处,使内部水分蒸发 ? B. 药物置锅内,文火加热,使内部水分蒸发 ? C. 药物置锅内,文火加热,勤翻动,使内部水分蒸发 ? D. 药物置锅内,中火加热,使内部水分蒸发 ? E. 药物置锅内,中火加热,勤翻动,使内部水分蒸发得分:2 知识点:中药炮制学(本)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7. (2分)滑石粉炒适用于() ? A. 种子类药物 ? B. 腥味大的动物类药物 ? C. 质地坚硬的根类药物 ? D. 韧性较大的动物类药物 ? E. 骨骼类药物 得分:2 知识点:中药炮制学(本) 展开解析 答案D解析8. (2分)艾的加工方法是()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 2、炙法:将选净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人药物组织 4、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例如:生姜制半夏 5、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6、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真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7、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质,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8、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 9、风化: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经风吹日晒或过分干燥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 10、泛油即走油,指药物中所含的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在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11、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例如盐水制知母 12、炒炭存性:是指药物炒炭时,走部分炭化,但应保存部份药物固有气味,不能全部炭化,更不能灰化。 13、煅淬法:将药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14、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15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 16蜜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 17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8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 19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20伤水:伤水是指药材吸水过多,成分流失的现象。 21扣锅锻: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又称密闭煅、闷煅、暗煅。 22切制法: 23去油制霜法:药物经过适当加热去油制成松散粉末的方法。 24渗析制霜法:药物与辅料经过加工析出细小结晶的方法。 25心:心一般指根类药物的木质部或种子类药物的胚芽。 26去心:指去除根的木质部和枯朽部分、种子的胚芽等。 27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别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提纯药物。 28土炒:土炒是将净药材与灶心土(伏龙肝)拌炒的方法。 29饮片古称咀片,是指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 29、三类分类法:它是明代陈嘉谟提出的,即以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为纲,统领各种中药的炮制,此法能反映炮制的特色,但不能包括炮制的全部内容。

中药炮制学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2.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 ①探讨炮制机理②改进炮制工艺③制定饮片标准 3.举例说明什么是炮制原理: 炮制原理: 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如: 减毒、增效、缓和药性及产生新药效等。历史上对炮制原理的解释: 如炒炭止血——红见黑止。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等现代部分已研究清楚药物炮制的原理: 如醋制xx、煮xx、草乌、附子等。 4.中药炮制发展的四个时期: ①xx至宋代代: 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 是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 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

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第二章 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①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②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③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 2.炮制对升降沉浮的影响: ①生升熟降,例: 莱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为主,用于涌吐风痰,炒后则以降为主,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②酒炙升提,例: 黄柏清下焦湿热之药,经酒炙之后作用向上,兼能清上焦之热③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地,转化其升降沉浮,使药物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 3.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①醋制入肝经,例: 青皮入肝、胆、胃经,用醋炒后,可增强对肝经的作用②蜜制入脾经,例: 甘草入、心、肺胃经,蜜炙后补脾和胃③盐制入肾经,例: 知母入肺、胃、肾经,具有清肺、凉血、泻相火的作用,盐灸后则主要作用于肾经,可增强滋阴降火的功效。 4.炮制对毒性的影响: ①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②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马钱子等③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 第三章 1.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炮制学学习心得

中药炮制学论文 题目:中药炮制学的学习感想 班级: 药学11— 1班 姓名: 虞加丽 学号: 20110863 指导老师: 施飞 ——全国一百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中药炮制学的学习感想 (四川农业大学药学系虞加丽625014) 摘要: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由于中药的不断开发利用,其炮制方面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我们只有不断根据实际改进,才能将中药利用得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字:中药炮制目的原则依据具体方法存在问题改进方法前言:随着期末的临近,中药炮制学的学习也接近尾声。在中药炮制课上,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关于中药炮制的一些相关知识,还有我们对于这门课程或者说是技术的思考和改进。 正文:中药炮制学是一门指导制药方法的学科。在课堂上,我们是以中药炮制的目的、原则依据与具体方法的学习为主的,而课外,作为一个即将进入医药领域的学生来说,我们更用该思考它的不足与改进方法。首先,我想先总结一下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相关知识。 总所周知,中药炮制是中国医药遗产的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对中国人民防病治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中药炮制的目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如生半夏、生南星有毒,用生姜、明矾脆制,可解除毒性;又如巴豆有剧毒,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 2.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地黄生用性寒凉血,蒸制成熟地则微温而补

血;何首乌生用润畅通便、解疮毒,制熟能补肝肾、益精血。 3.便于制剂和贮藏:如将植物类药物切碎,便于煎煮;矿物类药物煅,便于研粉。又如某些生药在采集后必须烘焙,使药物充分干燥,以便贮藏。 4.使药物洁净、便于服用:如药物在采集后必须清除泥沙杂质和非药用的部分;有些海产品与动物类的药物需要漂去咸味及腥味等。 同时,中药炮制是有原则依据可依的:清代徐灵胎将传统的制药原则归纳为: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其具体方法为: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1.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实践证实,大黄生品苦寒,易伤脾阳,导致腹痛,用辛甘大热酒制后可避免,同时改沉降为上升之性,以清上焦实热;益智仁温燥,久服易伤阴,用咸寒之盐以制之可纠此偏。 2.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资,有资助的意思。如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酒炙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知母、黄柏本为苦寒之品,在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热泻火同时有一定清虚热之效,用咸寒的盐水炮制可引药入肾,增强滋阴降火作用。仙茅、

中药炮制学重点内容

考试题型:单选(20*2)、多选(20*2)、填空(10*1)、 名解(5*2)、简答(4*5)、论述(10*2) 第一章炮制绪论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 1.探讨炮制机理 2.改进炮制工艺 3.制订饮片质量标准 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的发现和应用、火的出现和应用、酒的发明和应用、陶器的发明和应用。 我国古代炮制专著 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炮制专著。 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收录药物439种,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了雷公炮炙十七法。 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收录药物232种 中药炮制的分类 1.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日煞、曝、露。 2.三类分类法:水制、火制、水火共制(药典方法:净制、切制、炮炙) 五类分类法:三类 + 修制、其他制法 3.药用部位分类法:药用部位(根、茎、叶)… 4.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炒、炙法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 中药炮制原则:运用中药七情合和的配伍理论,选择炮制方法和辅料,依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则泻之,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 制则: 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偏性或改变药性。如酒制黄连缓和其苦寒性 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米炒党参增强补脾止泻作用。相畏为制:指用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其毒副作用。如白矾制天南星降毒。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如米泔水制苍术缓和其燥烈性。 制法: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中药炮制的目的 (1)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3)增强药物疗效。(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6)便于调剂和制剂。(7)净洁药物,利于贮藏保管。(8)利于服用。 炮制是对哪些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生物碱类、苷类、挥发油类、鞣质类、有机酸类、、油脂类、树脂类、蛋白质、氨基酸类、糖类、无机化合物类,重点掌握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苷类、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 第四章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中药炮制辅料是指除主药以外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液体辅料: (一)酒性味功效:甘、辛、大热,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炮制作用: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增强疗效,起矫味矫臭作用。应用:黄连,大黄,当归等。 (二)醋性味功效:酸、苦、温,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炮制作用:增加溶解度,提高疗效;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散瘀、疏肝止痛作用;缓和药性,降低毒性;矫臭矫味杀菌防腐,应用:柴胡、延胡索、莪术等。(三)蜂蜜性味功效:甘平,生则偏凉,熟则偏温,能补中润燥、解毒、缓急止痛,矫味矫臭。炮制作用:起协同作用,增强润肺止咳(蜜冬花)、补脾益气作用(蜜黄芪)、缓和药性、解毒、矫味矫臭、减轻药物的副作用。应用:甘草、麻黄、百部等。(四)食盐水性味功效:咸寒,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引药下行、解毒防腐、矫味。炮制作用:改变药物性能,引药入肾,增强疗效。应用:杜仲、巴戟天、砂仁等 (五)生姜汁性咬功效:辛温,发表散寒,温中止

《中药炮制学》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教学大纲 《中药炮制学》编写委员会 2006.3.20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药炮制学》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中药类专业用) 一、前言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剂、制剂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炮制品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是在学习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等课程后进行本课程教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中药炮制的起源、现状和炮制在临床中的作用,炮制品的性状、特征;了解中药炮制机械的性能、工作原理及历代医药书籍中有关炮制论述和中药炮制现代化研究等,具有从事中药炮制的教学、科研及开发应用的能力,为培养继承和发扬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和教学见习。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讲授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意启发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交待疑点。并通过CAI辅助教学、电化教学、示教、参观和实习等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总学时数为108,其中课堂讲授54,实验54,另外有教学见习1周。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概况。了解中药炮制学的有关法规。 【教学内容】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中药炮制形成的关系,着重讲解各历史时期炮制的发展概况与展望,以及有关的法规。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及多媒体教学等手段。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关系 【目的要求】掌握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熟悉炮制如何影响临床疗效;了解传统制药的原则。 【教学内容】从炮制对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方面讲明中医临床用药法则,通过炮制使药物性味适应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需要,讲明药物自身属性多偏,通过炮制以调整其性,使达到安全有效的用药要求;并讲明成药和汤剂饮片对炮制要求有所不同,均能影响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大纲(最终版)

《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药炮制学 课程性质:专业课 学时:68学时 适用专业:中药制药技术 (三)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剂、制剂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用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炮制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中药炮制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是在学习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等课程后进行本课程教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中药炮制的起源、现状炮制在临床的作用,炮制品的性状、特征;了解中药炮制机械的性能、工作原理及历代医药书籍中有关炮制论述和中药炮制现代化研究等,具有从事中药炮制的教学、科研及开发应用的能力,为培养继承和发扬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和教学见习。课堂讲授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意启发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交代疑点。并通过CAI 辅助教学、电化教学、示教、参观和实习等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中药炮制的起源、现状炮制在临床的作用,炮制品的性状、特征;了解中药炮制机械的性能、工作原理及历代医药书籍中有关炮制论述和中药炮制现代化研究等,具有从事中药炮制的教学、科研及开发应用的能力,为培养继承和发扬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一)课程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重点:掌握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材的影响以及炮制工艺 本课程难点:中药炮制的原理和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 单元一绪论

中药炮制学教学大纲

《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编号: 2.课程名称:中药炮制学 3.英文名称:The Processing of Chinese Materia 4.课程学时: 32学时 5.课程学分:2学分 6.开课学期:第5学期 7.课程类型:专业课程 8.课程性质:必修 9.课程简介: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剂、制剂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主要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炮制品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等内容。 二、课程地位与教学目标 中药炮制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是在学习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等课程后进行本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其任务是在继承传统中药炮制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进行研究、整理、逐步搞清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质量标准,提高饮片质量,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 掌握传统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典型炮制品的质量规格; 2. 熟悉中药炮制的起源、现状和炮制在临床中的作用,炮制品的性状、特征; 3. 掌握炮制对药物药性和主要成分的影响; 4. 具有一定实践能力,能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从事中药炮制学研究工作。 三、教学安排与方式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

2.教学方法:本课程是实践性强的学科,课堂讲授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意启发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交待疑点。并通动画视频参观等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制药工程专业必修课,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并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