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嫉妒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大学生嫉妒心理现状调查分析
任亮宝;赵美玲
【期刊名称】《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嫉妒量表对14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嫉妒心理普遍存在,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爱情嫉妒高于男生;农村学生在学业嫉妒、经济嫉妒、就业嫉妒上分数高于城市学生,差异显著;文科大学生在经济嫉妒上高于理科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除爱情嫉妒以外,在其他五个维度上非独生子女的嫉妒分数高于独生子女,存在显著性差异.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任亮宝;赵美玲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当代大学生恋爱嫉妒心理的调查分析 [J], 张雨;司继伟
2.大学生嫉妒心理现状分析及教育建议 [J], 王经涛
3.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山东大学2008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为例 [J], 郭学庆;于晶
4.大学生性心理现状调查分析——以河南省高校364例在校大学生为个案 [J], 刘
秀英
5.大学生嫉妒现状调查分析 [J], 武开蕾;欧阳文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嫉妒心理的调查分析作者:郭颖来源:《学园》2015年第13期【摘;;要】嫉妒心理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既具有破坏性又具有动力性。
本研究使用《学生嫉妒心理诊断量表》对洛阳市三所高校的3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随机抽取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嫉妒心理水平普遍较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嫉妒心理差异不显著;理科生的嫉妒心理显著高于文科生。
【关键词】嫉妒心理;;大学生;;性别;;专业【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43-02嫉妒一词源于希腊语“zelos”,意为争胜、热情和强烈的情感。
嫉妒心理是在与别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时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也存在于大学生中,并有可能成为影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嫉妒心理对人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嫉妒情绪过多可以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引起攻击性行为。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调适和矫正嫉妒心理,对于高校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和洛阳师范学院本科生,分别抽取各校两个文科班和两个理科班,各班随机抽取30名被试,共360人。
回收有效问卷268份,有效率74.44%。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学生嫉妒心理诊断量表》,该量表具良好的效度和信度,主要测量个体在生活情境中的一般嫉妒心理体验和可能的行为反应。
量表包含8道题目,采用ABCD四级计分,依据总得分的高低,可以将嫉妒划分为四个类型。
这四个类型的嫉妒心理强度不同,从高到低依次为,Ⅰ型:强烈型,Ⅱ型:时发型,Ⅲ型:克制型,Ⅳ型:平和型。
采用统一测试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
浅谈大学生之嫉妒情绪浅谈大学生之嫉妒情绪08应用心理何宗梅08156048摘要:嫉妒是指他人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引起的不快甚至是痛苦的情绪体验。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说“嫉妒是万恶的根源,美德的蟊贼”。
嫉妒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具体表现为当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产生的不平、痛苦、愤怒等感觉;当别人身陷不幸或处于困境时则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在人后恶语中伤、诽谤。
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真诚地交往。
关键字:大学生情绪问题嫉妒正文:近几年来,在学校里,由于大学生的嫉妒心理而酿造了无数的悲剧,马加爵、药家鑫等各个悲剧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嫉妒心理造成的,大学生处于对社会认识并不足的懵懂时期,在攀比心理、穿着问题等许多因素的干扰下很容易会发生嫉妒心理。
下面了解一些关于大学生嫉妒心理的知识,以便于我们更好看待和干预。
一、大学生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内部原因性格因素及人格因素都是构成个性的核心因素。
一个性格及人格不健全的人考虑事情往往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一旦事与愿违便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导致嫉妒的产生。
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证明了嫉妒的产生与人格因素密切相关二、大学生嫉妒情绪的发展特点1、嫉妒的特征第一,嫉妒者和被嫉妒者水平相当。
嫉妒者所嫉妒的对象一般指向同学、朋友、同龄人等。
正如人不会嫉妒树木的高大和狮子的勇猛。
嫉妒的产生是由于自己身边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超越了自己而产生的的一种不满情绪,是对他人超越自己对自己发展带来威胁时的恐慌体验。
第二,嫉妒具有攻击性。
嫉妒者一般不能容忍与自己发展相当的人获得了自己没有获得的成绩,对此会采取中伤、诋毁等行为以达到报复被嫉妒者的目的。
即便是自己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同时获取成功时,嫉妒者也往往会表现出轻视、看不起被嫉妒者,认为被嫉妒者的成功是有不正当的手段,以此来提高自我价值。
第三,嫉妒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大学生情感中的嫉妒感源析及应对方法大学生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阶段,无论是学业还是社交,都会面临各种压力和困难。
在这个过程中,嫉妒感往往会在大学生的情感中产生,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情感中嫉妒感的来源,并提供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
首先,大学生情感中的嫉妒感往往源于比较心理。
在大学生活中,同学之间的比较是常有的事情。
无论是在学业上的成绩比较,还是在社交圈中的人际关系比较,都会引发嫉妒感。
当看到别人取得好成绩或者在社交圈中受到认可时,自己可能会感到嫉妒,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或者不够受欢迎。
其次,社交媒体的普及也是大学生情感中嫉妒感的重要来源。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经常会分享自己的成功和快乐,而很少分享失败和困难。
这种片面的展示容易让人产生嫉妒感,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劲或者不够幸福。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评论也会成为嫉妒感的加剧因素,因为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价值和社交媒体上的反馈联系起来。
那么,如何应对大学生情感中的嫉妒感呢?首先,要意识到嫉妒感是一种消极情绪,它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中。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与他人进行过多的比较,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其次,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当看到别人取得成功时,可以选择从中汲取正能量,鼓励自己努力奋斗,而不是沉溺于嫉妒之中。
同时,要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就,向他们学习,而不是嫉妒他们。
此外,要理性对待社交媒体。
在使用社交媒体时,要明白其中的虚幻性和局限性,不要将自己的价值与社交媒体上的表现挂钩。
可以适当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转而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成就。
最后,要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互动。
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嫉妒感。
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困难和成功,可以建立起支持和理解的关系,从而减少嫉妒感。
总之,大学生情感中的嫉妒感源于比较心理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意识到嫉妒感的消极性、保持积极的心态、理性对待社交媒体以及积极与他人互动等方法来应对嫉妒感。
大学生自我分化、成人依恋与嫉妒的关系分析论文大学生自我分化、成人依恋与嫉妒的关系分析全文如下:所谓嫉妒是指个体和另一个人(指伙伴)之间已有的某种重要关系面临丧失或威胁,而被第三者(通常是人)得到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其特征是担心丧失,不信任,焦虑以及愤怒。
White认为嫉妒是一种包括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复杂特定结构。
这种嫉妒随个体、情景和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异而又相对稳定的存在于个体和人际关系水平中。
最为常见的嫉妒现象往往出现在恋情关系中,但其它类型的关系中也会有嫉妒发生,已有研究证明,嫉妒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并且这种嫉妒所带来的行为会对人的自尊、心理健康以及人际交往、亲密关系质量等产生威胁。
国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证实嫉妒与低自尊、不安全感、个体分化水平低、依赖、控制、对威胁的感知、不信任、关系中的投入等因素有显著相关。
近期国内外均有研究探讨了成人依恋与嫉妒的关系,显示依恋对嫉妒行为具有预测作用。
自我分化是Bowen提出的家庭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用来讨论个体在家庭中情绪依恋与独立自主的程度。
Bowen从内心层面与人际层面来阐释自我分化。
前者指个体将理智与情感区分开来的能力,高自我分化个体既可以产生强烈情感,又能自我克制并客观冷静地看待事物,而低自我分化个体理智常常被情感所淹没,以至于不能客观思考。
后者指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同时体验亲密与独立的能力,高自我分化个体在家庭中既可以维持与家人的情感联系,又能保持清晰的自我感,而低自我分化个体极易受外界影响将自己的情绪与他人的情绪相混淆,面临压力时或回避他人以免因担心失去自主性而焦虑,或通过亲近依赖他人来减轻压力。
国内外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自我分化对心理适应性、人际关系问题、自我控制、成人依恋等具有重要预测作用。
在以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试图以大学生为群体在成人依恋与嫉妒的关系中加入自我分化来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实证依据。
大学生嫉妒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嫉妒心理现状的分析,发掘嫉妒心理的成因,针对成因寻找其存在的不正确的认识与态度,进一步提出克服嫉妒的具体调适措施,期望帮助大学生有效地预防和克服嫉妒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嫉妒心理;调适策略欧阳文珍的研究表明:嫉妒心理普遍地存在于大学生中,甚至可以说人人均有嫉妒之心,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嫉妒心理不仅普遍,而且强烈;嫉妒中虽有理智的参与,但仍具有很强的内隐性;就嫉妒而言男女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1]。
嫉妒是比较的产物,一般是由于把自己的才能、品德、名誉、地位、成绩、境遇乃至容貌和他人进行了不合理的比较,从而形成心理不平衡。
大学生的嫉妒心理是指大学生对比自己优秀或者有能力的同学的不服气、失落、仇视、甚至带有一些破坏性的危险情感。
一、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内容和表现嫉妒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它包含忧虑和疑惧、愤怒和怨恨、羡慕和憎恶、猜疑和失望、屈辱和虚荣,这其实是看到与自己有相同目标或志向的人取得成功时产生的一种不恰当的不适感。
嫉妒的内容是多样的,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嫉妒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嫉妒才能,财富,德行、美丽等几方面。
嫉妒的表现形式分为攻击性和愤怒性。
攻击是对外的,即产生嫉妒的大学生发泄心里不满情绪[2]。
具体表现为恶意诽谤对方,比如四处散布流言和蜚语,说风凉话,打小报告,讽刺挖苦,编造是非,指桑骂槐等。
愤怒则是对内的,是产生嫉妒心理的大学生把嫉妒的发泄转向自己的一种表现。
二、大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的成因分析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的嫉妒心理所产生的原因,其中大学生强烈的自尊心所导致自我认知与评价的偏差又是嫉妒的根源,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情感、工作等方面。
(一)自我认知与评价的偏差大学生嫉妒心理是在面对与自己处于同等条件而在某方面强过自己的同学时产生的一种带有破坏性的危险情感,这是通过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态。
大学生的嫉妒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大学的特定环境条件下逐步形成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分析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并进行分析。
一、压力因素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学业压力包括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等;人际关系压力包括与同学、室友、恋爱伴侣等之间的关系处理;就业压力包括找工作、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压力。
这些压力因素常常超出大学生的应对能力,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二、社交媒体与互联网使用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上花费大量时间,这给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风险。
社交媒体上虚假的美好生活展示和信息过载可能引发大学生的嫉妒、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
互联网使用的过度还可能导致沉迷网络,剥夺了大学生与现实社交的机会,增加了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三、家庭背景与教养方式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家庭环境不良、家庭关系矛盾、缺乏关爱等不良家庭因素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同时,过于溺爱或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也可能使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缺乏应对能力,增加了心理风险。
四、适应能力不足大学生从高中阶段转入大学,面临着许多新的环境和挑战。
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都需要一定的适应能力。
而一些大学生可能由于自身个性、社会支持不足等原因,适应能力不足,无法有效应对新环境带来的心理压力,增加心理健康风险。
五、自身个人特点大学生的自身个人特点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比如,性格内向、情绪波动大等特点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较多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
同时,个人对于求知欲和成功的追求也可能给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压力。
六、生活方式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不规律的作息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生活方式的不良可能导致体重问题、失眠、身体不适等,进而影响到心理的健康状态。
七、社会支持缺失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困境时,如果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将会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