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生产生嫉妒心理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大学生之嫉妒情绪浅谈大学生之嫉妒情绪08应用心理何宗梅08156048摘要:嫉妒是指他人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引起的不快甚至是痛苦的情绪体验。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说“嫉妒是万恶的根源,美德的蟊贼”。
嫉妒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具体表现为当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产生的不平、痛苦、愤怒等感觉;当别人身陷不幸或处于困境时则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在人后恶语中伤、诽谤。
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真诚地交往。
关键字:大学生情绪问题嫉妒正文:近几年来,在学校里,由于大学生的嫉妒心理而酿造了无数的悲剧,马加爵、药家鑫等各个悲剧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嫉妒心理造成的,大学生处于对社会认识并不足的懵懂时期,在攀比心理、穿着问题等许多因素的干扰下很容易会发生嫉妒心理。
下面了解一些关于大学生嫉妒心理的知识,以便于我们更好看待和干预。
一、大学生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内部原因性格因素及人格因素都是构成个性的核心因素。
一个性格及人格不健全的人考虑事情往往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一旦事与愿违便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导致嫉妒的产生。
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证明了嫉妒的产生与人格因素密切相关二、大学生嫉妒情绪的发展特点1、嫉妒的特征第一,嫉妒者和被嫉妒者水平相当。
嫉妒者所嫉妒的对象一般指向同学、朋友、同龄人等。
正如人不会嫉妒树木的高大和狮子的勇猛。
嫉妒的产生是由于自己身边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超越了自己而产生的的一种不满情绪,是对他人超越自己对自己发展带来威胁时的恐慌体验。
第二,嫉妒具有攻击性。
嫉妒者一般不能容忍与自己发展相当的人获得了自己没有获得的成绩,对此会采取中伤、诋毁等行为以达到报复被嫉妒者的目的。
即便是自己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同时获取成功时,嫉妒者也往往会表现出轻视、看不起被嫉妒者,认为被嫉妒者的成功是有不正当的手段,以此来提高自我价值。
第三,嫉妒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大学生嫉妒心理的调查分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进校园,接受高等教育的洗礼,成为一名大学生。
然而,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嫉妒心理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影响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进行一次大学生嫉妒心理的调查分析,探究其原因和应对之策,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提升能力。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形式。
问卷调查主要就大学生的嫉妒心理进行简单了解,包括其嫉妒的对象、嫉妒的原因、嫉妒的表现等方面。
深度访谈则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受访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真实心理状态。
二、调查结果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大学生的嫉妒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际关系方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出现嫉妒心理。
他们会对那些与自己相比较的人产生强烈的不满和嫉妒,例如对成绩好的同学、长得更好看的同学、家庭背景更好的同学等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嫉妒情绪。
这种嫉妒情绪还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降低幸福感和满足感。
2. 学业方面大学生在学习上也会产生一些嫉妒心理,例如对于底子好的同学或老师的好评等。
此外,学业成绩的差距也可能导致大学生的嫉妒情绪,特别是在参加比赛或考试等活动时。
这种情况表明,大学生的嫉妒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和资源,从而导致他们感到失落和无助。
3. 社交媒体方面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学生往往会对他人的照片、帖子或个人资料等比较自己的情况产生嫉妒心理。
这种情况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的自卑情绪,进而激发嫉妒情绪。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这种“炫耀”行为很容易引发其他大学生的嫉妒情绪。
三、应对策略面对大学生的嫉妒心理,我们需要给予及时的心理干预和引导。
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种情况:1. 建立正确的比较观念失落的核心其实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之上,而太多的人都是以别人的优点为标准来检视自己的缺陷。
大学生情感中的嫉妒感源析及应对方法大学生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阶段,无论是学业还是社交,都会面临各种压力和困难。
在这个过程中,嫉妒感往往会在大学生的情感中产生,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情感中嫉妒感的来源,并提供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
首先,大学生情感中的嫉妒感往往源于比较心理。
在大学生活中,同学之间的比较是常有的事情。
无论是在学业上的成绩比较,还是在社交圈中的人际关系比较,都会引发嫉妒感。
当看到别人取得好成绩或者在社交圈中受到认可时,自己可能会感到嫉妒,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或者不够受欢迎。
其次,社交媒体的普及也是大学生情感中嫉妒感的重要来源。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经常会分享自己的成功和快乐,而很少分享失败和困难。
这种片面的展示容易让人产生嫉妒感,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劲或者不够幸福。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评论也会成为嫉妒感的加剧因素,因为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价值和社交媒体上的反馈联系起来。
那么,如何应对大学生情感中的嫉妒感呢?首先,要意识到嫉妒感是一种消极情绪,它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中。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与他人进行过多的比较,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其次,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当看到别人取得成功时,可以选择从中汲取正能量,鼓励自己努力奋斗,而不是沉溺于嫉妒之中。
同时,要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就,向他们学习,而不是嫉妒他们。
此外,要理性对待社交媒体。
在使用社交媒体时,要明白其中的虚幻性和局限性,不要将自己的价值与社交媒体上的表现挂钩。
可以适当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转而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成就。
最后,要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互动。
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嫉妒感。
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困难和成功,可以建立起支持和理解的关系,从而减少嫉妒感。
总之,大学生情感中的嫉妒感源于比较心理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意识到嫉妒感的消极性、保持积极的心态、理性对待社交媒体以及积极与他人互动等方法来应对嫉妒感。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及有效的情绪管理摘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父母的呵护到独自闯荡的过度时期,是一个学习课本和服务社会的综合时期。
同时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
而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
正是这诸多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情绪问题。
这些情绪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管理和解决可能会发展成心理障碍,影响一个人的正常生活,更有甚者,危害家人和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问题情绪管理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有些同学因未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成绩不理想或考试不及格,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强迫、恐怖;有的学生想着要和别人交往,却不知怎样去交往或交往失败,导致人际关系敏感、少言寡语、敌意、偏执、自闭、多疑;有些学生对自己期望过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导致自己压力过大,自卑、抑郁,心理失去平衡,严重的导致轻生;有的学生家庭环境不好或者以前曾经受过挫折,导致生活缺乏乐趣,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敌意、偏执、无情。
作为大一新生,我将就查到的资料和自己的亲身情况谈谈常见的情绪问题吧。
第一狭隘的偏执刚经历过高考,来到大学的新生们或多或少会表现出些偏执。
原因主要是分为两种,一是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自己所在的大学不是原来梦想的学府。
二是周围的同学都是陌生的,离开家后一个人在不熟悉的环境里益发地怀念过去以致到了偏执的地步。
我做了个初步调查,我这一层的十个寝室共四十人在开学初,二十六人每晚与原来的同学联系超过两个小时,超过三十人认为想回到高中的日子。
就拿我而言,我是去年就参加了高考,种种原因,结果很不理想,只录取到了天津大学,与从小的理想清华建筑系相距颇远。
去到天津大学后,心里一直年年不忘清华梦和原来的同学,对身边的新生事物很排斥。
心里始终不肯承认天大的好,或者说是主观排斥天大,不愿接受。
在天大的那些日子里,不想和新同学融洽相处,而疯狂地和原来同学打电话,生怕原来的同学因为我没考好而不理我。
大学生恋爱心理学一、引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未来。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恋爱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情感智慧、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大学生恋爱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1.情感丰富,易冲动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对爱情充满向往。
他们在恋爱过程中,往往容易受到情感的驱使,表现出冲动、盲目的一面。
这种冲动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恋爱中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决策,甚至影响到学业和生活。
2.理想化,追求完美大学生在恋爱中往往追求理想化的爱情,对恋爱对象抱有过高的期望。
他们渴望找到一个完美恋人,能够满足自己在情感、精神、物质等多方面的需求。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完全符合期望的伴侣,这种理想化的追求可能会导致他们对恋爱失望,甚至影响到恋爱关系的稳定。
3.独立性,自我意识增强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在恋爱中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
他们希望在恋爱关系中保持自我,追求平等、尊重和信任。
这种独立性使得他们在面对恋爱中的矛盾和问题时,能够更加冷静和理智地处理,但也可能因为过于强调自我而导致恋爱关系紧张。
4.恋爱观念开放,易受外界影响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恋爱观念相对开放,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恋爱观念和行为。
然而,这种开放性也使得他们在恋爱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网络、影视作品等。
这些外界因素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恋爱观念产生误导,导致他们在恋爱中迷失方向。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1.恋爱中的心理依赖大学生在恋爱中容易产生心理依赖,表现为过度关注对方、失去自我等。
解决这一问题,要提高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要学会独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实课余生活。
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与恋人共同面对心理依赖问题。
2.恋爱中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在恋爱中常见的问题,表现为对自己外貌、能力等方面的不满。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既有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针对当前大学生,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环境变迁心理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
(二)学业期望许多学生在中学时代确立自己的学习优势,有着较高的学业期待。
如果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不能恰当接受和对待学业成绩,就会出现自信心下降、自卑感上升,甚至还会出现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
大学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是有别于中学的。
学业成绩不理想以至学业失败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人际关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与深刻,角色呈多元化。
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经济状况,带着各自的生活习惯与学业期待来到大学,新型人际关系的适应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
既有师生关系的理解,也是同班及宿舍的相处,还有异性交往的适应上。
(四)自我认知大学生活始终是丰富多彩,大多数人对自我的评价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
这些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生活起居上,还表现在知识面、社会经验、人际交往以及个体综合能力等方面。
自我认知也会出现两极振荡,当取得一点成绩时容易自负,而遇到挫折时容易自卑,不断地调整自我认知对每位大学生都非常重要。
(五)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大学生的心理冲突既有群体的如独生子女与贫困学生特有的心理冲突,也有个体发展中面临的升学与就业、学业与情感等。
大学时代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期。
(六)生活事件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应激事件,如果他们连续发生,对个体抵抗力可以累加,因而也非常严重。
如大学生经历人际关系的疏离、评优失败及失恋,会出现明显的心理不适。
(七)家庭环境家庭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的情绪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四个方面。
家庭的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间的语言及人际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对个性逐渐成熟的大学生影响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大学生嫉妒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嫉妒心理现状的分析,发掘嫉妒心理的成因,针对成因寻找其存在的不正确的认识与态度,进一步提出克服嫉妒的具体调适措施,期望帮助大学生有效地预防和克服嫉妒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嫉妒心理;调适策略欧阳文珍的研究表明:嫉妒心理普遍地存在于大学生中,甚至可以说人人均有嫉妒之心,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嫉妒心理不仅普遍,而且强烈;嫉妒中虽有理智的参与,但仍具有很强的内隐性;就嫉妒而言男女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1]。
嫉妒是比较的产物,一般是由于把自己的才能、品德、名誉、地位、成绩、境遇乃至容貌和他人进行了不合理的比较,从而形成心理不平衡。
大学生的嫉妒心理是指大学生对比自己优秀或者有能力的同学的不服气、失落、仇视、甚至带有一些破坏性的危险情感。
一、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内容和表现嫉妒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它包含忧虑和疑惧、愤怒和怨恨、羡慕和憎恶、猜疑和失望、屈辱和虚荣,这其实是看到与自己有相同目标或志向的人取得成功时产生的一种不恰当的不适感。
嫉妒的内容是多样的,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嫉妒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嫉妒才能,财富,德行、美丽等几方面。
嫉妒的表现形式分为攻击性和愤怒性。
攻击是对外的,即产生嫉妒的大学生发泄心里不满情绪[2]。
具体表现为恶意诽谤对方,比如四处散布流言和蜚语,说风凉话,打小报告,讽刺挖苦,编造是非,指桑骂槐等。
愤怒则是对内的,是产生嫉妒心理的大学生把嫉妒的发泄转向自己的一种表现。
二、大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的成因分析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的嫉妒心理所产生的原因,其中大学生强烈的自尊心所导致自我认知与评价的偏差又是嫉妒的根源,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情感、工作等方面。
(一)自我认知与评价的偏差大学生嫉妒心理是在面对与自己处于同等条件而在某方面强过自己的同学时产生的一种带有破坏性的危险情感,这是通过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态。
大学生的嫉妒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大学的特定环境条件下逐步形成的。
材料题:1.假如你是一位新教师,今年开始教大二的一门课。
请结合你即将要上的具体课程:1、你准备什么样的开场白?2、如何说出你的课堂管理办法?请根据“教师成长与有效教师”的原理,写一个3分钟的发言稿。
2.一位高校教师上课时经常评价新大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新大学生都很反感。
一次课堂上这位教师对同学们说:“你们90后不如80后大学生,更不如70年代的大学生”。
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你根据什么说我们的发展前途不如老大学生?”这位教师一时无言以对,非常尴尬。
请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这位教师错在哪?怎样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3.小张曾对大学抱有很好的憧憬,但进入大学学习后,发现所学的专业与自己原先设想有很大差距,大学学习并不如自己所想的那么有意思,面对苦涩的专业理论知识,他感到心中十分茫然,学习没有动力,上课打不起精神,虽也对自己提出过认真学习的要求,可就是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与学习的动力。
如果你是小张的老师,请你对小张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激发小张的学习动机提出你的建议。
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他的实验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经典实验——罗森塔尔效应实验。
请结合教学活动实际分析罗森塔尔效应对教育有何启示?教师在发挥期待的积极影响时应注意什么问题?5.1946年,陶行知先生在一次集会演讲中认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要进行六大解放,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摘要:人际交往是新世纪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人格完善的重要因素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正常的人际交往是作为一个新世纪大学生生活的必备条件。
当期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本论文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其克服的方法,诣在使大学生克服其心理障碍,达到自我完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人际交往;自卑;害羞;猜疑;恐惧;嫉妒一、大学生交往的自卑心理(一)自卑的表现及成因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轻视自我、对自己不满意的情绪体验。
大学生产生自卑感的原因较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四点:①对自身的生理条件感到不满意,如认为自己的身高、容貌、体态等不如他人,或患有疾病,或存在生理缺陷等。
②感觉自己的社会条件不如他人,如家庭条件不好、生活条件不宽裕、来自农村、不善言辞等。
③好胜心受到挫折,如学习上的失败、集体活动中的失败等。
④与其心理认识与自我评价有关,怀有自卑感的人在内心深处总是过高地评价他人,而过低地评价自己。
(二)改善自卑心理的方法自卑来源于对自我的过低估计,在内心深处缺乏自信心。
自卑者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深层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
有自卑心理的人在与人交往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①消除因自己的长相、身材、语言、家庭条件的弱势带来的“我不如他人”的消极暗示,有意识地多想自己的长处,给自己打气、鼓励。
②不要凡事追求十全十美,你的行动只要有所收获,就应当感到高兴。
③要多用与人交往成功的喜悦来鼓励自己,常对自己说:我能行!二、大学生交往的害羞心理(一)害羞的表现及成因羞怯心理的产生大致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先天遗传的神经活动类型;二是后天的心理发展状况。
具体来说,大学生产生害羞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性格内向,气质属于粘液质、抑郁质类型的人易害羞。
他们说话是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紧张、脸红吗,不敢与生人对视。
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离家奋斗,开始独立生活,让大学生成为问题的高发人群,一个个的心理问题不但给个人带来了伤害,也给学校、家庭带来了警示。
下面,为大家提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焦虑心理是个体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危险出现而自觉难以应付时,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不安等感受交织而形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适度的焦虑是促进个体人格整合与个体社会化的内在动力。
只有当焦虑表现为焦虑性神经症时,才可视为病态。
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恋爱、工作上受到挫折和意外事故的伤害后,最易产生焦虑心理,出现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惶恐害怕、思维迟钝、心跳加快、易怒多汗、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心理、生理上的不良反响。
如有位大学生得知父母要离婚的消息时,就紧张、心烦、害怕、坐立不安。
又如大学生中出现考试焦虑心理较多,有的学习争胜好强,有的考试准备不充分等,都易出现焦虑病症。
另外,毕业生特别是相貌一般或特困生等在择业时也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嫉妒心理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在不少大学生中存在。
他们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不平衡,甚至痛苦愤怒。
而别人遇到不幸或处于困境时或幸灾乐祸,或用贬损别人来求得心理补偿。
在极端情况下,有个别大学生会发生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
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阻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往。
苦闷心理是大学生经常存在的感受。
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上大学是一种投资行为。
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日常生活往往比拟困难。
而有些学生花钱似流水,更使入不敷出的学生心理不平衡,产生苦闷心理。
看到社会上存在的下岗现象,大学生往往感到将来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由于对复杂的社会缺乏阅历,内心深处充满了苦闷。
自卑是由于害怕失败或缺乏信心而导致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
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的学识才智、外貌体态等都不如别人而否认自己。
有的大学生由于学习根底差,面对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等一系列变化,跟不上学习进度,在父母、老师面前,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形成了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嫉妒心理解析一。
解析一个人会对处于与自己同一竞争领域的另一个表现的比自己强比自己优越的人产生强烈怨恨和深深的恐惧,甚至他会做出伤害对方人身或破坏对方财物等的行为,这就是人的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由人的猴王心理与报复心理结合而导致的,下面我从人的猴王心理和报复心理的角度分析一下人的嫉妒心理:首先,人的报复心理决定了一个人会对另一个对自己利益造成损害的人施以报复。
其次,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下来,就都先天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为尊的意识,即自己是'猴王',是最重要的,是最强的,是不容置疑的第一号人物,这就是人人都有的猴王心理。
而且,当有人把自己当成是最重要的人或自己认可自己是最强者时,人会表现出很喜悦,很安慰,很高兴的情绪。
而相反,当有人不把自己当成是最重要的人,自己也承认自己确实不如人时,人也都会表现出自卑、伤心、不安、焦虑、烦躁以及恐惧等情绪,伴随而来的往往是痛苦。
这就是说,猴王心理是与人的焦虑反应紧密联系,是能够让人有痛感,有负面情绪的。
当与自己处于同一领域的竞争者在自己面前表现的十分卓越,并且自己也在自己心底认可承认该人确实很卓越,比自己强,比自己更能够赢得更多人的拥护和喜爱时,那么,从这位确实很卓越的竞争者及其拥护者传送过来的信息,以及自己心底反馈过来的信息会告诉他:那位确实很卓越的竞争者才是真正的'猴王',而自己则不是。
从自己心底反馈过来的自己确实不是'猴王'的信息,就会马上挫伤自己的强烈的“惟我独尊”的猴王心理。
发现自己不如别人,发现自己不是最强的人,而是最弱的,最可怜的人,这一信息会严重挫伤每个人的猴王心理。
而根据猴王心理的特点我们能够知道,被挫伤的猴王心理往往会伴随着自卑、伤心、不安、焦虑、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又会让他很痛苦。
一个人的卓越给自己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人的报复心理机制决定了人一定会采取措施给该人以报复。
对卓越者进行人身伤害,财物破坏,以及言辞伤害是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的很正常的现象,除非一个人克制住了自己。
为什么大学生产生嫉妒心理
俗话说“文人相轻”,嫉妒也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
有人曾在大学中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中的嫉妒就有七大类:一是嫉妒别人政治上的进步;二是嫉妒别人学习上的冒尖;三是嫉妒别人某一方面的专长;四是嫉妒别人生活上的优裕;五是嫉妒别人社交上的活跃;六是嫉妒别人仪表上的出众;七是嫉妒别人恋爱上的成功。
其原因主要有:
自私自利:嫉妒是以自私为核心、以对别人超过自己而心怀不满为特征的消极心理现象。
嫉妒者尽管表达嫉妒的方式和程度不尽相同,但是性质基本相仿,要么凡事“惟我独尊”,希望自己占有一切荣誉或优先地位,要么以一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看待现实,容不得别人有任何优越之处。
因此,一旦发现周围的人有超过自己的变化,心理上就失去平衡:轻者醋意萌生,对他人的优越之处装得不屑一顾、不值一提;本来与他人过从甚密,现在有意回避疏远。
稍重者贬损苛求,不考虑他人的十个优点,偏举其一个缺点;不看他人的现在,只追究其过去;甚至在背后散步流言蜚语,让不知情者去议论、猜测、“加工”、传播,以混淆视听、蛊惑人心,搞得沸沸扬扬。
严重者嫉恨如仇,完全为妒火所控制,必以摧毁他人而后快,从而做出各种毁物、毁人,或毁容、毁身的事情。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对人际关系危害最大的就是嫉妒。
消极攀比:嫉妒者最容易对那些过去主、客观条件与自己差不多,或者不如自己的人产生嫉妒。
在嫉妒者眼中,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或过去不如自己的人取得的新成就、新优势,往往被看作对比出了自己的无能或构成了对自己的威胁,于是忧虑、愤怒、怨恨。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竭力去搜寻和张扬人家的“阴暗面”,以求得心理上的病态快慰。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相互联系的,总是有许多“差不多”的地方,如年龄差不多、学历差不多、能力差不多、地位差不多、资历差不多、工资差不多等等,而这些都可以拿来比。
因此,如果那个原来与别人差不多的人在某一方面打破了这样均衡状态,就很容易成为别人嫉妒的对象。
心胸狭窄:嫉妒也是一种与社会发展相抵触的守旧、逆反心理。
嫉妒者心胸狭窄,为个人想得太多,为事业想得太少;为自己想得太多,为他人想得太少。
为了满足自己的病态心理,宁肯守旧,也不让别人出头;明知自己已经落伍,仍要坚持孤家寡人;不愿以奋斗和竞争去赶超他人,而是试图用某种不道德的方式将他人强行拉回原来的位置,以求得自己原来的均衡状态。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嫉妒和相互嫉妒而造成的内耗现象是相当严重的。
同行相轻,枪打出头鸟,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现象,在各个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使得人们把大量的精力消耗于瞻前顾后、左右照应之中,心情不能舒畅,才能无法施展,怕冒尖,怕当先进。
教你如何摆脱嫉妒心理
作为大学生,谁都知道嫉妒是一种让人非常讨厌的、不道德的心理问题,象征着人性的弱点与丑恶,但是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嫉妒心理和行为,尽管有些人不愿意承认。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调节、控制自己的嫉妒心理,以完善自己的个性。
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开阔心胸:嫉妒产生于私欲,嫉妒心理的实质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在作祟。
嫉妒者大多心胸狭窄,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当他掌握着一些新信息时,他就倾向于独占它;当他拥有一定的权力时,他就设法限制别人的发展;当别人需要他帮助时,他就显得十分势利;当别人超越他时,他心里就酸涩难熬。
他不能悦纳别人,也不能真正使自己乐观振作。
因此,要消除嫉妒,首先必须开阔心胸,驱除个人主义。
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
如果我们能把别人的进步看作是对自己的促进,而不是看作对自己的威胁,用奋起直追来缩小与别人的差距,而不是用贬低苛求来求得一时的宽慰,就能驱散嫉妒的阴云,使自己振作起来。
充实自己:靠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或不择手段限制别人的发展,并不能真正改善自己的境遇。
要改变自己的境遇,缩小与别人的差距,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努力充实自己,脚踏实地去奋斗。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价值,赢得别人的尊重。
要多想想:别人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别人能干好的,我为什么不能干得更好?化消极嫉妒为积极进取,是值得提倡的态度。
培根说过:
“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受它的只能是闲人,每一个埋头于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
”事实确实如此。
认识危害:嫉妒不仅害人,而且害己。
嫉妒者无时不处在精神紧张之中,他要时刻注意别人的发展变化,留神别人又有了哪些比自己强的地方,寻找别人有哪些可供贬低或败坏的东西,终日苦思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能使自己的心理达到平衡。
因此,嫉妒者的心灵是无法平静的,他的情绪完全为别人的一举一动所左右,始终有一种不放心、不踏实之感。
由于嫉妒者只能用贬低或败坏别人的办法来安慰自己,因此,尽管他有时也能从中获得一种赏心悦目的愉快,但是他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尽管他不愿承认别人比自己强,甚至怨恨之,但是他自己心里也清楚,他并不能因此而真正摆脱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他所采取的心理平衡手段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不道德的、病态的防卫措施。
另外,他还要时刻担心舆论的谴责和同学的鄙视,生怕别人发现自己是个嫉妒者。
再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嫉妒者也要想一想,当你获得某种成功的时候,你希望别人也对你冷眼相待、故意排斥,或在你背后说三道四、百般挑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