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课件电子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80.52 KB
- 文档页数:29
一、兽医传染病学的概念兽医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的方法的科学,是兽医学科学生最重要的必修课之一。
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1. 造成大批畜禽死亡;2. 造成畜产品的损失;3. 影响人民生活和对外贸易;4. 给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三、动物传染病学的内容1. 学科内容2. 每种病学习内容病名、特征、病原、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制、公共卫生。
3. 相关学科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病理学、临床诊断学、兽医流行病学、兽医公共卫生学、动物寄生虫病学、营养代谢病。
四、发展简史1. 古代(几千年前)就有传染病的记载:古代埃及、希腊和我国的书籍(如圣经·史诗·齐民要术)里都曾直接或间接地指出过动物传染病(瘟疫、狂犬病、羊痘、牛痘)的存在。
2. 病原体的发现:19世纪中叶,显微镜的发明(荷兰人)很多传染病的病原体被发现了,主要是细菌性的传染病。
3. 微生物与传染病的关系的发现:一方面可以引起动物发病,另一方面致弱后可免疫,以致弱的病原微生物可使动物获得免疫,即弱毒疫苗的发明。
(如炭疽、狂犬病、猪丹毒、禽霍乱等弱毒疫苗)。
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创始人。
发酵作用,创立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汽消毒法。
4. 传染病发生和传播学说的创立柯赫(koch)氏三原则(1843~1910)为传染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细菌涂片染色法,细菌纯培养法,发现了炭疽杆菌和结核杆菌。
5. 20世纪形成了完整的学科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以及鸡胚培养、细胞培养等技术的应用,对一些病毒性传染病有了进一步的研究。
同时,诊断与防制技术与水平发展也非常迅速。
各种抗菌药物、生物制品(疫苗)和各种免疫血清的应用对传染病的防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6. 80年代以来进入了新的里程碑生物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生物学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的时代,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研制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部分产品已投放市场(例如大肠杆菌性腹泻疫苗,伪狂犬病疫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诊断抗原、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胸腺素等药品和诊断用核酸探针,以及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对传染病的诊断、防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动物传染病防制研究的主要成就动物传染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兽医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实力。
近20年来,我国畜禽重大传染病的防制取得显著进展,牛肺疫已于1996年1月16日正式宣布消灭,这是继1956年消灭牛瘟后在我国消灭的第二个畜禽传染病。
猪瘟、鸡新城疫、马传染性贫血、马鼻疽、布鲁氏菌病、炭疽、兔出血症、狂犬病等一些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的畜禽传染病已得到较好的控制。
猪、禽发病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12%降为20世纪90年代的8%和18%,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跃居世界畜牧业生产大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马、牛、羊传染病以消灭牛瘟(1956)、牛肺疫(1996)和控制马传染性贫血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
研制成功的牛瘟兔化弱毒、牛瘟山羊化弱毒、牛瘟绵羊化弱毒疫苗;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马传贫弱毒疫苗,为这几种病的消灭和控制起到了极为重大的作用。
此外,我国在布鲁氏菌病、牛流行热、羊痘、牛黏膜病、牛白血病、蓝舌病等病的免疫预防和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布鲁氏菌羊型5号菌苗,猪型2号菌苗,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牛流行热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以及蓝舌病鸡胚化弱毒疫苗和羟胺灭活疫苗的研制成功及其推广应用,为控制这些传染病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展单克隆抗体、核酸探针和PCR诊断技术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猪的传染病(1)研制成功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比较理想的猪瘟疫苗,这是我国兽医工作者的一大贡献。
1994年中国兽药监察所研制成的猪瘟单克隆抗体试剂盒,为我国控制和消灭猪瘟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
(2)研制成的猪丹毒弱毒苗和灭活苗、猪病三联(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和二联(猪瘟、猪丹毒)疫苗;猪气喘病兔化弱毒疫苗、猪气喘病弱毒疫苗等,为这几种传染病的防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3)猪呼吸系统传染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萎缩性鼻炎、猪支原体肺炎(猪气喘病),均已研制成安全有效的疫苗和快速简便的诊断方法。
(4)猪传染性繁殖障碍综合征:非典型猪瘟、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猪衣原体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脑心肌炎等,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5)猪传染性腹泻:大肠杆菌病、仔猪副伤寒、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猪痢疾,从病原、诊断方法和免疫预防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3.家禽传染病(1)1956~1963年由方定一等首次发现了小鹅瘟,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制成疫苗和抗血清,对控制该病的流行作出卓越贡献。
(2)对家禽传染病中受到普遍重视的传染病: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慢性呼吸道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3)对一些新发现的家禽传染病:禽流感、产蛋下降综合症、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鸡传染性贫血、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鸡肿头综合症和番鸭细小病毒病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4.小动物传染病(1)1984年由我国首先发现兔病毒性出血症,研制成疫苗,我国对该病的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
(2)狂犬病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我国对该病的防制做了大量的工作,已基本控制其传播。
5.完善了动物防疫法规(1)动物家禽防疫条例(19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1997)。
6.生物安全保障体系(1)养殖生产中的疫病防控体系:主要是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理化和生物性致病因子对人和动物的危害,是动物生产中的一种安全保障体系。
(2)实验室安全体系:主要是指在实验室进行各种工作时,防止病原体对人、动物及环境造成危害而进行的物理防护。
(3)基因工程领域的生物安全:是指对由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所采取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
7.兽药事业的发展(1)我国现有兽药生产企业2600余家,品种2000多种,年产值超过150亿人民币。
(2)全国约有经营企业5万多家,年销售额约170亿人民币。
(3)1987~2002年农业部共批准新兽药187种,批准新生物制品134种。
六、动物传染病防制研究的发展方向总体目标: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努力提高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总体水平,加快成果转化程度,缩短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差距。
要把生物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重点研究畜禽传染病原生态学、分子流行病学、免疫与发病机理、流行规律和预测预报技术;新疫苗、新兽药及其他综合配套技术;用于口岸和市场的快速检疫技术;初步实现兽用生物制品的国际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工艺等。
1.基础研究(1)对一些重要的畜禽传染病:口蹄疫、猪瘟、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应进行分子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结构分析、遗传变异规律和耐药性机理及免疫原性分析,已探明目前一些传染病免疫保护和治疗效果欠佳的原因,同时为选择疫苗种毒,提高疫苗效力和筛选新型兽药进而研制和开发新型疫苗和兽药提供依据。
(2)研制能适应变异性强、型别多的多价疫苗,能够在有限的免疫制剂体积内容纳多种足量抗原;研制有效的免疫增强剂,以提高疫苗的稳定性,简化保存条件,延长保存期和免疫期,并且加快更新换代,不断发展和提高我国兽药和生物制品产业的水平。
2.应用研究应重点研究我国各地不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畜禽疫病的系统工程,包括各种主要疫病疫情的监测预报、免疫程序、疫情净化、环境卫生监测和消毒以及各种防疫卫生配套措施。
此外,还要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达到国际标准的诊断技术,使现有的抗原生产标准化,诊断试剂标准化,种毒标准化,生物制剂生产工艺和监察方法标准化。
同时,要尽快完善新技术并迅速加以推广应用。
这对提高我国畜禽传染病的防制技术水平将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七、现状忧大于喜:随着国际间畜禽贸易和人员交往的日益频繁,畜禽传染病传播的机会随之增加,同时,集约化养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疫病问题。
当前,许多畜禽传染病如口蹄疫、猪瘟、新城疫、蓝舌病、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禽流感等病仍在扩大传播,仍然威胁着各国畜牧业的发展,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八、展望兽医事业前途是光明的,首路是典折的,任重而道远。
学习兽医专业:①考研、继续深造,将来还可以到国外发展;②本科毕业,不会失业。
九、学习方法1)总论,主要是基本概念,以及对概念的理解;2)各论,以共患病、猪、禽病为主,危害严重的、常发的作为重点病;3)每种病以诊断和防制为主要内容,诊断最为重要;4)注意每种病讲课过程中的重点要掌握的内容;5)要切实做好笔记;6)课堂上会随时提问,进行课堂讨论。
思考题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动物传染病防制取得了哪些显著性成就?2. 若要使我国的动物传染病得到更好控制,必须做好哪些工作?继续开展哪些研究?第一章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一、感染(传染)infection1. 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要理解这个概念,必须从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斗争的过程谈起。
病原微生物和动物机体相互斗争的表现2. 感染梯度: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后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仅完全没有临床症状到明显的临床症状,甚至死亡,这种不同临床表现又称为感染梯度(gradient of infection)3. 显性感染:动物体在临床上出现了一定的症状。
这一过程叫显性感染4. 隐性感染:动物体不出现临床症状,亦即动物与病原体之间的斗争处于暂时的、相对的平衡状态。
5. 抗感染免疫: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不一定引起感染过程。
在多数情况下,动物体的身体条件不适合于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动物机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该侵入者消灭,从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这种状态就称为抗感染免疫。
换句话说,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6. 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亦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
易感性是抵抗力的反面,指动物机体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感受性的大小·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机体才能引起感染过程。
二、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Contagious disease)1. 概念: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2. 传染病的特性①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存在。